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脊柱结核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加或不加钢板内固定后患者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变化与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有一定的联系.目的:分析脊柱结核内置物置入后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动态多样性和植骨融合时间的相关性.方法:60例脊柱结核患者均行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加或不加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内固定38例,无内固定22例.根据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分别分为轻度升高、中度升高、高度升高组和极度升高组.分析术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18例,中度升高21例,高度升高13例,极度升高8例.4组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r=0.420,P=0.001,说明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多样性与骨性融合时间长短呈正相关.②红细胞沉降率:轻度升高16例,中度升高20例,高度升高13例,极度升高11例.4组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r=0.414,P=0.001,说明术后红细胞沉降率多样性与骨性融合时间长短呈正相关.③内固定组植骨融合时间快于无内固定组,说明即时坚强内固定有利于促进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脊柱结核患者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加或不加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变化与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有一定的联系.目的:分析脊柱结核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和植骨融合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01/2009-12脊柱结核患者60例,均行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加或不加钢板内固定术,并经病理证实.术后1,7,14d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按C-反应蛋白平均值变化程度分4组:C-反应蛋白水平10-25 mg/L为轻度升高组,26~50 mg/L为中度升高组,51~100 mg/L为高度升高组,>101 mg/L为极度升高组.术后12,16,24周行X射线或CT检查及复查C-反应蛋白,记录植骨块骨性融合情况并记录融合时间.对4组脊柱结核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和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进行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与结论:轻度升高组18例,中度升高组21例,高度升高组13例,极度升高组8例;骨性愈合时间:≤12周8例,≤16周34例,≤24周18例.4组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差异性分析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3.990,P=0.00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多样性与脊柱结核术后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正相关(r=0.420,P=0.001).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脊柱结核患者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加或不加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的血沉变化与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有一定的联系,分析脊柱结核患者术后血沉多样性和植骨融合时间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1997-01/2007-12相关文章,以了解脊杜结核患者植骨块骨融合时间与血沉的关系.同时收集2007-01/2008-12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60例进行临床验证.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27-66岁,平均44岁,均行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骼骨植骨、加或不加钢板内固定术,并经病理证实.患者术后1,7,14 d晨间空腹血沉检查,按血沉平均值分4组:轻度增快、中度增快、高度增快组和极度增快组.术后12,16,24周行X射线或CT检查及复查血沉,记录植骨块骨性融合情况并记录融合时间,对4组脊柱结核患者术后血沉多样性和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进行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检索结果证明,血沉是非特异性指标,许多因素均可引起血沉升高.临床验证表明,脊柱结核患者轻度增快组16例,中度增快组20例,高度增快组13例,极度增快组11例:骨性愈合时间:≤12周8例,≤16周34例,≤24周18例.4组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差异性分析显示,x2=10.814,P=0.01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r=0.414,P=0.001.结论:术后血沉多样性与脊柱结核术后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前路一期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21例脊柱结核患者行前路一期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术前正规抗结核化疗2~4周,术中彻底切除病灶包括脓液、结核肉芽肿组织、死骨、病变椎间盘。椎间大块髂骨和肋骨或装满自体骨屑的钛网植入,术后继续抗结核化疗1~1.5年。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24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3个月血沉逐渐恢复正常,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愈合,无内固定钛网松动及移位;术后Cobb角(3.5±1.0)°,术后脊柱后凸畸形基本纠正。结论前路一期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 156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患者术后1~2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行走,术后6-8周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平均随访18个月,未有结核病灶复发.结论 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脊柱结核手术成功的前提,坚强内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抗结核药物和病灶彻底清除是内固定安全植入的前提.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应该是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植骨融合和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6.
