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大鼠左、右侧脊神经节间纤维的联系进行探求,以寻找两侧脊神经节(背根节)的神经元交互支配这一电生理学现象的形态学基础。方法:①实验于2005-01/05在首都医科大学解剖学实验室完成,选用 7-8周龄健康Wistar大鼠14只,动物编号RBL1-14。将大鼠按编号分为3组:左侧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注射组(动物编号RBL1-4,n=4)、左侧脊神经节注射组(动物编号RBL5-10,n=6)、脊髓左侧注射组(动物编号 RBL11-14,n=4)。②麻醉大鼠,手术寻找到注射部位,在左侧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注射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或股神经、左侧脊神经节注射组在左侧脊神经节(第3或第4腰节)、脊髓左侧注射组在腰髓(第3或第4 腰椎)左后外侧沟注射100g/L的神经束路顺行示踪剂生物素葡聚糖胺1.0-2.0μL。③左侧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注射组的实验动物(RBL1-4) 存活9-10 d;左侧脊神经节注射组分别存活9-10 d(RBL5-8)和15 d (RBL9-10);脊髓左侧注射组RBL11-14存活6 d。④存活期满后,麻醉大鼠,借助灌注泵经升主动脉灌杀动物,取出脊髓腰骶膨大部(第13 胸髓至第6腰髓)及双侧3对神经节(注射节及其上下各1节),进行固定。脊髓为横切、神经节按长轴方向作连续水平冰冻切片。采用图像分析仪光镜下观察并照像。结果:大鼠1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一侧脊神经、脊神经节注射生物素葡聚糖胺的动物,其脊髓相应节段的双侧背角、灰质后连合及腹角均可见生物素葡聚糖胺标记的阳性反应,但注射侧染色明显强于非注射侧; 脊神经节生物素葡聚糖胺标记阳性反应(除存活15 d动物外),一般仅见于注射侧;存活15天的动物,神经节生物素葡聚糖胺标记阳性反应则两侧相似。②在脊髓一侧注射生物素葡聚糖胺的动物,其两侧神经节也均有生物素葡聚糖胺标记阳性反应,但注射侧更为显著。结论:一侧背根节细胞的中枢突可达到两侧后角,是否能直接到达对侧脊神经节尚有待进一步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大鼠左、右侧脊神经节间纤维的联系进行探求,以寻找两侧脊神经节(背根节)的神经元交互支配这一电生理学现象的形态学基础.方法:①实验于2005-01/05在首都医科大学解剖学实验室完成,选用7~8周龄健康Wistar大鼠14只,动物编号RBL 1~14.将大鼠按编号分为3组:左侧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注射组(动物编号RBL 1~4,n=4)、左侧脊神经节注射组(动物编号RBL 5~10,n=6)、脊髓左侧注射组(动物编号RBL 11~14,n=4).②麻醉大鼠,手术寻找到注射部位,在左侧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注射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或股神经、左侧脊神经节注射组在左侧脊神经节(第3或第4腰节)、脊髓左侧注射组在腰髓(第3或第4腰椎)左后外侧沟注射100 g/L的神经束路顺行示踪剂生物素葡聚糖胺1.0~2.0μL.③左侧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注射组的实验动物(RBL 1~4)存活9~10 d;左侧脊神经节注射组分别存活9~10 d(RBL 5~8)和15 d(RBL 9~10);脊髓左侧注射组RBL 11~14存活6 d.④存活期满后,麻醉大鼠,借助灌注泵经升主动脉灌杀动物,取出脊髓腰骶膨大部(第13胸髓至第6腰髓)及双侧3对神经节(注射节及其上下各1节),进行固定.脊髓为横切、神经节按长轴方向作连续水平冰冻切片.采用图像分析仪光镜下观察并照像.结果:大鼠1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一侧脊神经、脊神经节注射生物素葡聚糖胺的动物,其脊髓相应节段的双侧背角、灰质后连合及腹角均可见生物素葡聚糖胺标记的阳性反应,但注射侧染色明显强于非注射侧;脊神经节生物素葡聚糖胺标记阳性反应(除存活15 d动物外),一般仅见于注射侧;存活15天的动物,神经节生物素葡聚糖胺标记阳性反应则两侧相似.②在脊髓一侧注射生物素葡聚糖胺的动物,其两侧神经节也均有生物素葡聚糖胺标记阳性反应,但注射侧更为显著.结论:一侧背根节细胞的中枢突可达到两侧后角,是否能直接到达对侧脊神经节尚有待进一步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顺行追踪法观察大鼠颈髓投射纤维在小脑中央核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5只Wistar大鼠腹膜腔注射60g/L水合氯醛(5mL/kg)麻醉,打开各段脊髓相应部位的椎板,用注射针头刺破硬脊膜,暴露脊髓,通过连接在微量注射器上的微玻管(内径20~40μm)将溶于0.05mol/LTris-HCl缓冲液(pH7.6)的150g/L结合生物素的葡聚糖胺多点压力注射于一侧脊髓,每只大鼠注射至C3~6部位三四点,每点注射0.2~0.3μL,总量为0.6~1.2μL。其中2只大鼠在注射区尾侧加作脊髓外侧索横断。术后动物存活15~20d后,在60g/L水合氯醛深度麻醉下,经左心室插管至升主动脉进行灌注固定,制备连续切片,片厚50μm。其中小脑分别作矢状位和横切位切片,脊髓颈段作横切位切片。所有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结果用图像分析仪记录。标记终末依据Robertson的观察标准,即苔藓纤维的玫瑰花结样的结构特征。结果:①注射部位:生物素化葡聚糖胺注射部位均由深褐色密集区和棕色弥散区组成。注射部位的密集区基本限定于注射侧脊髓灰质后角基部、中间带和前角,覆盖了颈段脊髓小脑束的起始细胞。②标记终末在小脑横切片上的分布:主要分布于小脑内侧核头端背内侧、中段;在前间置核其主要分布于头端;而在后间置核的分布区集中在内侧;小脑外侧核未见标记纤维及终末。③标记终末在小脑矢状位上的分布:内侧核内侧部,中间部;少量分布于前间置核头端腹侧部;后间置核的分布区集中于尾端;外侧核未见标记终末。结论:大鼠脊髓颈段有向小脑中央核的投射,与腰髓的投射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定位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顺行追踪法观察大鼠颈髓投射纤维在小脑中央核中的分布情况。 