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87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3组,均采用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并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总有效率95.4%,其中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D组)有效率93.9%;化学溶核术(CNL组)96.3%;二者结合的双介入术(DIT组)96.4%,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双介入疗法的显效率优于单种治疗方法,对于双节段或单节段突出程度较重的老年患者宜采用双介入疗法.  相似文献   

2.
非包含型突出对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对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与胶原酶融解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其中PLD治疗24例、PLD CN治疗33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PLD组(20.8%)与PLD CN组(51.5%)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x2=5.519,P=0.019).PLD CN组67.9%的椎间盘术后有不同程度回纳.6例椎间孔型突出中4例无效.结论非包含型突出并非PLD绝对禁忌证;PLD联合CN治疗非包含型突出疗效可靠;椎间孔型突出不主张介入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原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方法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侧方经皮穿刺达椎间孔,硬膜外腔内注射国产胶原酶1200U。结果获得分次随访32例,溶核术后平均20个月优良率达78.2%;平均30.5个月优良率降至68.8%。结论胶原酶溶核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CT穿刺引导下,注入胶原酶溶解的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比较其优缺点。方法 对82例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不同年龄患者,分别采取经安全三角区、经骶裂孔及后正中线、经椎间孔、经小关节内例缘/椎板外切迹等注射法,进行胶原酶髓核溶解。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均成功,其中66例基本痊愈,无复发;15例症状明显好转,但未痊愈;只有1例患者1年后复发。结论 CT穿刺引导下注射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成功率高,创伤小,周期短且安全、经济、简便、快捷,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5.
胶原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胶原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方法 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腰椎侧方经皮穿刺达椎间孔,硬膜外腔内注射国产胶原酶11200U。结果 获得分次随访32例,溶核术后平均20个月优良率达78.2%;平均30.5个月优良率降至68.8%。结论 胶原酶溶核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皮切割抽吸(PLD)联合盘内注射胶原酶(CNL)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方法对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切割抽吸术后再注射胶原酶于椎间盘内。结果7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效果,有效率达94.8%,其中包括15例有部分髓核组织突入椎管的患者。结论PLD加CNL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颈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及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  曾莹  胡倩 《中国康复》2007,22(2):87-87
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男35例、女11例;年龄20-60岁,平均37岁;病程3—24个月;CT、MRI均示颈椎间盘突出,其中C3-4突出11例,C4-5 16例,C5-6 22例;脊髓型13例,神经根型25例,混合型8例;临床表现为头颈痛、头晕、关节僵硬、乏力、活动受限、躯干麻木及手指刺痛感等。46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前后配合康复护理。①术前护理:心理护理。对入院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针对性给予疏导;向患者详细介绍介入治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消除其顾虑和减轻压力;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需求,调动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的积极性。②术前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颈部和四肢肌肉训练示范,并要求患者掌握。③手术:术前常规护理准备,手术时患者仰卧,肩部垫高,颈椎处于过伸位,透视确定椎间盘平面,在气管旁与颈动脉之间确定穿刺点,在穿刺点处切开约0.5cm的切口,穿刺引导针进入间盘后,扩张器扩张组织,用切割器切除纤维环,反复切割,吸引器抽吸髓核组织,[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化学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化学溶核术是指早期应用木瓜凝乳蛋白酶注入椎间盘的髓核,使髓核的主要成分蛋白多糖解聚,从而溶解髓核,降低椎间盘内压,达到解除其对神经根压迫的目的。1963年Smith首次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969年美国医生Sussman用胶原酶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我国在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国产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取得良好效果,至今未见严重副作用报道。  相似文献   

9.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介入疗法的选择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相关问题. 方法对 48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其病情不同实施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 , 其中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 24例,化学溶核术 6例,二者结合的双介入疗法 18例 ,前两种方法主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后种方法用于腰椎间盘脱出、脱垂或双节突出的患者. 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 100%,经术后 3个月~ 5年随访,显效 35例( 72.92%);有效 11例( 22.91%);无效 2例 (4.17% ),总有效率为 95.83% ,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所合并的一般内科疾病不影响治疗.建议除正规的保守治疗外,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首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由于髂嵴位置高于L5~S1椎间隙,使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其疗效,探讨介入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1999—08/2003—09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5例。