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肝移植已成为治疗脾亢相关终末期肝病最理想的方法,行肝移植过程中保留脾脏,是否会出现移植后脾功能亢进相关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目的:观察肝移植治疗脾功能亢进相关终末期肝病移植后脾功能的恢复过程。方法:纳入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63例,按有无脾功能亢进分为脾亢组和非脾亢组。比较两组移植后血小板计数、彩超测定脾脏上下径、厚度、门静脉直径及随访15个月的结果。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63例,死亡8例,55例进入结果分析。其中,肝移植并行切脾者4例,仅1例存活。脾亢组移植手术结束时血小板较移植前明显降低,移植后3d降至最低,而后逐渐上升,移植后7d明显增加(P<0.05),稳定至15个月;非脾亢组血小板移植后5d降至最低,17d达到移植前水平,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7d脾脏上下径及厚度开始明显减小(P<0.05),3个月脾静脉直径明显减小(P<0.05),至15个月稳定,患者均无门静脉高压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史。说明肝移植过程中若无绝对切除脾脏的适应症,应尽量保留脾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长期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选择66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性进入脾动脉,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或聚乙烯醇颗粒,阻断部分脾动脉。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2年及3年随诊观察外周血常规、脾脏厚度及脾静脉宽度的变化。结果PSE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时,外周血常规中白细胞与血小板数目较术前明显增多,脾脏厚度与脾静脉内径较术前明显变小(P〈0.05);术后1年、2年及3年,外周血常规中白细胞与血小板数目已接近术前水平,脾脏厚度与脾静脉内径大小亦接近术前水平(P〉0.05)。结论PSE在短期内能减少脾脏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外周血常规,但其长期疗效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高压症肝移植术后血小板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保留脾脏肝移植术后近期血小板的变化规律和影响血小板变化的因素.方法: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第3,7,14,28d分别检测病人血小板数目,计算样本均数,以曲线图显示血小板变化规律.将样本均数与感染组同期血小板均数比较,并分析感染等因素对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影响.结果:门静脉高压症保脾肝移植术后第3d血小板处于最低值,术后7d回升,术后14d后逐渐接近正常.感染组在术后3d血小板亦处于低值,7d后逐渐回升,术后7,14d明显低于同期非感染组(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保留脾脏肝移植术后7d内血小板低于正常值,多种因素可影响术后血小板的变化.血小板计数对判定病人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线加速器脾区照射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直线加速器在CT下定位,设10 cm×10 cm前后对穿照射野包脾门,并作体表标记。设皮下6 cm为剂量参考点,给予6 mV的X线照射,每周5次,共10次;疗程为2周。观察42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外周血红蛋白含量、WBC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及治疗前、治疗后4周肝功能[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肾功能[血肌酐(CREA)]、脾脏长径、厚度、门静脉宽度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42例治疗后2、3、4周患者外周血红蛋白含量、WBC计数、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而门静脉宽度和脾脏长径均较治疗前缩小(均P〈0.05),ALT、TBIL、ALB、CREA、脾脏厚度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有13例患者从第3次治疗开始有恶心、左上腹不适,1~3 h后自行缓解。结论直线加速器脾区照射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疗效较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全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而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84例,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脾亢和无脾亢两组,进行疗效随访,平均随访36个月,对外周血细胞和肝功能变化进行评价。结果 脾亢组74例(88%),术前全血细胞减少和WBC+PLT减少者50例(60%),WBC+RBC减少和PLT+RBC减少者各6例,其余12例为单种血细胞减少。术后血细胞均明显升高(P〈0.05)。术前75.7%病例谷丙转氨酶(ALT)升高,51.4%病例有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及低蛋白血症,术后随访前两项均降至正常水平,后两项86.5%恢复至正常水平。无脾亢组10例(12%),术前血细胞均在正常范围,术后随访除血小板明显上升外,其余血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术前40%有ALT与AST升高及低蛋白血症,20%血清胆红素升高,术后随访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全脾切除对脾亢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能改善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40例肝豆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的动态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迅速上升和术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第1d的血小板计数值和术前比较即有极显著意义(P〈0.001),以后继续上升至术后2周达峰点(405±120)×10^9/L,并超过正常范围,随后自行降至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可恢复。结论血小板计数应作为肝豆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常规监测指标之一,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有规律性的动态变化可指导临床抗凝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手术前后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评价肝移植术中是否保留脾脏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术前及术后第1、2、4周测量28例肝硬化合并脾亢患者脾脏的长径、厚径及脾门静脉管径、平均血流速度及峰值血流速度等并进行比较。同时期测量患者肝固有动脉管径及峰值血流速度、门静脉管径及血流速度。结果术后患者脾脏缩小、脾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峰值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速度增加,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脾脏的异常变化得到部分改善,这些改善是否继续或有反复仍需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内镜曲张静脉结扎联合脾栓塞术7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曲张静脉结扎(EVL)联合脾栓塞术(PSE)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对76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曲张静脉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病人实施EVL联合PSE治疗。结果:76例病人食管曲张静脉均完全闭塞,平均随访21月(3-48月),复发出血率为6.6%,脾栓塞术后脾脏明显缩小,外周血白细胞与血小板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EVL联合PSE疗法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有效方法,该联合疗法比单独EVL更快闭塞曲张静脉,复发出血率低;较外科手术简单,侵袭性小。  相似文献   

9.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3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脾功能亢进的治疗疗效观察。方法:收集近几年在我院治疗肝硬化、肝癌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31例,行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结果:本组31例脾功能亢进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白细胞在3~5d升高,血小板在1~2周内升高,29例好转,2例疗效差。结论:对脾功能亢进患者,可进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术后可保留部分脾脏功能,有利于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的恢复。同时门静脉高压可缓解20%~3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后脾功能亢进复发行脾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脾动脉部分栓塞后脾功能亢进复发者实施脾切除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中见脾脏与周围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粘连;手术时间(167.83±50.27)min;术中出血量(847.81±210.77)mL;切除脾脏重量(376.65±107.76)g;术后患者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提高(P〈0.01)。