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5只Wistar大鼠腹膜腔注射60g/L水合氯醛(5mL/kg)麻醉,打开各段脊髓相应部位的椎板,用注射针头刺破硬脊膜,暴露脊髓,通过连接在微量注射器上的微玻管(内径20~40μm)将溶于0.05mol/L Tris-HCl缓冲液(pH7.6)的150s/L结合生物素的葡聚糖胺多点压力注射于一侧脊髓,每只大鼠注射至C3-6部位三四点,每点注射0.2~0.3μL,总量为0.6~1.2μL。其中2只大鼠在注射区尾侧加作脊髓外侧索横断。术后动物存活15~20d后,在60g/L水合氯醛深度麻醉下,经左心室插管至升主动脉进行灌注固定,制备连续切片,片厚50μm。其中小脑分别作矢状位和横切位切片,脊髓颈段作横切位切片。所有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结果用图像分析仪记录。标记终末依据Robertson的观察标准,即苔藓纤维的玫瑰花结样的结构特征。 结果:①注射部位:生物素化葡聚糖胺注射部位均由深褐色密集区和棕色弥散区组成。注射部位的密集区基本限定于注射侧脊髓灰质后角基部、中间带和前角,覆盖了颈段脊髓小脑束的起始细胞。②标记终末在小脑横切片上的分布:主要分布于小脑内侧核头端背内侧、中段;在前间置核其主要分布于头端;而在后间置核的分布区集中在内侧;小脑外侧核未见标记纤维及终末。③标记终末在小脑矢状位上的分布:内侧核内侧部,中间部;少量分布于前间置核头端腹侧部;后间置核的分布区集中于尾端;外侧核未见标记终末。 结论:大鼠脊髓颈段有向小脑中央核的投射,与腰髓的投射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定位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边缘叶癫痫发作前后局部脑血流变化,验证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在癫痫大鼠脑海马CA3区神经元中表达与其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10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选取清洁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分组情况:①正常对照组6只,杏仁核内注射0.5μL磷酸缓冲液,其余4组均完成造模过程,杏仁核内注射红藻氨酸0.5μg溶于0.5μL的磷酸缓冲液中,pH值调至7.4。②单纯癫痫组36只,根据处死大鼠的时间点分为0,2,4,8,24,72h6组,6只/组,癫痫发作1h后经股静脉注射安定终止发作。③实验给药组6只,脑室内注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抑制剂z-DEVD-fmk。④实验对照组6只,脑室内注射磷酸缓冲液。⑤空白对照组6只,脑室和杏仁核内均注射磷酸缓冲液。结果判定:①观察癫痫发作后双侧脑灌注率的变化,以癫痫发作前10min的脑血流为基线,计算发作后占相应基线的百分率。②观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抑制剂对癫痫发作同侧脑海马CA3区TUNEL阳性细胞(凋亡细胞)和存活神经元的影响。③观察癫痫发作同侧脑海马CA3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效应酶脑内的表达。结果:共6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癫痫4h组癫痫发作前后局部脑血流无明显变化,双侧脑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反复低血压及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后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实验于1999-09/2000-01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10只、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10只、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10只。采用反复股动脉抽血/回输(25mL/kg)和双侧颈总动脉阻断(10min)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进行跳台试验时,让大鼠在箱内适应5min后再放到平台(安全区)上并通电,记录大鼠第1次步下平台的时间,即潜伏期,及5min内大鼠步下平台被电击的次数,即错误次数。24h和48h后重复上述试验,但一开始即将大鼠放到平台上并通电。然后进行穿梭箱试验,其参数设置为:蜂鸣(条件刺激)时间5s,电刺激(非条件刺激)时间20s,电流强度3mA,间隔30s,循环20次。即给予声刺激(蜂鸣)5s,期间如大鼠(主动)逃避到箱的另一端,蜂鸣停止并转为间隔期,否则给予电击;电击期间如大鼠逃避到箱的另一端,电击停止并转为间隔期,否则持续被电击20s;间隔30s后又给予声刺激,重复20次为1个循环。计算机自动控制并记录大鼠在1个循环中被电击次数、被电击时间和主动逃避时间。每天1个循环(箱内适应5min后开始),连续5d。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甲酚紫/酸性品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纳入动物30只,实验过程中死亡6只,进入结果分析24只。①跳台试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和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的错误次数明显增多[以第3天为例,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3±1.0),(9.2±2.0),(12.9±2.3)次,P<0.01],潜伏期显著缩短[以第3天为例,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93.6±68.9),(20.3±8.2),(12.0±4.4)s,P<0.01]。