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移植术后细胞因子及受体的动态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环孢素A(CsA)中毒时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在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06例肾移植患者于肾移植手术前后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肾移植术前sIL-2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1周内下降明显,2~3周趋于稳定.肾移植术前IL-6、TNF-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1周左右降至术前水平.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前1~3 d血清sIL-2R、IL-6、TNF-α即有升高,峰值出现在抗排斥反应治疗的当日,经MP、OKT3冲击有效后迅速下降,治疗无效者,持续在高水平.并发感染时sIL-2R、IL-6、TNF-α显著升高,与急性排斥反应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CsA中毒时sIL-2R、IL-6、TNF-α变化不明显.结论:动态监测sIL-2R、IL-6、TNF-α可以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血清IL-18、IL-10测定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IL-18、IL-10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RIA法分别检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周及2周血清IL-18、IL-10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肾移植患者手术前IL-18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手术后1周急性排斥组与稳定组比较IL-18和IL-10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2周急性排斥组IL-18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P〈0.01).IL-10水平明显低于稳定组(P〈0.05)。结论 肾移植手术前后监测血清IL-18和IL-10水平变化,对于判断急性排斥反应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Fu Y  Wang M  Ji X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6):452-453
目的了解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cICAM1)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观察87例肾移植及发生29例急性排斥、8例环孢素(CsA)肾中毒患者cICAM1的变化。结果移植术后cICAM1水平短暂升高后即随移植肾功好转而下降,至术后两周达正常水平。急性排斥时cICAM1显著高于移植肾功稳定组及CsA肾中毒组(P<0.001)。抗排斥治疗有效后,cICAM1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结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cICAM1的变化,不仅可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并观察其治疗效果,而且有助于急性排斥与CsA肾中毒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L-6、C-反应蛋白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和CsA中毒时的变化.方法 分别采用ELISA法和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动态监测68例患者肾移植前后血清IL-6及C-反应蛋白.结果 肾移植术前IL-6、C-反应蛋白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IL-6和C-反应蛋白分别于1及2周左右降至术前水平.急性排斥反应前1~3 d血清IL-6及C-反应蛋白即有不同程度升高,抗排斥治疗有效后迅速下降.并发感染时血清IL-6及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血清肌肝升高不明显,CsA中毒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结合临床动态监测血清IL-6及C-反应蛋白可做为辅助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清SIL-2R,IL-6,IL-10和CL-IV对早期诊断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价值。方法:检测了34例肾移植病人及2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SIL-2R,IL-6,IL-10,CL-IV的水平,通过分析特征工作曲线(ROC)评价其对早期诊断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价值。结果:在肾移植排斥组中,SIL-2R,IL-6及IL-10均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及正常对照组,而CL-IV在排斥组及肾功能稳定组间无明显差异,但高于正常对照组。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分析,发现IL-6最为敏感,SIL-2R次之,IL-10与CL-Ⅳ效果较差。结论:SIL-2R和IL-6是监测肾移植早期排斥反应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布雷迪宁联合环孢素A、强的松预防异种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首次接受肾移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强的松常规3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布雷迪宁+环孢素A+强的松方案治疗,观察术后6mo内急性排斥反应(AR)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血肌酐平均下降速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AR发生率和发生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血肌酐平均下降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治疗方案骨髓抑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雷迪宁预防异种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临床效果好,毒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7.
谷欣权  霞等 《吉林医学》2001,22(5):266-267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CsA中毒时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 2R)变化 ,以探讨其在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 10 6例肾移植患者血清sIL - 2R活性水平于肾移植手术前后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肾移植术前sIL - 2R与对照组差别显著 ,术后 1周内下降明显 ,2周~ 3周后有所回升并趋于稳定。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前 1d~ 3d血清sIL - 2R即有升高 ,经MP、OKT3冲击有效后迅速下降。并发感染时sIL -2R显著升高 ,CsA中毒时sIL - 2R变化不明显。结论 :动态监测sIL - 2R可以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尿液中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患者移植手术前后尿液中IL-6的浓度.结果 尿液中IL-6的浓度在肾移植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急性排斥反应前1~2天尿液中IL-6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抗排斥治疗后迅速下降.结论 动态监测尿IL-6是早期诊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一个较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环孢素A血药浓度C0和C2的监测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服用环孢素A(CsA)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与术后早期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及CsA肾中毒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偏振TDX法,测定184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全血CsA浓度,其中82例监测CsA谷值浓度(C0组),102例监测CSA峰值浓度(C2组).计算各自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回顾性分析两组CsA浓度测定值与肾移植功能状况及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两组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C0组明显高于C2组,两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但两组在药物性肝、肾中毒及肺感染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均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C2进行CsA的药代动力学监测,可以较准确反映肾移植受者的药物剂量,尤其在监控急性排斥反应方面意义较大,同时,也可减少CsA肾中毒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监测肾移植术后服用环孢素A(CsA)的血药浓度峰值(C2)和谷值浓度(C0)对判定CsA抗排斥疗效及毒副作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偏振TDX法监测365例肾移植受者CsA浓度,其中212例监测CsA峰值浓度(C2组),153例监测CsA谷值浓度(C0组)。分析两组CsA 浓度测定值与患者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药物性肝肾中毒以及肺感染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C2组(19.8%)明显低于C0组(2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药物性肝、肾中毒及肺感染的发生率C2组分别为18.3%、10.5%和13.7%,C0组分别为20.3%、9.9%和14.