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同种异体骨被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后路手术,大量研究显示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髂骨移植可取得相近的临床效果.目的:观察不同种类骨移植材料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植骨融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对比分析,病例来自2000-01/2005-1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对象:选择行后路钉-棒系统矫形手术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自体骨移植组21例,同种异体骨移植组23例,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27例.同种异体骨为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由山西省医用组织库提供.方法:3组骨移植融合手术方法保持一致,按脊柱侧凸类型及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原则进行植骨床准备及植骨.自体骨移植组植入修剪成火柴状的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移植组植入经生理盐水浸泡30~40 min的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条;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植入髂骨碎块与经上述处理的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碎块.主要观察指标:比较术后第3,9,15,36个月的植骨融合率、Cobb角丢失率及各组术后不良反应.结果:7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自体骨移植组半均融合节段7个,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平均融合节段7.6个,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平均融合节段8个.术后第9个月,自体骨移植组融合率高于其他2组(P<0.05);Cobb角丢失率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3,15,36个月,植骨融合率、Cobb角丢失率3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螺钉及棒的松动、断裂、感染等并发症,其中自体骨移植组发生取骨处疼痛3例,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发生取骨处疼痛1例.结论:同种异体骨移植、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对维持矫形可取得相近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前认为在脊柱侧弯的矫形治疗中最安全、融合率最高、临床应用最多的仍是自体髂骨.实验观察了脊柱畸形矫正融合术中应用原位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混合植骨的效果.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4-03/2005-12本院及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脊柱中心脊柱侧弯的患者128例,其中男35例,女93例,年龄7~24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无神经系统症状.128例中特发性脊柱侧弯115例,先天性脊柱侧弯10例,间质病变合并脊柱侧弯(马凡综合征)1例,成人脊柱侧弯2例.本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试验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矫形内固定、原位自体骨 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③术后第3,6,12个月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前后位X线片,观察融合区域两侧的骨质融合情况.结果:12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所得数据均进入分析.①术后随访4~12个月,患者无免疫排斥反应,手术切口周围无红肿,无渗液,切口均甲级愈合.②X线片显示术后1个月有少量骨痂生长,同种异体骨密度稍低;术后3个月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并可见骨小梁通过;术后6个月大量骨痂生长,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密度相同,无骨吸收.③植骨骨性融合121例,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未完全愈合7例,骨融合过程满意.结论: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及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是临床上一种实用、简易、可靠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异体皮质干燥异体骨为多孔状结构,孔均匀且相互贯通,孔径200μm左右,在形态结构上与人类无机骨极为相似。目的:观察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体皮质人工骨复合物治疗骨折不愈合及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3例创伤性骨缺损患者,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26-85岁。首先提取患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一步以异体皮质人工骨为支架材料,同时导入骨形态发生蛋白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人工合成方式制成骨形态发生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体皮质人工骨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处,每例植入人工骨复合物20-45 g。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2.5年,根据Mankin及Komender等对同种异体骨移植结果的评分标准,满意32例,不满意1例。复查X射线片示32例达骨性愈合,其中新鲜骨折愈合时间2-7个月,陈旧性骨折愈合时间4-9个月。同种异体松质骨6-9周开始与自体骨融合爬行替代。1例感染性骨缺损移植后迟发性感染,去除内固定及同种异体骨,置管冲洗、局部稳定后再次植骨愈合,随访2年1个月骨感染未复发;1例钢板松动致骨折未愈合,再次行内固定、自体骨移植后骨折愈合。表明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体皮质人工骨复合物治疗骨折不愈合及骨缺损无明显不良反应,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植入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术病人,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骨融合问题。方法3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abb氏角42°~76°,矫形内固定后在植骨区域去骨皮质形成粗糙面,椎板及关节突,横突处植入长条状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结果32例病人术后9~18个月随访,摄X线片显示植骨区域骨痂生长,未见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拆除术后3个月摄X线片,2例病人回复脊柱侧凸12°。结论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与植入自体骨一样产生相同的成骨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植入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术病人,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骨融合问题。方法 32例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abb氏角42&;#176;-76&;#176;,矫形内固定后在植骨区域去骨皮质形成粗糙面,椎板及关节突,横突处植入长条状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结果 32例病人术后9-18个月随访,摄X线片显示植骨区域骨痂生长,未见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拆除术后3个月摄X线片,2例病人回复脊柱侧凸12&;#176;。结论 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与植入自体骨一样产生相同的成骨效应。  相似文献   

6.