②程控穿梭箱试验结果:第5天与假手术组比较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和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在1个循环中被电击次数明显增多[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5.5±1.2),(14.2±2.6),(17.7±2.6)次,P<0.01],被电击时间明显增多[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9.3±8.1),(129.2±23.4),(178.2±35.5)s,P<0.01],主动逃避时间明显减少[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38.2±6.8),(11.2±5.0),(3.4±3.1)s,P<0.01]。③脑组织神经元改变结果:术后2周大鼠出现明显的学习和记忆障碍,大脑皮质、海马CA1和CA4区神经元丢失分别为29.8%,92.1%,24.4%,但无明显的肢体瘫痪;12周后大鼠学习和记忆障碍进一步加重,大脑皮质、海马CA1和CA4区神经元丢失分别为35.8%,94.0%,30.2%,但脑损害无明显加重。结论:反复低血压及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能高度模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是一种可靠、简易而实用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慢性前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VEGF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2004-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综合实验研究中心进行。选择无菌级老龄Wiste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1周组、缺血2周组和缺血4周组各6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作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缺血后1,2,4周时,VEGF表达的情况。结果:大鼠慢性前脑缺血后1周VEGF表达最高,2周开始减少,4周继续减少,但已明显少于2周。各时间点VEGF的表达主要集中于大脑皮质和海马。结论:VEGF可能参与慢性脑灌注不足脑损伤的病理发展及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胚胎干细胞经诱导产生神经前体细胞,再进行脑内移植,依旧具备增殖与分化的潜能,与宿主神经组织整合,使其有强的可塑性,这将有助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观察。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以及定点移植对改进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生理学教研室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健康成年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45只,对照组5只。方法:①实验组大鼠黑质致密部与中脑腹侧背盖区两点各注射6-羟基多巴5μL(2g/L)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5μL/点,术后1周开始行为学检测,测定模型成功率,1次/周,连续7周。②选取成功帕金森病模型大鼠20只实施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剂量为2μL[细胞悬液记数为(5~8)×106个/μL]。另取5只模型大鼠纹状体注射生理盐水2μL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①帕金森病模型成功率。②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旋转次数的影响。③移植的神经前体细胞在体分布,存活与分化情况。结果:①6周后实验组45只大鼠中共有33只(73%)达到成功帕金森病模型标准。②细菌培养皿上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形成胚胎体5d后,约85%胚胎干细胞分化为Nestin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③神经前体细胞脑内移植后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次数明显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多数移植的神经前体细胞存活,部分分化为TH阳性神经元。结论: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脑内移植后,分化为TH阳性神经元,帕金森病大鼠旋转次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SV-tk,并观察其在烫伤大鼠皮肤中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3-07/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卫生学系实验室进行。在原核表达质粒pUChHyTk基础上,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SV-tk。取20只Wistar大鼠,全麻后背部浸入95℃水浴锅中,烫伤12s,造成30%Ⅲ度烫伤,烫伤后随机分为两组(n=10):①pcDNA3.1/tk组:烫伤后当天及第1,2,3,4周后于大鼠左后背部创面边缘(距创面边缘0.5cm)皮下注射脂质体和重组质粒的混合物192μL眼3.6μgpcDNA3.1/tk(2μL) 10μL脂质体 180μL生理盐水演。②pcDNA3.1组:注射时间和方法同前,脂质体和质粒混合物为3.0μgpcDNA3.1(2μL) 10μL脂质体 180μL生理盐水。伤后5周断头处死大鼠,取注射点附近皮肤,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SV-tk基因的表达。结果: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大鼠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DNA测序结果表明tk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cDNA3.1质粒,说明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SV-tk已成功构建。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脂质体介导的HSV-tk基因转移可在创面成纤维细胞中出现阳性表达。结论: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成功地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SV-tk,并在烫伤大鼠皮肤中得到了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10.
