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神经上皮性肿瘤,这类肿瘤较为少见,是由星形细胞瘤恶性转变而来,也是星形细胞瘤中最恶性的类型[1].对2002年1月~2006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GBM的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收集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和MRI资料,总结、分析其MRI表现,包括病变的位置、不同序列信号特征及病灶周围组织侵袭状况等。结果 MRI显示4例患者为单发,位于右侧额叶3例,左侧额顶叶1例;1例患者为多发,位于右侧额颞岛叶及基底节区。2例患者肿瘤呈实性,3例患者肿瘤呈囊实性。肿瘤边界清楚3例,边界模糊2例。瘤周轻度水肿2例,中度水肿3例。肿瘤出血1例。5例增强扫描的肿瘤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存在坏死囊变。3例PWI扫描患者肿块实性成分rCBV均明显升高。3例DTI扫描患者肿瘤实性部分ADCmin值明显减低,肿瘤及瘤周水肿FA值明显减低。4例MRS扫描患者肿瘤实性成分Cho胆碱峰明显增高。5例患者免疫组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均为阳性,Ki-67阳性细胞数达20%~40%。结论 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率低,相关文献及病例报道有限,MRI多模态扫描对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能够评估病灶大小、位置、信号特点、累及范围及周围组织改变,有助于临床上的术前评估、术后随访和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复发的磁共振(MRI)诊断。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211例GB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经二次手术或于术后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n=119)与未复发组(n=92)。均于术后完善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收集术后6个月相关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信号、ADC值、肿瘤强化部分残余休积与肿瘤强化部分切除程度。结果 复发组主要以ADC低信号为主(P<0.05),未复发组以ADC高信号为主(P<0.05);复发组平均ADC值(ADCmean)、相对ADC值(rADCmean)、最小ADC值(ADCmin)和最大ADC值(ADCmax)均低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肿瘤强化部分残余休积高于未复发组(P<0.05),肿瘤强化部分切除程度低于未复发组(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显示,ADCmean、rADCmean、ADC<...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的临床与 MRI 表现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 MR 表现及特征,分析病变的 MRI 表现。结果8例髓母细胞瘤中位于左侧小脑半球3例,位于小脑蚓部5例,其中2例累及左侧小脑幕。2例实性病变伴有囊变,1例合并出血,5例基本为实性。肿瘤呈不均匀长 T1长 T2异常信号,瘤周见轻度脑水肿改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 能很好地发现病灶,并能清晰显示其大小、形态及信号特点,MRI 是目前髓母细胞瘤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髓母细胞瘤的MRI资料。结果:27例髓母细胞瘤中,位于小脑蚓部18例,小脑半球4例,第四脑室5例。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20例,呈不规则形7例。发生囊变18例,钙化或出血各2例。MRI扫描呈长T1或等T1、长或混杂T2信号。结论:MRI对髓母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分析2000-2004年我院确诊的15例视网膜母细胞瘤(Rb)病变的MRI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认识MRI对其的诊断价值,从而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文韬  陈姣  赵杉  尹浩扬  钟东  徐胜生 《重庆医学》2022,(21):3693-3698
目的 探讨脑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少见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GBM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11例脑GBM患者中,单发病灶5例,表现类似脑淋巴瘤、脑膜瘤及低级别胶质瘤;多发病灶6例(多灶型5例、多中心型1例),表现类似脑转移瘤。肿瘤实性部分及瘤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较对侧不同程度增高。11例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0.76~1.43)×10-3 mm2/s,平均为1.01×10-3 mm2/s。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MRS)示10例病灶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及肌酸(Cr)峰减低、胆碱(Cho)峰升高,NAA/Cr、NAA/Cho明显减低、Cho/Cr明显升高。扩散张量成像(DTI)示10例肿瘤内白质纤维束中断、破坏,瘤周白质纤维束受压推移。结论 脑GBM少见MRI表现不典型,结合多模态成像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本文回顾分析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髓内血管母细胞瘤。使用场强为0.35T(特斯拉)的超导型MR成像仪(SE系列,多回波技术)对全部病例行矢状面、横断面T1加权成像和矢状面T2加权成像。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剂量为0.1mmol/kg.b.w.,静脉注射。结果 8例中,7例位于颈髓内,只有1例位于胸段,MRI成像中所有病例均显示受侵脊髓弥漫性增粗,与正常脊髓信号比较,T1加权成像呈等低信号,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5例行Gd-DTQA增强T1加权成像,所有病变呈现一伴随囊腔的界限清楚的强化肿块,全部病例均见迂曲的曲血流空现象,结论 MR图像可多平面成像,适于评估脊髓肿瘤,适于评估脊髓肿瘤,Gd-DTPA增强MR成像能在大的囊变区精确确认多血管的肿瘤病灶。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母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9例脑血管母细胞瘤均位于后颅窝,大囊小结节型7例,实质型和单纯囊型各1例。大囊小结节型囊性部分T1WI、T2WI信号均高于脑脊液信号,壁结节常位于靠近脑表面壁上,强化明显;实质型瘤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结论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应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和转移瘤等鉴别。增强扫描有助于病灶的检出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成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神经上皮性肿瘤,在神经上皮性肿瘤中占22.3%,有报道占颅内肿瘤的10.2%。GBM是由星形细胞瘤恶性转变而来,是星形细胞瘤中最恶性的类型[1]。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以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GBM的CT和M  相似文献   

11.
