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西兰成年白兔膝关节髌骨骨腱接点重接模型MR扫描方法和表现。方法 20只成年兔左膝髌骨骨腱接点损伤修复分别于术后2周、4周行MR横断、矢状、冠状面扫描,扫描序列包括SET_1WI、GET_1WI、GET_2WI和STIR序列,分析MR表现。结果成年白兔左膝髌骨骨腱接点损伤修复模型术后2周MR可见髌骨骨腱接点重接区域结构模糊,髌韧带下1/4段肿胀;术后4周见髌骨清晰,髌韧带上3/4段轮廓可辨,髌韧带下1/4段水肿减轻,张力良好。结论 MR可显示兔膝关节髌骨骨腱接点重接术后早期变化,可望应用于长期观察髌骨骨腱接点重接修复的影像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制动对兔髌骨-髌腱连接点(BTJ)断裂修复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和对照组(18只),建立兔髌BTJ损伤修复模型后实验组予以石膏固定3周后去除,对照组不予固定,分别在术后2、4、8周取髌骨-髌腱复合体标本比较横截面积、拉断负荷以及极限拉应力的差异。结果:术后2、4、8周实验组横截面积分别为:(22.38±4.25)mm2、(17.13±3.68)mm2、(14.65±3.27)mm2,对照组分别为:(24.45±4.47)mm2、(22.74±4.18)mm2、(16.78±4.03)mm2;实验组拉断负荷分别为:(35.92±8.68)N、(81.05±9.16)N、(172.58±15.66)N,对照组分别为:(33.64±7.89)N、(56.69±8.56)N、(136.09±15.20)N;实验组极限拉应力为:(1.76±0.64)MPa、(5.23±0.93)MPa、(14.26±2.02)MPa,对照组极限拉应力:(1.68±0.67)MPa、(3.72±1.07)MPa、(9.13±1.66)MPa。术后2周横截面积、拉断负荷以及极限拉应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周、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横截面积、对照组拉断负荷及极限拉应力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后早期制动促进韧带塑型,提高BTJ拉断负荷以及极限拉应力,可加快兔髌BTJ的损伤修复,改善BTJ的生物力学性能,促进其愈合。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关节固定常作为防止受伤组织被再次损伤的方法。目的:膝关节固定对兔髌骨腱力学特性及超微形态的影响。方法:将20只成年兔等分为固定组和对照组。固定组兔左后肢通过石膏和2个可调铝夹板,保持膝伸直,踝关节屈曲90°,固定6周后,取髌骨腱-骨复合物,观察两组髌骨腱的生物力学性能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膝关节固定6周拉伸强度和切线模量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64.44%和53.08%(P〈0.01),但两组伸长率和最大负荷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材料常数及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完全不同。固定组髌骨腱的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小胶原纤维占有优势。说明固定不仅会导致髌骨腱生物力学的变化,而且对髌骨腱自身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1997~2001年采用保护性膝关节屈曲功能康复训练方法治疗髌骨骨折收到良好效果,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该组108例,男76例,女32例,年龄20~56岁,平均38.6岁。髌骨横断分离骨折82例,粉碎骨折20例,下极粉碎骨折6例。方法:髌骨分离骨折采用张力带钢丝或改良张力带固定;粉碎骨折用钢针或松质骨螺钉加钢丝环扎固定;下极粉碎骨折切除其粉碎骨块,用8字钢丝缝合将髌腱固定于髌骨上骨折块。术中严密缝合修复破裂的伸膝筋膜,术后伸膝位石膏托外固定。术后第2天开始收缩股四头肌活动锻炼,10余次/d,术后…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关节固定常作为防止受伤组织被再次损伤的方法。目的:膝关节固定对兔髌骨腱力学特性及超微形态的影响。方法:将20只成年兔等分为固定组和对照组。固定组兔左后肢通过石膏和2个可调铝夹板,保持膝伸直,踝关节屈曲90°,固定6周后,取髌骨腱-骨复合物,观察两组髌骨腱的生物力学性能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膝关节固定6周拉伸强度和切线模量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64.44%和53.08%(P<0.01),但两组伸长率和最大负荷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材料常数及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完全不同。固定组髌骨腱的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小胶原纤维占有优势。说明固定不仅会导致髌骨腱生物力学的变化,而且对髌骨腱自身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背景:磷酸钙人工骨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实验中均有成骨诱导作用,有修复腱骨界面损伤的可能。目的:评估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Ⅱ(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兔肩袖腱-骨界面损伤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取27只成年健康家兔,其中3只直接取双侧肩关节腱-骨界面标本作为正常组,余下的24只家兔双侧肩关节接受兔肩袖急性断裂腱-骨止点重建手术,术中实验组12只填塞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Ⅱ,对照组12只不填塞任何药物。分别于术后2,4,8周采集标本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各时间点肩袖腱-骨界面最大抗拉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01),但低于正常组(P 〈0.001);实验组术后8周肩袖腱-骨界面刚度高于对照组(P 〈0.001),但低于正常组(P 〈0.001)。表明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Ⅱ可以在术后早期提高兔腱-骨界面的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增强腱-骨界面结合力,促进腱骨界面愈合。