诱导构建最佳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大鼠的造模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注射链脲佐菌素大鼠在给予高脂高糖不同时间后血糖、血脂、糖耐量、胰岛素敏感性等的变化情况,以寻求最佳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大鼠造模方式.方法:实验于2003-01/12在福建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及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血液流变室完成.选择雌性Wistar大鼠56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高脂高糖2,4,6周组、普食6周组、先注射链脲佐菌素组和单纯高脂高糖组各8只.①正常组:灌胃生理盐水.②高脂高糖2周组:先灌胃高脂高糖乳剂14 d后+注射链脲佐菌素30mg/kg 2次.③高脂高糖4周组:先灌胃高脂高糖乳剂28 d后+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 2次.④高脂高糖6周组:先灌胃高脂高糖乳剂42 d后+注射链脲佐菌素30mg/kg 1次.⑤普食6周组:灌胃生理盐水42 d后+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 2次.⑥先注射链脲佐菌素组:先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2次后+灌胃高脂高糖乳剂42 d.⑦单纯高脂高糖组:灌胃高脂高糖乳剂42 d,不注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 2次间隔4 d,注射前均禁食不禁水14 h.每日高脂高糖乳剂/生理盐水灌胃量均为10mL/kg.各组均自由进食普通饲料.实验过程中检测各组随机血糖及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结束后禁食不禁水16 h,腹主动脉取血,测量各组大鼠的空腹胰岛素、血脂,同时取胰腺作病理检查.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诊断标准:大鼠禁食12 h服糖后血糖峰值16.7 mol/L、且120 min血糖11.1 mmol/L的大鼠确定为糖尿病.结果:5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大鼠血糖水平比较:高脂高糖6周组大鼠在注射链脲佐菌素后空腹血糖显著高于正常组[(12.20&;#177;0.87),(3.90&;#177;0.27)mmol/L(P<0.01)],随机血糖也显著高于正常组[(27.31&;#177;1.82),(5.01&;#177;0.41)mmol/L(P<0.01)],均达到糖尿病大鼠诊断标准,提示造模成功.其余各组大鼠血糖值均未达到糖尿病大鼠诊断标准.②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结果:高脂高糖6周组大鼠75%出现糖耐量异常,0.5 h血糖达到(17.51&;#177;1.23)mmol/L,超过16.7 mmol/L,2 h后下降为(6.83&;#177;0.89)mmol/L,未回复到正常水平.然而先注射链脲佐菌素组在注射链脲佐菌素后空腹血糖为(5.98&;#177;1.59)mmol/L,随机血糖为(12.53&;#177;4.03)mmoL/L,未达到糖尿病大鼠诊断标准.③各组大鼠实验后血脂水平比较:除高脂高糖2周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的三酰甘油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高脂高糖6周组和单纯高脂高糖组大鼠的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最为显著.结论:先高脂高糖6周后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 1次,可成功制备空腹和随机血糖均升高,且糖耐量低减、高血脂的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临床实践中异丙酚可以收缩脑血管,降低脑血流量,减少脑代谢耗氧量,从而达到降低颅压的目的。实验证实异丙酚对活性氧损伤的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对实验性大鼠脑缺血的神经损害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4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理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40只,鼠龄三四个月,体质量200~300g。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及异丙酚组,每组10只。方法:分别在大鼠腹腔内注射氯胺酮及异丙酚,待其翻正反射消失后,分离并结扎颈外动脉,对照组仅将尼龙线放在颈外动脉残端处,但不结扎。模型组:在缺血前10min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0mL;对照组:在术毕后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0mL;尼莫地平组:在缺血前10min腹腔注入10g/L尼莫地平1mg/kg;异丙酚组:在缺血前10min腹腔注入10g/L异丙酚110mg/kg。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缺血3h再灌注3h,眼眶取血,开颅取脑,观察麻醉剂量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脑梗死范围,脑组织含水量,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钙离子含量,电镜下脑细胞超微结构。