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刁晓艳  王波 《重庆医学》2011,40(25):2569-2571
目的 采用320排动态容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探讨冠状动脉病变范围与血脂成分的关系.方法 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CTA对该院180例胸痛原因患者进行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平台下非螺旋心脏全容积增强扫描,按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分为正常对照组(37例)、0支组(60例)、单...  相似文献   

2.
黄求理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8):847-848,862
随着CT技术临床应用的普及,人们对CT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在CT心脏快速成像、大范围全器官CT灌注成像、全器官动态功能成像和低剂量CT扫描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以便解决更多的医学难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颅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颅脑病变患者分别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88例)和64排螺旋CT扫描(46例),比较两组间的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值,并进行对比。结果320排CT扫描的平均有效剂量值为(3.28±0.36) mSv,64排CT扫描的平均有效剂量值为(10.15±0.59) mSv。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具有图像质量高、有效剂量低等特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70年代CT开始应用于临床诊断以来,CT扫描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提高检查速度和图像清晰度,增加扫描范围和图像后处理功能一直是设备研发的主要追求目标.1989年单层螺旋CT开始用于临床,不仅扫描速度、成像质量和诊断水平有大幅度提高,而且极大地丰富了CT的应用范围,使二维成像的常规扫描跨入三维采集的容积扫描,高质量的多平面重建和各种重建功能如表面遮蔽显示、最大(小)密度投影、容积再现、CT仿真内镜、CT血管成像等相继问世,使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91年,以色列Elscint公司推出双层螺旋CT,开创了多层扫描的先河.1998年,Siemens、GE、Toshiba等公司同时推出了旋转1周可获得4个连续层面图像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 CT,MSCT),从而使CT技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旋转1周可获得64个连续层面图像的多层螺旋CT已经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克服了常规CT一些固有的缺点,使肝脏CT检查出现了质的飞跃.螺旋CT扫描的一般优势:①容积式扫描和采样,一次屏息即可完成全肝扫描,避免了漏检和呼吸运动产生的伪影和层面跳动等缺点;②扫描结束后可行任意间隔进行重建,有利于小病灶的检出,并可克服部分容积效应.螺旋CT肝脏扫描的最主要优点为其扫描速度极快,可选择任意时相进行连续扫描.如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或者单相或者双相甚至多相扫描,经大量的临床实践,目前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已成为肝脏占位病灶尤其肝癌检查的主要方法,并列为常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对胸廓外伤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62例胸廓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予以X线片检查及螺旋CT扫描检查,螺旋CT检查采用容积扫描,并构建三维重建图像.评估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对胸廓外伤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62例病例中,多层螺旋CT检出肩胛骨骨折17例,肋骨骨折9例,胸腰椎骨折23例,胸骨柄骨折8例,胸骨体骨折5例. X线片检查漏诊8例(其中肩胛骨骨折2例,肋骨骨折6例).结论:在胸廓外伤性骨折中应用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可获取精确的三维图像,并能清晰、立体、多角度的显示全肋 骨的结构及其细微损伤,明确骨折部位,弥补了常规X线片检查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320排CT在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的初步应用。方法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对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的180例患者进行宽探测器平台下动态容积扫描,并对图像结果进行评价,以及对剂量的统计与文献上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剂量进行对照。结果180例冠状动脉成像质量1级153例(85%),2级25例(13.9%),3级2例(1.1%),全部无阶梯伪影。使用的放射剂量为CTDIvol(37±4)mGy/cm,明显低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文献组的剂量水平,即常规组为CTDIvol(88±8)mGy/cm。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少,图像质量高,320排冠状动脉成像的剂量远远低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三维成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肋骨或肋软骨骨折48例患者采用胸部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薄层重建及曲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及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CR检查发现82处肋骨骨折,16排螺旋CT检查发现肋骨骨折101处。结论:肋软骨骨折,微细骨折,无明显错位的不完全性骨折应用常规CR检查诊断困难,16排螺旋CT及三维成像对肋骨骨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972年,发明了 CT. 1989年,东芝公司所研发的螺旋 CT是 CT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对于螺旋 CT,可以连续扫描、连续获得数据,使扫描时间明显缩短,获得的数据为容积成像数据,但仍然有许多缺陷存在薄层扫描与大范围扫描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将螺旋CT扫描获得的图像进行后期处理,重建空腔脏器内表面的立体影像,达到与纤维内镜相似的效果.Satava[1]1996年率先应用该技术于支气管内腔的观察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应用于几乎人体所有空腔脏器,超出了纤维内镜的应用范围.喉部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拓宽了喉部病变的检查范围,作为一种新方法与喉镜结合可提高喉部病变的检出率.本文回顾分析50例CTVE成像方法及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喉部病变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四肢关节骨折临床很常见,X线片和单纯轴位影像观察局限性明显。随着螺旋CT容积扫描及强大后处理技术的应用,采集的信息量明显增加,增大了成像的扫描范围,并且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大大拓宽了CT的诊断范围和能力。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我们对196例四肢关节外伤患者行螺旋CT容积扫描,探讨其在四肢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至髂动脉分叉水平,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使得破口最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18例患者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主动脉夹层,Ⅰ型夹层动脉瘤10例;Ⅱ型夹层动脉瘤2例;Ⅲ夹层动脉瘤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时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采用滑环技术使扫描及成像速度加快,扫描范围增加,图像质量提高,在硬件支持下的图像后处理软件对于多方位的显示解剖结构,病理变化增加了丰富内容,有利于提高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了全方位的可靠图像。螺旋CT图像处理的质量受控于整个容积数据采集方式,技术条件和成像方法。本主要介绍胸部螺旋CT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以达到对图像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肋软骨骨折的多层螺旋CT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成像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螺旋CT机按照常规扫描条件对28例胸部外伤患者进行MSCT容积扫描和薄层重建。于EBW工作站上进行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28例胸部外伤患者,螺旋CT检查共发现肋软骨骨折36处,肋骨骨折12处。结论MSCT肋软骨成像能清晰显示骨折部位、数目及断端移位情况。  相似文献   

