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目前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大部分临床试验是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后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移植,结合外科手术同期予以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报道相对较少.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骨髓单个核细胞经桥血管进行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病例分析.对象:2004-11/2005-06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10例,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40%.方法:患者进行手术的同时,抽取自体骨髓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桥血管远端吻合口完成后,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 mL注射到前降支,其他桥血管经近心端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 mL分别注射到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内.主要观察指标:术后通过心脏超声、磁共振评价心功能.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术中采集骨髓血45~60 m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平均为4.1×10~7个,锥虫蓝排斥试验测定细胞活性>95%.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及1,3个月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术后心肌酶、肌钙蛋白T未见异常增高,心电图未发现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改变.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1);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均明显缩小(P<0.05).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均未见与骨髓血采集以及细胞经冠状动脉桥血管内移植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桥血管进行心肌内移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脉内移植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成人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 2 7例 ,抽取骨髓后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 ,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 ,直接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注入冠脉。结果 :术后随访显示病人的活动能力明显改善 ,NYHA提高 >2级 12例 ,>1级 4例 ,EF明显提高 (36 .4± 12 .5 % ,vs 4 6 .3±10 .6 % ,P <0 .0 0 1) ,99Tc心脏ECT检查心肌缺血区可见岛状放射性同位素充盈 ,提示有部分新生心肌存在。因心肌再梗死住院 1例 ,其他 15例均无明显症状并院外存活。结论 :自体骨髓细胞移植心肌细胞成形术 ,对缺血心肌的恢复和改善病人临床心功能有肯定疗效 ,该方法在临床上安全、简单、可行 ,对病人没有明显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时细胞能否进入心肌组织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方法:成年犬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移植组,移植组于移植前一天抽取骨髓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约为2&;#215;10^8)。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移植组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培养基。6周后处死动物,比较其心肌梗死面积、瘢痕区毛细血管数量、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移植组各死亡4只犬,分别有8只犬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犬心脏标本病理研究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率约为50%;移植6周后于梗死区的心肌组织内能够检测到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阳性的细胞;移植组的梗死区面积和梗死范围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0.9%和35.0%,但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瘢痕区每个高倍视野(0.2mm^2)的毛细血管数量,移植组为5.33&;#177;0.58,明显高于对照组2.03&;#177;0.46(P〈0.01)。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6周时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最大下降速率及心输出量均显著上升[(3039&;#177;1164)比(1569&;#177;618)mm Hg/s,P〈0.01;(2951&;#177;793)比(1465&;#177;647)mmHg/s,P〈0.01;(1.88&;#177;0.33)比(1.41&;#177;0.29)L/min,P〈0.05]。③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6.01%,35.28%,P〈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在实验中仅在移植组l例实验犬的细胞注射部位观察发现一炎性包块,移植后6周时观察未见明确的恶性心律失常出现及肿瘤组织形成。结论: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行且安全,它能够促进梗死区的新血管生成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总结101例经冠状动脉行自体骨髓单个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经验.术前加强宣教,使患者配合治疗护理.配合医生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和术前准备,并抽取骨髓;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重视病情观察.注意及时处理患者的各个症状;在以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积极配合、顺利通过围手术期.101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  相似文献   

5.
