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估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3:1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观察组为我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33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乙肝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110例.结果 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有5个因素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 DNA阳性,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OR值及95% CI分别为2.495(1.293~4.816)、18.167(2.261~145.950)、0.185(0.100~0.343)、1.184(1.072~1.308)、2.916(2.041~4.165).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如伴随HBV DNA阳性,尤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者是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此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并发原发性肝癌110例和同期在我科住院的肝炎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37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分析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DNA水平及HBeAg(-)伴HBV-DNA(+)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494(1.292~4.815)、18.167(2.262~145.951)、0.185(0.100~0.344)、1.184(1.071~1.307)、2.917(2.042~4.165)结论:HBsAg阴性伴HBV-DNA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抗病毒治疗及注意调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原发性肝癌的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29例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以同期住院的41例HBV肝硬化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各指标对HBV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影响。结果经Logistic单因素筛选与多因素分析,长期吸烟和饮酒史(OR=2.980)、未抗病毒治疗(OR=2.111)、合并糖尿病(OR=1.782)、HBV DNA(+)(OR=1.791)、抗-HBe(+)(OR=2.010)、HBs Ag(+)(OR=2.131)、肝癌家族史(OR=1.811)等是HBV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V肝硬化患者若伴有HBV DNA(+)、抗-HBe(+)、HBs Ag(+),或有长期吸烟和饮酒史、肝癌家族史及糖尿病,则存在较高的并发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该风险。  相似文献   

4.
李生  陈钦艳 《广西医学》2012,34(10):1279-1281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含量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306例乙肝患者中,慢性肝炎104例、肝硬化126例、肝癌7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 DNA,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 306例患者小三阳(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检出率为47.06%(144/306),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检出率为20.26%(62/306);慢性肝炎组大三阳检出率、HBV DNA含量均高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均0.01);慢性肝炎组小三阳检出率均低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均0.01)。62例大三阳组患者HBV DNA含量高于144例小三阳组患者(P0.05)。结论慢性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以大三阳表现为主,肝硬化、肝癌患者以小三阳表现为主,慢性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高于肝硬化、肝癌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含量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306例乙肝患者中,慢性肝炎104例、肝硬化126例、肝癌7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 DNA,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 306例患者小三阳(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检出率为47.06%(144/306),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检出率为20.26%(62/306);慢性肝炎组大三阳检出率、HBV DNA含量均高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均<0.01);慢性肝炎组小三阳检出率均低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均<0.01).62例大三阳组患者HBV DNA含量高于144例小三阳组患者(P<0.05).