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对照组73例(83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和观察组112例(127眼)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节缝线,比较在术后1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术后随访1a的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术后1周浅前房的发生率对照组为19.28%,观察组为9.45%,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术后1周眼压控制率对照组86.75%,观察组85.8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对照组为72.22%,观察组为89.29%,(χ^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79.63%,观察组为92.67%(χ^2=4.30,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可调节缝线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难治性青光眼64例(78眼),其中应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紊C( MMC)28例(36眼)(对照组);应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巩膜可调节缝线36例(42眼)(观察组).比较两组在术后1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和眼压的控制情况,以及术后1年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 术后1周:浅前房的发生率对照组25.0%,观察组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5,P<0.05);眼压控制率对照组86.1%,观察组8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P>0.05).术后1年眼压的控制率对照组为61.1%,观察组为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P<0.05);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为72.2%,观察组为9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6,P<0.01).结论 可调节缝线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少,远期效果稳定,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向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可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可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能否减少小梁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方法 48例(72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3眼行可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39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比较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视力及其他眼部并发症。结果 在术后低眼压、浅前房、视力下降的发生率观察组分别为6.06%,12.12%和6.06%,而对照组分别为28.21%,30.77%和26.64%(P<0.05),而且观察组前房积血、脉络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及虹膜睫状体炎的发生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可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控制术后滤过水平而减少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永辉  孜米娜  张晓泉  杨秋芝 《眼科》2003,12(1):40-41,46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将 4 8例青光眼患者 (6 8只眼 )分为两组 ,A组 (36只眼 )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 ,B组 (32只眼 )常规小梁切除术 ,观察两组术后眼压情况。结果 :术后半年眼压 <2 8kPa中 ,A组为 94 5 % ,B组为 75 0 % ,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能有效改善房水滤过 ,控制术后高眼压。  相似文献   

5.
巩膜瓣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术后早期房水过量流出易导致低眼压和浅前房,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本文对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改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回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22例(29眼)均为我院1996年7月~1997年1月间住院病人,男工4例(l眼),女8例(12眼),平均年龄56a。临床诊断:急性闭角型青光服11例(l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7例(14眼),开角型青光眼l例门眼),继发性青光眼3例(3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例,术后随访3~6mo,平均4.smo。1.2术前诊断和处理根据病史、体征、房角镜及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两种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原发性青光眼首次接受小梁切除术136例(142眼)进行随机分组,术毕采用巩膜瓣可调整缝线。67例(70眼)采用Kolker法作为A组,69例(72眼)采用Shin法作为B组。比较两组术后自觉症状、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眼压情况。结果术后术眼有酸、磨、溢泪等自觉症状的A组30眼,B组2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浅前房A组3眼(4.29%),B组4眼(5.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滤过泡形态A组Ⅰ型7眼,Ⅱ型59眼,Ⅲ型3眼,Ⅳ型1眼,功能型滤过泡66眼(94.29%);B组Ⅰ型15眼,Ⅱ型51眼,Ⅱ型1眼,Ⅳ型5眼,功能型滤过泡66眼(91.67%)。功能型滤过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Ⅳ型滤过泡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眼压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均能提高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成功率,但Kolker法自觉症状明显,Shin法滤过泡易局限,必要时可两种缝线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光眼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患者眼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90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各45例(45眼)。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眼压变化情况、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率。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眼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浅前房发生率低,功能性滤过泡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可降低眼压,预防浅前房发生,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可调节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可调节缝线在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中的作用。方法8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44例(76眼)行小梁切除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术;对照组(B组)43例(72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随访12~20月,观察两组术后有无浅前房形成、术后眼压的变化及住院天数等。结果A组无浅前房发生,B组16眼(22.22%)发生术后浅前房(P〈0.01)。A组术后2周平均眼压(11.5±0.8)mmHg;B组术后2周平均眼压(12.1±1.0)mmHg(P〉0.05)。A组平均住院时间(9.0±2.5)d;B组平均住院时间(12.0±3.6)d(P〈0.01)。结论可调节缝线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小梁切除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与常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寻找一种既可避免术后早期房水过量流出,又能恰当地控制滤过量的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9例,126眼做标准的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后缘全3针固定缝线,两侧近角膜缘处各作1针固定缝线,两侧中部各缝1活动缝线。结果 126眼中术后1周内46眼眼压≥15mmHg(1mmHg=0.133kPa)需拆除活动缝线,其中26眼眼压从拆线前22.4±6.5mmHg降至11.6±2.6mmHg,10眼术后1d Ⅰ°浅前房,其中5眼术后4d恢复,2眼术后7d恢复正常,3眼术后6d出现Ⅱ°浅前房,术后分别12、14、18d恢复,总发病率为10.3%。结论 改良活结缝线方法操作简单,不影响滤过泡,不留缝线残端在结膜囊或角膜面上,无刺激症状及不适感觉,是一种小梁切除术中预防早期浅前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将 5 9例 6 0只青光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组 30只眼的小梁切除术中 ,于巩膜瓣两侧边中点处各加缝一针巩膜瓣可拆除缝线 ,术后 3~ 5天予以拆除。