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组织多普勒成像测量二尖瓣运动对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英  高玉丽 《西部医学》2004,16(3):252-253
目的 应用多普勒成像技术 (tissue velocity imaging TVI)测量二尖瓣环水平运动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研究二尖瓣环舒张速度与左室整体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观察我院接受彩色多普勒检查患者 2 0 0例 ,先完成常规超声心动图各项参数测定 ,再取心尖四腔切面 ,心尖左室长轴切面 ,心尖左室两腔切面 ,转用 TVI速度模式 ,测量二尖瓣瓣环运动频谱 ,取平均值。结果 冠心病组、高血压组及其他疾病组舒张早期平均峰值速度 Ve低于正常组 (均 P<0 .0 0 1) ,舒张晚期平均峰值速度 Va高于正常组 (均 P<0 .0 5 ) ;Ve/ Va舒张功能参数与传统二尖瓣口血流 E/ A存在线性相关 (r=0 .81,P<0 .0 1)。结论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测量二尖瓣环水平运动可用于评价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2.
黄海燕 《吉林医学》2011,(36):7675-7676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左室壁收缩运动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组健康人群及冠心病组的病例应用组织速度显像采集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两腔切面、心尖左室长轴切面的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的图像,获得QTVI的速度-时间曲线图,测量左室14个节段收缩期的峰值速度,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以正常组各节段的峰值速度为标准,冠心病组各节段峰值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减低。结论:QTVI技术能有效地定量评价冠心病左室壁收缩运动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比较静息状态下相同节段的正常心肌及缺血心肌纵向和径向的运动特点,评价VⅥ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和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30例,分别为健康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心尖四腔、二腔和左室长轴切面,室壁均分为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等3个节段;胸骨旁短轴切面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近心尖部水平3个短轴切面水平节段,分别测量缺血节段及正常节段的心肌速度(Vs)、应变(ε)和应变率(SR)。结果健康对照组左心室各室壁心尖段、中间段和基底段Vs依次递增(P<0.05);ε、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各室壁近心尖水平、乳头肌水平以及二尖瓣水平径向Vs、ε、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缺血节段与健康对照组相比VVI测值降低(P<0.05)。血供正常节段与健康对照组相比VVI测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VVI技术可以作为无创冠心病诊断指标,有助于确定或排除冠心病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胸冠状动脉检测联合自动追踪二尖瓣环位移在冠心病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0-2013年本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冠心病组,同时选取本院检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20人为对照组,经胸二维超声检测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左右冠状动脉主干近端内径。取心尖四腔心及心尖两腔心切面,应用PHILIP IE33超声诊断仪二尖瓣环运动定量软件,观察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室间隔、侧壁、前壁及下壁运动异常时二尖瓣环位移的变化情况,参数包括收缩末期瓣环的峰值位移(MAD)、中点和心尖之间标准化距离上的最大峰值移位(MAD Mid)及其占左室长径百分比(MAD Mid%)。将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结果进行对比,并与超声心动图测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E/A值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超声心动图有无室壁运动异常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冠心病Ⅰ组(有室壁运动异常)和冠心病Ⅱ组(无室壁运动异常)。冠心病Ⅰ组MAD、MAD Mid及MAD Mid%较对照组及冠心病Ⅱ组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冠心病Ⅱ组MAD、MAD Mid及MAD Mid%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室间隔MAD较侧壁、前壁、下壁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经胸左右冠状动脉主干近端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Ⅰ组各位移参数与左室EF值及E/A值显著相关(P0.001),以MAD Mid%均值相关性最高。