结论 慢性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以大三阳表现为主,肝硬化、肝癌患者以小三阳表现为主,慢性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高于肝硬化、肝癌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与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随访3年,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长期吸烟史、肝癌家族史、其他肿瘤家族史、糖尿病、抗病毒治疗及HBVDNA水平均会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而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长期吸烟史、伴有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上需予以注意与预防,防止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的定期治疗(治疗组)与原发性肝癌(PHC)组的发病率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组的癌变发生率,检测35例PHC患者HBV血清标志物阳性率。结果:治疗组52例血清标志物检测;HBsAgHBeAg,抗-HBc同时阳性1例(1.9%)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20例(38.5%),HBsAg阳性7例(13.5%),抗抗-HBe,抗-HBc同时阳性15例(28.8%),抗-HBe阳性16例(30.8%)抗-HBs阳性8(15.2%)。PHC组35例其中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33例:HBsAgHBeAg抗-HBc同时阳性5例(15.3%)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23例(69.2%),抗-HBe,抗-HBc同时阳性例(9%),抗-HBc阳性2例(6%),全部资料均查AFP,B超和MR进行确诊。讨论:治疗组52例乙肝患者定期接受检查和治疗,无1例发生癌变。PHC组35例中其中33例HBV血清标志物阳性,结论:表明乙肝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张建平 《黑龙江医学》2008,32(6):425-426
目的评估以肝硬化为背景的慢性肝病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为病例组,肝硬化未合并肝癌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可能与肝硬化合并肝癌有关的因素为:年龄、性别、乙型肝炎(均为P〈0.01)、饮酒、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sAg、抗-HBe、抗-HBc(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硬化合并肝癌与年龄、性别、乙型肝炎有关(均为P〈0.01),OR分别为1.099(1.059-1.141)、10.478(4.380-25.062)、5.313(2.350-12.011);乙型肝炎和饮酒之间有交互作用P〈0.01,OR为9.358(3.473-25.215)。结论①年龄、男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患者合并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饮酒及肝功能状态也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关;③乙型肝炎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的患者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有饮酒史者,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V DNA对测定对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隐匿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3例HBs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HBV感染患者用酶联免疫检测法检测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同时采用PCR技术对血清HBV DNA进行定量分析。对照组为同期经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结果83例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28.9%,单独抗-HBs阳性的慢性肝炎组HBV DNA阳性率为27.3%,抗-HBe,抗-HBc并存者HBV DNA阳性率为24%,抗-HBs、抗-HBe及抗-HBc三者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阳性率为35%。单一的抗-HBc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组HBV DNA阳性率为25%,HBeAg、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为66.7%。结论HBsAg阴性HBV感染仍是我国原因不明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应答的原因之一,临床应重视这种低水平的HBV复制,以免造成宫内输血及肝移植后HBV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地区HBV DNA实时荧光定量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两对半)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用Roche公司生产Light Cycler荧光定量分析仪测定HBV DNA;乙肝血清标志物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公司出品的ELISA试剂检测。结果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均阳性患者,血清中检出HBVDNA达90.14%;HBsAg、抗-HBe和抗-HBc三项均阳性患者,血清中检出HBV DNA达50.87%;HBsAg、HBeAg二项阳性患者,血清中检出HBV DNA达76.92%。结论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在临床上对乙型肝炎基因诊断,特别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和治疗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冷潇    韩涛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7,(3):214-21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317例慢性乙肝患者,包括183例慢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134例慢乙肝相关HCC患者(HCC组),对其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习惯、伴发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进行比较,探讨慢乙肝肝硬化发生HCC的危险因素。