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常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两种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经桡动脉途径行CAG的2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多功能造影导管(100例);另一组选用6F Judkins型造影导管(103例).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冠脉造影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结果 多功能导管组手术成功98例(98.0%),不成功2例(2.0%);Judkins导管组手术成功102例(99.0%),不成功1例(1%),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造影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使用多功能导管动脉途径行CAG安全、可靠、减少X线照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左、右桡动脉两种途径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在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以及血管痉挛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580例,经桡动脉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其中227例经右桡动脉,353例经左桡动脉进行操作.观察操作过程、选用导管数量、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成功率、血管并发症等方面.结果 经左、右桡动脉两种途径行CAG操作,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左桡动脉较经右桡动脉选用导管数量多(P<0.05)、手术时间短(P<0.05)、X线曝光时间短(P<0.05)、造影成功率高(P<0.01);两组间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桡动脉闭塞发生.结论 经左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控制方便,操作时间短,造影成功率高,与经右桡动脉途径操作具有同样的可行性和较少的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F TIG多功能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12例,按其造影时首选5F Judkins型造影导管或5F TIG造影导管,分为Judkins组(n=60)和TIG组(n=52)。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 TIG组冠脉造影成功率不低于Judkins组(P>0.05),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均少于Judkins组(P<0.01),并可显著减少桡动脉痉挛等局部血管并发症。结论 5F TIG造影导管可减少导管交换次数,节省耗材使用,具有缩短操作时间、有效避免或减少血管痉挛发生的优势,可作为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器械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使用改良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68例,按其造影开始时选用1·67mm(5F)共用型造影导管或1·67mm(5F)改良共用型造影导管而分为共用型导管组(n=133)和改良型导管组(n=135)。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以及误入分支的发生率。结果共用型导管组133例中116例(87·2%)仅使用共用型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改良型导管组135例中131例(97·0%)仅使用改良型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共用型导管组和改良型导管组相比,造影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2%比97·0%,P<0·01),平均X线透视时间(28±6min比15±4min)和手术操作时间(56±9min比3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误入分支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1·3%比1·5%,P<0·01)。结论使用改良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比常用的共用型造影导管可明显提高造影成功率,缩短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导管误入分支率。随着改良型导管的使用更加普及,其对提高手术操作的成功率以及安全性的影响将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5F共用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和左右冠导管经股动脉行冠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426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成桡动脉组218例和股动脉组20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效果。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68±3.53)min、(18.84±12.35)min和(1.73±1.07)d,股动脉组分别为(5.98±4.12)min、(25.96±10.66)min和(3.92±2.1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桡动脉组局部血肿和尿潴留的发生率均较股动脉组低(P<0.01)。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止血容易、并发症少,且X线透视、手术操作和术后住院时间短,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6.