结果:①异丙酚组梗死范围明显小于模型组[(10.45±3.65,19.68±4.03)%,(t=3.493,P<0.01)]。②异丙酚组肌酸激酶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471±200,1930±917)IU/L,(t=3.493,P<0.01)];乳酸脱氢酶含量为(8240±2580)U/L,与模型组[(15470±2680)U/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441,P<0.01);异丙酚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模型组[(78.2±2.4,82.9±2.9)%,(t=3.321,P<0.01)]。③异丙酚组大鼠死亡率为13.6%,与模型组47.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6.21,P<0.05)。④异丙酚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1690±780)U/g,与模型组(830±110)U/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420,P<0.01);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0.058±0.014,0.115±0.047)μmol/g,(t=3.336,P<0.01)]。结论:麻醉剂量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钙离子超载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小鼠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不断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并且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咆和软骨细胞,表现出一定的多分化潜能.目的:探讨小鼠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缺血损伤脑内后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方法:取β-Gal转基因小鼠,分离双侧股骨、胫骨,全骨髓法分离总骨髓细胞,采用反复转移非黏附的骨髓细胞培养法收集纯化后的第5代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2)L~(-1)备用.两组C57BL/6J小鼠均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造模后7 d,细胞移植组将第5代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3 μL定向移植到小鼠脑损伤处,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8周后观察供体细胞在缺血脑内微环境中的存活、分布及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LacZ组织化学染色发现,8周后供体细胞仍可以表达β-Gal蛋白,在缺血侧供体细胞能够存活.免疫组织化学单染和双染后发现,在缺血模型的坏死区及坏死边缘区均可检测到β-Gal阳性的供体细胞,部分细胞还同时表达神经细胞特异性蛋白NeuN及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GFAP.提示小鼠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动物模型的脑内能够存活、迁移,部分细胞还能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样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参与脑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不同移植途径对梗死心肌心肌收缩力、血管新生及胶原更新的影响.方法 贵州香猪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冠状动脉移植组(A组)、局部注射组(T组)、局部注射+动脉移植组(A+T组).抽取骨髓3 ml,按照Wakitani方法 培养出MSCs,经5-氮胞苷诱导后,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备用.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自体MSCs分别经结扎前降支远端灌注、局部注射、局部注射+动脉灌注移植入自体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对照组以同样方法 注射不合细胞的等量培养液(DMEM).术后3、6周取标本,免疫组化检测组织血管新生、体外药物刺激离体肌条检测心肌收缩情况和血浆Ⅲ型胶原N端肽(PⅢNP)活性.结果 MSCs移植后3周A、T、A+T组心肌收缩恢复[(48.6±5.9)%,(42.1±6.2)%,(56.9±5.1)%]、血管新生(19.6±4.3,17.1±4.0,23.2±5.5)、血浆PⅢ NP活性[(4.6±0.5)μg/L,(5.9±0.7)μg/L,(3.9±0.3)μg/L]较C组[(37.9±5.4)%,13.2±3.8,(8.7±0.8)μg/L]明显改善(P均<0.01),且随时间推移恢复程度增加,以A+T组为最显著(P均<0.05).结论 局部注射+冠状动脉灌注是较为理想的MSCs移植方式.  相似文献   

14.
