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通过细胞移植修复扩张型心肌病受损心肌、提高心功能已成为研究热点,但细胞移植后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仍有待观察。目的:观察同种异体体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对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兔心功能、结构及电生理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1/2006—05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科研究所电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43只新西兰白兔,体质量3.0~3.5kg,雌雄不拘。阿霉素为浙江海正医药公司产品,生产批号为050307。SSD-5000超声诊断仪为日本Aloka生产,RM6240多导电生理记录仪为成都仪器厂生产。方法:①摸球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12),细胞移植组(n=13),模型组(n=13),后两组实验兔参考Amoda等的方法采用阿霉素诱导扩张型心肌病模型,每次1mg/kg,每周2次,连续8周,正常组不造模。获取剩余5只实验兔骨髓原液,用贴壁筛选法分离、扩增、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细胞移植组及模型组模型建立成功后3周暴露心脏,将细胞分4点注射到左室前壁,模型组于相同条件下注射等体积DMEM/F12培养基。正常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不注射任何药品。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4周,①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3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等心功能指标。②应用多导电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振幅、0相上升的最大速率、单相动作电位时程从激动开始至复极完成50%及90%的时间,记为MAPD50及MAPD90。③取细胞移植组移植区心肌及模型组心肌标本,行透射电镜及光镜下组织学观察,同时进行植入细胞肌钙蛋白T和缝隙连接蛋白43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纳入实验兔43只,细胞移植组中各有9只因阿霉素急、慢性毒性作用以及手术后感染原因死亡,其余2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心功能检测结果:细胞移植组实验兔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模型组减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电生理检测结果:细胞移植组实验兔MAPD50、MAPD90短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心肌组织学观察:模型组可见心肌细胞呈广泛的水肿和显著的空泡变性改变,电镜示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增生,肌节长短不一,出现异常收缩带,可见局部心肌溶解,细胞移植组移植区组织与之相比,各种受损表现较轻,且移植细胞有肌钙蛋白T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结论:同种异体体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兔心功能,减轻病理损害,并可能抑制心电紊乱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否直接干预心肌纤维化及其可能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干预心肌纤维化的效果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雄性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输入异丙肾性心肌纤维化雌性小鼠为治疗组,另设未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5周后处死小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y染色体鉴别基因(SRY)、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的表达;天狼猩红染色对比心脏胶原纤维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心脏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归巢于纤维化心肌。与未治疗组相比,治疗组的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和核转录因子κB表达下调(P〈0.05),胶原纤维含量下降(P〈0.05)。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干预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核转录因子κB过度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受损心肌组织内存活和分化。目的:进一步观察局部注射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达到一定数量(106)后用BrdU标记。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未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约1mL直接注射到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的周围;假移植组: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d,取等量DMEM培养液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d,取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5周测定大鼠心功能。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5周假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均低于移植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高于移植前(P〈0.01);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高于移植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低于移植前(P〈0.01)。②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均高于假移植组(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明显低于假移植组(P〈0.01)。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张静  黎明江  曾彬 《中国临床康复》2011,(45):8474-8478
背景:研究表明血红素氧合酶1的过表达有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将血红素氧合酶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O-1-BMSCs)移植入梗死心脏周围是否可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比例而明显改善梗死心肌重构呢?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胶原的调节及心肌重塑的逆转作用。方法:利用血红素氧合酶1腺病毒转染体外培养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扎大鼠左前降支动脉制造心肌梗死模型,1h后,分别将HO-1-BMSCs、BMSCs多点注射到大鼠心脏梗死区四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结果与结论:Adv-hHO-1转染BMSCs后获稳定表达;hHO-1-mRNA仅在HO-1-BMSCs移植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HO-1-BMSCs移植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Null-BMSCs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表达虽然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3的表达显著增加,尤以HO-1-BMSCs组明显(P〈0.05);但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无明显变化(P〉0.05)。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3/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比例在细胞移植的心脏中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心室中的胶原蛋白沉积减少,心室腔内径显著缩小。结果表明血红素氧合酶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使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比例正常化,并逆转心肌细胞外基质的重构。  相似文献   

5.