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腱结合部组织结构复杂,损伤愈合过程相对缓慢,其愈合过程中的关键在于促进特征性结构纤维软骨移行带的修复。目的:通过组织学方法对腱骨结合部愈合进行评估。方法: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骨膜组将骨膜游离并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中骨-肌腱结点中,对照组不植入骨膜。术后4,8,12周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对比Safranin’O染色阳性染色的积分吸光度值。结果与结论:组织学检查显示骨膜组术后4,8周骨-肌腱结合部组织愈合明显,以从松质骨再生和骨-肌腱愈合接点纤维软骨带的再生为特征,较对照组迅速,提示早期骨膜组恢复较对照组迅速。说明骨膜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细胞增生,增加细胞基质合成,促进新生骨和纤维软骨移行带形成,促进其愈合。同时,组织学检测可以很好地判断腱骨结合部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方法很多,常涉及到不同的移植材料,但不同移植材料之间比较的研究较少见.目的:比较分析膝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3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0-01/2005-09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完成.对象:选择2000-01/2005-09收治的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6例,其中异体骨-髌腱-骨移植27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21例,自体四股半腱肌28例.方法:回顾分析21例膝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28例自体半腱肌腱移植和27例异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情况.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IKDC)和KT-1000评价疗效.检测术后住院期间患者体温.主要观察指标:①关节活动范围.②后抽屉试验及KT-1000检查关节稳定性.③Lysholm和IKDC评分检测膝关节整体功能.④不良反应.结果:随访26~79个月.3组患者终末随访的IKDC分级、Lysholm评分、KT-1000结果和后抽屈试验阳性率之间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自体骨一髌腱一骨重建组3例膝关节10°屈曲受限;同种异体骨一髌腱一骨重建组1例5°屈曲受限;半腱肌腱重建组2例屈曲受限.3组间膝关节屈曲受限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患者均无关节粘连、伤口感染、植入物断裂、螺丝钉松脱、髌骨骨折、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自体骨-髌腱-骨重建组12例有不同程度的膝前痛.半腱肌腱重建组5例有不同程度的膝后痛.3组膝周痛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自体骨-髌腱-骨组最高,半腱肌组次之,异体骨-髌腱-骨最低.3组术后发热时间组间比较发现,异体骨髌腱骨高于自体骨髌腱骨和自体半腱肌组(P=0).自体骨髌腱骨与自体半腱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44).4例异体骨-髌腱-骨出现排斥反应,表现为胫骨隧道外口持续果酱样液体流出,经换药、激素或消炎痛治疗后痊愈.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均取得满意的结果,并且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9.
背景:以往支架材料修复骨软骨的实验大都存在骨软骨耦合界面修复不良的情况。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复合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复合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抽签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制作单侧膝关节骨软骨复合缺损后,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软骨细胞与同种异体动物源性骨软骨复合支架,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同种异体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空白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体观察见复合缺损区完全修复,局部无凹陷,新生组织和周围组织融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见软骨缺损区由新生的透明软骨样组织修复,细胞柱状排列,极性好,软骨陷窝明显,骨缺损区由骨样组织修复,新生软骨和软骨下骨以及宿主骨界面耦合良好,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率和组织学评分优于对照组、空白组(P〈0.05)。说明诱导分化的自体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复合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所构建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能成功修复兔膝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复合缺损,是一种理想的骨软骨复合缺损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髌腱断裂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应用持续被动运动机(CPM)功能锻炼致髌腱断裂比较少见。1例髌腱断裂患者使用自体股四头肌腱腱膜修复挛缩的下止点,术后予膝关节活动支具伸直位固定6周,结合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的膝关节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1.
