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注药联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组后,将脑脊液置换联合注药治疗组与非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脑脊液置换联合注药治疗组疗效和预后明显优于非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非联合治疗组。结论在全身系统化疗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注药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疗效、改善其预后、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治疗费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多项实验室指标在鉴别诊断中的量化标准和敏感性,探讨患者入院后脑脊液蛋白含量显著增高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9例结核性和31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比较其临床症状、外周血和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脊液蛋白含量显著增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从临床症状、血常规、血糖、脑脊液白细胞及分类上很难与病毒性脑膜炎相鉴别。与病毒性脑膜炎相比,当脑脊液的糖含量<2.5mmol/L、脑脊液蛋白含量>1.0g/L、脑脊液氯化物含量<120.0mmol/L、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0.50时应高度疑诊为结核性脑膜炎。上述指标鉴别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性为: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0.50,高于脑脊液的糖含量<2.5mmol/L;脑脊液蛋白含量>1.0g/L,高于脑脊液氯化物含量<120.0mmol/L。脑脊液蛋白含量>1.0g/L与脑脊液氯化物含量<122.8mmol/L呈负相关。结论 上述指标的量化标准有助于提高结核性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结核性脑膜脑炎并发结核性脊髓神经根炎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国内文献报道的结核性脑膜脑炎并发结核性脊髓神经根炎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患者均为中青年,首发症状为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等,逐渐出现截瘫、大小便障碍、传导束型感觉障碍等脊髓受累表现,脑脊液检查提示初压高,蛋白、细胞数增多,糖降低,磁共振提示颅内及脊髓病灶伴脑脊髓膜强化,抗结核药物联合激素治疗有效。结论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出现脊髓病变症状体征,需警惕并发结核性脊髓神经根炎,脑脊液结果及增强磁共振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学(CSF)变化及临床特点。方法42例病人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采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收集细胞,经MGG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全部病例脑脊液细胞学均有异常,老年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结论初诊时,脑脊液细胞学以淋巴细胞比例占优势较多,随病程进展出现程度不同的混合细胞反应,治疗有效者嗜中性粒细胞下降及消失较快;一部分患者一直以淋巴细胞占优势,伴有激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并持续性较长时间。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变化,为判断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转归、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脑脊液置换和椎管内给药的方法。结果3例死亡,5例病情无好转,余31例均痊愈或好转,临床效果较满意。结论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和椎管内注药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结脑的治疗效果,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1990~ 1999年收治的 6 5例结核性脑膜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 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 ,痊愈 48例 ,后遗症 7例 ,死亡 10例 ;高龄、抗痨开始晚、脑脊液蛋白高于3g/L及并发脑神经损害和 /或脑积水者 ,预后差。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年龄及有无并发症、脑脊液蛋白含量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术 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无腰穿禁忌症的 2 0例结核性脑膜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采取脑脊液置换术 鞘内注药。结果  14例痊愈 ,5例好转 ,自动出院 1例 ,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结论 对结核性脑膜炎辅以脑脊液置换术 鞘内注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990~1999年收治的65例结核性脑膜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痊愈48例,后道症7例,死亡l0例;高龄、抗痨开始晚、脑脊液蛋白高于3g/L及并发脑神经损害和/或脑积水者,预后差。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年龄及有无并发症、脑脊液蛋白含量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结脑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抗结核治疗及地塞米松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入异烟肼,地塞米松,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分别记录2组脑脊液转阴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观察周期3个月,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脑脊液转阴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有效缓解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及68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脑脊液ADA活性检测及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ADA活性范围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脑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活性升高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一个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11例,对照组采用正规抗结核疗法,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疗法.结果 治疗组治愈23例,治愈率为88.46%, 对照组治愈8例,治愈率72.72%, 2组的临床疗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法对结核性脑膜炎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结核性脑膜炎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及脑脊液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四年来住院初治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6例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脑脊液压力升高30例(180~280mmH2O,平均208.3±29.1mmH2O),发生率83%,白细胞计数升高36例,发生率100%,糖降低34例,发生率94%,氯化物降低34例,发生率94%,蛋白升高35例(1000~5000mg/L,平均2380±149.7mg/L),阳性率97%,脑CT异常8例,阳性率31%,表现为基底池渗出,脑积水,脑梗塞等,胸部平片提示肺结核21例,占62%。结论: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复杂,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47%,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肺外结核感染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临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我院2年来开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脑脊液中结核杆菌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检测脑脊液中结核抗体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结核蛋白芯片检测30例临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及血清标本,30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结核芯片法检测脑脊液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63.33%、96.67%、95.00%、72.50%、60.00%,结核芯片法检测血清性为66.67%。比较结脑组脑脊液及血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787,P>0.05)。结论结核蛋白芯片检测脑脊液可以成为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辅助检查,且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的特征性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玻片离心沉淀法制片收集脑脊液细胞,瑞-姬姆萨染色(MGG),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结果37例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呈以下改变:细胞学形态以斑片状聚集分布的激活型单核细胞、单核吞细胞和巨噬细胞,周围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为35.57±22.95%,类似于无反应性肉芽肿样改变。结论形似无反应性肉芽肿样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以及中性粒细胞特征性的比率,可能是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抗结核药配合激素及脱水剂治疗结核性脑膜炎50例疗效观察肖凤兰我院自1986~1993年共收治经临床及脑脊液检查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9~30岁30例,31~40岁11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脑脊液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11-10-2015-10符合条件的结核性脑膜炎75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脑脊液指标动态变及磁共振表现等特征。结果除常见的发热、头痛、呕吐等主诉外,30%患者以咳嗽、咳痰、气短等脑外结核症状首诊;79%患者仍被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TBM经抗结核治疗后,脑脊液氯化物率先恢复,其后为蛋白、葡萄糖、ADA,而颅压及细胞数恢复最慢;结核性脑膜炎脑实质及脑膜均可受累,头颅MRI平扫检查阳性率80%,增强扫描阳性率96.9%。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易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TBM为多器官疾病,临床上应积极寻找脑外结核部位;MRI可较早发现TBM特征性病灶,且阳性率较高;临床上怀疑TMB时应尽可能利用多种现代技术寻找脑脊液中抗酸杆菌,为结脑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病史、临床和预后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危险度。结果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意识障碍、肌力和脑脊液中氯化物水平,危险度分别为1.545(95%CI 1.150~4.039)、6.964(95%CI4.291~22.706)、3.176(95%CI1.832~9.407)和1.119(95%CI1.030~3.528)。结论年龄、意识障碍、肌力和脑脊液中氯化物水平是影响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对其进行及时检测和处理,以改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酶水平变化情况,方法 在治疗前采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4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60例和正常人群脑脊液标本20例,用酶速率法测定AST、ALT、r-GT、ALP、LDH、α-HBDH、CK、CK-MB八种酶水平。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LDH、AST酶水平为180.88±112.19、42.15±11.81,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脊液进行LDH、AST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20.
近来,许多结核性脑炎的临床症状及脑脊液改变不典型,给患者的诊断带来困难.现将少见的粟粒样结核性脑炎1 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2岁,因发热、头痛及视物成双10日入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