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比空腹血糖更密切。糖尿病干预研究(DIS)结果表明,心肌梗死发生率与病死率只与餐后血糖密切相关,与空腹血糖无明显相关性。檀香山心脏研究也发现仅餐后高血糖增加心肌梗死危险和心血管死亡率。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DF)颁布了一项以循证证据为基础的《餐后血糖管理指南》,明确推荐控制餐后血糖到7.8mmol/L以下,体现了餐后血糖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宋志民  孙金凤 《山东医药》2000,40(24):52-52
糖尿病高血糖可有两种形式,一为空腹、餐后均有血糖升高,二为空腹血糖正常或微高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由此可见,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共性现象。只有血糖总体水平(包括空腹及餐后)得到良好的控制,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而且糖血病早期往往仅有餐后血糖升高,所以重视检查餐后血糖,也是防止漏诊的重要措施。餐后2小时血糖(PBG)以控制在4.5~7.8mmol/L为最佳状态,7.9~8.9mmol/L较好。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时,机体在较多时间内已超过上述水平。治疗不当的糖血病患者,进餐后高血糖状态持续的时间比空腹时正常血糖…  相似文献   

3.
已经有数项大型研究显示.让血糖达到并保持接近正常水平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在血糖控制中对餐后血糖的控制近年来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有关餐后血糖水平对糖尿病预后的影响以及治疗餐后高血糖的问题已经有了太多争论.  相似文献   

4.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是国际著名的糖尿病学术组织,其最近一次大会(第19届世界糖尿病大会)于2006年12月3日至7日在南非开普敦顺利召开。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糖尿病领域的交流,中华医学会《国家级继续教育教材项目》学术推广部于2007年3月3日在北京召开了IDF中国区高峰论坛——降低餐后血糖新策略专家研讨会;2007年3月6日至9日分别在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4个城市召开了“IDF中国区论坛”的城市巡讲。IDF名誉主席John Ross Turtle教授、IDF主席(2003~2006年)、世界糖尿病基金会导师委员会主席Pierre Lefebvre教授、IDF前任副主席Clive Cockram教授以及中国的陈家伦、潘长玉、高妍、纪立农和郭晓蕙等著名专家应邀出席了会议。近千名中国的内分泌专家和临床医生与IDF三位主席近距离接触,共同分享了这次学术盛宴。  相似文献   

5.
餐后血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检测餐后血糖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二是控制餐后血糖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天地》: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控制餐后血糖的重要性,然而很多患者依然只关注空腹血糖,请您介绍一下餐后高血糖有哪些危害?苏青教授:应该说餐后高血糖与多种糖尿病并发症都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血管疾病。大家知道,近八成的糖尿病患者最终都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7.
继10年前国内学者认识到餐后高血糖的危害,糖尿病治疗在强调控制空腹血糖的同时,越来越重视餐后血糖的达标。虽然控制空腹高血糖非常必要,但离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还常常不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减少餐后血糖波动对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我国规定小于6.5%)同等重要,甚至可能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8.
餐后高血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餐后血糖是血糖谱的主要组成部分。餐后高血糖包括非糖尿病状态下和糖尿病状态下餐后高血糖两大类。本文就餐后高血糖的危害性及其防治简要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诺和锐治疗糖尿病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月香  路劲松 《山东医药》2007,47(25):35-35
诺和锐是新一代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能模拟正常人的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使血糖得到24h平稳理想控制。2003年5月以来,我们应用诺和锐控制血糖及预防糖尿病(DM)并发症,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艳 《糖尿病之友》2009,(10):35-35
大量研究表明,胰岛素类似物可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过程,峰效时间与餐后血糖峰值同步,可更好地控制餐后高血糖,最大限度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且不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血糖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近10余年来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强化控制血糖对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和进展的作用有限;餐后高血糖、血糖水平波动和低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减少2型  相似文献   

12.
有位王先生,48岁,近来体检,发现了糖尿病。他在医院诊治,空腹血糖能控制到6毫摩尔/升(mmol/L)左右。有次看到本刊一篇关于测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更重要的文章,就去测了一次餐后2小时血糖,竞达到12mmol/L,大吃一惊。那么餐后血糖升高到底代表着什么,又有哪些危害,我们该如何防治餐后高血糖这个隐形杀手呢?  相似文献   

13.
与空腹血糖反映的基础水平不同,餐后血糖反映机体血糖的最高水平.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能与其诱发氧化应激有关,因此控制餐后血糖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控制餐后血糖对整体血糖达标又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餐后2小时血糖是值得糖尿病患者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指标,国际糖尿病联盟(IOF)在2007年还颁布了国际上首个专门针对餐后血糖的糖尿病管理指南。因为餐后血糖是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餐后血糖达标不仅可以减少血管事件,而且可以有效带动A1C水平达标。  相似文献   

15.
高血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1993年美国和加拿大29个医疗中心发表的DCCT(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iabetesControlandComplicationTrial)结果表明,高血糖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虽不是唯一的因素,但确是主要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部分病人空腹血糖控制较为满意,但仍还会出现各种各样慢性并发症,究其原因是一些医生往往只注意空腹血糖,而忽视了餐后高血糖的出现,致使病人经常处于高血糖状态中,即所谓"葡萄糖毒性(Glucoset。X...ty),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慢性并发症。平文就近年…  相似文献   

16.
餐后血糖调节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如何确定餐后高血糖水平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近年来研究结果不一致。虽然高血糖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直接作用目前仍有争议,但众多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与HbA1c相比,餐后血糖是一个更好的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因素。其致病机制与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的毒性作用及其对总体血糖的贡献有关。目前的观点普遍认为,控制餐后血糖是预防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一项重要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餐后状态是指从进食到血浆葡萄糖、游离脂肪酸、氨基酸和甘油三酯等物质恢复到餐前水平的过程.糖尿病患者延迟恢复的餐后高血糖和血脂紊乱造成诸多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改变.餐后代谢紊乱早于空腹代谢异常,这是致大血管并发症早发的重要原因.由于餐后代谢紊乱明显影响糖尿病的预后,因此将糖尿病患者餐后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是糖尿病长期治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E问医答     
《糖尿病之友》2012,(12):68-68
网友“天使的翅膀ty”问:怀孕36周,空腹血糖5.6mmol/L,正常吗? 答:《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要求妊娠期间尽量将空腹和餐前血糖控制在3.3~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的水平,而且需要经常检测餐前、餐后血糖,保证血糖达标。您目前是妊娠后期,空腹血糖略高一点儿,问题不大:重要的是关注餐后血糖,如果也不达标,要调整主食量和进餐时间,最好少吃多餐。如果血糖特别高,还可以短期注射胰岛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诸多大型临床研究证实餐后高血糖是发生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DECODE研究[]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是心血管死亡率的独立高危因素,Shaw Jeet等的研究认为餐后血糖与心肌梗塞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而空腹血糖无此相关性[2]。合理的控制餐后血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人餐后状态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糖尿病人餐后状态时间延长,有明显的血糖升高,且更易出现血脂异常。在病程中餐后糖或高早于空腹血糖,会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升高。在妊娠糖尿病中,以餐后血糖作治疗目标较餐前血糖更有效地控制全天血糖。餐后血脂水平升高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效地改善糖尿病人餐后状态的异常,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