背景:利用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维持骨折的稳定性是胫骨骨折动物模型成功制备的基础。目的:观察4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对兔胫骨骨折模型的固定效果。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截断胫骨骨干后随机分为4组,以4种方法分别固定:①直腿双托组:直腿双托石膏外固定。②塑形双托组:屈膝屈踝双托石膏外固定。③塑形管型组:屈膝屈踝管型石膏外固定。④内外固定组:克氏针内固定+屈膝屈踝双托石膏外固定。结果与结论:相比其他3组,直腿双托组的外固定石膏脱落时间更早,损伤肢感染率更高(P〈0.05)。在骨折后第4周,内外固定组发生骨折断端移位的实验兔数量最少(P〈0.05)。证实只采用内固定+屈膝屈踝双托石膏外固定才能维持实验兔胫骨骨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有明显的影响,临床上治疗多倾向于解剖复位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从而有益于腕关节功能恢复。目的:评价3种不同方式固定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后腕关节结构功能恢复差异及其优缺点。方法:临床收治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8例,其中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35例,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外固定28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5例,分别对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骨性解剖结构及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治患者均获骨愈合,愈合时间石膏组为(11.2±2.8)周,外固定架组为(11.8±3.0)周,钢板组为(10.8±2.6)周,外固定架组、钢板组与石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X射线评价钢板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大于外固定架组、石膏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固定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按改良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标准评价优良率,石膏组为54%,外固定架组为75%,钢板组为92%,外固定架组、石膏组与钢板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3种方式固定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后骨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钢板内固定治疗能有效维持桡骨远端骨性解剖结构,对腕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外固定架及石膏外固定。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LIPUS) in acceleration of mineralization and remodeling of the new bone formed at the healing interface of bone-tendon junction. Thirty-two mature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underwent partial patellectomy and direct repair of the patellar tendon and proximal patella. Animals were then divided into LIPUS treatment group (20 min/d, 5 times/wk) and placebo control group and were euthanized at week 8 and 16 postoperatively (n = 8, for each group and time point).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new bone size and its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ze of new bone was found to be 2.6 and 3.0 time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LIPUS group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t weeks 8 and 16,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LIPUS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BMD at week 8 than controls, but not at week 16. In conclusion, this was the first experimental study to show that LIPUS was able to enhance osteogenesis at the healing bone-tendon junction, especially before the postoperative week 8. Findings of this study form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ture clinical trials and establishment of indication of LIPUS for enhancing bone-tendon junction repair. (E-mail: Lingqin@cuhk.edu.hk)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肩袖损伤中以冈上肌腱损伤最为多见,其修复的难点在于骨一肌腱界面的重建,目前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以及确切的治疗方法.目的:建立兔肩袖损伤修复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MRI观察持续被动活动对肩袖骨-肌腱界面损伤重建术后骨-肌腱界面早期修复的作用,为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康复制定一个合适的康复程序.方法:8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6只,构建双侧冈上肌腱急性损伤模型后重建其在肱骨大结节上的止点,随机分为自由活动组(n=4)和持续被动活动组(n=12).持续被动活动模型与重建组运动术后第2天开始应用自制兔肩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以2,4,10(°)/s不同持续被动活动速度进行屈伸75°~75°运动.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第1,2,4周观察各组动物一般情况及不同持续被动活动速度时兔肩袖骨-肌腱界面的MRI影像学变化.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可见重建2周后切口愈合良好,拆线后未见切口感染、血肿、裂开等;MRI检查结果显示:术后各组肩袖骨-肌腱界面逐渐愈合,术后第1,2,4周不同时间点与自由活动组相比,持续被动活动组在不同屈伸角度下骨-肌腱界面修复迅速,每屈伸75°~75°运动速度为4(°)/s时,骨一肌腱界面的修复明显好于自由活动组.证实该动物模型能够很好的满足实验的需要,兔冈上肌腱损伤重建术后第2天开始,不同速度持续被动活动屈伸运动,可促进骨一肌腱界面的修复,以4(°)/s的持续被动活动速度最佳.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临床治疗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众多,但各有优缺点。