使用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689例体会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目的 :探讨常规使用较小直径 ( 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6 89例 ,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 5FJudkins型造影导管抑或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分为Judkins型导管组 (n =36 3)和共用型导管组 (n =32 6 )。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  结果 :共用型导管组 32 6例中 32 1例 ( 98 5%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Judkins型导管组 36 3例中 343例 ( 94 5% )经绕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共用型导管组的造影成功率明显高于Judkins型导管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Judkins型导管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7 5± 5 5分和 30 8± 2 0 1分 ,而共用型导管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5 4± 3 4分和 2 4 2± 1 0 4分 ,均少于Judkins型导管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结论 :①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需严格卧床 ,患者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可作为某些经选择病例的首选径路。②合理选择适于桡动脉径路的造影导管对提高手术操作的便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2002年10月~2004年4月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12例,按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对比观察其X线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统计学处理,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6.12±3.54)min和(5.80±3.64)min(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0.10±10.36)min和(19.82±10.44)min(P>0.05),成功率分别为98.07%和100%(P>0.05),血管并发症分别为3.84%和17.3%(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不需卧床,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新型大腔4F造影导管与5F桡动脉鞘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2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F组214例和5F组213例。4F组患者采用新型大腔4F造影导管进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而5F组患者采用5F桡动脉鞘导管进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导管打结率、手术时间、压迫止血时间、对比剂用量、图像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导管打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F组患者压迫止血时间短于5F组(P0.05)。4F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F组(P0.05)。结论新型大腔4F造影导管与5F桡动脉鞘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效果相当,但新型大腔4F造影导管可有效缩短压迫止血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路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3月~12月于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住院伴有血压升高的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52例,按不同的动脉路径分为两组:经桡动脉造影组28例,经股动脉造影组24例,均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即刻同路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比较两组肾动脉造影期间X线光照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共检出肾动脉狭窄8例,肾动脉狭窄总发生率为15.4%。两组的X线光照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桡动脉造影组的手术成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造影组(85.71%vs 9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造影组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造影组(3.57%vs 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目前经桡动脉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大量开展的情况下,经同路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以明确肾动脉狭窄程度,具有安全、可行、并发症少的优点,并可通过改进导管长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 5 F共用型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89例 ,按其造影时首选 5 F Judkins型造影导管或 5 F共用型造影导管 ,分为Judkins型组 (n=4 8)和共用型组 (n=4 1)。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结果 共用型组中 39例 (95 .1%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Judkins型组中 4 4例 (91.7% )造影成功 ,共用型组的造影成功率明显高于 Judkins型组 (P <0 .0 1)。Judkins型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 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7.5± 5 .5 )和 (30 .8± 2 0 .1)分钟 ;共用型组分别为 (5 .4± 3.4 )和 (2 4 .2± 10 .4 )分钟 ,均少于Judkins型组 (P <0 .0 1)。结论 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 ,术后不需严格卧床 ,患者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可作为某些经选择病例的首选径路。合理选择适于桡动脉径路的造影导管 ,对提高手术操作的便捷性、安全性 ,以及保证造影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6):I0001-I0001
第423页/经桡动脉同时行冠状动脉和肾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探讨 陈晓曙,王毅,姜文兵,等/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温州325000 目的:探讨应用加长Judkins造影导管经左或右桡动脉途径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和肾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患者按介入径路分为左桡动脉组(52例)和右桡动脉组(68例),应用加长Judkins造影导管(125cm)依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双侧。肾动脉造影,比较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X线暴露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左桡动脉组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显著低于右桡动脉组(P〈0.01、P〈0.05),造影剂用量、造影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左桡动脉途径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和肾动脉造影效率高,安全可行,对于需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和。肾动脉造影的患者,可作为首选介入径路。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并发症,并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相似病变治疗作比较。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9年4月行冠脉造影术或介入治疗的38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198例冠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186例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对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6.97%,股动脉组1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而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成功率高,患者术后体位、活动不受限制,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高龄患者中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16例接受介入诊疗的75岁以上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各108例。