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自发性利尿与肺功能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自发性利尿与肺功能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31例入院日龄小于 2 4h ,需机械通气的RDS患儿 ,应用床旁肺力学监护仪动态监测、动态顺应性 (Cdyn)、潮气量 (VT) ,并记录 2 4h出 (O)入 (I)量和呼吸机各参数。利尿开始时 (O/I≥ 1)及最大利尿期的尿量、Cdyn、VT、RR、PIP、MAP、FiO2 与利尿前 8h的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治愈组 2 5例 ,开始利尿时间为 (41 88± 9 19)h ,最大利尿期为 (6 0 12± 10 95 )h ,与利尿前 8h比较 :开始利尿时 ,肺功能和呼吸机各参数无明显变化 ;而在最大利尿期 ,Cdyn和VT 明显改善 (P <0 0 1) ,呼吸机各参数显著下降 (P <0 0 1)。利尿先于肺功能改善 16~2 8h。死亡组 6例无自发性利尿过程 ,肺功能无改善。 结论 RDS患者出现自发性利尿后肺功能开始好转 ,当尿量明显增多时 ,肺功能明显改善 ,应迅速下降呼吸机各参数 ,以避免过度通气 ,减少并发症产生。不出现利尿者 ,提示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2.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治疗后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以及不同程度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经治疗后肺功能的情况。方法 107例RDS新生儿分为小于34周早产儿组(65例),晚期早产儿组(21例)及足月儿组(21例),同时选取121例非RDS患儿作为对照组。根据RDS程度将RDS新生儿分为轻度RDS(1、2级)及重度RDS(3、4级)。于纠正胎龄44周时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测定。结果不同胎龄RDS新生儿的肺功能参数未见明显差异;RDS组的达峰时间比(TPEF/t E)、达峰容积比(VPEF/VE)较同胎龄对照组小(P0.05);两组不同程度RDS新生儿于纠正胎龄44周时TPEF/t E、VPEF/VE也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RDS程度加重,其值呈下降趋势。结论 RDS新生儿纠正胎龄44周时肺功能水平明显低于非RDS新生儿;RDS新生儿纠正胎龄44周时潮气呼吸肺功能水平与胎龄无关,主要与RDS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窘迫综合征(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是早产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危重症,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是其主要发病机制。近年来研究表明,遗传易患性参与早产儿RDS的发病。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早产儿RDS的遗传易患性及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早产儿早期血脂代谢特点及其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方法:将100例适于胎龄早产儿按胎龄或出生体重分组,并以40例足月适于胎龄儿作为对照组,于出生后12 h内静脉采血,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另外,分别根据胎龄及出生体重进一步比较发生RDS与未发生RDS早产儿的血脂水平。结果:随胎龄及体重增加,TG水平呈递增趋势,28~30周组及31~33周组早产儿血浆TG水平均明显低于34~36周早产儿及足月儿(P<0.01);出生体重≤1499 g组及1500~2499 g组早产儿血浆TG水平均明显低于出生体重≥2500 g早产儿及足月儿(P<0.05),且出生体重≤1499 g组与1500~2499 g组早产儿之间TG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组新生儿HDL-C、LDL-C及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S与非RDS早产儿血浆TC、LDL-C及HDL-C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胎龄28~30周组,RDS早产儿的TG水平比非RDS早产儿明显降低(P<0.05);体重≤1499 g RDS早产儿TG水平低于非RDS早产儿(P<0.05)。结论:早产儿血脂水平与胎龄及体重相关,低TG水平可能是胎龄28~30周及体重≤1499 g早产儿出现RD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早产儿出生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早产儿早期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62例早产儿于生后2 h内进行全血细胞检查,按照中性粒细胞数把早产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记录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伴有早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数显著高于不伴早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早产儿。结论:早产儿早期中性粒细胞数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沐舒坦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依据沐舒坦具有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和分泌的作用 ,该文探讨早期应用沐舒坦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的效果及其对呼吸系统特殊的保护作用。方法 观察对比治疗组 (n =4 9)与对照组 (n=4 9)RDS的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①治疗组RDS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②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早产儿产后立即给予沐舒坦对预防RDS、保护肺功能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沐舒坦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是新生儿重症疾病 ,病死率极高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广泛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产前预防RDS ,取得可喜的成绩 ,但仍有 2 0 %左右的早产儿在使用激素后发生RDS[1] 。自 1998年 2月本院儿科在产前孕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基础上 ,产后早产儿立即加用沐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多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近年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突出了产房内开始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在RDS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生后有自主呼吸的早产儿,产房内应用CPAP优于气管插管,而顶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不再具有优势。2013版欧洲新生儿RDS防治指南推荐有患RDS风险的早产儿生后均应立即接受CPAP支持,初设呼气末正压至少6cmH2O(1cmn20=0.098kPa);对于患RDS的早产儿,最理想的处理是生后CPAP以及早期解救性PS应用。而需要气管插管的早产儿应尽早接受PS替代治疗。不能耐受CPAP的患儿更换通气模式为无创正压通气可能降低拔管失败率。目前有多种策略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增加无创通气的成功率。患RDS的极早产儿应常规接受咖啡因治疗以提高撤机成功率,并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生后1~2周后仍不能脱离呼吸机者,需接受小剂量递减地塞米松治疗,但应避免生后1周内应用地塞米松以及较大剂量应用。 相似文献
9.
