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术式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后壁的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对治疗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的病人的可行性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研究6例经十二指肠后壁的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病人术后恢复顺利。分别随访36个月,24个月,20个月,10个月,8个月及6个月,均存活,未发现术后肿瘤复发,返流性胆管炎及脂肪泻等并发症。结论:经十二指肠后壁的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扩大了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术的切除范围,是治疗壶腹及周围良性肿瘤,无明显区域淋巴结转移移早期癌及重度黄疸,高龄,全身状况差病人首选的一种安全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局部切除术在Vater壶腹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5年间收治的63例T1、T2期Vater壶腹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1例行局部切除(观察组),4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生存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具有可比性(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 结论:局部切除术治疗T1、T2期Vater壶腹癌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生存率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有效的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4例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胰头癌组癌抗原(CA) 19-9表达水平高于其它组,与壶腹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癌组的癌胚抗原(CEA)、CA125表达水平较高,与胰头癌组比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早期壶腹癌局部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年间共36例术后病理证实为Tl期(pTl)的壶腹癌,其中局部切除1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5例.对其术前和术中的诊断和分期进行评价,同时对不同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住院时间、术后肿瘤复发及长期生存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局部切除手术操作简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P=0.031);但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P=0.254)、围手术期死亡率(P=1.000)、术后无复发生存率(P=0.301)及长期生存率(P=0.289)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早期壶腹癌来说局部切除与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治疗效果相当,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适用于手术风险较大或拒绝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银东智  袁又能 《腹部外科》2011,24(2):101-102
目的 评估和总结Vater壶腹癌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Vater壶 腹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78.3%)行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胰瘘8例(34.8%),并发胃排空延迟6例(26.1%),两种术式的并发症发生率相近;术后1年生存率为77.3%,术后5年生存率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的局部切除术的改进方法,方法:对4例壶腹腺癌和十二指肠乳头腺癌实施局部扩大切除术,将部分十二指肠降段,胆胰管远段,局部1cm厚度的胰腺组织连同壶腹周围癌一并切除,关闭十二指肠两断端,将近段空肠分别与胆胰管,胰头断面和十二指肠上部吻合,结果:标本切缘均无癌组织;术后胰瘘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4-24个月随访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对早期壶腹周围癌能够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7.
壶腹部周围癌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有效的壶腹部周围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32例无明显症状的早期壶腹部周围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例均在手术后痊愈出院。肿瘤学定量检测中CA19—9升高最为显著,与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和CA125的增高幅度相对较小,与参考值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胰头癌、胆总管远端肿瘤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病例间比较,三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仅有胆总管增宽和轻度黄疸的壶腹部周围癌病人,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MRI和MRCP检查可以弥补B型超声的不足,肿瘤学标记物的定量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壶腹周围癌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03—2014年间122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病例组)和同期122例非肿瘤、非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对照组),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壶腹周围癌的危险因素为吸烟、饮酒及乙肝感染。其结果为,随着每日吸烟量(支)的增加壶腹周围癌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其中现在不吸烟者、<20支/d、20~39支/d、≥40支/d者的优势比(OR)分别为0.450(95% CI=0.205~0.988)、0.500(95% CI=0.092~2.730)、 2.571(95% CI=1.074~6.156)、3.000(95% CI=0.312~28.841);每日饮酒<40 g、40~99 g、≥100 g者患壶腹周围癌的OR值分别为3.000(95% CI=0.312~28.841)、65.289(95% CI=0.006~70.239)、4.50(95% CI=0.972~20.827);乙肝感染者患壶腹周围癌的危险性是无乙肝病史者的3.25倍(95% CI= 1.060~9.967)。 