背景: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为重建受损心肌带来希望,但移植后的细胞分化以及细胞移植能否长期持久地改善心脏功能等问题均不明确.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入犬梗死心肌后,在心肌组织的分布、分化情况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03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完成.材料:成年杂种犬16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10只、模型对照组6只.方法:细胞移植组于髂前上嵴或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行CM-Dil标记.两组犬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于心肌梗死后2 h,细胞移植组向心肌梗死区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 mL(3×107~1×108个细胞),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心脏的迁移、分布及分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后6周细胞移植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P<0.01),心排出量明显升高(P<0.05);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舒张末容积均得到显著改善(P<0.01),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亦明显改善(P<0.05).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可分布于心肌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并表达肌球蛋白重链、连接蛋白43.结论:自体骨鼬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的研究表明,细胞移植可以修复受损的心肌组织,促进缺血区域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和收缩功能.目的:观察白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至犬心肌梗死模型后在体内的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列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8-04在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杂种犬16只,体质量15~25 kg,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16只杂种犬投币法随机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6),移植组于心肌梗死后2 h经冠状动脉内移植CM-Dil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冠状动脉结扎后2 h及6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移植后6周处死所有动物于梗死区及其邻近部位取材.主要观察指标:①心肌梗死后6局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②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心肌组织中的分化情况.③透射电镜观察移植组梗死区心肌组织的变化.结果:纳入杂种犬16只,全部存活.左前降支结扎2 h后可见结扎点远端心肌组织变紫,室壁活动减弱,心电图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①对照组心肌梗死后6周和心肌梗死后2 h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0.05).移植组术后6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均较心肌梗死后2 h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明显改善(P<0.05),移植组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提高7%左右.②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移植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可分布于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并表达肌球蛋白重链:正常心肌组织及对照组心肌组织内未见移植细胞.③透射电镜下可见移植组分化完全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类心肌样细胞.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在梗死区梗死周边区存活并逐渐分化成心肌样细胞,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世界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善心功能,我院对2005年以来的16例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取得较好的疗效,术后对病人进行了系统的全身监护,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时细胞能否进入心肌组织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方法:成年犬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移植组,移植组于移植前一天抽取骨髓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约为2×108)。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移植组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培养基。6周后处死动物,比较其心肌梗死面积、瘢痕区毛细血管数量、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移植组各死亡4只犬,分别有8只犬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犬心脏标本病理研究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率约为50%;移植6周后于梗死区的心肌组织内能够检测到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阳性的细胞;移植组的梗死区面积和梗死范围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0.9%和35.0%,但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瘢痕区每个高倍视野(0.2mm2)的毛细血管数量,移植组为5.33±0.58,明显高于对照组2.03±0.46(P<0.01)。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6周时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最大下降速率及心输出量均显著上升[(3039±1164)比(1569±618)mmHg/s,P<0.01;(2951±793)比(1465±647)mmHg/s,P<0.01;(1.88±0.33)比(1.41±0.29)L/min,P<0.05]。③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6.01%,35.28%,P<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在实验中仅在移植组1例实验犬的细胞注射部位观察发现一炎性包块,移植后6周时观察未见明确的恶性心律失常出现及肿瘤组织形成。结论: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行且安全,它能够促进梗死区的新血管生成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选择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2004-01/2006-12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立即将提取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群分3次缓慢注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移植前、移植后5d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收缩末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移植5d后左心室舒张末径较移植前缩小(1.20±3.77)mm(P>0.05),左心室收缩末径较移植前缩小(4.50±4.52)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提高(10.65±9.83)%(P<0.01)。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方法 对3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注入下肢动脉和缺血的下肢肌肉内的治疗方法。结果 治疗后足部疼痛消失,远端皮肤温度回升至正常,溃疡面明显缩小愈合。结论 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积极配合、术后严密观察及正确护理,是治疗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苑翠珍  马秀芬  姜琳  范中 《现代护理》2007,13(17):1598-1599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总结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患者22例的护理经验。结果22例患者手术成功,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术前完善的准备、心理护理以及术后严密的观察、细致的护理保障了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患者的良好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 总结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患者22例的护理经验.