通过分析及研究其髂嵴与L5~S1椎间隙的关系,对患者采取了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对穿刺针能够平行进入L5~S1间隙中部时,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方法治疗,当穿刺针无法进入L5~S1间隙或进入较浅时,应用盘外胶原酶化学溶核术,而对大多数的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斜行进入L5~S1间隙,采用双介入疗法,即PLD 胶原酶化学溶核术。结果:PLD术25例,优19例,良5例,差1例;胶原酶溶解术8例,优4例,良2例,差2例;联合介入疗法52例,优43例,良7例,差2例。均无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为94.12%(80/85),无效率5.88%(5/85)。结论:介入治疗应根据髂嵴与L5~S1椎间隙关系来选择,对于大多数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及套管只能斜行进入L5~S1间隙,双介入疗法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腰背疼痛,恢复感觉和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国内外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可使80%-9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得到临床治愈或缓解,目前非手术治疗仍为该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发展现状,有助于寻找安全有效防治该病的方法,从而提高疗效: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1P)1995—01/2004-12和清华同方中文系列等数据库1995—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和English。检索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机制、卧床休息、推拿手法、牵引、药物、神经根阻滞及封闭、功能锻炼”。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标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无论是否为单日、舣卣或非盲法。排除标准:重复的同一研究或接受过手术治疗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6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机制相关的文献,共29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7篇中,22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15篇为手术后的康复治疗。资料综合:引用29篇文献中,共包括3257例患者,分别对应用卧床休息、推拿手法、牵引、药物、神经根阻滞及封闭、功能锻炼这6种非手术治疗方法予以评价.多数实验报道卧床休息是非手术疗法的基础,且卧硬板床休息时间不少于3周;手法可调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体液系统,提高痛阈及椎旁肌肉的必奋性,改善微循环,促进致痛物质的排泄及吸收,刺激止痛物质的分泌;初次治疗时牵引力量宜小,以后逐渐增大,以不超过45k为宜,最多不能超过体质量;中药内服多从祛风止痛、散寒祛湿及活血化瘀辨证施治,西药内服则以解热消炎镇痛、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为主;局部封闭、神经根阻滞麻醉及硬膜外封闭等可使药液直达病所而起治疗作用;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因素相互协调才能维持脊柱的稳定,功能锻炼可以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和活动能力,早期进行功能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恢复、减轻疼痛与麻木等症状有明显作用。结论:目前认为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通过卧床休息、牵引、手法、药物等手段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使炎性反应物代谢与排泄,纠正腰椎小关节紊乱状态等,从而为患者提供自身修复的有利条件,并利用腰椎间艋突出症的病理转归特点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内外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可使80%~9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得到临床治愈或缓解,目前非手术治疗仍为该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发展现状,有助于寻找安全有效防治该病的方法,从而提高疗效。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95-01/2004-12和清华同方中文系列等数据库1995-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和English。检索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机制、卧床休息、推拿手法、牵引、药物、神经根阻滞及封闭、功能锻炼”。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标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排除标准:重复的同一研究或接受过手术治疗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6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机制相关的文献,共29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7篇中,22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15篇为手术后的康复治疗。资料综合:引用29篇文献中,共包括3257例患者,分别对应用卧床休息、推拿手法、牵引、药物、神经根阻滞及封闭、功能锻炼这6种非手术治疗方法予以评价。多数实验报道卧床休息是非手术疗法的基础,且卧硬板床休息时间不少于3周;手法可调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体液系统,提高痛阈及椎旁肌肉的兴奋性,改善微循环,促进致痛物质的排泄及吸收,刺激止痛物质的分泌;初次治疗时牵引力量宜小,以后逐渐增大,以不超过45kg为宜,最多不能超过体质量;中药内服多从祛风止痛、散寒祛湿及活血化瘀辨证施治,西药内服则以解热消炎镇痛、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为主;局部封闭、神经根阻滞麻醉及硬膜外封闭等可使药液直达病所而起治疗作用;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因素相互协调才能维持脊柱的稳定,功能锻炼可以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和活动能力,早期进行功能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恢复、减轻疼痛与麻木等症状有明显作用。结论:目前认为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通过卧床休息、牵引、手法、药物等手段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使炎性反应物代谢与排泄,纠正腰椎小关节紊乱状态等,从而为患者提供自身修复的有利条件,并利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转归特点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人工髓核假体置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已在临床初步开展起来的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其对策。 方法:纳入2002-02/2004-08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采用单枚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获得24~48个月随访患者75例,按平均随访时间达24,36,48个月,分为24个月组(n=30),36个月组(n=23),48个月组(n=22)。选同期采用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评估各组术后临床疗效,主观症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0%表示正常,越接近100%则功能障碍越严重)和Prolo功能评分表(小于或等于5分为差,6~7分为中等,8~10为优)评价,分析术后影像学检查并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假体位置情况,腰椎MRI观察假体位置和软骨终板的信号变化情况。