结论:自动追踪二尖瓣环位移方法简便、快捷、可靠、无创伤、易于临床常规应用和推广,自动追踪二尖瓣环位移可应用于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及左室整体收缩、舒张功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前瓣叶及其腱索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其中22例保留了二尖瓣前叶及其腱索(观察组),26例未保留瓣叶及其腱索(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变化。结果:观察组无手术早期死亡病例;对照组手术早期死亡1例(3.8%,1/26),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LVEDV、LVESV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保留前瓣及其腱索的二尖瓣置换术对左心室功能的改善优于传统不保留瓣膜的二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超声定量组织速度(QTVI)及应变显像技术(S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室间隔非对称性HCM患者30例,根据左室流出道压差分为梗阻型及非梗阻型两组,25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选取标准的心尖四腔切面,分别测量室间隔与左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沿心脏长轴方向上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峰值应变(εet),并将病变组和正常组的室壁Vs、εet与相应室壁厚度作相关分析。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同一室壁Vs从基底段到心尖段呈显著下降趋势。HCM两组收缩期Vs各节段均较正常组明显减低(P<0.05),中间段Vs与心尖和基底段Vs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HCM两组间Vs亦无显著性差异;②正常组各节段εe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CM两组各节段εe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室间隔中段εet最低(P<0.001)。HCM两组间εet未见显著性差异;③正常对照组和病变组的Vs与室壁厚度相关性差(r=0.23),εet(绝对值)与室壁厚度高度负相关(r=-0.83)。结论:超声组织速度及应变显像技术均能敏感检测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异常,组织应变显像较组织速度显像更能真实反映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高血压患者左窒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 观察该院30例高血压患者和正常组30例,对这两组分别获取心尖左室长轴、心尖四腔、心尖左室两腔断面图像,测定左室各壁运动速度Ve、Va值,并计算Ve/Va比值,将两组结果作对比研究.结果 高血压组左室各壁Ve值及Ve/Va值均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能较准确地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刘梅  尹立雪  陈玲玲  张红梅 《西部医学》2014,(4):416-419,424
目的应用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超声成像评价正常人心室短轴不同水平面心肌机械运动特征及表达时间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超声成像同步采集100例健康成年人3个连续心动周期内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3个水平左心室标准短轴切面,两两同步获取右心室游离壁、前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心肌的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超声图像。观察同一水平面左右心室心肌及同一室壁不同节段心肌机械运动特征。测量左心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3个水平右心室游离壁、前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共6个节段心肌在收缩期、快速充盈期及心房收缩期机械运动达峰时间(Ts、Te、Ta),分析同一水平面不同室壁心肌以及同一室壁不同节段心肌的机械同步顺序状态。结果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图像显示:左心室短轴切面,同一水平的右心室游离壁与前间隔心肌运动方向一致,左心室后壁心肌与前两个室壁心肌运动方向相反。左心室短轴3个标准水平面,同一水平不同室壁心肌达峰时间:①前间隔心肌Ts最短;基底段和中间段,左心室后壁心肌较前间隔分别延迟约14和19ms,较右心室游离壁分别延迟约11和12ms(P均<0.001);心尖段,右心室游离壁心肌Ts最大,3个室壁心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左心室后壁心肌Te最短,前间隔心肌Te最长,并且3个室壁心肌两两间的Te值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左心室后壁心肌Ta最短,前间隔心肌Ta最长。前间隔和右心室游离壁心肌Ta值较左心室后壁延迟均约10ms(P均<0.001)。同一室壁心肌在左室不同水平面机械运动表达时间差异性:左心室后壁心肌从基底段至心尖段Ts值逐渐延长,中间段心肌较基底段延迟14ms,心尖段心肌较基底段延迟17ms(P<均0.001);心尖段心肌较中间段延迟仅3ms(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心脏收缩及舒张期机械运动空间及时间上均具有不对称性;同一室壁不同节段心肌从心尖至基底收缩时间逐渐延长,舒张时间保持高度一致。