结果 22例患者手术成功,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术前完善的准备、心理护理以及术后严密的观察、细致的护理保障了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患者的良好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对猪慢性缺血心肌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1/2005-10在香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取健康巴马小型猪17只,开胸后在左回旋支起始部放置Ameroid环。②将存活的16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成2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9只,对照组7只。术后4周在C型臂X射线机的引导下心肌定位注射导管进入左心室,移植组猪于心肌缺血部位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将细胞总数为1.5×108的细胞悬液1.5mL进行15个点的注射,每个点注射0.10mL。对照组按照同样的方法注射相同数量的生理盐水。③移植后4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心脏功能。结果:17只猪中1只因肺部感染于术后21d死亡,其余1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猪第1次手术后1月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闭塞,左前降支通畅。②心脏M型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组左室侧后壁运动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移植组较对照组室壁明显增厚、运动度增强。移植组较对照组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可改善慢性缺血心肌的心功能,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对猪慢性缺血心肌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1/2005—10在香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取健康巴马小型猪17只,开胸后在左回旋支起始部放置Ameroid环。②将存活的16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成2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9只,对照组7只。术后4周在C型臂X射线机的引导下心肌定位注射导管进入左心室,移植组猪于心肌缺血部位1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将细胞总数为1.5&;#215;10^8的细胞悬液1.5mL进行15个点的注射,每个点注射0.10mL。对照组按照同样的方法注射相同数量的生理盐水。③移植后4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心脏功能。结果:17只猪中1只因肺部感染于术后21d死亡,其余1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猪第1次手术后1月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闭塞,左前降支通畅。②心脏M型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组左室侧后壁运动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移植组较对照组室壁明显增厚、运动度增强。移植组较对照组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可改善慢性缺血心肌的心功能,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输入途径对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效果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AMI住院患者30例分成3组,每组10例。1组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2组PCI后经静脉行MSCs移植,3组PCI后经冠脉行MSCs移植。出院前及移植后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心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及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①心脏彩超显示三组术后心功能均好转,术后6月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静脉MSCs移植组与单纯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冠脉MSCs移植组与单纯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静脉与冠脉MSCs移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PECT:单纯PCI组术后无明显变化,静脉移植组及经冠脉移植组心肌灌注显像明显改善;③6分钟步行试验:3组术后6月皆明显改善(P〈0.05),经静脉MSCs移植组及经冠脉移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移植治疗AMI安全、有效,经静脉和冠状动脉移植的疗效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F-FDGPE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采用3种半定量方法,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30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改变而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溶栓再通后入选本研究,其中18例作为细胞移植组(PTCA+支架+细胞移植术),12例作为对照组(PTCA+支架)。2组患者均分别于术前1~2天和术后6个月~1年内行^18F-FDG PE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采用3种不同的半定量方法,即目视法、靶心图相减法和心肌葡萄糖代谢值(GMV)比较法,对比治疗前后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的变化,从而间接观察原梗死心肌节段内有代谢活力的心肌的数量变化。结果(1)30例患者手术均安全。其中28例患者完成了前后两次PET检查,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因患有严重糖尿病,术后复查PET时无法获取满意的图像而退出本次研究。(2)细胞移植组17例患者①目视法观察到有11例(64.71%)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治疗后梗死节段数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减少(t=3.543,P〈0.05),提示治疗有效;②靶心图相减法观察到14例(82.3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③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观察到12例(70.59%)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治疗后GMV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增加(t=2.245,P〈0.05),提示治疗有效。(3)对照组11例患者:①目视法观察到有4例(36.36%)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但治疗前后梗死节段数的配对t检验结果为t=1.1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靶心图相减法观察到6例(54.5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内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③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观察到5例(45.4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内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但进行治疗前后GMV的配对t检验的结果为t=-1.25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CA+支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PTCA+支架治疗,从代谢角度分析,该优势可能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心肌再生有关。3种半定量分析方法中,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较传统的目视法和靶心图相减法更为适合临床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经冠状动脉途径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通过组织多普勒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移植前后患者整体及坏死局部心脏功能变化,以了解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介入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①选择2003—09/2004—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随机选择其中10例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2&;#177;10)岁。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术后随访。②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获取:介入手术当天,约于细胞注射前3h进行。选择髂后上棘行骨髓穿刺术,抽取骨髓60~80mL,离心后,取单个核细胞层配成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所获取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平均为(7.67&;#177;1.34)&;#215;10%9L^-1,细菌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结果。