颅咽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咽管瘤的MR I表现,评价MR I对颅咽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的磁共振成像(MR I)表现,其中13例有CT对照。结果24例颅咽管瘤发生于鞍上12例,鞍内3例,鞍内鞍上8例,鼻咽部1例。囊性5例,囊实性16例,实性3例。囊性部分T1W I信号表现多样,可呈低、中、高信号,T2W I均为高信号,实性部分多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囊性部分的囊壁呈弧形或环形强化,而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结论MR I是诊断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且具有很好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住恶性脑膜瘤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恶性脑膜瘤患者的MRI检查和其他临床资料,重点观察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MRI信号特点、瘤周水肿情况及周围组织浸润情况。结果肿瘤多发于大脑凸面及矢状窦旁,直径为1.6~11.8cm,肿瘤呈分叶状7例,不规则形8例,类圆形4例;6例边缘清楚,13例边缘不清楚,对周围组织不同程度侵犯;15例肿瘤周围见不同程度水肿;平扫T1WI呈低信号8例.低、等混杂信号10例,高信号1例,T2WI呈低信号2例,等信号4例,高、等信号13例。6例信号均匀,13例信号不均匀,内见不规则坏死或囊变区;增强扫描4例呈均匀强化,15例不均匀强化。13例肿瘤周围见短粗不规则的“脑膜尾征”。结论恶性脑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在恶性脑膜瘤的定性、定位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 a,M-HPC)属于血管外皮细胞瘤(HPC)范畴,在临床上属于少见的脑膜肿瘤,文中探讨M-HPC的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HPC患者的MRI资料,总结M-HPC的MRI诊断要点及相关鉴别诊断。结果患者肿瘤均为单发病灶,发生部位:肿瘤位于大脑镰4例、蝶骨嵴3例、鞍上1例、跨中、后颅窝生长1例、鞍旁2例、肿瘤突入颞下窝、位于顶叶表浅部位1例。肿瘤形状:10例肿瘤呈不规则分叶状,2例呈类圆形。MRI特点:9例呈混杂等长T1等长T2信号,病灶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及多发坏死囊变区,增强实质部分显著强化;3例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显著均匀强化。9例与硬膜窄基底相连,可见硬膜尾征;5例可见瘤周水肿,占位效应明显;7例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DWI),表现为低信号或混杂等偏低信号;2例进行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分析和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imaging,PWI...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胶质母细胞瘤的MR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MRI特征,对肿瘤的发病部位、形态、信号、瘤周水肿、占位效应以及强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例病灶位于大脑半球,1例位于小脑半球,其中4例跨中线生长.MR表现为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团块20例,结节状1例,21例中16例有“流空效应”,阳性率为76.2%;增强扫描呈厚薄不一的不规则花环状、花瓣状强化18例,整个病灶或环壁呈“栅栏”状,19例增强病例中18例可见假“栅栏”征,阳性率达94.7%,1例呈结节状轻度强化.20例病灶有明显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仅1例不明显.结论:胶质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特征性MR表现,肿瘤体积较大,累及多个脑叶,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囊变坏死多见,瘤内可见出血,可跨中线生长,水肿和占位征象明显.尤其是假“栅栏”征及“流空效应”对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更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征象。方法搜集46例临床和MRI影像资料完整的DA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发现出血性病灶者39例:大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区15例、胼胝体13例、基底核区5例、脑干3例、小脑3例;单发5例,多发34例。非出血性病灶7例:胼胝体5例、脑干2例。合并弥漫性脑肿胀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室出血6例: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5例及颅骨骨折18例。结论MRI是诊断DAI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为早期诊断、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昌新  曾飞雁 《安徽医学》2006,27(6):462-464