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超声成像能更客观的评价心脏收缩期及舒张早、晚期表达时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室壁运动障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技术在分析冠心病患者室壁运动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心绞痛组(Ⅰ组)和心肌梗死组(Ⅱ组)进行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左室短轴二尖瓣腱索水平的二维图像,测量左心室前壁、后壁和下壁各节段的室壁运动幅度和收缩期增厚率,并和30例正常对照组(Ⅲ组)比较.结果 Ⅲ组左室壁各节段的运动幅度和收缩增厚率均在正常范围.与Ⅰ、Ⅲ组比较,Ⅱ组运动幅度和收缩增厚率均明显减低(P<0.05),Ⅰ组与Ⅲ组间运动幅度和收缩增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M型技术为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评价以及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的判断提供了简便、客观精确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比较静息状态下左心室相同节段的正常心肌纵向和径向的运动特点,评价VVI技术对正常人左心室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采用西门子公司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在VVI模式下选取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心尖左室长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近心尖水平左室短轴切面,定量分析左室前间隔、前壁、侧壁、下壁、后壁及后间隔的径向运动,以及纵向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等3个分段中正常心肌节段的心肌运动速度(Vs)、应变(S)、应变率(SR)。结果正常人左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变、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各室壁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近心尖部水平径向速度、应变、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能够定量评价左心室节段收缩功能,为临床评价心脏运动及功能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组织多普勒成像 (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技术评价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前后左心室局部与整体收缩功能的变化。 方法 :对 33例择期行 PTCA+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用 HP5 5 0 0型超声诊断仪 ,于 PTCA术前及术后3d、1~ 3个月对胸骨旁左心室乳头肌短轴切面的前间壁、下壁、后壁、侧壁行二维超声心动图 (2 DE)检测各节段的室壁运动情况 ,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 (PW- TDI)检测上述各节段的内、外膜下及中层心肌的收缩期峰值速度 (Ven、Vep、Vm) ,内外膜下心肌的收缩速度差 (Ven- Vep)及心尖四腔观二尖瓣外侧环的收缩期峰值速度。结果 :术后 3d左心室节段运动恢复 ,局部各层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有所增加 ,内外膜下心肌的收缩速度差略下降 ,左心室二尖瓣环收缩速度于术后 3d有所增加 ,但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1~ 3个月 ,各层心肌的收缩期峰值速度、内外膜下心肌收缩速度差较术后 3d均明显增加 (P<0 .0 5 ) ,左心室二尖瓣环收缩速度亦明显增加 (P<0 .0 5 )。 结论 :TDI能较准确地定量检测 PTCA前后左室局部与整体功能 ,为临床评价PTCA疗效提供了新的定量评价指标和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VFM)和三维斑点追踪技术(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3DT),研究正常人和前壁心肌梗塞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患者的心室腔内血流流场、流体力学状态与心肌机械力学状态间的关联关系.方法选取健康成人30例、前壁心肌梗塞患者30例,首先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之后分别进行实时全容积成像三维成像图像采集和VFM图像采集,在获取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后分析图像,自动计算左心室旋转角度(rotation angle,RA)、各节段室壁运动峰值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RS)等参数,在VFM血流图像中分析心腔内血流速度向量、流线和漩涡等左心室流场参数.结果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例组LVEDV增大、LVEF减小(P〈0.05);病例组在射血期左心室心腔内仍可见占据绝大部分左心室心腔的整体涡流;病例组的漩涡横径(Dx)、漩涡纵径(Dy)、涡流总持续时间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左心室旋转角度(rotation angle,RA)、旋转率(rotation rate,RR)、扭转角度(twist angle,TA)及扭转率(twistrate,TR)越小射血期左心室内涡流范围越大(漩涡横径Dx、漩涡纵径Dy增大),持续时间越长,成显著负相关(r=-0.693,r=-0.751,r=-0.655,r=-0.672,P〈0.05).