鼻塞CPAP治疗早产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早产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RD)的治愈率,本文总结了我科NICU自1995年~1996年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CPAP)氧疗治疗IRDS19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均为本院产科分娩的早产儿,男12例,女7例。平均胎龄31±1.56wk,其中≤30wk7例,~32wk8例。平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沐舒坦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以沐舒坦治疗组为观察组,以单纯综合治疗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于生后4h内给以沐舒坦每次7.5mg/kg,每6h1次,疗程3~5d。观察2组早产儿RDS的发病率、临床表现、X线表现、机械通气开始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下机后氧疗时间及死亡率情况。结果2组早产儿RDS的发病率、临床表现、X线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机械通气开始时间(7.9±0.91)h,对照组(8.2±0.98)h,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0.5±4.78)h,对照组(83.14±8.31)h,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机后氧疗时间,观察组(18.32±0.64)h,对照组(26.37±0.3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应用沐舒坦,能够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和分泌,有利于促进肺发育成熟,促进早产儿RDS临床过程的改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同分级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围生期状况进行分析,以了解与RDS严重程度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667例早产RDS患儿根据胸片显示的分级结果分为4个组别,1级217例, 2级225例, 3级126例,4级99例,对各组围生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级不同的RDS早产儿在性别、双胎、双胎之小所占的比例、母亲年龄、产前糖皮质激素应用、有无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受孕与分娩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RDS分级的加重,患儿出生体重和胎龄在减小,而Apgar评分≤7分的患儿比例及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比例在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DS的分级主要与早产程度、出生体重、围生期窒息等高危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新生儿病房住院的符合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早产儿112例分为RDS组(n=72)和对照组(n=40)。收集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分娩方式、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以及母妊娠期糖尿病和产前激素使用情况。采集患儿的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5(OH)D水平与RDS发生的关系。结果 RDS组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及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OR=2.633,95%CI:1.139~6.085)、维生素D缺乏(OR=4.064,95%CI:1.625~10.165)是导致早产儿RDS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RDS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母孕期合理补充维生素D可能降低早产儿RDS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容量保证(VG)与压力控制(PC)两种机械通气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7年03月至2021年04月NICU收治的胎龄<32周或出生体质量<1 500g,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法分为VG组和PC组。比较两组拔管前的呼吸机参数及动脉血气,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呼吸支持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最终RDS早产儿79例完成研究,男46例、女33例,平均胎龄(30.1±1.2)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 239.0±158.0)g,VG组36例、PC组43例。与PC组比较,VG组在拔管前的平均气道压较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呼吸支持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RDS早产儿的机械通气治疗中,VG通气可能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 (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临床价值。 方法 14例高危早产儿气管内滴注单剂预防量PS ,与 14例未应用PS的高危早产儿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 结果 治疗组血气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 ( 2 3 3± 6 7)d ,氧疗时间 ( 5 1± 2 2 )d ,机械通气时间 ( 2 6± 1 3 )d ;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 ( 2 9 6± 8 5 )d ,氧疗时间 ( 6 9± 2 4)d ,机械通气时间 ( 4 7± 1 5 )d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组并发NRDS、死亡及需要机械通气例数也较对照组少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早产儿预防性应用PS不能降低NRDS发病率及病死率 ,但可明显改善患儿血气指标 ,并且缩短住院天数、氧疗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早产儿给予PS预防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2005年5月收治的87例高危早产儿在生后6h内均行气管内一次性滴注预防剂量PS(120mg/kg)。