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在2002—08/2008—07应用同种异体深冻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肱骨骨不连31例。所有患者随访7~29个月,总愈合率91.33%,平均愈合时间8个月,无伤口不愈合,局部红肿现象,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材料反应。提示同种异体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植骨治疗骨不连,无免疫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好,对促进骨愈合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山富彦 《中国临床康复》2012,(44):8261-8264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是一种新型植骨材料,已逐步应用于临床,但在椎骨折机骨融合中效果仍少见报道。 目的:比较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 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78例,根据植骨材料不同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  相似文献   

8.
背景:同种异体骨是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但缺乏诱导成骨能力是最大的问题。目的:评价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刮除或切除后应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65例良性骨肿瘤(包括瘤样病变)患者,根据植骨情况分为2组。复合骨髓干细胞植骨组35例患者根据预计植骨量从每位患者两侧的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抽取红骨髓20-40 mL,经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骨髓基质干细胞备用,在植骨前将同种异体骨颗粒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充分混匀。肿瘤刮除或切除后,将混匀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同种异体骨颗粒,植入骨缺损区内。单纯植骨组将用生理盐水浸泡半小时的同种异体骨植入骨缺损区内。分别于治疗后1,3,6,12个月进行植骨区X射线检查,比较两组病例同种异体骨颗粒界限模糊、消失的时间,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62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复合骨髓干细胞植骨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P <0.05)。复合骨髓干细胞植骨组1例出现排异反应,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2周后痊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感染。结果表明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干细胞植骨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9.
背景:同种异体骨足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但缺乏诱导成骨能力是最人的问题.目的:评价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刮除或切除后应用同种异体骨复合白体红骨髓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对比分析,于2004-05/2006-05在华中科技人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进行.对象:选择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108例患者,男58例,女50例:年龄10-58岁,平均32岁.其中采用异体骨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植骨52例(复合红骨髓植骨组);单纯异体骨植骨56例(单纯植骨组).方法:复合红骨髓植骨组惠者根据预计植骨量从每位患者两侧的骼前上棘或髂后上棘抽取红骨髓40~100 mL,在植骨前将同种异体骨与红骨髓充分混匀.肿瘤刮除或切除后,用电刀烧灼骨缺损腔,将同种异体骨剪成细小的短棒状或修成2 mm见方的块状,植入骨缺损区内.单纯植骨组将相同比例的生理盐水与同种异体骨充分混匀后植入骨缺损区内.主要观察指标:术后定期进行植骨区X射线检查及骨密度检测,比较两组间移植骨颗粒界限模糊、消失的时间及不同时间骨密度的情况.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免疫排斥反应、感染等发生情况.结果:100例患者达骨性融合(复合红骨髓植骨组49例,单纯植骨组51例),并获得24个月随访,数据进入结果分析.复合红骨髓植骨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P<0.05~0.01).术后3,6,12个月时复合红骨髓植骨组骨密度高于单纯植骨组(P<0.05~0.01).复合红骨髓植骨组2例,单纯植骨组3例出现排异反应,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两三周后痊愈.结论: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米源相对丰富,抗原件减弱,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病灶彻底清除后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移植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并与单纯使用自体骨植骨比较.方法:①实验对象:2003-01/2005-1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24例,随机选择40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分析,对治疗和实验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材料:Osteoset-T人工替代骨: 由美国瑞特(Wright)医疗技术公司生产的骨移植替代材料.③实验方法:实验组20例,病灶彻底清除后带妥布霉素的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内固定;对照组20例,病灶彻底清除后单纯自体骨植骨内固定.④实验评估:根据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脊柱X射线正侧位片及CT扫描对两组患者的骨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①患者平均住院19.5 d(12~27 d).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全身并发症状,术后1周平均白细胞计数8.2×109.