结论脾切除术用于治疗脾动脉栓塞后脾功能亢进复发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肝动脉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3例,分别于治疗前1~3d内,治疗后第3个月和6个月观察患者腹水情况,肝脏形态和内部回声变化,以及门静脉系统血流颜色变化,并用超声测量肝脏门静脉内径和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厚径、脾静脉内径和脾静脉血流速度。结果①与术前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第3个月腹水量减少者35例,肝脏形态和内部回声无明显变化,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颜色变明亮,门静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脾脏缩小,脾静脉内径变窄,以及脾静脉血流速度增快(P<0.05)。②与术前比较,术后第6个月腹水量减少者41例,且其中15例完全消失,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颜色明亮,肝脏形态和内部回声未见明显变化,门静脉内径变细(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P<0.01);脾脏明显缩小,脾静脉内径变窄,脾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P<0.01)。术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其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厚径减小,脾静脉内径变小,脾脏静脉血流速度增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颜色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临床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效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原位肝移植中诸多因素可导致移植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但不同移植方式对移植过程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并不清楚。目的:比较活体部分供肝移植和尸体全肝移植对移植过程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拟行活体部分供肝原位肝移植的晚期肝病患者15例设为活体组,采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另与同期进行的尸体全肝移植20例患者设为尸体组,采用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分别于切皮前即刻、切皮后1h、无肝期30min、新肝期1h及新肝期4h测定血流动力学和肾功能指标。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活体组无肝期30min时心输出量、心指数高于尸体组,而体循环血管阻力、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低于尸体组(P〈0.05)。两组移植过程中各时点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肌酐及肌酐清除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总尿量及呋噻米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活体组无肝期分钟尿量明显多于尸体组(P〈0.05)。提示活体部分供肝移植和尸体全肝移植对移植过程中患者肾功能均未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癌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治疗小肝癌(病灶直径≤3 cm)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共收治原发性小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184例。184例患者均联合行脾切除术,根据术中对肝癌的处理方式不同,将184例患者分为两组:肝癌切除组89例,射频消融组95例。分析两组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两组间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术前肝功能分级、术后1年肿瘤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射频消融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明显少于肝癌切除组(P〈0.05)。肝癌切除组术后再出血、顽固性腹水、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P〈0.05),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长于射频消融组(P〈0.05)。结论 肝癌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对肝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适合于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肝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症合并脾肿大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分析腹腔镜脾切除术(LS)15例(LS组)和传统开腹脾切除术(OS)15例(OS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 LS组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与OS组比较,LS组的手术时间长,但是住院时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48、-6.33,P均<0.0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05)。结论相比开腹手术,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切口美观、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脾功能亢进合并脾肿大患者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引起的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血吸虫性肝硬化脾亢患者行脾切除术,其中腹腔镜组(A组)31例行完全腹腔镜手术,开腹组(B组)19例行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 d切口疼痛评分、术后3 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引流液淀粉酶(Amy)、术后7 d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结果 A组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29例,中转开腹2例。 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术后1 d切口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d hs-CRP、Amy指标A组均小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1、5.10、7.16、3.00、1.74,P均<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7 d Plt、W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47、1.02、0.67,P均>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是安全有效的。相对传统开腹手术而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中胆囊壁增厚的相关因素.方法 测量4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非急性胆囊炎患者在MRI上的胆囊壁厚度、门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管腔直径,并对比患者MRI检查前2周内肝功能检查结果及每毫升病毒复制拷贝数量.将胆囊壁厚度≤3 mm归为A组;将胆囊壁厚度>3 mm归为B组.结果 A组较B组血清白蛋白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5 T MR扫描仪上IFIR序列评估肝硬化门脉系统改变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肝硬化患者组成的肝硬化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组成的对照组通过三种不同的饱合带预加方式进行三次冠状位IFIR序列扫描.在ADW 4.4工作站上行MIP重建,对门静脉各级分支显示程度及清晰度进行评分;测量肝硬化患者PV、SV...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各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将1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及肝硬化组。选取2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超声检测门、脾静脉内径及平均流速,计算二者血流量及血流量比值,并行组间比较。结果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平均流速(Vpv)、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组的Vpv较对照组、轻度组减慢(P〈0.05)。重度组和肝硬化组的Vpv较轻、中度组及对照组减慢(P〈0.05)。重度组Dpv、Dsv较对照组增大(P〈0.05)。肝硬化组的Dpv、Dsv较其他组增大(P〈0.01)。肝硬化组脾静脉血流量(Qsv)和脾、门静脉流量比值(Qsv/Qpv)较其他组增高(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Vpv、Dpv、Dsv能反应肝脏功能损害程度,Qsv、Qsv/Qpv是反映门静脉压力的较好指标,为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价提供了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已应用于治疗终末期肝病并取得一定疗效。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选择60例肝硬化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经肝动脉插管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果与结论:移植2,4,8,12周后,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逐渐升高(P〈0.05),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移植后患者乏力、腹胀、纳差明显好转,未发生与移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硬化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