随访 6~ 12个月 ,平均 9个月 ,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 ,与常规小梁切除术作对照 ,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术后第一天 ,前房全部形成 ,眼压均值为 (2 0 7± 0 4 3)kPa(1kPa =7 5mmHg) ,4 0 %患眼视力保持不变或增进 ,炎症反应轻 ,并发症少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组术后 6个月 ,眼压均值为 (1 99± 0 5 1)kPa,90 %患眼视力保持不变或增进 ,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结论 :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可以促进前房形成、视力恢复 ,减少炎症反应及术后并发症 ,有利于眼压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65例70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对巩膜瓣采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缝合。观察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可调整缝线松脱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24(平均11)mo。可拆除缝线拆线时间1~14(平均7.4)d。拆线前眼压13.30~28.46(平均16.86)mmHg,拆线后眼压8.40~16.57(平均10.50)mmHg,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眼均无拆线并发症和滤过泡渗漏。术后70眼中Ⅰ度浅前房3眼,Ⅱ度浅前房2眼,浅前房发生率7%。70眼末次随访眼压9.00~16.80(平均11.45)mmHg,70眼形成扁平滤过泡55眼,微小囊样滤过泡15眼,功能性滤过泡100%。结论:改良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安全、术后有效,可有效控制术后房水滤过水平,有利于远期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滤过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 观运用丝裂霉素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 60例(60眼 )青光眼分为实验组 (A组 )和对照组 (B级 )。A ,B两组均运用丝裂霉素 ,A组术中加缝 2针可调整巩膜瓣缝线。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A组发生浅前房 5例 ,B组发生 10例。A组和B组术后眼压在术后 2周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两组术后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分别为 83 2 8%± 7 2 %和 71 43 %± 9 4%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运用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作可调整巩膜瓣缝线后 ,不仅能调控房水滤过量 ,而且能明显减少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可调整缝线及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手术后的效果。方法:对65例65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术后随访3mo~1a,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d前房形成63眼(96.9%),浅Ⅰ级前房1眼(1.5%),浅Ⅱ级前房1眼(1.5%);术后7~10d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6mmHg,6mo眼压平均为14.9mmHg,1a眼压平均为16.7mmHg。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略有提高;出院时均有弥散滤过泡形成。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wk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C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操作简便,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线对患者早期泪膜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2-01/2014-04期间在我院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8例76眼,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暴露结膜缝线(小梁切除)组(34例36眼)和包埋结膜(可调节)缝线组(34例40眼),分别给予可调节缝线暴露结膜缝合和包埋结膜缝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30d 测眼压情况,同时进行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30 d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眼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1d两组患者平均眼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14,30d包埋结膜缝线组平均眼压显著高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治疗后1d两组患者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7,14,30 d包埋结膜缝线组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显著优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治疗后30 d包埋结膜缝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结论:小梁切除手术可调节线包埋结膜缝合对患者早期泪膜功能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较低,手术效果优于暴露结膜缝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地塞米松缓释系统在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对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观察组难治性青光眼34例43眼,采用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地塞米松缓释系统,术后根据滤泡情况及前房深度适时调整可调缝线的松紧度。对照组为单纯的原发性开角型或闭角型青光眼32例41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18月,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度。结果 术后第1天,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9.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8%(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3%(P〈0.05)。术后12月随访到30眼(观察组17眼,对照组13眼),观察组功能滤过泡占94.12%,多于对照组的53.85%(P〈0.005)。结论 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缓释系统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对术后不同阶段泪膜的影响。
  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患者60例68眼,按是否合并可调节缝线治疗随机分入两组,对照组为小梁切除组,观察组为小梁切除联合可调节缝线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7、30、90d行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up tile, BUT)、泪液分泌试验( Schirler l test,Slt)、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nt,FL)检查,同时观察术前和术后1、30d时的体征和症状。
  结果:观察组术后7d内Slt值及术后3d时FL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0d起两组患者间Slt值及FL值无明显差异;术后1 d观察组的异物感、结膜充血及畏光感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术后30d起两组患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小梁切除术中使用可调节缝线在短时间内会对术眼眼表泪膜产生不利影响,但拆除缝线后不利影响将很快消除。  相似文献   

17.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加可调整缝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98例(124眼)。其中实验组45例(56眼),对照组53例(68眼),实验组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并对手术疗效、手术并发症及住院时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控制理想;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硅著性(P<0.05);平均住院时间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应用使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更为确切,并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的降眼压效果。方法 对58例(78眼)青光眼实施复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放1块0.25mg/ml丝裂毒素C浸润棉片3min.缝合巩膜瓣时增加缝线跨距以备术后断线控制眼压。术后随访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情况。结果 全部患眼手术成功,滤过泡形成满意,在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时眼压控制良好,与术前比P〈0.001。6月时滤过泡均为有功能的滤过泡。并发症主要有早期浅前房、少量前房积血等。结论 术中使用0.25mg/ml丝裂毒素C有利于形成长期有效的滤过泡,结合术后断线可更好地控制眼压,减少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