目的通过对脑血吸虫肉芽肿的MRI表现、病理材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资料完整的脑血吸虫肉芽肿11例,其中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对MRI表现及病理进行分析。采用1.0TMR扫描机,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结果6例单发,5例多发;病灶主要位于顶叶(5例),枕叶(5例),颞叶(4例),额叶(3例),小脑半球(1例)。平扫呈团、片状异常信号,T1WI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有多个小结节状、斑点状强化,并呈“泥砂样”聚集成团。结论脑血吸虫肉芽肿的MRI表现有很高的特异性,MRI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Song D  Liu B  Li P  Bi LQ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3):3049-3053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手关节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从而评价其在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符合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诊断标准的25例RA患者双手X线片、MRI及临床特点.结果 25例RA患者在MRI扫描中均显示异常征象,而其中16例患者的X线平片未见异常,18例早期RA患者中有12例未出现X线平片改变.无论患者病程<1年还是>1年,MRI骨侵蚀在抗CCP抗体阳性与阴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F-IgG阳性组出现滑膜炎的患者明显多于阴性组(P<0.05).血清RF-IgA浓度与骨髓水肿呈正相关(r=0.561,P<0.05).在早期患者中,RF-IgM阳性组出现滑膜炎的患者明显多于阴性组(P<0.01).VAS评分与骨髓水肿评分呈正相关(r=0.562,P<0.01).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MRI积液关节的数目呈正相关(r=0.457,P<0.05).结论 MRI对于早期RA的诊断价值要远远大于X线平片.早期RA的MRI改变最常见于腕关节.抗CCP抗体阳性时MRI更易出现骨侵蚀,RF-IgG阳性时MRI更易出现滑膜炎.MRI骨髓水肿评分是VAS评分的重要影响因素.CRP水平可反映有关节腔积液的关节数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前列腺MRI检查的患者169例。采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常规MRI检查应用盆腔相控阵线圈,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2WI和T1WI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应用盆腔相控阵线圈检查前列腺可以获得清晰的图像,其中诊断前列腺增生116例,前列腺癌45例,未见明显异常8例。结论MRI是诊断前列腺疾病较理想的检查方法,合理选用扫描序列、参数是扫描成功的要素,也是获得高质量图像的关键。MRI动态增强及脂肪抑制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I在隐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8例X线或CT检查为阴性而相应部位的磁共振检查为阳性的骨外伤病人,观察MRI检查的T1WI、T2WI、脂肪抑制T2WI、GR-T1^*WI。结果:病变部位为椎体13例,股骨颈2例,股骨髁6例,胫骨平台7例。近骨皮质的骨髓内有稍低T1WI、稍高T2WI、高脂肪抑制T2WI、低GR-T1^*WI的小片状异常信号,以脂肪抑制T2WI、GR-T1^*WI对病灶的显示最为理想。结论:隐性骨折的异常信号的形态与局部骨髓的营养血管有关,MRI对隐性骨折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叶红  曾卿 《海南医学》2012,23(11):85-87
目的分析宫颈癌的MRI表现,探讨宫颈癌的MRI诊断及在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我院53例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患者在术前或治疗前后行MRI检查,通过观察肿瘤的位置、信号及侵犯范围,将宫颈癌MRI的影像学分期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宫颈癌T2WI较易发现病变,呈稍高或高信号,与低信号的宫颈基质和高信号的子宫内膜、宫旁组织形成良好的对比,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增强T1WI压脂扫描可见轻度强化。定位诊断的准确率达94.3%,分期准确度达成88.7%。结论 MRI在宫颈癌的诊断及分期中起着重要作用,能为宫颈癌提供客观、准确的判断,有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