②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影像学资料提示钢板位置良好,内固定无松动;结核病灶均无复发,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Cobb角15°,畸形矫正角度没有丢失.③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40%(8/20);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5%(17/20),单纯自体骨植骨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10%(2/20例),术后6个月达55%(11/20).术后1年两组的融合率均为100%.结论:Osteoset人工骨在胸腰椎脊柱结核骨融合术中可以补充植骨量,与单纯使用自体骨植骨相比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制备和综合评价组织工程化骨替代材料并用于修复骨肿瘤所导致的骨缺损。方法制备狗和人的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DBM),提取牛骨形成蛋白(bBMP)并经成骨诱导活性测定,将bBMP与DBM用直接掺和的方法复合后,再与骨水泥(BC)混合制成组织工程化复合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后备用。56例下肢骨肿瘤患者在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后,应用组织工程化复合材料对遗留的骨缺损进行修复重建。结果bBMP、DBM和BC组织工程化复合骨修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很强的生物力学强度和成骨诱导活性,并且具有良好的粘合性和可塑形性。临床应用56例,经平均9个月的随访,效果良好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患肢膝关节功能评价,优52例(93%),良4例(7%),优良率100%。结论bBMP、DBM和BC组织工程化复合骨修复替代材料是目前修复骨缺损理想的产品,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纳米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4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纳米人工骨是一种新型的骨移植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势,但其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纳米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骨肿瘤及骨病患者病灶进行彻底刮除,选用大小不一的纳米人工骨条或颗粒混合人工骨充填,并用尽量将腔隙填满压实.病理性骨折的4例患者行内固定,其余患者未行内固定,依病情选择适当的支具.观察植骨后患者全身状态及植骨局部情况,术后不同时间X射线片观察植骨局部情况.结果与结论:43例患者均获随访,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24个月.1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余患者全身状态及切口愈合均良好.术后1~3个月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但局部仍可见密度高影.约12个月植入骨区与周围骨组织密度相似.结果证实应用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效果满意,且并发症较少,其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移植骨替代物,且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Bony cyst is a kind of common benign bone disease, for which, cause is unclear. Multiple bony cyst is rare in clinic. It is supposed metabolic and genetic factors may be involved. People aged 5~ 15 years are commonly affected population (Female: Male 1:2).  相似文献   

16.
17.
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治疗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新鲜骨折、骨缺损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分析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修复四肢粉碎性骨折骨缺损的作用途径。方法:42例四肢骨缺损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均采用内固定方法修复骨折骨缺损。复合组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人工骨移植组仅作单纯的人工骨移植,自体骨髓移植组仅将单纯的自体骨髓注射入骨缺损处。所有患者均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影像学随访,观察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内固定后第3,4,6周,复合组伤肢骨痂形成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人工骨移植组及自体骨髓移植组(P〈0.01)。提示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较单纯的人工骨移植或自体骨髓移植更能促进早期骨痂反应,加速骨折后骨缺损愈合,缩短骨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新鲜骨折、骨缺损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分析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修复四肢粉碎性骨折骨缺损的作用途径。方法:42例四肢骨缺损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均采用内固定方法修复骨折骨缺损。复合组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人工骨移植组仅作单纯的人工骨移植,自体骨髓移植组仅将单纯的自体骨髓注射入骨缺损处。所有患者均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影像学随访,观察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内固定后第3,4,6周,复合组伤肢骨痂形成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人工骨移植组及自体骨髓移植组(P<0.01)。提示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较单纯的人工骨移植或自体骨髓移植更能促进早期骨痂反应,加速骨折后骨缺损愈合,缩短骨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