腰椎活动度=(腰椎中立角度-前屈角度)+(后伸角度-腰椎中立角度)=后伸角度-前屈角度;为消除X射线放大率的影响,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采用病变椎间隙后缘高度与上位椎体中部矢状径的比值表示。 结果:75例获得24~48个月随访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48个月组2例、36个月组1例发生假体脱出,二次手术取出。其余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疼痛消失。②24,36,48个月组及对照组术后末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4.2%,52.1%;15.5%,55.2%;15.1%,53.6%;15.5%,51.5%;P〈0.05)。③24,36,48个月组及对照组术后末次Prolo能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5,4.6分;8.6,4.5分;8.7,4.3分;8.4,4.2分;P〈0.05)。④24,36,48个月组同期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⑤24个月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约4%、36个月组降低约12%、48个月组降低约18%、对照组较术前降低约25%,各组术前和术后椎间隙高度比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⑥主要并发症:早期出现术后一过性腰痛24例,假体脱出3例。中、远期发现假体下沉32例,软骨终板损伤39例。 结论:单枚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远期随访临床疗效肯定,但存在较严重并发症,应慎重开展此项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能否减轻腰椎间盘术后的水肿,促进受损神经根尽快恢复及临床症状的缓解。方法:采取随机抽签法将46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术后采用高压氧治疗,另一组做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术后3,7,14dVAS评分分别为(6.0±1.2),(2.6±1.2),(1.2±1.0)分,对照组分别为(7.7±0.8),(5.6±1.0),(4.8±1.4)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F=133.433,df1=1,df2=44)。治疗组术后疼痛时间(1.6±1.1)d,对照组术后疼痛时间(4.5±1.8)d。术后疼痛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709,P<0.001)。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治疗组P40差值2.3±2.4,对照组2.0±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453,P>0.05)。结论:术后高压氧治疗有助于神经根的复原,SEP在治疗前后不显著,可能与SEP不敏感有关,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常规器械微创小切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微创小切口手术患者回顾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得到3月至3年的随访,平均15月,无1例复发,优良率为97.5%。结论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切口小、创伤小、脊柱稳定性破坏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人工髓核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步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提高疗效和减少手术创伤,采用小切口开窗减压人工髓核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41例患者采用小切口开窗减压髓核摘除后植入人工髓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41例患者术后下肢主诉症状完全缓解;6例患者仍有轻微的感觉异常;8例患者伸拇肌力以及4例患者腓骨长短肌肌力由Ⅳ级恢复至Ⅴ级,4例患者伸拇肌力由Ⅲ级恢复至Ⅳ级;6例患者残存轻微腰痛,1例患者出现中度腰痛,通过固定、服用消炎镇痛药后症状缓解。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不增加患者痛苦,疗效确切,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17.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与程度,分别采用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其中采用单开窗法2l例,双开窗法9例,半椎板切除法6例。结果:36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优良率91.7%。结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强调早期手术以及术中注意保持脊柱稳定性,术中仔细探察椎管和切除突出的髓核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探讨自固定式腰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点、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选择2000-10/2005-1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采用自固定式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20例,其中男340例,女180例。病程4个月~10年,平均17.6个月。经4~12个月随访,按临床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455例;良:53例;优良率98.2%;差:10例,总优良率98.2%。3例出现硬膜囊撕裂、脑脊液漏,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引起下肢局部麻木,均发生在早期手术病例,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目前未发生类似并发症,未见椎间隙感染的发生。自固定式腰椎间盘镜系统具有手术创伤小、容易操作、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最适用于单侧单节段的椎间盘突出症,对伴有局部椎管狭窄、骨赘增生,侧隐窝狭窄及神经根管狭窄的病例也可顺利操作。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工髓核椎间盘成形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相比,其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风险也较小.目的观察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的恢复及腰椎活动度改善的效果.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自身前后对照.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对象2002-01/2003-10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人工髓核置换术33例,男21例,女12例.方法患者均行人工髓核置换椎间盘成形术.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X射线观察椎间隙高度和形态.随访8个月.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恢复情况(分为优、良、进步、差)进行腰椎功能测评.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及腰椎活动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时患者腰腿痛症状及腰椎活动度优29例,良好3例,差1例,优良率为96.97%(32/33).术后3个月X射线片显示29例保持正常形态和高度,3例未达到正常的高度,但较术前有增高,未发现邻近椎间隙退行性变加重.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椎间盘成形术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恢复脊柱节段的运动,减少邻近椎间隙和关节突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