结果: HCC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年龄、有长期大量饮酒习惯、血HBV DNA阳性、合并糖尿病(DM)及高血压所占比例均高于肝硬化组,两组比较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较大、血HBV DNA阳性、DM是慢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0.326、1.055、2.988、2.031,P均<0.05)。结论: 男性、年龄升高、血HBV DNA阳性、DM是慢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长期随访队列中慢性HBV感染者的随访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2328例门诊随访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依从性,每位患者均被要求至少6个月门诊复诊,能达到要求者定义为依从性好,反之为依从性差.收集每位患者入随访时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地址、酗酒史、家族史、是否因肝病住院)及随访过程中的治疗及应答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随访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队列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0年.两组在人口学及病史资料方面,性别、居住地、嗜酒史、乙肝家族史、因肝病住院史无差异,但依从性好的组的年龄及有肝癌家族史的比例高于依从性差的组.在基线水平上,入随访肝硬化或肝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HBeAg阳性率方面有显著差异,而血清总胆红素(TB)、HBV DNA水平无显著差异.在治疗效果及病情进展方面,ALT、AST、Alb、HBV DNA、ALT复常率、DNA转阴率、HBeAg转换率、有无抗病毒以及是否出现耐药方面有显著差异,而表面抗原转阴、新发肝癌、疾病进展、TB、HBeAg阳性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提示肝癌家族史、基线DNA水平、HBeAg水平、末次ALT、末次DNA水平以及有无抗病毒为慢性HBV感染者依从性好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有肝癌家族史、基线更高的HBV DNA水平、HBeAg阳性、末次更高的ALT、HBV DNA水平以及无抗病毒治疗是慢性HBV感染者长期随访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吸烟、饮酒的糖尿病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了解吸烟、饮酒在糖尿病发病风险中的作用,及其对糖尿病及IGT患者餐后血糖、血压、BMI及WHR的影响。方法:利用广东省1998年对全省11742名抽样 群进行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做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广义线性模型方差分析。结果:调查人群中,糖尿病主要独立预测因素为年龄(OR=2.053,1.568-2.687)、家族史(OR=3.210,2.019-5.104)职业运动量(OR=1.644,1.217-2.221)、WHR(OR=2.255,1.690-3.008)、BMI(OR=2.538,1.905-3.381)和高血压(OR=3.088,2.246-4.245)。吸烟和饮酒的独立风险作风不显著,调整年龄,运动、家族史、经济水平等其他因素后,每日吸烟>25支或每周饮酒7次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1.037(0.367-1.535)和1.261(0.718-2.214)。但吸烟、饮酒和年龄、职业反动量及家族史有明显的相乘交互作用,每日吸烟>25支明显增加50岁以上人群和低职业运动量人群的糖尿病患者病险,每周饮酒>7次除增加职业运动量较低人群患病风险外,使50岁以下人群的患病危险性增加1.42倍,并大幅增加糖尿病家族史人群的相对危险性(OR=8.61,2.14-34.63),在糖尿病及IGT患者中,当前吸烟者的BMI低于已戒烟和不吸烟者,WHR则高于不吸烟者,当前饮酒者BMI较已戒酒者低,但WHR差异不明显。结论:大量吸烟、饮酒是糖尿病可变的、非独立的危险因素,与年龄、少运动和家族史等主要危险因素有明显的相乘交互作用,吸烟可能导致糖尿病及IGT患者体脂异常分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宁夏地区HBV基因核心启动子A1762T/G1764A双基因突变的特征,探讨其与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宁夏地区104例慢性乙肝患者和88例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的一般病例资料及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患者HBV DNA定量值;采用巢式PCR扩增及测序方法检测HBV C启动子A1762T/G1764A(ntA1762A→T和nt1764G→A)双突变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04例慢性乙肝组和88例肝细胞癌组对比发现年龄、e抗原阴性、HBVDNA水平、乙肝肝硬化、HBV A1762/G1764A双位点突变均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50岁、e抗原阴性、乙肝肝硬化、HBV A1762T/G1764A双突变与肝细胞癌发生呈正相关,而与HBV DNA>10^5拷贝/mL呈负相关(P=0.000,OR=0.257).结论 宁夏地区乙肝病毒基因BCP区A1762T/G1764A基因双突变是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效果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按同一诊断标准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99例 ,分为治疗组 ( 5 7例 ,给予α 干扰素 3~ 5MIU治疗 ,疗程 6个月 ,至少用药 1 0 0支 )和对照组 ( 4 2例 ,采用一般保肝治疗 ,疗程相同 )。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血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干扰素治疗组HBeAg、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 4 0 .4 %、4 6 .3%、4 2 .1 %、5 1 .9% ,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素组的近期、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随访资料表明干扰素治疗组的临床预后亦明显好于对照组 ,病情稳定率高于对照组 ,病情波动率低于对照组。尤其是在HBV复制指标阴转的患者中 ,约有 6 8.7%可保持疗效 ,长期随访中肝功能正常。