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髌骨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目的:评估空心拉力螺钉加镍钛聚髌器置入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后的生物力学重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骨科收治的新鲜髌骨骨折患者27例,横形骨折13例,粉碎骨折11例,上或下极骨折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加镍钛聚髌器置入内固定,不需石膏外固定,内固定后自第2天开始行股四头肌主动收缩训练,内固定后1周开始床上屈伸膝关节锻炼。采用BS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4个月。切口均获I期愈合,无内固定断裂或脱落、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8.5周,无延迟愈合发生。根据BOstman评分标准,平均分为27.9分,其中优22例(81%)、良4例(15%)、差1例(4%),优良率为96%。结果显示,在空心拉力螺钉的基础上辅以镍钛聚髌器固定兼具传统各种内固定方法之优点,同时避免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背景:应力刺激可以促进四肢长骨干骨折愈合。目的:观察应力因素对微小骨折块愈合的影响。方法:制作兔双侧股骨大转子劈裂撕脱微小骨折模型,一侧采用克氏针固定(对照组),另一侧采用拉力螺钉置入固定(实验组)。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表现:实验组骨痂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快,外骨痂量多,灰度高,骨痂塑型时间短。②CT表现:实验组内外骨痂生长速度比对照组要快,骨折处塑形较对照组好。③骨痂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发现,两组骨折愈合都表现为软骨内成骨方式,实验组血肿消失、机化较快,修复性纤维组织较早被软骨性骨痂取代,骨痂生长旺盛,断端骨痂愈合早且快,而且软骨性骨痂骨化、骨样小梁转化为编织骨均较对照组早,骨改建塑型亦较对照组好。④实验组和对照组骨折间隙内骨痂钙、磷元素的含量术后均逐渐升高至6周后开始下降,4周时实验组钙磷含量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微小骨折块的愈合方式表现为软骨内成骨,适宜的加压固定较不加压固定骨折块周围组织水肿消退快,炎性反应小,骨痂中钙磷沉积早,含量大,骨折愈合时间短,骨痂质量好塑型快。  相似文献   

17.
背景: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促进各种干细胞生长,诱导新骨形成和成血管化,促进最终成骨。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7只,制备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人工制备骨缺损模型,分为3组,实验组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对照组骨缺损处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空白组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制备组织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分析、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检测。 结果与结论: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组;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材料与骨接触紧密,组织相容性好,无炎症刺激反应;分析牙 CT 数据及新骨形成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骨修复情况优于其他组(P〈0.05)。表明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具有骨诱导和骨形成作用,可用于修复颌骨缺损。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临床应用的大多数外固定支架都是机械的框架结构,对骨折端有较大的应力遮挡,不利骨折愈合,课题组结合现代骨科理论的发展,设计了一种带有燕尾滑动装置的外固定器,在保证固定强度可靠的情况下,利用自身重力及肌力的收缩,给予骨折端适宜的压力,从而有利于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目的:观察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双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01/2011-03河南省中医院骨科采用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固定的胫腓骨双骨折患者30例为治疗组,以往在河南省中医院骨科使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随访患者20例为对照组。两组除外固定器不同外,其他条件均衡一致。结果与结论:从安全性、膝踝关节活动度、X射线片等指标综合分析,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仅1例伤口感染,对照组2例固定针松动,1例进针点伤口感染,通过临床对症处理,达到满意恢复。初步表明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有良好的安全性能,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缩短骨痂的塑形期。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证明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煅烧骨支架材料结合后可形成组织工程化骨,但在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及皮下诱导成骨的能力国内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异种煅烧骨植入BALB/c裸鼠背部皮下的成骨性能及煅烧骨材料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选用经脱脂及脱蛋白处理后高温煅烧形成的骨支架材料与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培养至第3代的羊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细胞-煅烧骨复合物植入 BALB/c 裸鼠背部皮下,选同期对侧背部皮下植入单纯煅烧骨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煅烧后的松质骨块为白垩色,表面呈蜂窝状多孔结构,保留了天然松质骨的多孔状空间结构.骨小梁结构完整,孔隙相互连通.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到煅烧骨后24 h可见大量细胞黏附于支架上,7 d后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细胞与基质分界不清,细胞能在材料上良好地黏附、增殖与生长,细胞活性未受到支架材料的影响.植入4周后,两组均可见煅烧骨边缘出现少量残片,细胞-煅烧骨复合物组煅烧骨孔隙周边可发现骨细胞,对照组煅烧骨表面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包绕.植入后8周,两组均可见到煅烧骨部分降解为片状类骨质,周围有成纤维细胞包绕,排列紧密,形态多样,细胞-煅烧骨复合物组煅烧骨孔隙内可见煅烧骨表面有排列成行的成骨细胞,孔隙间有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对照组标本可见孔隙内有大量结缔组织长入,未见明显成骨迹象.结果说明,经高温煅烧后的松质骨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可作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良好载体,复合后植入体内能够诱导新生骨组织形成,可作为骨缺损组织工程修复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