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凝固时,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被凝血酶激活,裂解纤维蛋白C末端赖氨酸残基,下调纤溶系统,TAFI还参与炎症与创伤修复。动物实验中,抑制TAFI可以缩短血凝块溶解时间,增强溶栓药物的作用,开发特异性TAFI抑制物有可能成为血栓性疾病治疗的一类新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在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UA的机制。方法55例老年UA患者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给予LMWH治疗7d。分别检测老年UA患者治疗前后和25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凝血酶原片段F1 2(F1 2)、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浆抗Xa因子(anti-Xa)活性及血浆TAFI含量。结果LMWH治疗前,老年UA患者外周血中TAFI水平较对照组降低(43±25)%vs(81±27)%,P<0.05,F1 2、Fib及D-D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血清FDP水平无变化。老年UA患者血浆TAFI水平分别与血浆Fib间呈正相关(r=0.588,P<0.05),与血浆F1 2水平呈负相关(r=-0.636,P<0.05)。LMWH治疗后,老年UA患者血浆TAFI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43±25)%vs(75±30)%,P<0.05。anti-Xa活性、血清FD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升高(P<0.05),血浆F1 2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浆Fib、D-D水平轻度降低,但无统计意义。治疗前后TAFI差值(△TAFI)与F1 2差值(△F1 2)呈负相关(r=-0.691,P<0.05)。结论TAFI是预测UA发生的标志物,其介导的纤溶活性调节作用是LMWH治疗UA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4例临床肝病患者的血液标本,同时选取5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TAFI: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PAI-1、t-PA含量测定采用ELISA法,并统计分析上述3项指标与不同类型慢性肝病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浆TAFI: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血浆PAI-1水平显著增加(P<0.05);血浆t-PA水平亦显著增加(P<0.0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除外)。结论:慢性肝损伤患者血浆TAFI:A水平降低,导致纤溶活性增加,是提示慢性肝病患者呈出血倾向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新的纤溶抑制物,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蛋白酶原,能被多种物质激活具有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最近的研究发现,其不仅具有抑制纤溶的作用,而且参与炎症性疾病的调节。现就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与炎症性疾病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的浓度和活性与纤维蛋白原(Fbg)的关系。方法选择心肌梗死患者34例和30例正常人,用ELISA方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TAFI的抗原(TAFIAg)及活性(TAHa),与正常人的参考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纽TAHa、TAHAg、Fbg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TAFIAg、TAFIa均显著增高,TAFI抑制了Fbg的降解,具有抑制纤溶的作用,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有较多相似之处,其发病均建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且均发生斑块破裂、血小板凝集、纤溶系统改变、细胞因子释放等病理变化.本研究探讨细胞色素P450( CYP450)、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在两种疾病中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是近年发现的血浆羧肽酶原,在调节血浆凝块的纤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最近研究发现,其生理功能并不限于控制纤溶系统,还有更广泛的抗炎作用.现就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与肺血栓栓塞症、ALI、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哮喘等肺部疾病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AFI编码区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肌梗死(MI)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100例MI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者的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和C1040T的多态性。结果:CPB2基因G505A位点的3种基因型(G505G、G505A、A505A)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5(35%)、54(54%)、11(11%)和32(35.6%)、46(51.1%)、22(24.4%),等位基因G、A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4(62.0%)、76(38.0%)和110(61.1%)、70(38.9%);C1040T位点的3种基因型(C1040C、C1040T、T1040T)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32%)、53(53%)、15(15%)和31(31.4%)、49(54.4%)、10(11.2%),等位基因C、T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7(58.5%)、83(41.5%)和111(61.7%)、69(38.3%),2组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505A位点:χ^2=1.6757,P=0.8524;χ^2=0.7881,P=0.6973;C1040T位点:χ^2=0.6482,P=0.3958;χ^2=0.7231,P=0.5291)。结论:编码TAFI的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和C1040T的基因多态性与MI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黄芩苷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大鼠的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及血脂、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探讨黄芩苷在干预AS进程中的机制.方法 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治疗组、辛伐他汀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3组在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的基础上行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喂养4个月,以复制大鼠AS模型.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AFI的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的TC、TG、LDL-C、Fib和TAFI活性均明显升高 (P<0.01或P<0.05),PT、APTT明显缩短(P<0.01或P<0.05);实验结束时,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治疗组与辛伐他汀组的TC、TG、LDL-C、Fib和TAFI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PT、APTT明显延长(P<0.01或P<0.05);与辛伐他汀组比较,黄芩苷治疗组TC、TG、LDL-C、Fib、PT、APTT改善程度稍低(P<0.05),而TAFI活性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黄芩苷可能通过降血脂、改善凝血纤溶系统平衡、下调TAFI水平等途径干预了AS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液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以及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LISA及乳胶免疫分析测定DM患者血浆PAI-1、t-PA、TAFI、D-D活性;并与糖尿病无大血管并发症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DM组PAI-1、t-PA、D-D和TAFI含量分别为(48.36±7.92)ng/mL、(12.52±3.17)ng/mL、(0.75±0.58)mg/L和60.82%±14.7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PAI-1、t-PA及D-D水平与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中PAI-1、t-PA、D-D、TAFI水平与血管损伤和功能变化的进程有显著相关性,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变化与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和蛋白Z的关系。方法初诊原发性MDS患者78例,其中血小板减少59例,血小板正常19例。另取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浆TAFI和蛋白Z浓度。结果 MDS患者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正常及对照组血浆TAFI、蛋白Z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DS患者血小板减少组血浆TAFI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868,P〈0.01),血浆蛋白Z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924,P〈0.01)。MDS患者血小板正常组及对照组血浆TAFI及蛋白Z水平与血小板计数无关。结论初诊MDS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时血浆TAFI和蛋白Z水平的变化是一种代偿性的改变,有利于减轻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2.