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CsA血药浓度C2和C0监测都是肾移植术后药物调控的有效指标, C2在监控急性排斥方面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7 (IL-17)在小鼠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小鼠肾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同系移植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术后3,7d分别应用ELISA检测2组小鼠血清中IFN-γ和IL-17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移植肾中浸润淋巴细胞中Th1和Th17细胞数量,取移植肾经10%甲醛固定后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与同系移植组相比,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第3天血清IFN-γ含量无明显差异而II-17含量显著增高(P<0.05),术后第7天血清IFN-γ和IL-17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中血清IFN-γ和IL-17含量术后第7天较第3天均显著增高(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肾中浸润淋巴细胞中Th1与Th17细胞比例在术后第3天及第7天较同系移植组均明显增多(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中移植肾中浸润淋巴细胞中Th1与Th17细胞比例术后第7天明显高于第3天(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急性排斥反应组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排斥反应逐渐增强.结论:Th17细胞在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受体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的检测可作为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预见性和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L-6、C-反应蛋白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和CsA中毒时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动态监测68例患者肾移植前后血清IL-6及c-反应蛋白。结果肾移植术前IL-6、C-反应蛋白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IL-6和c-反应蛋白分别于1及2周左右降至术前水平。急性排斥反应前1~3d血清IL-6及c-反应蛋白即有不同程度升高,抗排斥治疗有效后迅速下降。并发感染时血清IL-6及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血清肌肝升高不明显,CsA中毒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结合临床动态监测血清IL-6及c-反应蛋白可做为辅助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受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1个月内及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发生时血清hsCRP和肌酐(Cr)的浓度变化。并根据临床表现、检验结果及影像学表现将受者分成肾功能稳定组、急性排斥组和感染组。结果 46例受者hsCRP于肾移植术后1~2 d内迅速升高并达峰值,7 d内降至正常范围(0~3 mg/L)。急性排斥组hsCRP浓度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1)。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hsCRP在Cr升高前1~2 d就开始升高,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有效后hsCRP迅速下降。感染组hsCRP浓度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1),而Cr水平同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hsCRP有助于早期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可对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有效性作出有益的提示,hsCRP可同Cr一起作为监测移植肾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史亮  彭观景  赵晟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02-103,111
目的:探讨肾移植前后血清中CRP,IL-1,βTNF-α的水平与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5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术后稳定组,急性排斥反应组及抗排斥逆转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 ISA)法动态监测移植前后血清CRP,IL-1,βTNF-α水平。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CRP,TNF-α及IL-1β表达显著高于术后稳定组(P<0.01),而术后稳定组与抗排斥治疗逆转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RP,IL-1,βTNF-α进行监测,可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并为排斥反应的监测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动态测定5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的含量.结果表明,术后发生急性排鼻者,血清ICAM-1值明显高于无排异反应的病人,且在血清肌酐浓度升高前1天~2天已升高,随着排异反应的控制,血清ICAM-1也恢复至排异前水平;而环孢素A(CSA)急性肾中毒患者,血清ICAM-1值无变化.结果提示,动态观察血清ICAM-1对急性排异反应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以及急性排异与CSA急性肾中毒的鉴别诊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Si ZZ  Li T  Li JQ  Qi HZ  Xie XB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8):1374-1377
目的研究Thl7细胞及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小鼠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小鼠肾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同系移植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术后3 d和7 d,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中IL-17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肾中浸润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数量,取移植肾经10%福尔马林固定后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与同系移植组相比,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第3天及第7天血清中IL-17含量均升高(P<0.05),且术后第7天时IL-17含量明显高于第3天(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肾中浸润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在术后第3天及第7天较同系移植组均明显增多(P<0.05),且术后第7天时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第3天(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急性排斥反应组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排斥反应逐渐增强。结论 Thl7细胞在肾移植排斥反应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移植脏器中IL-17的检测可作为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预见性和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如何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排斥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到目前为止肾活检仍是诊断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但其侵入性及潜在的并发症和取样误差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许多学者都在寻求一种能够快速,准确而非侵入性的方法,希望在肾功能发生损害之前及时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移植物进入机体后其HLA抗原致敏机体免疫细胞,激活的免疫细胞通过识别移植物细胞,产生IL-2、IL-4、IL-6、IL-8、IL-10、IFN-γ、TNF等多种细胞因子,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而细胞因子常常在排斥反应早期即被释放。本实验通过监测大鼠肾移植术后外周血IL-2、IFN-γ的含量变化,探讨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尿IL-6监测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尿液中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患者移植手术前后尿液中IL-6的浓度。结果尿液中IL-6的浓度在肾移植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急性排斥反应前1~2天尿液中IL-6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抗排斥治疗后迅速下降。结论动态监测尿IL-6是早期诊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一个较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IP-10和CXCR3在肾移植大鼠血液中的表达,研究两者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在移植后不同的时间点(2 d、5 d)取血清及肾脏标本,用ELISA法检测IP-10和CXCR3在血清中的含量及移植肾HE染色.结果:肾移植急性排斥组与对照组相比,IP-10和CXCR3的含量明显升高,肾小球及肾间质淋巴细胞浸润明显.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IP-10及其受体CXCR3的高表达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较特异、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初步报告了在无药物浓度监测条件下,10例尸肾移植应用小剂量环孢素A(简答CsA)的用药方法,其毒付作用及处理与鉴别,以及尸肾移植的效果,发现小剂量CsA同样达到抗免疫的效果。10例尸肾移植中存活5年1例,3年半2例,2年3例,半年1例,迄今存活3例,1年内人肾存活率与国内文献报道结果相近。存活7例使用CSA的时间6—42个月,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各1例次,排斥反应明显降低,CSA所引起的肝肾中毒不能忽视,发生肝中毒6例11次,肾中毒5例8次,大多在术后3个月内发生。在减少CsA剂量后逆转。急性排斥反应与肾中毒不易鉴别时,宜先抗排斥治疗3天,无效则减CsA量或停药,增加其它免疫抑制剂或剂量、以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由于小剂量使用CsA、从而减少了因大量、长期使用该药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