结论:大量吸烟、饮酒以及乙肝感染是壶腹周围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Vater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间,对渐进性无痛性黄疸病人通过B型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血清学检查及肿瘤标记物检测,利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筛选出Vater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结果诊断Vater壶腹周围恶性肿瘤11例,其中6例行标准Whipple手术,行姑息减黄术2例,行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RBD)3例;治疗效果明显,无胰漏、吻合口漏、出血等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ERCP技术在Vater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诊治中有其独到的价值,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合并胆胰系统疾病的壶腹周围憩室(PAD)的漏诊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94例合并胆胰系统疾病的P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PAD的漏诊率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胆胰系统疾病首次至第四次发作时,PAD的漏诊率分别为75.3%、37.7%、21.8%和0.比较胆胰系统疾病首次发作时48例PAD确诊病例(确诊组)和146例漏诊病例(漏诊组)的临床资料,见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合并的胆胰系统疾病类别三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诊疗组别、诊疗时间、CT、磁共振(MRI)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应用频度方面,确诊组明显高于漏诊组(P<0.05).CT、MRI、MRCP、上消化道造影和十二指肠镜/ERCP对PAD的诊断率分别为30.0%、31.5%、36.3%、64.5%和100.0%.本组病例中,首次、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胆胰疾病发作时十二指肠镜/ERCP检查的应用率分别为18.0%、33.6%、70.9%和91.7%.与漏诊组比较,确诊组1年、2年、3年症状复发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合并胆胰系统疾病的PAD的临床漏诊较为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对PAD的认识不够和重视不足,导致在胆胰系统疾病的临床处理中,CT、MRI、MRCP和上消化道造影对PAD的诊断率较低,十二指肠镜/ERCP检查应用不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治疗壶腹部周围癌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5年1月—2006年7月采用该术式治疗壶腹部周围癌15例,其中乳头癌6例,壶腹癌5例,胆总管下端癌4例。合并心肺疾患7例,糖尿病2例。切除范围:十二指肠降段,距胆胰管汇合部切除胰头1—2cm及胆总管至左右肝管汇合处下方。术中注意清扫区域淋巴结,行冰冻病理切片检查证实各切缘无肿瘤残存。结果全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未出现胃瘫、十二指肠漏、胆漏或明显胰漏等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1例死于术后2个月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大出血,其余14例均存活。随访3—1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术是治疗壶腹部周围癌的一种新术式,比乳头局部切除术范围大,但是手术难度和创伤均较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明显降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血糖对肝癌患者外科治疗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到2014年5月期间进行肝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其中40例高血糖(≥6.1 mol/L)患者作为高血糖组,46例血糖正常患者作为正常组,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处理。24个月无瘤生存率采用卡方检验;空腹血糖用x珋±s表示,t检验。对参与本次研究的相关因素进行Kaplan-Meier的比例风险检验,多因素分析进行Log-rank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86例患者24个月无瘤生存率进行单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术中输血量200 ml,空腹血糖≥6.1 mmol/L,术后AFP8.1μg/L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患者复发率,多因素结果显示,这3个指标是影响肝癌术后无瘤生存率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糖与肝癌患者外科治疗后复发有着密切的关联,高血糖可以提高肝癌患者复发率,临床上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控有利于预防患者肝癌患者复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内皮抑素对大肠癌术后复发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内皮抑素的重组体腺病毒,观察转导表达后的生物学活性。建立人结肠癌术后局部复发裸鼠动物模型,分析基因转导后动物外周血内皮抑素水平、局部复发能力以及复发瘤的凋亡。结果:感染上清处理HUVEC细胞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重组腺病毒注射后,动物外周血中内皮抑素水平显著增高,局部复发减少、瘤细胞凋亡增加。结论:内皮抑素重组体腺病毒的静脉注射,产生了内皮抑素基因在体内的长期高水平分泌表达,实现了大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4.
倪庆  李强  陈泉  戴勇 《腹部外科》2006,19(2):86-87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早期诊断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5年2月直肠癌保肛术后复发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局部复发6例,吻合口周围组织复发4例,盆腔及脏器浸润5例。术后1年内复发10例,2年内复发14例。临床根治性切除率为40%。结论初次手术时,必须按照根治性原则彻底切除原发灶及其周围组织。对于复发的病例,应对病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采取积极的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王玲  周玲  李锟  廖晓锋 《腹部外科》2010,23(6):334-335
目的探索有效的Vater壶腹部周围肿瘤的影响学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4例Vater壶腹部周围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B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31.5%,CT为61.1%,MRI55.6%,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为100%,超声内镜(EUS)为95.0%,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为57.4%。B型超声与其他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US与ERC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其他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MRCP之间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及顺序,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16.