比较两组在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中的动脉穿刺及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支架植入数量、支架植入成功率、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支架植入术中两组特殊导管使用率,双钢丝及PTCA球囊使用率等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的血管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支架成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不适反应发生率桡动脉组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单个支架操作时间、特殊导管使用率、双钢丝及PTCA球囊使用率,桡动脉组均较股动脉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局部血管并发症率及术后患者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桡动脉组明显优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龄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介入诊疗具同样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1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桡动脉、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丰台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236例,随机分为桡动脉组618例,股动脉组618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X线透视时间、手术总时间、不同指引导管的使用率、术中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夹层及穿孔和闭塞)、术后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患侧肢体假性动脉瘤及血肿)及总住院时间等。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成功率为95.8%,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X线透视时间、手术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股动脉组相比较,桡动脉组术后血肿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显著减少。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但需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术中宜直接选择支撑力较好的指引导管,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优缺点。方法2005年1月~2005年8月行CAG和(或)PCI患者231例,按途径分为2组,桡动脉组111例,股动脉组12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手术成功率:桡动脉组97.3%,股动脉组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1.8%,股动脉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G操作时间:桡动脉组(19±5)min,股动脉组(1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操作时间:桡动脉组(56±8)min,股动脉组(56±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桡动脉组(2.1±1.3)日,股动脉组(3.7±0.8)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或)PCI,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患者舒适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操作流程和手术技巧,分析该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明确有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530例脑血管病患者,将年龄≥60岁216例作为老年组,年龄<60岁314例作为非老年组,均实施经桡动脉穿刺的全脑血管造影术,分析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比较2组患者不同手术入径和材料的差异。结果 530例患者中,516例患者完成脑血管造影手术,手术成功率97.36%,老年组成功207例,非老年组成功309例。降主动脉成袢、主动脉瓣辅助降主动脉成袢的造影时间和受线时间均少于主动脉瓣成袢(P<0.05);Simmons 2型导管的造影时间和受线时间少于Simmons 3型导管(t=10.74,P=0.02);老年组与非老年组3种不同成袢技术的造影时间和受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桡动脉闭塞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操作安全可行,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降主动脉成袢和主动脉瓣辅助降主动脉成袢的成功率更高,Simmons 2型导管优于Simmons 3型导管。  相似文献   

17.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爱琴  郑海军 《山东医药》2007,47(35):65-66
对295例患者采用5 F导管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观察X线透视时间、总操作时间、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X线透视时间前期(128例)为(7.10±4.22)min、后期(167例)为(5.76±2.89)min,总操作时间前期为(29.75±4.34)min、后期为(12.78 ±3.54)min;造影成功率前期为90.6%,后期为98.2%,平均94.9%.前期128例中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前臂血肿、桡动脉夹层、桡动脉撕裂各1例;后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认为使用5 F造影导管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操作、控制方便,造影图像质量好,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与右桡动脉径路对比,探讨经左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共选择2007-10至2010-03我院住院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连续性患者908例,分成左桡动脉组(456例)和右桡动脉组(45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Allen试验阳性(桡动脉与尺动脉之间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使用5F或6F桡动脉专用穿刺鞘组穿刺桡动脉,使用5F左右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TIG造影管)或Judkins型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两组造影完成率、导丝导管交换率、X线曝光量、血管并发症和患者接受度。结果:两组908例患者行左、右桡动脉原位穿刺成功率均为99.3%。与右桡动脉组比较,左桡动脉组超滑导丝更换率、X线曝光时间降低(P0.001),而主要表现在X线曝光时间3 min的患者比率左桡动脉组显著高于右桡动脉组(P0.001),X线曝光时间6 min的患者比率左桡动脉组显著低于右桡动脉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左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单根MAC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ACS患者60例,根据随机序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单根6F MAC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观察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造影剂用量、PCI操作时间、放射剂量、透视时间、介入治疗血管支数、平均支架数、血管并发症情况及出院后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均为100%,PCI成功率均为96.67%。两组患者造影剂用量、介入治疗血管支数、平均支架数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操作时间、透视时间短于对照组,放射剂量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30 d均未出现MACE。结论 ACS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单根MAC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门诊患者使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入选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于北京安贞医院门诊就诊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6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门诊组和住院组。所有患者均应用4F Judkins造影导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两组间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单导管完成率、离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术中和术后桡动脉并发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门诊组与住院组相比,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单导管完成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院时间门诊组明显短于住院组[(7.62±0.98)vs.(41.67±7.00)h,P<0.001],医疗费用门诊组显著低于住院组[(4 183.11±189.44)vs.(5 492.12±294.12)元,P<0.001],主要为检查费、药费、护理费、床位费及住院诊疗费。两组患者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穿刺处血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结论:经选择的病情稳定的门诊患者使用4F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安全、可行,同时避免繁琐的住院手续,缩短离院时间,加强病房周转,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