脊柱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致残率高,对患者,社会和家庭均造成沉重的负担,特别是近几年全球结核病死灰复燃,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对脊柱结核不断研究,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积极外科治疗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脊柱结核治疗的趋势,我科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30例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段椎体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7.12±6.25)月,见减压彻底,内固定位置满意,畸形全部矫正,植骨全部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胸背痛症状消失,3例有神经症状者术后半年均恢复。结论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安全有效,切实可行。实施该手术需要注意:彻底清除病灶,植骨,牢固内固定,合理、规律、系统、长期抗结核化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和对比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80例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40例,采用前路固定;B组40例,采用后路固定。根据患者病变侵犯椎体数目分成不同亚组。单个椎体者为A1组和B1组,多个椎体者为A2组和B2组。根据椎体后凸角度在A2组和B2组分成不同亚组,后凸角度小于60°为α组,≥60°为β组。结果 A1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β组术后后凸角、畸形矫正率与B2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固定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累及单个椎体的患者时具有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损伤;后路固定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适用于累及多个椎体以及后凸角度较大的脊柱结核患者。  相似文献   

10.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斌 《华西医学》2009,(5):1090-1091
目的:对前路病灶清除取髂骨植骨融合K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对我科22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0例患者腰痛完全消失,植骨块完全融合,内固定材料稳定牢固,无松动及断裂,脊柱后突有效纠正,仅2例患者结核复发。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K型钢板内固定术能有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有效纠正脊柱后突畸形,恢复椎体的高度,建立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在中老年患者脊柱内固定术前后的表达。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中老年脊柱内固定术患者90例,根据切口深浅将患者分为深切口组(81例)和非深切口组(9例),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8天CRP和ESR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术前CRP和ES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切口组术后3-28天CRP值显著高于非深切口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深切口组患者术后3天出现CRP高峰,深切口组患者术后7天出现CRP高峰。术后1天,深切口组患者ESR显著低于非深切口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到28天,深切口组患者ESR显著高于非深切口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部切口患者术后7天CRP会出现显著升高,可能与深部切口感染有关,配合ESR检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来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脊柱结核患者共8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后凸角、红细胞沉降率(ESR);同时记录患者在手术时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后后凸角、ODI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VAS评分为和ESR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98.9±44.3)min,平均出血量(551.2±123.6)mL。术后随访发现无复发及感染发生,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用以治疗脊柱结核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Clinicians utilize inflammatory markers, including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to identify febrile children who may have an occult serious illness or infection.ObjectivesOur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asive bacterial infections (IBIs) and CRP and ESR in febrile children.Methods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1460 febrile children <21 years of age, who presented to a singl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between 2012 and 2014 for evaluation of fever of <14 days' duration, who had both CRP and ESR obtained. Our primary outcome was IBI, defined as growth of pathogenic bacteria from a culture of cerebrospinal fluid or blood. We reviewed all ED encounters that occurred within three days of the index visits for development of IBI. We examined th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 of CRP and ESR for IBI.ResultsOf the 1460 eligible ED encounters, the median patient age was 5.3 years [interquartile range (IQR) 2.4–10.0 years] and 762 (50.4%) were hospitalized. The median duration of fever was 4 days (IQR 1–7 days). Overall, 20 had an IBI (20/1460; 1.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9–2.1%). None of those with a normal CRP (NPV 273/273; 100%, 95% CI 98.6–100%) or a normal ESR (NPV 486/486; 100%, 95% CI 99.2–100%) had an IBI.ConclusionsIn our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febrile children, IBI was unlikely with either a normal CRP or ESR. Inflammatory markers could be used to assist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while awaiting results of bacterial cultur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及ECT全身骨扫描对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人工关节翻修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及ECT结果进行诊断,其中任2项阳性即诊断为假体周围感染,任2项阴性即诊断为无菌性松动,其结果与“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沉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4.76%,86.96%和73.68%,C反应蛋白分别为70.59%,91.30%和78.95%,ECT分别为52.94%,82.60%和64.91%,3种方法联合检测时其结果分别为97.06%,95.65%和96.49%。结论:联合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及ECT骨扫描可提高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严重影响患者的下肢的活动及功能,甚至引起瘫痪。目的:评价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应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椎间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并比较应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与单纯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以进一步明确椎间植骨内固定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对应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下腰痛、肢体局部感觉障碍以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评分可高达90%以上,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植骨融合良好,神经、血管及硬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较少。比较研究显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的优良率高达95.2%,而单纯减压治疗的优良率仅为23.8%,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16.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K-plate固定治疗9例胸腰椎结核。结果经随访1.5~3年,9例患者均治愈,无复发,植骨部位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4~6个月,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平均15°。结论该术式对胸腰椎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比较好地进行椎管减压和脊柱矫形,完成脊柱稳定性重建,有利于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总结我科行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 48例 ,随访时间 1 5— 5 5年 ,平均 3 6年。内容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 ;38例合并截瘫的患者中 ,症状改善 35例 ;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 2 9 1° ,1 5— 5 5年后随访 ,后凸角度平均丢失 3 2°。结论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可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 ,有利于骨融合 ,促进截瘫恢复和防止截瘫复发 ,矫正及预防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