结果87例高危早产儿均痊愈出院,未发生RDS。结论PS预防用药可降低早产儿RDS发生率,减少呼吸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以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309例以INSURE技术治疗的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09例NRDS患儿中治愈出院302例,总治愈率97.7%;21例(6.8%)在72 h内需要再次气管插管予机械通气;不同出生胎龄患儿的再插管通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8周患儿的再插管率较高。根据是否需要再插管通气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与成功组比较,失败组胎龄≤28周、出生体质量1 000 g、病情严重患儿较多,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剂量和PS重复使用率较高,需要氧气支持比例高,病死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SURE技术可有效用于临床治疗NRDS患儿,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病情严重是导致INSURE技术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需要做出早期诊断才能指导呼吸机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及时使用。该研究的目的是明确胃液稳定微泡实验(stab le m icrobubb le test,SMT)早期诊断早产儿RDS的价值,为预防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提供指导。方法:对101例收治于日本岩手医科大学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胎龄31±3.5周,(24~35周,)生后30 m in内取胃液做SMT,低倍镜下数出每mm2中直径<15μm的稳定微泡数;1 h内拍胸片,以临床表现及X线结果作为诊断早产儿RDS的金标准。计算SMT早期诊断早产儿RDS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观察以SMT结果指导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的临床价值。结果:101例早产儿中诊断为RDS者31例,其中微泡数<10个/mm2者22例,10~20个/mm2者7例,>20个mm2者2例;非RDS者共70例,其中<10个/mm2者仅1例,10~20个/mm2者2例,>20个mm2者67例。以胃液微泡数<10个/mm2作为界值,SMT预测并早期诊断RDS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0.97%和98.57%,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5%和88.46%;以胃液微泡数<20个/mm2作为界值,SMT预测并早期诊断RDS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55%和95.71%,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3%和97.10%。微泡数<10个/mm2者均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结论:SMT法简便、快速、经济,敏感度高,特异性好,能预测并早期诊断早产儿RDS,有助于指导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预防性使用,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国内推广。 相似文献
19.
产前地塞米松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产前应用地塞米松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1年娩出胎龄为27~34周的单胎早产儿病史资料。凡产妇在产前首剂使用地塞米松 ,至胎儿娩出时间不足24h或未使用地塞米松治疗者为对照组 ;产前首剂使用地塞米松至胎儿娩出时间超过24h但不足7d者为治疗组。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共有早产儿106例 (治疗组45例 ,对照组61例 ) ,两组胎龄分别为 (32.2±1.6)周和 (31.9±1.5)周 ,出生体重分别为 (1918±421) g 和 (1886±430) g。治疗组RD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0 %与14.8 % ,P<0.05)。治疗组孕产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与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高 (绒毛膜羊膜炎为6.7 %和1.6 % ;新生儿败血症为2.2 %和1.6 % ) ,治疗组新生儿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34周的早产儿 ,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可能促进胎肺成熟 ,进而显著降低R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沐舒坦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等,手工检索Pediatrics及Pediatric Research中刊载的会议论文。检索沐舒坦预防早产儿RDS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应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评价文献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 5.0.1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其中1篇质量评价为A级,1篇为B级,4篇为C级,包括823例早产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沐舒坦预防组与对照组比较,在RDS发病率(OR=0.24,95%CI[0.15,0.64],P<0.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病率(OR=0.41,95%CI[0.23,0.75],P<0.01)、脑室内出血(IVH)发病率(OR=0.39,95%CI[0.24,0.64],P<0.01)、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病率(OR=0.33,95%CI [0.17,0.67],P<0.01) 及肺部感染发病率(OR=0.24,95%CI[0.14,0.3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均未报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早产儿早期使用沐舒坦预防性治疗能有效减少RDS、BPD、IVH、PDA及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1):858-86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