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揭示明清时期脾胃湿热证的用药模式及脾胃湿热方的配伍规律。方法从120余部明清时期重要的古医籍中收集了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方剂591条,建立方剂和药物数据库,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结果统计筛选出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核心药物及脾胃湿热方中一些有意义的药—证相关模式。结论脾胃湿热证理法方药经明清医家的继承与发展,其内容更广泛,学术观点更丰富,有较大的理论探讨和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四类脾胃湿热证方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脾胃湿热证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频数分析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对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591首方剂进行数理统计。结果:初步了解明清时期不同种类药物在4类脾胃湿热证方荆中的运用情况,并筛选出明清时期中医治疗脾胃湿热各病证的主要药物,定量地表达了这些药物对相应病证的重要性。结论:明清时期以祛湿清热、理气健脾为治疗脾胃湿热的基本法则,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和芳香化湿药为其遣方用药的关键药物。  相似文献   

3.
明清脾胃湿热方的用药频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中医界对脾胃湿热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多局限于个人诊治经验总结、部分临床医案汇总及现代实验室研究等,尚无人志在搜集历代医家经验用方,构建数据库,采用数理统计、数据挖掘等方法,客观总结脾胃湿热方之遣方用药规律。基于此,本研究搜集明清两代古医籍中治疗脾胃湿热证的  相似文献   

4.
明清脾胃湿热方用药关联规则挖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脾胃湿热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生活质量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挖掘。从118部古医籍记载的治疗脾胃湿热证方剂591条中,挖掘出四味药组8条,三味药组14条,药对19对,从而总结出明清脾胃湿热方的药物配伍以祛邪为主,亦不忘扶正,与脾胃湿热证的湿热内蕴、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司之病机相呼应。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到达一个高峰,也是脾胃学说发展与完善的时代.明清医家对脾胃湿热证的辨治从病名、证候、病因、病机到防治方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临证经验,对指导现代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清脾胃湿热方用药分类关联规则挖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搜集明清两代古医籍中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方剂共591条,用药总频数4657次,涉及中药共161味,构建包含方名、年代、文献出处、主治、药物组成等字段的方剂数据库,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5):74-76
脾胃湿热理论的完善,经历了历代医家的探索与实践。脾胃湿热理论萌发于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论述了脾胃与"湿邪""热邪"之间的关系。金元时期渐见雏形,众多医家进一步探讨了脾胃功能与"湿热"的相关性,期间朱丹溪首次提出"脾胃湿热"一词。明清至民国时期,温病学说的发展促进了脾胃湿热理论的衍变,关于湿热证发病机理的论述渐以脾胃为中心。建国后随着中医诊疗标准的不断更新,正式确定了"脾胃湿热证",并详细归纳总结其证候特点,对中医规范诊疗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相关研究表明脾胃湿热证型多见,不仅局限于脾胃病系,还涉及多系统疾病,脾胃湿热致病特点及治疗倍受关注,脾胃湿热理论体系逐渐形成。脾胃湿热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凝集了众多医家的传承总结,其理论不断被充实,最终形成独立的以脾胃为中心的湿热理论体系,对推动中医脾胃学说的创新和进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别对脾胃湿热理论的源流、辨别标准、临床意义、证候表现和本证的现代病理基础及治疗,以及该证的动物模型仿造、方剂实验等研究作了梳理,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脾胃湿热理论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分消走泄法的基本思想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后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等医家在临证应用时已具雏形,至叶天士完整提出了该法用于治疗外感湿热,邪留三焦气分证,并经吴鞠通,王孟英,俞根初等逐步完善,现代医家丰富了其内涵,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在脾胃湿热证的治疗中尤为常用。本文从分消走泄的源流,与和解少阳法的异同、代表方及在脾胃湿热证的应用体会、临证医案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对临床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脾胃湿热证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祖国医学发展至鼎盛阶段,明清医家对痴呆的病因病机、病证、治疗及预后有了详细的论述.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归纳、分析、评价,建立数据库,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结合方剂计量学和“方证对应”方法,探讨明清医家对老年性痴呆的病机及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1.