射频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对肝细胞癌(HCC)手术切除后复发病例再治疗的效果,比较不同复发时间的疗效差别。方法以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手术切除后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患者(RHCC组)和同期行RFA治疗的首发HCC患者(首发HCC组)为研究对象。(1)RHCC组42例患者,男34例,女8例,平均年龄(58±10)岁;复发灶大小1.5~6.6cm,平均(3.8±1.4)cm。RFA治疗前5例伴肝外转移。肝功能A级21例,B级19例,C级2例。手术切除距肝内初次复发时间为1~96个月,平均22.8个月。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者20例40灶(RHCC近期组),术后1年以上复发者22例37灶(RHCC远期组)。(2)首发HCC组148例患者,男117例,女31例,平均年龄59岁。肿瘤大小1.2~7.0cm,平均(4.0±1.4)cm。RFA治疗后1个月采用增强CT检查评价消融成功率;比较RHCC近期组、RHCC远期组和首发HCC组的治疗效果、复发转移情况及生存期。结果首发HCC组RFA成功率为87.2%(129例),局部复发率为16.2%(24例),另位复发率为37.8%(56例),平均生存期为(39.0±2.1)个月;RHCC近期组、远期组RFA成功率分别为85.0%和95.5%(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5.0%和13.6%(P>0.05),另位复发率为60.0%和18·2%(P=0.005),平均生存期为(15.4±2.3)个月和(39.5±4.5)个月(P<0.005)。与首发HCC组相比,RHCC远期组消融成功率与局部复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HCC近期组生存期低于首发HCC组(P<0.05)。RHCC远期组1例患者治疗后出血,经射频止血、输血等保守治疗缓解。结论RFA治疗RHCC的预后及疗效与复发的时间相关;对于术后远期复发者,行RFA治疗可获得同首发HCC相似的生存期,而手术后近期复发者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治疗方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肿瘤医院2002年7月至2005年2月期间收治的477例乳腺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77例复发病例中,术后1年内复发占26.2%(125/477),2年内复发占61.2%(292/477).局部复发后远处转移率为65.0%(310/477),复发后5年总生存率48.4%.不同复发部位、临床分型、有无放射治疗、放射治疗范围、有无手术切除或切除活检的亚组之间局部控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原发肿瘤分期、无病间期、临床分型以及治疗方式的亚组间远处转移率及5年总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案单一、原发肿瘤分期晚、三阴型乳腺癌是影响复发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多部位复发者和三阴型乳腺癌局部控制不佳,局部扩大野放射治疗结合手术治疗是改善局部控制率的必要模式.原发肿瘤分期晚、2年内复发、三阴型的乳腺癌复发后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对于复发性乳腺癌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 optimal treatment and to study the prognosis related factor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local recurrence after mastectomy. Methods From 2002. 7 to 2005. 2, 477female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of breast cancer treated in Tianjin Cance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477 cases, recurrence within 1 year after mastectomy accounted for 26. 2% , recurrence within 2 years accounted for 61. 2%. There were 310 cases with metastasis after local recurrence was diagnosed, accounting for 65.0%. 5-year total survival rate after recurrence is 48.4%.Local control rates varied in subgroups with different recurrence site, clinical subtypes, radiotherapy fields,with or without radiotherapy, surgical resection or excisional biopsy ( P<0. 05 ).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distant metastasis rate and 5-year survival rate among subgroups which had different clinical stage of primary tumor, disease-free interval, clinical subtypes or treatment methods ( P<0. 05 ). Simplistic treatment option, late clinical stage of primary tumor an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were the independent factors predicting poor prognosis for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 P<0.05 ). Conclusions Multi-site recurrence an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lead to a poor local control. Local expansion of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surgery improves the local control rate. Patients with late clinical stage of primary tumor,recurrence within 2 years,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re likely to have distant metastasis when recurrence is diagnosed. Combined treatment program improves survival rate.  相似文献   

18.
结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结肠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而术后局部复发是决定结肠癌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并且是目前评价手术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肠梗阻和肠穿孔行急诊手术是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T和N分期、肿瘤大体形态、神经血管是否受侵也是影响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行再次手术仍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全部切除复发肿瘤并且达到阴性切缘(R0切除)是获得长期生存的首要条件.再手术后切缘病理状况、局部复发部位、复发肿瘤数目及大小、肿瘤分期、术前血清CEA的水平、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均是影响术后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肝癌患者常规肝切除术后的再行肝移植术与直接行肝移植术的生存状况.方法 2001年4月至2006年3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实施417例肝移植术,其中97例肝癌患者符合Milan标准:71例首次治疗即行肝移植术的患者纳入首次肝移植组;26例因切除术后肿瘤复发(n=20)或肝功能失代偿(n=6)行挽救性肝移植的患者归为挽救性肝移植组.比较两组病例的围手术期相关因素及生存状况.结果 首次肝移植组和挽救性肝移植组行肝移植的年龄(50.0岁vs.49.7岁)、性别及肝硬化病因(乙型肝炎或/和丙型肝炎)无明显差异.挽救性肝移植组行肝癌切除至实施肝移植术的中位时间为2.5年.两组患者的病理分析肿瘤数目(1.37个vs.1.50个)、手术时间(7.92 h vs.8.56 h)、术中失血量(1981.69 ml vs.2626.92 ml)及输血量(1981.69 ml vs.2626.92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最大直径(2.81 cm vs.2.05 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8,P=0.028).中位随访时间14.63个月,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3,P=0.959).结论 移植前的肝肿瘤切除术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影响生存率.肝癌患者在当前供肝紧缺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肝癌切除.若术后肝癌复发不能切除或肝功能失代偿再实施肝移植术也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