背景:药物治疗和支架置入治疗尚不能修复心肌梗死后已坏死的心肌。目的:观察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心肌梗死兔新生血管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签法将36只大白兔分为假手术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周,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绝大部分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44,极少量细胞表达CD34和CD45。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组织有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存活,超声心动仪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舒张末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纤维化程度、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增加了梗死心肌新生血管密度,改善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扩张型心肌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模型,评估其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特点,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Lewis大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DCM组)和对照组(CON组)。随后采用猪心肌球蛋白免疫大鼠的方法建立DCM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的体重和饮食变化,使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并从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等多方面进行评估。结果与CON组相比,DCM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扩大(P〈0.05),左室后壁厚度和室间隔厚度变簿(P〈0.05),左室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下降(P〈0.01);心肌纤维化明显,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增加(P〈0.01),但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增加不明显(P〉0.05)。结论用猪心肌球蛋白免疫大鼠建立的DCM模型符合人类DCM的改变,是一种简便可靠的DCM引发CHF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局麻下选择髂后上棘为穿刺点多点穿刺抽取骨髓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制备成细胞悬液。通过普通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或微导管置于冠状动脉开口处,直接将备用的细胞悬液缓慢注入,左冠状动脉注入2/3的细胞悬液,右冠状动脉注入1/3的细胞悬液。同期住院常规药物治疗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心脏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及左房(LA)的情况。治疗组术后行心脏核素(SPECT)检查。结果:治疗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9例患者胸闷、气急、浮肿情况得到改善,NYHA分级提高Ⅰ~Ⅱ级。心脏射血分数(EF)提高12%(P〈0.05)。治疗组术后EF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4%(P〈0.05)。移植后^99MTc心肌灌注显像较移植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崭新的生物学疗法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势必将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体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在体内的存活情况。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11在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完成。①分离纯化近交系F344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CD34,CD44和CD90。②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32只大鼠腹腔注射阿霉素(15mg/kg)建立心肌病心力衰竭模型,然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16只,以5-溴-2’脱氧尿苷标记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股静脉移植;移植对照组16只,移植等量DMEM培养基。③细胞移植后4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心脏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受体大鼠体内的存活情况。 结果:实验中细胞移植组有4只大鼠,移植对照组有7只死亡,进入结果分析31只。①体外培养的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一表达CD44和CD90,不表达CD34。②心功能测定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均比移植对照组明显升高[(101&;#177;7)比(76&;#177;6)mmHg,(4875&;#177;309)比(3644&;#177;380)mmHg/s,(5075&;#177;336),(3544&;#177;354)mmHg/s,P〈0.05],而左室舒张末压明显降低[(15&;#177;1),(20&;#177;2)mmHg/s,P〈0.05];移植对照组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升高(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心脏组织切片上有5-溴-2’脱氧尿苷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并且表达心肌特异性抗原β-肌球蛋白重链;细胞移植组室间隔和左心室处血管数量均明显多于移植对照组[(9.0&;#177;1.3)比(6.5&;#177;1.9)血管数/高倍镜,(9.9&;#177;1.5)比(7.8&;#177;1.4)血管数/高倍镜,P〈0.05]。 结论①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归巢至心脏,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否能够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以及发挥这一作用的最佳时机如何,目前研究较少。目的:观察移植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40只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注射 HG-DMEM)、心梗后3 h,7 d 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后14 d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移植后28 d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后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3 h移植组和7 d移植组血浆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细胞移植后第28天,与对照组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减小,心脏缩小,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明显提高,心功能改善,且3h移植组较7d移植组作用更趋明显。说明心肌梗死早期进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显著抑制梗死后炎症反应,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功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10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①21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每组7只。②心肌梗死模型制作3周后,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分别在梗死周边区域注射100μL细胞培养基或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不处理。③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评价心室重塑。处死动物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查梗死区域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①各组兔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56.27&;#177;1.73),(69.41&;#177;3.19)%,P〈0.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0.25&;#177;0.89),(8.13&;#177;0.79)mm,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3.82&;#177;1.02),(11.24&;#177;1.21)mm,P〈0.001]、室壁运动明显改善。②各组细胞凋亡检查结果: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凋亡显著降低[(14.00&;#177;0.31)%,(4.30&;#177;0.57)%.P〈0.001]。 结论:干细胞移植可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塑,具有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影响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肝脏血管报道目前不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摸球法均分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造模组和空白对照组,前2组以二乙基亚硝胺为诱癌剂制备肝癌模型,空白对照组仅给予正常食水作对照。结果与结论:单纯造模组8只大鼠形成肝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9只大鼠形成肝癌,肝脏携带SrY的阳性细胞,MRI影像中可见较多占位性病变,而单纯造模组占位病变数量明显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5,P=0.02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平均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单纯造模组(P〈0.05)。说明在二乙基亚硝胺制备的大鼠肝癌模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促进血管的生成而促进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细胞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而理想的细胞源和最佳的移植途径一直是各实验室不断研究的目标。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重建的影响和最佳移植途径。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作为肝脏毒剂,构建雌性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以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细胞源,通过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两种途径植入肝衰竭大鼠,动态检测多项肝功能血生化指标。并以sry基因为分子标志,采用PCR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内的存活状态。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均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提高白蛋白合成能力,改善肝功能,降低动物死亡率。经腹股沟静脉移植组死亡率低于经脾内移植组。移植后7~30d在受体大鼠肝脏内均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的存在,而相应对照组未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结果表明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受体肝脏内存活。③经腹股沟静脉移植操作简便易行,死亡率较低,是较好的细胞移植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近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实验拟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提取体质量120-150g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取体质量180—200g雄性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穿线不接扎血管;PBS溶液注射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PBS液;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组8只。③实验评估:于术后1,28d行心脏超声检测,测量大鼠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以评价心脏功能,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移植细胞存活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24只建模成功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28d,心脏超声检测显示与注射PBS溶液相比,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射血分数:(30.76±3.39)%,(24.06±4.71)%,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29.33±4.87)%,(23.05±3.94)%,P〈0.05;左室舒张末期直径:(6.45±0.47)mm,(7.81±0.31)mm,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心肌梗死后即刻心外膜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宿主体内存活。③与注射PBS溶液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表达(P〈0.05),同时增加白细胞介素10表达(P〈0.05)?  相似文献   

14.