全面整理明清时期治疗不孕症的方剂,构建不孕方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不孕方的药物组成及主治证候,总结明清时期关于治疗不孕症的方药经验。在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不孕症常见证型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不孕症的现代临床治疗提供借鉴。结果发现,气血不足证、气血失调证、寒凝胞中证、痰湿阻滞证、血虚证、下元虚寒证、肾精亏虚证、气血瘀滞证、肾阳虚证和肾气不足证等为不孕症的的高频证候,所涉及的脏腑主要为脾、肾以及肝,临床配伍用药十分灵活,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明清医家文献,明确不孕不育症中医常用中药及其四气、五味和归经,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方法:用关键词对中国基本古籍库进行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文献。建立明清种子方数据库并对原始文献进行规范化处理,整理和分析明清种子方治疗类别、剂型、药物组成、四气、五味和归经,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明清种子方剂235首,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文献中,1)常见剂型为丸剂;2)治疗类别主要为不孕;3)出现频率最高的方剂为五子衍宗丸;4)使用的药物主要是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5)使用药物的四气主要为温,五味主要为甘,归经主要为肾、脾、肝;6)常用药对为白芍、当归;药物组合为白芍、当归、川芎、熟地黄。结论:明清医家治疗不孕不育以丸药为主,治方思路针对肾、脾、肝以甘温补虚为主流,同时也兼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此研究为现代临床治疗不孕不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收集古今昏迷(闭证)病的医案,对治疗昏迷(闭证)病的方药使用和剂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从古至今治疗昏迷(闭证)病有几个趋势:1古今均以至宝丹、小续命汤、安宫牛黄丸等凉肝熄风化痰、清心醒脑开窍、化痰解毒、助阳祛风为主的汤剂方剂的使用为多,古代医家较多著作中昏迷(闭证)医案方中包含芳香开窍醒神、行气温中、燥湿化痰、清热解毒安神的三生饮、通关散、苏合香丸、牛黄丸、二陈汤加味、摄生饮等方剂,而期刊论文昏迷(闭证)医案中有了自制方和中西药合用的出现。2古今均常用燥湿化痰开窍、平肝潜阳熄风、清热凉血安神、养阴生津、化瘀止血类药物;由古代医家偏重化痰开窍、益气养阴,而转变为现代的偏重泻下攻积、清热泻火。3从古至今治疗昏迷(闭证)病方剂的药味数有所增加,常用药物的剂量有所增加,总药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搜集和整理明清医家运用流湿通经法治疗闭经的内服方剂,总结其组方用药特点。方法:对运用流湿通经治疗闭经的内服方剂进行采集、整理和编排,对其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明清医家运用流湿通经法治疗闭经的组方用药特点为: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②定方变法,相得益彰;③心身同治,思辨周全。结论:明清医家运用流湿通经法治疗闭经的适应证型为:①气虚血弱,寒湿阻滞;②肝郁脾虚,湿热阻滞。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临证处方用药剂量特点与规律。方法选取国医大师及明之前、清代、近代、现代、一般医家等医案中临证处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和方剂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方剂计量学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出国医大师临证处方用药剂量的特点。结果(1)国医大师每方平均用药数为12.61味,方剂用药总量均值为12.64,方剂单药量均值为1.02,最大单药量均数为1.88,最小单药量均数为0.45,国医大师与对比医家除用药味数外其余指标值均排名第二位,而一般医家最大,清早期医家最小;(2)国医大师与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现代医家、一般医家在方剂用药总量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方剂最小单药量中国医大师与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近代医家、一般医家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方剂用药味数中国医大师除与近代医家及一般医家外,其余医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国医大师与近代医家综合指标聚类中聚为一类。结论国医大师用药剂量较大,但善于变化,主药突出,针对性强,与国医大师相比,一般医家用药剂量欠稳定,忽大忽小。无明显规律;医家用药剂量自清早期迄今,有逐渐增大趋势,国医大师用药剂量与近代医家接近,提示其用药习惯随时代而变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于琦  吴宇峰  于河  王蕊 《中医杂志》2014,(11):967-971
目的基于文献研究中医温病的治法及处方用药的规律与变化。方法整理明清至民国时期温病医籍中温病的理念、治法、方药,并与在现代期刊中检索到的温病文献进行对比,发掘现代研究中温病理论、治法、方药的发展变化。结果明清时期建立的"养阴保液"等治疗思想、"风温忌汗"等治疗禁忌、"宣透膜原"等治疗法则以及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皆被现代温病临床认可和沿用。而明清医家对于温病治疗中"凉血散血"的时机、"柴胡劫肝阴"的用药禁忌等观点与现代文献报道存在差异。明清时期创制的甘露消毒丹等方剂现代被广泛应用于温病之外的其他疾病治疗中,并进行了剂型和成分及机理研究。结论现代温病临床治疗大多沿用了明清温病学的治法方药,许多明清温病学所派创制的经典方剂在现代临床得到了扩展应用,也有部分理论在现代存在争议或被忽视,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7.
痰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富含着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明清至近代是痰证发展的鼎盛阶段,其内涵与理论日臻成熟。明清医家重视对前人理论的系统总结,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痰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形成了"理、法、方、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诸多医家从不同角度论治痰证,注重对痰与气血津液、痰与脏腑关系、病证规律等内容的探讨。治疗上,明清医家临证辨治经验尤为丰富,强调从脏腑功能失常治痰,治必求于本,对于当今临床实践仍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疗效。方法:将6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清热化湿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1%,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湿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方剂是中医临证治疗的方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之所谓七方,而其中复方治疗更为多数临床医家所采用,临床上常用的方剂无论经方与验方都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结晶,临床医生必须深入学习并加以体悟,才能提高中医疗效。每个方剂都有它的组成原则及适用范围,在临床治疗中不仅要领会其组方的精神,熟练应用,还应当辨证处方以及随证加减,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变通,不可拘泥机械运用,也就是强调了临证处方随证加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香薷古今应用的差异。方法:通过梳理魏晋至明清时期大型官修本草及影响力较大的本草著作中有关香薷的记载,总结香薷的古代应用情况;并以中国知网为主,超星、万方与维普数据库为辅,检索有关香薷现代应用的文献,总结近20年来香薷的应用情况。然后对香薷的古今应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香薷古今均为药食两用之品;古代医家治疗暑温相关病证皆以香薷饮为首选方剂;现代医家多以新加香薷饮为宗,随证加减。古籍记载香薷还可治疗鼻衄、脚气、口臭、小儿发迟白秃等其他病证,此类应用在现代临床文献中未见。结论:现代医家对香薷的应用在古代基础上既传承又发展,真正做到了辨证用药,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