结论左心室前间隔中间段、前壁中间段、心尖段RS、AS减低直接导致了本来在左心室内舒张期形成的涡流直接延续到了收缩期主动脉瓣开放之后,提示左心室重构以后心室形态改变,局部收缩功能减低导致了左心室内血流速度减低以及涡流持续时间延长,从而降低了左心室心腔内流体力学效率,使心脏搏出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左室构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而行二尖瓣置换术(MVR)者79例,其中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组(MVRP)40例,不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组(MVRNP)39例,再根据病因不同分为二尖瓣狭窄(MS)组29例(MVRP 14例,MVRNP 1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I)组27例(MVRP 15例,MVRNP 12例)和双瓣置换术(DVR)组23例(MVRP 11例,MVRNP 1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7 d和3月三维超声测量左房面积(LAA)、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及收缩期末容积(LVESV),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术后3月,MVRP组MI及DVR患者FS、LVESV、LVEF、LAA及LVEDV优于MVRNP组(P<0.05);两组MS患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MVRP组左室构型呈椭圆形,MVRNP组呈偏心形或圆形.结论 与不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的MVR术比较,保留二尖瓣后瓣瓣下结构的MVR术对于MI、DVR患者更有利于改善左室构型及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改良迷宫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改良迷宫手术患者心房收缩功能恢复及心功能的情况,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来评价二尖瓣置换术时施行改良迷宫手术患者的手术前,后心房收缩功能和心功能情况。14例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患者,狭窄11例,关闭不全3例。对照组16例。术前,术后(半年至1年)测量左房,室,右房,室内径,M型测量左室收缩功能,左房后壁运动幅度。多普勒组织成像测量左,右房室瓣环运动速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探讨冠心病左前降支(LAD)病变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为临床客观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提供一种较好的方法.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左心室心肌分为正常组20例、缺血组20例和梗死组20例,所有受检者于超声心动图中取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心尖左室长轴切面,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左室短轴切面的18个节段的心肌动态图像,对仅由冠状动脉LAD供血的相应左室壁节段径向应变、圆周应变、纵向应变,心底水平及心尖水平前壁及前间隔的收缩期旋转角度及旋转速率进行分析.结果 缺血组及梗死组的前壁及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收缩期纵向、圆周、径向应变均较正常组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并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时,前壁、前间隔任意水平纵向应变<-17.58%、圆周应变<-20.52%,径向应变<36.26%作为预测前降支病变引起心肌缺血的截断值,可获得最佳敏感度及特异度.当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正常且静息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前降支供血相应区域有明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时,前壁、前间隔任意水平纵向应变<-15.86%、圆周应变<-18.30%,径向应变<34.60%作为预测前降支病变引起心肌梗死的截断值,可获得最佳敏感度及特异度.梗死组前间隔、前壁心肌收缩期旋转角度及旋转速率在心底及心尖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缺血节段的收缩期旋转角度及旋转速率在心尖水平及在心底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冠心病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并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时,VVI技术测量其狭窄冠脉供血区域心肌已出现局部收缩功能减低.对于LAD患者,应用VVI技术测量前间隔及前壁各水平心肌纵向、圆周应变能较好鉴别靶血管病变程度,并能定位冠心病患者的缺血节段心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结合研究冠心病虱的左室舒张功能(LVDF)。方法:在心尖四腔心切面上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0例心病患和79例相同年龄组正常人舒张早、晚期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的最大速度(Vmax)时间速度积分(TVI),同时用TDI技术检测左室外侧壁心肌收缩、舒张期运动频谱的Vmax和TVI,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技术所检测的正常人舒张早期峰的Vmax和TVI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而舒张晚期峰的Vmax和TVI逐渐增高,冠心病患的数据变化与年龄关系不明显,主要与其心肌的病理变化程度有关,当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出现“假性正常”、无法准确判断LVDF时,TDI技术的敏感性较高,它还可按检查的设计任意测量某一部位的心肌运动。结论:用血流多普勒频谱判断LVDF在一般情况下简单、方便。TDI技术可同时对左室收缩、舒张功能进行全面判断。  相似文献   

17.
