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paphy,0CT)探讨影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doretinopathy,CSC)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4l例42眼CSC患者进行检查,对视力与神经上皮脱离范围、神经上皮脱离高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色素上皮脱离高度和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5种测量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39只限,色素上皮脱离15只限。视力与神经上皮脱离范围、神经上皮脱离高度有显著的负相关。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较正常增厚,但视力与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无显著相关。结论 OCT对CSC的诊断及追踪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单眼首次发病的CSC患者65例,急性期(即出现主观症状4~8周内)与恢复期分别行OCT检查。结果急性期OCT图像特征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拱形隆起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浆液性弱反射暗区,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同时脱离、色素上皮脱离三种不同形式。恢复期末次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下液体完全吸收,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15例定期追踪观察的OCT均可动态地观察到液体的吸收和测量到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的减少。结论OCT能显示CSC患者的病变直观的图像并能进行定量的追踪观察,对随访病情的变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形态学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研究,对43例(49眼)CSC患者进行FF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并将两者结果对比观察。结果:呈典型FFA表现21只眼,OCT扫描均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FFA中未发现任何异常荧光部位5只眼,在OCT中却可见局部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FFA中呈不典型的渗漏表现23只眼中,OCT扫描也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表现8只眼。FFA中未见任何异常荧光的5只眼,其中OCT扫描却发现有只眼呈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浅脱离,即视网膜的隐性渗漏。结论:CSC的发病机制可能为脉络膜循环障碍继发RPE损害。SD-OCT对FFA诊断和研究CSC有很好的补充甚至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4.
吴宇平 《吉林医学》2012,33(15):3277-3278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诊治和疗效观察方面的作用。方法:对28例(36眼)的CSC患者进行OCT及FFA检查。结果:28例(36眼)经FFA确诊的CSC患者渗漏点45个,其中6眼(13个渗漏点)在OCT图像上显示为神经上皮浆液脱离,2眼(2个渗漏点)为色素上皮脱离,20眼(35个渗漏点)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伴色素上皮层脱离。结论:利用OCT并FFA检查不但能定量、定性检查CSC患者,还能准确定位渗漏点,两者互为补充,准确有效指导激光治疗和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FFA和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就诊的20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患者20只眼,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2项检查技术,根据眼底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和病变部位的形态学特点,对眼底病变的情况做出评估。结果:FFA造影检查时20只眼中的12只眼病灶中央先出现针尖状渗漏,然后彩呈墨渍样扩大,8只眼黄斑区早期出现针尖大小的渗漏点,晚期逐渐扩大像冒烟样向上喷出;OCT检查13只眼单纯神经上皮层脱离,黄斑中心凹曲线消失,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增厚,7只眼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增厚脱离,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见液性暗区,局部见RPE层波浪状脱离,RPE层下见液性暗区。结论:FFA检查能敏感的观察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血管渗漏的程度,OCT对于小的神经上皮脱离很敏感,并有效的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际的临床中可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利用上述2项检查以达到更加准确而有效的临床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图像特点。方法:对46例(48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对后极部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的脱离形态进行观察。结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可清晰显示后极部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的脱离形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36例38眼占总眼数的76.17%)、神经上皮层并色素上皮层脱离(8例8眼占总眼数的16.67%)、单纯色素上皮层脱离(2例2眼占总眼数的4.17%)3种表现。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常见的OCT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OCT检查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和分析Vogt-小柳-原田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典型图像特征.方法 对23例(46眼)Vogt-小柳-原田病急性期患者进行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并对所得到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前,23例患者OCT均表现为后极部程度不等的神经上皮脱离,呈“拱桥样”高度隆起,通常被薄的间隔分成几部分,呈囊样或多囊样,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914.64±391.30) μm.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视网膜下液逐渐吸收,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逐渐恢复正常,最终完全吸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消失,OCT恢复正常,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160.88±29.49) 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09,P<O.01).结论 Vogt-小柳-原田病OCT图像的特征性表现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并能够直观地呈现其视网膜组织微细结构的改变,同时为疾病的病情追踪、疗效评价及视力预后判断提供了客观定量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脾利湿中药在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对3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经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明确诊断,给予激光治疗,治疗后服用健脾利湿中药30 d。观察治疗前后视力情况、视网膜形态和神经上皮脱离高度变化,不同时间CSC患者治愈情况,FFA、吲哚青绿造影(ICGA)检查结果以及复发情况。【结果】(1)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视力分别为0.54±0.21、0.80±0.19,治疗后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2)治疗后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吸收,神经上皮脱离高度治疗前为(543.39±132.33)μm,治疗后为(213.81±22.62)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内治愈的有21例,占70%;4周以上9例,占30%。(3)治疗后FFA显示治疗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渗漏点消失,吲哚青绿造影(ICGA)显示脉络膜高通透性改善。(4)复发情况:1例在治疗后7个月时CSC复发,占3.3%。【结论】激光治疗围手术期应用健脾利湿中药是治疗CSC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结合黄斑变性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形态学检查及视觉电生理视功能检查,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形态学改变与视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初次诊断为年龄相关性渗出型黄斑变性患者20例(30眼)、初次诊断为年龄相关性萎缩型黄斑变性患者25例(30眼)以及同年龄段正常对照者15例(30眼),分别为渗出组、萎缩组和正常组.