15.
刘巍峰   《中国医学工程》2010,(4):101-10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在血管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98例病人进行了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顺利造影成像检查成功,能清晰显示血管分支和走形,病变部位、范围及重要的侧支循环路径。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快速、分辨率高、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是通过采集对比剂经过组织时的灌注数据,来测定感兴趣区组织的密度变化,得出心肌密度曲线。心肌灌注可清晰显示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情况,提示存在不同的心肌缺血、坏死变化,有助于对冠心病的风险评估。心肌灌注的晚期持续性改变,能显示其局部心肌坏死或存活情况。新近256层和320层螺旋CT在一次心动周期中完成全容积扫描,可同时进行冠脉成像和灌注扫描,实现"一站式"检查。  相似文献   

17.
钱兵  顾兵 《中华实用医学》2005,7(1):100-100
目的 在手术前应用螺旋CT对甲状腺进行容积扫描、数据三维重建,探讨甲状腺三维成像对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45例甲状腺手术病例,在术前螺旋CT进行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并结合手术及病毒进行分析。结果 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能立体成像,真实模拟甲状腺的基本形态结构及毗邻,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及周围血管等组织。结论 为临床手术提供更有效的帮助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结肠癌检查后处理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16层螺旋CT对30例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包括直肠癌9例,升结肠癌10例,横结肠癌8例,降结肠癌3例,行一次屏气全结肠段容积扫描,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透明法(Raysum)及CT仿真内窥镜(CTVE)等后处理。结果 CT结肠成像可显示全部的结肠,较好地反映了结直肠病变的数量、位置、范围、表面形态、管腔狭窄、肠管周围及远处脏器的情况。结论 MPR、Raysum、CTVE3种后处理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各不相同,它们相互结合,更有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及CT分期,也是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曹林德  廖锦元  唐勇 《华夏医学》2000,13(1):111-112
CT仿真内窥镜 (CT Virtual endoscope简称 :CTVE)技术是以螺旋 CT资料为资源 ,采用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对空腔器官内表面具有相同像素值的部分进行立体重建 ,以模拟光学纤维内窥镜效果的方式来显示其内腔的结构 ,并附加伪彩着色 ,以获得人体腔道内三维或动态三维解剖学图像的一种方法 ,1 994年 Vining[1 ] 等首先报道了 CTVE成像技术在结肠及支气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后 ,此项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宽。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医疗机构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  CTVE成像技术条件1 .1 螺旋 CT容积扫描 ,即在床进和曝光同…  相似文献   

20.
刘景斌  赵全华 《中外医疗》2010,29(31):183-184
应用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薄层扫描及容积扫描技术,利用血管成像重建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胰腺癌早期情况判断及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对可切除性评价、术后随访及胰周血管受累情况作出分析。多排螺旋CT在临床诊断胰腺癌的应用中,成为临床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