背景已有较多的研究证明脐血细胞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且成功的运用脐血治疗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已有报道,能否应用脐血干细胞治疗神经变性疾病尚未可知.目的探讨应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帕金森病的可行性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18只,清洁级,体质量220~260 g.脐血标本取自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每个标本60~120 mL.干预制备6-羟多巴胺帕金森病偏侧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n=6).②PBS组(n=6)在每只大鼠右侧纹状体移植10 μL的PBS.③间充质干细胞组(n=6)将3×106个用BrdU标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植入大鼠右侧纹状体,4周后用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试验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植入细胞的存活情况及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前后各组大鼠旋转圈数.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存活,与对照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行为[每30钟大鼠旋转圈数为212±60比340±30]显著改善(P<0.05),但右侧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能改善帕金森大鼠的行为缺陷,可作为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一种潜在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15.
背景以往的研究表明,铝可通过影响细胞内钙稳态、降低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影响谷氨酸的释放等多种途径影响动物的学习和记忆.含铝饲料喂养的大鼠,其海马CA3区长时程增强(LTP)形成减弱.经进一步采用急性给铝的方法,将三氯化铝(AlCl3)直接微量注射到海马CA3区,观察到铝能减弱海马CA3区的诱发电位、阻抑LTP的产生,这种作用可能与铝损害了L-Arg-NO途径有关.目的探讨铝对学习记忆的损害及与胆碱能系统和γ-氨基丁酸(GABA)系统的相关性.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对照的研究.单位一所大学生理系、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0-09/2001-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理系神经电生理实验室完成.实验用SD大鼠68只,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提供,普通级,体质量150~250 g,雌雄不拘.干预SD大鼠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6只,在其海马CA3区内先后(间隔1 min)2次微量注射生理盐水各1 μL;生理盐水+AlCl3组6只,在海马CA3区内先(间隔1 min)微量注射生理盐水与0.5 mol/L AlCl3各1 μL.生理盐水+Tac组6只,在CA3区先后微量注射生理盐水与1×10-9mol/L各Tacrine 1 μL.生理盐水+Bic组6只,在CA3区先后微量注射生理盐水和1×10-3mol/L Bicuculline各1 μL.Tac+AlCl3组预先分别向大鼠海马CA3区注入1×10-9mol/L(n=8),1×10-10mol/L(n=6)和1×10-8mol/L(n=6)Tacrine 1 μL, min后再注入0.5 mol/L AlCl3 1 μL.Bic+AlCl3组向海马CA3区先分别注入1×10-3mol/L(n=9),×10-4mol/L(n=7)Bicuculline 1μL, min后再注入0.5 mol/L AlCl3 1μL.单个脉冲刺激穿通纤维(PP)后,记录海马CA3区诱发的群体峰电位(PS).待PS稳定后,向海马CA3区微量注射药物,观察铝对海马CA3区诱发电位的影响及某些中枢递质对铝抑制PS效应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海马CA3区诱发的群体峰电位.CA3区诱发电位的影响及某些中枢递质对铝抑制PS效应的影响.结果①海马CA3区局部微量给予0.5 mol/L AlCl3,记录的PS幅度1 min时下降达峰值,为给药前的(33.8±11.0)%(n=6).AlCl3的这种抑制作用持续120 min.②预先CA3区微量注入1×10-9mol/L Tacrine(胆碱酯酶抑制剂), min后再注入AlCl3,结果1~30 min内拮抗了AlCl3抑制PS的效应(n=8);给予1×10-8mol/LTacrine(n=6),则拮抗作用延长至60min;而给予1×10-10mol/LTacrine(n=6),拮抗作用在3~5 min弱于1×10-9mol/L组.③海马CA3区先给予1×10-3mol/LBicuculline, min后再注入AlCl3,在1~20 min内Bicuculline部分减弱了AlCl3的作用(n=9).结论一定浓度的铝可抑制海马CA3区的诱发PS幅度;Tacrine能拮抗这种作用,且可能与剂量有关.因此提示铝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损害了ACh递质系统有关;应用GABAA受体阻断剂Bicuculline也使铝对PS抑制效应减弱,表明铝的抑制作用也可能部分通过GABA途径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幼鼠脑缺氧缺血后,脑组织水肿加重,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及丙二醛水平增高.黄芪具有增强免疫、耐缺氧以及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药理作用.目的观察黄芪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河北医科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内科,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2/04在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选取新生7 d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黄芪低剂量组、黄芪高剂量组,10只/组.黄芪注射液每10 mL相当于生药20g(由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批号0005028,河北医科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医院提供).