⑨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细胞移植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后第7~14天进行。将直径2.5mm的01W球囊置于心肌梗死边界区(血管堵塞部位),10min内缓慢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mL。④移植后心脏整体功能和局部功能评估;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于单个核细胞移植术前及术后7,30,90及180d行组织多普勒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整体心功能测定:左室长轴取二尖瓣水平M型,分别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二尖瓣侧环心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与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比值;并计算出每搏输出量、左室短轴缩短率等。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了解坏死局部心肌运动情况:采用组织多普勒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测量坏死局部心肌运动,在10μg/(kg&;#183;min)时心肌运动改善最明显。于静息状态、各剂量输注3min后和终止多巴酚丁胺输注5min后,连续监测超声心动图,分别取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心尖长轴切面,将每个切面分成3个节段(即基底部、中间段、心尖部),并于每个切面的瓣环水平取样,测量局部节段性心肌运动的最大位移(局部心肌最大位移的大小取决于存活心肌的数量,存活的心肌细胞多则局部心肌最大位移大)。⑤随访:患者于术后7,30,90和180d在本院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上述其他检查,并观察其安全性。⑥治疗前后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心肌梗死患者1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随访。①心脏整体功能: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二尖瓣侧环心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每搏输出量、左室短轴缩短率差异不明显(P〉0.05)。②心脏局部功能: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负荷状态下局部心肌运动明显改善[最大位移:基底段术前(49.58&;#177;10.18)mm,术后6个月(61.91&;#177;16.70)mm,t=1.82,P〈0.05;中间段术前(31.89&;#177;42)mm,术后6个月(41.55&;#177;9.94)mm,t=2.97,P〈0.05;心尖部术前(13.60&;#177;6.65)mm,术后6个月(22.28&;#177;8.31)mm,t=2.33,P〈0.051。③随访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结论:①采用组织多普勒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局部心肌最大位移进行定量分析,可间接评估梗死区心肌的存活情况。②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明显增加梗死区域存活的、有功能的心肌细胞的数量增加。但是,患者心脏的整体功能无明显改善,推测可能与所选患者梗死面积较小,且均得到及时血运重建治疗,致使患者的心脏功能在细胞移植术前得到了最大的保留有关。③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足比较安全的。④骨髓细胞移植的最佳的时机很可能是心肌梗死发生后的7~14d。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经冠状动脉途径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通过组织多普勒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移植前后患者整体及坏死局部心脏功能变化,以了解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介入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①选择2003-09/2004-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随机选择其中10例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2±10)岁。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术后随访。②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获取:介入手术当天,约于细胞注射前3h进行。选择髂后上棘行骨髓穿刺术,抽取骨髓60~80mL,离心后,取单个核细胞层配成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所获取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平均为(7.67±1.34)×109L-1,细菌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结果。③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细胞移植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后第7~14天进行。将直径2.5mm的OTW球囊置于心肌梗死边界区(血管堵塞部位),10min内缓慢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mL。④移植后心脏整体功能和局部功能评估;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于单个核细胞移植术前及术后7,30,90及180d行组织多普勒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整体心功能测定:左室长轴取二尖瓣水平M型,分别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二尖瓣侧环心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与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比值;并计算出每搏输出量、左室短轴缩短率等。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了解坏死局部心肌运动情况:采用组织多普勒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测量坏死局部心肌运动,在10μg/(kg·min)时心肌运动改善最明显。于静息状态、各剂量输注3min后和终止多巴酚丁胺输注5min后,连续监测超声心动图,分别取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心尖长轴切面,将每个切面分成3个节段(即基底部、中间段、心尖部),并于每个切面的瓣环水平取样,测量局部节段性心肌运动的最大位移(局部心肌最大位移的大小取决于存活心肌的数量,存活的心肌细胞多则局部心肌最大位移大)。⑤随访:患者于术后7,30,90和180d在本院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上述其他检查,并观察其安全性。⑥治疗前后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心肌梗死患者1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随访。①心脏整体功能: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二尖瓣侧环心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每搏输出量、左室短轴缩短率差异不明显(P>0.05)。②心脏局部功能: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负荷状态下局部心肌运动明显改善犤最大位移:基底段术前(49.58±10.18)mm,术后6个月(61.91±16.70)mm,t=1.82,P<0.05;中间段术前(31.89±6.42)mm,术后6个月(41.55±9.94)mm,t=2.97,P<0.05;心尖部术前(13.60±6.65)mm,术后6个月(22.28±8.31)mm,t=2.33,P<0.05犦。③随访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结论:①采用组织多普勒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局部心肌最大位移进行定量分析,可间接评估梗死区心肌的存活情况。②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明显增加梗死区域存活的、有功能的心肌细胞的数量增加。但是,患者心脏的整体功能无明显改善,推测可能与所选患者梗死面积较小,且均得到及时血运重建治疗,致使患者的心脏功能在细胞移植术前得到了最大的保留有关。③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是比较安全的。④骨髓细胞移植的最佳的时机很可能是心肌梗死发生后的7~14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冠脉内注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择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对患者进行标准药物和介入治疗的基础上,将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导管注射到心肌梗死的相关动脉内。同时选择17例接受标准药物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对照。结果:在4个月的随访中,通过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心肌核素显像检查比较得出:细胞移植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两组的射血分数和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容积均有提高,而细胞移植组提高更为显著。结论: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上是安全有效的,其机制可能是骨髓细胞介导的心肌再生和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