对照组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治疗组 ,提示干扰素有确切的抗病毒作用 ,同时能够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阐明乙型肝炎肝硬化(CHB-Cir)合并2型糖尿病(T2DM)时发生肝细胞癌(HCC)的风险及其协同因素。方法 以2010年6月~2019年6月在南方医院肝病中心随访的CHB-Cir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性别、年龄、HBeAg状态、HBV DNA水平基本匹配后,构成CHB-Cir合并T2DM队列(观察组)和CHB-Cir无T2DM队列(对照组),半年随访1次。取已完成2年或以上随访且数据完整的病例纳入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HCC累积发生率;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HB-Cir合并T2DM时发生HCC的风险及其协同因素。结果 纳入分析的467例研究对象平均随访时间为4.4±1.62年。观察组(n=203)和对照组(n=264)新发HCC病例分别为69例和48例,观察组HCC发病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HCC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相对危险度为2.096(P<0.01)。调整年龄(≥40岁)、肝癌家族史、既往抗病毒治疗、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因素后,T2DM仍是CHB-Cir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结论 T2DM是HCC的独立危险因素;CHB-Cir患者合并T2DM时HCC的发生风险增加2倍左右,提示及早控制糖尿病对降低CHB-Cir患者发生HCC的风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HCC)患者血清低拷贝HBV DNA的检测,探讨乙肝病毒低复制水平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明确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低拷贝HBV 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在所有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中,选取85例血清HBV DNA水平持续小于1 000 IU/ml的患者,对其病情发生、发展、演变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同时获得其血清,进行乙型肝炎标志物、肝功能、甲胎蛋白及低拷贝HBV DNA的检测,最后分析各项指标与低拷贝HBV DNA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意义。 结果 85例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当中,乙型肝炎标志物HBeAg阳性者有15例,占17.65%,HBeAg阴性者70例,占82.35%。肝功能指标(ALT及AST)异常者52例,占61.18%。甲胎蛋白(AFP)异常升高者65例,占76.47%。低拷贝HBV DNA水平大于20 IU/ml者72例,占84.71%。低拷贝HBV DNA水平小于20 IU/ml者13例,占15.29%。 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性HCC与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有关,常规的HBV DNA检测只能检测HBV DNA水平大于1 000 IU/ml的患者,乙肝病毒低复制患者往往会被忽视,导致患者不能及时抗病毒治疗而使得病情发展。因此这种检测已不能满足临床的实际要求,乙型肝炎患者低拷贝HBV DNA检测更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探讨原发性肝癌 (HCC)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江苏省海门市收集以队列为基础的病例对照资料 ,应用SAS软件进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经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发现HBsAg( )携带者和饮河沟水者患肝癌的风险较大 ,其OR值分别为 19.5 6(P <0 .0 0 1)和 4 .95 6 (P <0 .0 0 1)。交互作用分析表明 ,饮河沟水、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原 家族史三项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OR分别为 2 .4 9(P =0 .0 0 3)、7.0 92 (P <0 .0 0 1)和 4 .0 0 4 (P <0 .0 0 1)。经多分类logis tic回归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 ,发现河沟水对HBsAg(- )肝癌人群和HBsAg( )肝癌人群均是一危险因素 ,其在不同模型中的OR值分别为 5 .2 6 3(P =0 .0 0 0 3)、2 .174 (P =0 .0 377) ;而肝癌家族史在HBsAg( )肝癌人群中是一危险因素 ,OR =3.185 ,P <0 .0 0 1。当HBsAg( )组与HBsAg(- )组比较 ,提示饮河沟水仍然是一危险因素 ,OR =2 .373(P <0 .0 5 )。家族史未能引入这一模型。结论 HCC受多因素影响 ,尤其是HBsAg和饮河沟水是两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另外也提示存在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增高的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85例IS患者,且均证实CRP水平>8 mg/L,同时从门诊随机抽取140例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史的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水平.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男性、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卒中病史、入院首次收缩压、LDL与之呈正相关(P<0.05);生活规律及HDL与伴CRP增高的IS患者呈负 相关(P<0.05);两组间WBC差异存在显著性(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是伴CRP增高的I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是伴CRP增高的IS患者的保护因素.结论 伴CRP增高的IS患者的保护因素是HDL;其独立危险因素是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吸烟史,其中男性、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对伴CRP增高的IS患者的影响强度较大,对该类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