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新生大鼠在清醒局麻状态下,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幼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1 mL腹腔内注射;造模组每天腹腔注射质量浓度为9g/L的盐水0.1 mL;黄芪低剂量组与黄芪高剂量组每天分别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0.1,0.5 mL/次.各组于注射后即刻、第2,4天测头部血流量后断头取脑,进行脑组织含水量、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的测定.主要观察指标[1]各组脑组织含水量.[2]各组头部血流量、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结果实验纳入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各组脑组织含水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在造模即刻明显增加[(87.316±0.275),(88.259±0.297)%,P<0.05],第2天仍未恢复正常水平[(86.973±0.265),(88.173±0.445)%,P<0.05];与造模组比较,黄芪高剂量组第2天明显降低[(88.173±0.445),(86.542±0.141)%,P<0.05].[2]各组头部血流量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在造模即刻明显降低[(231.88±13.33),(139.54±10.58)mV,P<0.05],至第4天仍未恢复正常水平[(234.57±14.38),(145.38±13.33)mV,P<0.05];与造模组第4天比较,黄芪低、高剂量组均明显增加[(145.38±13.33),(288.45±12.89),(313.82±21.74)mV,P<0.01].[3]各组头部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造模组在造模即刻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6.55±5.23),(19.67±7.17)μmol/L,P<0.05;(7.88±2.55),(4.22±0.12)μmol/L,P<0.01],第4天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8.65±17.06),(18.65±2.12)μmol/L,P<0.01;(5.29±0.68),(4.06±0.39)μmol/L,P<0.05];与造模组比较,黄芪低、高剂量组第4天均明显降低[(48.65±17.06),(23.77±12.79),(24.67±11.54)μmol/L,P<0.01;(5.29±0.68),(4.51±2.30),(3.68±0.39)μmol/L,P<0.01].结论黄芪可明显消除缺氧缺血性幼鼠脑组织水肿,增加其脑组织血流量.通过降低一氧化氮及减少自由基损伤代谢产物丙二醛的含量,从而发挥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是促进下肢缺血血管新生的主要种子细胞来源呢?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移植诱导大鼠糖尿病后肢缺血的血管新生证据。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结合双侧股动脉结扎制备雄性SD大鼠糖尿病后肢缺血模型。自股动脉离断处起分10个点将BrdU标记BMSCs悬液注射入模型大鼠左后肢股直肌和腓肠肌中;右后肢采用等量生理盐水注射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移植2周后模型大鼠双后肢可见血管显影,6周后血管更为丰富,左侧均高于右侧。移植后2周,左后肢股直肌与腓肠肌的毛细血管密度分别高于右后肢的密度(P<0.05);BrdU标记阳性移植细胞参与了左后肢血管壁构成。表明局部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糖尿病后肢缺血大鼠的血供,并参与小血管重建,有助于糖尿病后肢缺血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静脉注射前列地尔针剂10μg+肌肉注射甲钴胺500μg,1次/d;对照组单用甲钴胺500μg,1次/d,共2周。结果治疗组DPN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前列地尔与甲钴胺联合应用可显著提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术前鞘内注射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酚(Bac)对慢性神经病理痛大鼠痛阈的影响,探讨脊髓GABA能系统在神经病理痛调节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模型(CCI),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分离,但不结扎,术前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神经结扎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松结扎,术前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Bac 1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松结扎前10 min,鞘内注射Bac 0.03μg;Bac 2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松结扎前10min,鞘内注射Bac 0.3μg。术后第1、3、5、7、10、14天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以及运动功能。结果术后第1~14天神经结扎组大鼠MWT和TWL较假手术组大鼠明显降低(P<0.05);术前给Bac 0.3μg的坐骨神经结扎大鼠与术前给生理盐水的坐骨神经结扎大鼠比较,术后第1~5天MWT和TWL明显升高(P<0.05)。结论坐骨神经结扎前鞘内注射Bac 0.3μg可延缓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