潘丽 《广西医学》2004,26(8):1090-1092
目的 采用超声评价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下结构对术后左心功能的维护。方法 将 96例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 5 6例保留瓣下结构为观察组 ,4 0例按传统方法手术为对照组。应用HP 10 0 0型多功能心脏超声诊断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 3个月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左室短轴缩短率 (FS)、每搏量 (SV)、左室舒张末容量 (LVEDV)、左室收缩末容量 (LVESV)、左室舒张末内径 (LVd)、左室收缩末内径 (LVs)、左房腔内径 (LAD)等心功能多项指标。结果 术前两组间的EF、FS、SV、LVEDV、LVESV、LVd、LVs、LAD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术后两组LAD和LV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 (P <0 0 5 ) ,术后观察组EF、FS、SV等心功能多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下结构有益于术后左心功能的维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无心肌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早期左心室心肌的功能。方法 选取左心室充盈正常的高血压病人40例(Ⅱ组)、左心室松弛性减低的高血压病人40例(Ⅲ组)、健康对照者30例(对照组)、应用STI分别测量各组左心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两腔心切面整体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收缩期长轴应变,通过左心室短轴心底水平和心尖水平分别计算扭转角度峰值(Ptw)、收缩末期扭转角度(AVCtw)、等容舒张末期扭转角度(MVOtw)、扭转速度达峰时间(PTV)、解旋速度峰值(PUV)、等容解扭转率(UntwR)、解旋减半时间(UHT)等左心室扭转-解旋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Ⅱ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心内膜下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减低,Ptw、AVCtw、MVOtw、PTV、PUV增加,UntwR减低,UHT延长,差异均有显著性(F=3.34-23.75,q=1.69-13.51,P〈0.05);Ⅲ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心内膜下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减低,差异有显著性(F=9.13-11.91,q=2.94-3.64,P〈0.01)。Ⅲ组与Ⅱ组比较,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整体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减低,UntwR减低,差异有显著意义(q=3.12-3.59,P〈0.05)。结论 STI可用于评价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心室心肌功能的早期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9.
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左心功能恢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合并巨大左心室(>70 mm)瓣膜病接受瓣膜置换术中原位保留二尖瓣结构的效果.方法本组37例,均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其中,原位完整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14例(保留全瓣组);仅保留后瓣及其腱索,切除前瓣及其腱索23例(保留后瓣组).术后1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前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收缩末直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每搏指数(SVI),收缩期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等变化.结果保留全瓣组无手术早期死亡病例,发生严重心律紊乱和低心排综合征各1例(7.1%,1/14);保留后瓣组手术早期死亡1例(4.3%,1/23),发生严重心律紊乱1例(4.3%,1/23),低心排综合征2例(8.5%,2/23).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术后LVEDVI、LVESVI、LVEDD、LVES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保留全瓣组LVEDVI、LVEDD又较保留后瓣组明显缩小(P<0.05);EF、FS和SVI两组均优于术前(P<0.01);收缩期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术后两组均无明显加快;瓣膜功能正常.结论在合并巨大左心室的二尖瓣置换手术中原位完整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技术,术后早期左心功能恢复良好,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心功能恢复是一种准确、简便及无创伤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结合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PW-TDI)在评价婴幼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中的价值。方法: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组(EFE组)和正常对照组各31例。应用常规二维超声观察心室壁运动的幅度及心内膜回声强度变化,同时获取以下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左房舒张末期前后径(LAED),心内膜厚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及等容舒张时间(IVRT)。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获取心尖四腔切面二尖瓣环侧壁缘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Va)及舒张早晚期速度比值(Ve/Va)。结果:EFE患儿心内膜增厚、回声增强,室壁运动幅度明显减低;LVED、LAED及IVRT不同程度增大,LVEF、LVFS、E、Ve及Va明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峰呈下降趋势,Ve/Va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心动图能客观显示EFE心腔大小变化,心内膜厚度及瓣膜室壁活动情况,PW-TDI可较准确反映左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变化,两者结合应用评价EFE较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