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胆管结石患者开腹胆道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我院184例行开腹胆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SSI分为SSI组(29例)和无SSI组(155例)。对可能与SSI发现有关的17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从而判定影响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管炎、结石部位、糖尿病、黄疸持续天数、手术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与胆道术后SSI的发生相关(字2=23.395、19.089、3.935、25.422、12.483、20.4921,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管炎、结石部位、术前黄疸天数、胆汁细菌培养情况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7.235、7.386、1.818、13.999, P<0.05)。结论:合并胆管炎、结石部位、术前黄疸天数、胆汁细菌培养情况是开腹胆道术后S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宗雨 《当代医学》2011,17(13):60-61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患者影响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8年6月~2010年12月外科住院的579例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2.76%;对比发现年龄、急诊类手术、手术时间过长、污染类手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住院时间过长均是普外科手术引起SSI的易感因素。结论术前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做好患者术野皮肤的准备、合理安排手术顺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加强手术部管理、严格遵守手术无菌规则能能有效预防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11年1月~2014年10月进行直视下心脏手术患者1623例,其中术后手术部位感染83例,与同期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按1∶2配比法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涉及的风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糖尿病、手术时间等,数据使用SSPS 22.0软件分析.结果 全部1623例心脏直视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83例,感染率为5.11%,其中切口浅表部位、深部及纵隔内感染率分别为80.72%、18.07%及1.2%.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手术时间(>2.5 h)、术后ICU时间(>2 d)、术后发热(术后3d,≥38.5℃)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强化无菌操作、减少手术时间、改进术后患者ICU治疗与护理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增加和术后发热可能成为手术部位感染的预测或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问题。方法回顾分析1031例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复杂情况的处理,防控手术意外术中后并发症。结果 CPB心内直视手术后治愈1007例(97.67%),住院死亡24例(2.33%)。死亡原因术中主要为意外,术后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出血、感染等重症并发症。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在CPB心脏停跳有限时间内完成,术中术后发生的一些并发症做好围术期"五防"工作,可确保手术安全顺利成功减少或杜绝隐患。  相似文献   

5.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是外科医生几乎每天遇到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的目的不是预防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一切感染,而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即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SSI的概念比切口感染宽,但比术后感染窄。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约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0%。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脊柱术后医院感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实施脊柱手术的59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构成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医院感染患者39例(6.51%);肺部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为主要感染部位,感染部位构成比分别为34.15%和31.71%;检出的10株感染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占60.00%,革兰氏阴性菌占40.00%,其中常见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构成比分别为30.00%、20.00%和20.0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低蛋白、手术风险分级≥1分、脑脊液漏是脊柱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脊柱术后医院感染以肺部和手术部位感染为主,革兰氏阳性菌为主要病原菌类型,脊柱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采取围手术期管理模式,联合术前、术中及术后各项防控措施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手术室预防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79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结果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56%(38/579),切口局部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27株,其中前三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51.8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株(22.22%)、铜绿假单胞菌3株(11.11%);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术前合并有糖尿病、接台手术、手术时间≥3 h、参观人数≥3人是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P <0.05或P <0.01)。结论引起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手术室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手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心内直视手术前后发生甲减的患者18例,术前确诊甲减者8例,术后确诊者10例。结果死亡3例,病死率16.7%。术前确诊者,术前均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术后并发广泛性肺渗出、低心排血量(低心排)各1例,其余6例顺利恢复,无死亡;术后确诊者,术后并发低心排6例,呼吸衰竭4例,死亡3例,死因分别为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顽固性低氧血症1例。结论术前避免漏诊甲减,一旦确诊,尽早补充甲状腺素片,术后严防并发症是心内直视手术后甲减患者顺利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肖镭 《当代医学》2013,(20):92-93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以及危险因素,为骨科手术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资料。方法将收治的2100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比例进行统计,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35例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所占比例为1.67%。造成感染的原因主要有术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手术区皮肤清洁不到位、未进行引流操作和切口暴露时间较长。结论要想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手术,加强医疗人员的消毒意识,在手术后还应当规范使用抗生素,通过一系列术前、术中、术后的综合措施,来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0.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应激性溃疡13例分析修宗谊谷春久袁义华(第一临床学院心脏外科,沈阳110001)关键词应激性溃疡;心内直视手术我院1995年1月~1997年1月3~10岁心内直视手术120例中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13例,探讨其病因、预防...  相似文献   

11.