纤溶系的活化,抑制物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3.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与冠心病发病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PAI)与冠心病 (CHD)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化学方法观察测定 145例CHD患者和 1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PAI、纤溶酶原激活物 (PA)活性和胆固醇、甘油三酯 (TG)的血清水平。结果 :CHD组的PAI/PA比值 (1.83± 0 .5 2 )明显高于对照组 [(1.17± 0 .48) ,P <0 .0 5 ],PAI与TG具有显著相关性 (r =0 .45 ,P <0 .0 5 )。结论 :PAI与TG相关性在CHD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炎性指标pentraxin-3与纤溶指标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able finolysis inhibitor,TAFI)的变化。方法检测比较10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2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pentraxin-3、TAFI水平。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pentraxin-3、TAF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血浆pentraxin-3及TAFI水平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ntraxin-3浓度与TAFI浓度呈正相关(r=0.17,P<0.05)。结论 pentraxin-3与TAFI共同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30例脑血栓患者血浆t-PA与PAI活性,并与14例正常人对照比较。结果,脑血栓患者血浆t-PA活性明显降低,PAI活性明显升高,提示患者血浆t-PA和PAI对纤溶的调节存在异常。并对8例脑血栓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观察,结果均向正常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PAI- 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 1)活性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 32例冠心病患者PAI - 1、tPA活性。结果  (1)冠心病组血浆PAI- 1活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2 )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不稳定性心绞痛亚组后发现 :①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PAI - 1活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P <0 0 5 ) ;②稳定性心绞痛组的PAI- 1活性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3)tPA活性水平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及冠心病亚组的纤溶活性减低主要与PAI - 1活性水平增高有关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增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4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含量,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发病时患者血浆tPA含量、PAI活性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尤为显著,对可能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血浆抗原水平及基因启动子 - 6 75 4G/ 5G、- 84 4G→A多态性与男性不稳定心绞痛 (UAP)的关系。方法选择男性UAP患者 74例 (UAP组 ) ,冠脉造影正常者 6 8例 (对照组 ) ,以ELISA法测定PAI 1血浆抗原水平 ,PCR扩增特定DNA片段 ,琼脂糖电泳确定 - 6 75 4G/ 5G多态性位点基因型 ,XhoⅠ酶切及琼脂糖电泳确定 - 84 4G→A多态性位点基因型。结果UAP组血浆PAI 1抗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6 7 86± 32 5 9ng/ml比 5 1 35± 17 95ng/ml,P <0 0 1)。血浆PAI 1抗原水平与血糖 (Glu)水平正相关rs=0 2 37(P =0 0 0 4 )。UAP组 4G、4G纯合子及 4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84 4位点三种基因型及A、G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分布无差别。 4G及G等位基因与较高的血浆PAI 1抗原水平有关 ,4G/ 4G及AG/GG基因型者UAP组血浆PAI 1抗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PAI 1抗原水平及Glu水平与UAP发生有关。结论 PAI 1基因启动子 - 6 75 4G/ 5G ,- 84 4G→A基因多态性与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无关 ,但 4G及G等位基因携带者存在较高的PAI 1抗原水平 ,血浆PAI 1抗原水平及Glu水平是UAP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与糖尿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糖尿病病人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水平的异常变化,及其与高胰岛素血症、动脉硬化和血检形成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及内皮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均取早晨空腹静脉血,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PA和PAI-1的活性,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其血浆中vWF的含量。结果(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0.2±0.11IU/ml∶0.4±0.09IU/ml,P<0.05),而PAI-1活性则较对照组增高(0.9±0.32AU/ml∶0.53±0.30AU/ml,P<0.05),vWF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565±80.5)%∶(80±55.6)%,P<0.001];(2)PAI-1活性与vWF的含量呈正相关;(3)PAI-1活性、vWF含量均与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纤溶活性降低、血管内皮受损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