对3组研究对象进行黄斑中心凹OCT检查及眼电生理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1)渗出组水平及垂直方向神经上皮层厚度较对照组和萎缩组均明显增厚(均P<0.05),可见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色素上皮(RPE)脱离、浆液性神经上皮层和/或神经纤维层脱离.萎缩组水平及垂直方向神经上皮层厚度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发现玻璃膜疣12眼,均未见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CNV、浆液性和/或出血性RPE脱离、浆液性神经上皮层和/或神经纤维层脱离.(2)与对照组比较,渗出组F-ERG a、b波振幅及Ops、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P<0.05).F-ERG b波潜时及P-VEP潜时均明显延长(均P<0.05);萎缩组F-ERG a波振幅及Ops、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P<0.05),F-ERG b波潜时明显延长(P<0.05).与萎缩组比较,渗出组F-ERG b波振幅、Ops及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 P<0.05).结论 年龄相关性萎缩型黄斑变性患者视功能改变早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改变,在渗出型患者视功能改变的同时常合并有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变厚,提示渗出性黄斑病变的病情进展更快,黄斑区形态以及视网膜功能的改变较萎缩型更严重.  相似文献   

1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以黄斑水肿为特征,病因、病理不明,病情自限,常易复发,多见于20~45岁的青札印男性。“中浆”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失代偿、屏障功能损害所致的黄斑病变,荧光素表现为黄斑部浆液性RPE和/或神经上皮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CA)虽然对大多数眼底病能准确做出诊断,但缺乏对某些客观的定量标准分析,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高灵敏度、非接触性、非损伤性、高分辨率的一项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不但能清晰地显示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及病理改变,同时还可进行观察并做出定量分析。我们结合FFA与OCT两项检查技术,根据眼底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和病变部位的形态学特点,观察“中浆”眼底病变情况,并对此做出评估。现将2004年4~7月在我院就诊的13例“中浆”患者14只眼的临床资料和其部分患眼的FFA及OCT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大泡状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进一步明确病因,减少误诊,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5例(7只眼)泡状视网膜脱离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特征,分析其改变。结果:①FFA:5例(7只眼)均发现后极部多处色素上皮脱离(PEDS)病灶所致的荧光渗漏点,晚期该渗漏部分融合,并向神经上皮下渗漏。②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动脉充盈不良,其邻近的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成强荧光,中晚期可见多发性色素上皮脱离及渗漏点。③OCT:视网膜神经上皮呈穹窿状隆起,下方为低反射暗区,其中可见色素上皮脱离腔。结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存在脉络膜循环障碍,脉络膜血管的高渗透性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是继发性改变,该病可能是一种重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可参考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半剂量光动力治疗(PDT)前后黄斑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二维和三维图像的变化特点,比较二维图像中神经上皮层厚度指标和三维图像中神经上皮层容积指标在治疗前后与视力的相关性以及在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选取经间接眼底镜、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OCT确诊的C...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临床特点、病程变化和预后。方法4例PCV患者经行眼底彩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确诊,随访时间6~26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特点、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或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及其预后。结果4例患者4只眼,眼底均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以及血液性或浆液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均能透见特征性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病灶。吲哚氰绿造影(ICGA)均显示息肉状病灶。1只眼接受了PDT治疗,另外3只眼接受药物保守治疗。1只眼息肉状病灶完全消失,1只眼息肉状病灶部分消退。随访视力0.3以上3只眼。1只眼出现玻璃体出血。结论PCV患者诊断明确,病程预后相对好,光动力疗法是有效治疗方法,但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OCT测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方法将高度近视眼47例(47眼)和正常对照者42例(42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和边界的神经上皮层厚度以及视网膜地形图各地区域平均厚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的中心凹中心和边界和神经上皮层变薄非常显著,旁中心凹鼻侧和下方区域以及周边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变薄非常显著;旁中心凹颞侧和上方区域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变薄显著;但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OCT测量神经上皮层厚度时,应综合分析某一点厚度和该点所在区域平均厚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经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A/B型超声和OCT检查确诊的42例78眼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黄斑劈裂组和非黄斑劈裂组的年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比较。观察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 OCT扫描发现黄斑劈裂17例25眼(32.1%),其中黄斑劈裂合并黄斑前膜2眼,合并玻璃体牵拉2眼。有视物变形、暗影、视力下降等症状26例51眼高度近视发现黄斑劈裂14例22眼,无症状16例27眼发现黄斑劈裂3例3眼。年龄、视力、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对黄斑劈裂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多发生在黄斑中心凹,以外层劈裂多见,均累及2~4个象限不等。外层劈裂15眼,混合性劈裂10眼。外层劈裂可单独存在,中、外层劈裂及内、中、外层劈裂可共存于同一患眼。近视屈光度对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随访12~20个月,出现黄斑前膜2例2眼,2眼有玻璃体牵拉的黄斑劈裂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黄斑裂孔1眼。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定期OCT检查有助于黄斑劈裂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能明确黄斑劈裂发生的层次和清晰显示黄斑劈裂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60例(共108只)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共53只患眼)以及对照组30例(共55只患眼),观察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硅油充填术,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C3F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善情、并发症发生、复发率情况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共有45只患眼视力提高,视力不变有8例,无视力下降,患者术后半年视力恢复率为94.34%;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1个月提高者有34例,视力不变者有21例,无视力下降,患者术后半年视力恢复率为76.36%.治疗后观察组中心凹厚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MHRD患者应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硅油充填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及中心凹厚度,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