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率并探讨发生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胰腺外科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住院时间、切口类型、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手术时间。结果196例胰腺外科手术患者发生SSI14例,SSI发生率为7.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性别、年龄、术前住院时间、切口类型、ASA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感染组手术时间为(383.57±157.64)min,非感染组手术时间为(265.52±107.68)min,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引起胰腺外科手术SSI的主要原因为手术时间,而与术前住院时间、切口类型、ASA评分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彩色多普勒对心内直视手术后低心排征监测作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测量20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左室收缩功能(EF、CO、SV)指标。结果:术后第1、2dEF、CO、SV下降(P<0.05或0.001),术后第3、5d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结论:床边彩色多普勒检查应作为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规监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总结20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教训。方法2000年9月-2007年11月对205例心脏疾病施行了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术后行加强监护治疗。结果死亡4例,死亡率1.95%;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室缺术后残余分流3例。结论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的术前准备,精准的术中操作及术者、转机、麻醉人员的协调配合,术后严密的监护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血液前白蛋白水平(PA)及白细胞计数(WBC)对胃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5年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胃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其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清PA和WBC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后SSI之间的关系。结果:20例患者术后出现SSI,其中切口感染18例,器官/腔隙感染2例;术后发现并作出SSI诊断的时间为(6.3±1.5)d。感染组与对照组间术前PA及WB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PA及WBC在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均出现峰值/谷值,且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5天对照组患者PA及WBC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感染组患者恢复延迟,但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PA与术后第3天PA的差值(ΔPA)比术后第3天PA、WBC预测术后SSI的价值更为显著。多元回归分析显示,ΔPA>87 mg/L是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因素。结论:血清PA可作为早期预测胃肠癌术后患者发生SSI的敏感指标,进而实现临床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5.
在高原条件下对32例常温,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术前:(1)简要了解病史。(2)积极做好身体,精神准备;(3)根据每位病人特点进行术前指导。术后:(1)做好呼吸循环系统的监护;(2)各种导管的护理;(3)皮肤口腔的护理;(4)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6.
197例心内直视手术后气管插管的护理体会崔玉娟(广西区南溪山医院桂林市541002)关键词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气管插管心脏直视手术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改变,尤其是复杂心内手术后患者,由于长时间体外循环对肺的影响,或因术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Ⅱ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腹腔镜手术且切口为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患者1 72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基础疾病)和手术相关资料(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麻醉方法、临床路径、手术分级、术前抗菌药物预防),统计1 726例患者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率,并观察各因素分布。[结果]基础疾病、麻醉方法是腹腔镜Ⅱ类切口围手术期SSI发生的影响因素,而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临床路径、手术分级、术前抗菌药物预防是腹腔镜Ⅱ类切口围手术期SS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临床路径、手术分级、术前抗菌药物预防是腹腔镜Ⅱ类切口围手术期SSI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手段降低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心脏直视手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术后持续心电监护,了解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及预后。结果31例患者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经相应积极治疗后29例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93.55%)。结论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重视术前改善患者基本状况,术中积极保护心肌组织以及术后有效的监护与治疗,能减少心脏手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特点,分析与切口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降低骨科手术感染率。方法分析853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24例感染的临床特征造成骨科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有否参观人员、是否接台手术、应用电刀、住院时间、切口分型、骨折类型、手术部位、高危人群、术前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术中出血量、术者的无菌观念、手术技能和术后管理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加强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有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预防意识,可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结肠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胃结肠手术患者5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并对预防策略进行制定。结果全部500例患者中,36例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7.2%(36/500);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手术类型为结直肠手术,其次则为胃手术;感染发生几率和手术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手术时间长、术前发热、输血、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疾病以及年龄较大等是引起胃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胃结肠手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较高,术前应加强评估,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有效地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