背景:采用低频脉冲电磁场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很多,但采用高频(〉300MHz)脉冲电磁场干预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目的:观察〉300MHz高频脉冲电磁场照射能否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向成骨分化。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随机分为4组:成骨诱导组、成骨诱导+电磁照射组、电磁场照射组、空白对照组。观察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数量、总蛋白量等方面变化。结果与结论:与未经高频脉冲电磁场照射组相比,经高频脉冲电磁场照射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胞体稍有增多,但分化方面区别微弱。电磁场照射组细胞增殖速度、总蛋白含量均低于较空白对照组(P〈0.05)。但电磁照射组细胞凋亡率较空白对照组增加(P〈0.05)。说明高频脉冲电磁场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趋势不明显,可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作用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雄性成年大鼠15只,体重250-280g,由山东大学提供,实验于2012年6月~2013年7月于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正常组,模型组和干细胞移植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结扎冠状动脉建立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收集培养三代DiI荧光标记的BMSCs(1×106)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入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体内。6周后通过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RT-PCR检测心脏炎症因子变化,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干细胞转化情况。结果手术操作6周后,干细胞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4%土5%)与模型组(45%±3%)之间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P=0.047);RT-PCR检测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组心脏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分别为(4.47±0.8,10.1±2.3,4.56±0.9)ng/ml,缺血模型组分别为(7.43±0.8,21.6±2.4,2.06±0.6)ng/m|,两组之间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57~1.82,Pdo.05);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干细胞具有转化为血管内皮的作用。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6周后可以通过抗炎症反应及促进分泌血管因子分泌作用起到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证实,细胞移植和神经营养因子相结合治疗脑损伤能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观察移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向SD大鼠脑尾壳核注射胶原酶和肝素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将48只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于建模后第3天在脑出血部位分别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以及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相比,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更好;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1,2周其他2组各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提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大鼠比单纯骨髓基质干细胞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在组成结构上类似于心脏组织的三维电偶联网络和肌肉横纹,组织样收缩功能,为病损心肌提供了修复的可能性。目的:观察心肌细胞,胶原复合体移植后心肌梗死大鼠心室肌的心功能及电生理变化。方法:将成年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后2组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胸,不结扎冠状动脉。移植组移植心肌细胞与胶原材料复合组织,其他2组不进行移植。而且具有心肌假手术组仅开结果与结论:①左室心功能: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显著增大(P〈0.01),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降低(P〈0.01);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均未见明显增大或降低(P〉0.01)。②左室有效不应期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梗死周边区有效不应期显著缩短(P〈0.01);移植组梗死周边区有效不应期较模型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Cx43免疫荧光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移植组大鼠缝隙连接蛋白43阳性表达依次呈现阳性,弱阳性,弱阳性。但移植组缝隙连接蛋白43阳性表达高于模型组。结果可见移植的心肌细胞/胶原复合体在组织和结构上形成电偶联网络和收缩偶联,能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室肌的收缩功能及电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8.
张婷勇 《中国临床康复》2011,(10):1789-1793
背景: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需要结合药物及生物工程材料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疗。目的:验证高压氧结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效果。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模型,按随机区组法分为3组,即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及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静脉移植后24h,3d及伤后1,2周行Longa行为学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移植2周后,应用RT-PCR法测定生长相关蛋白43mRNA的表达,并以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行梗死处组织学检查以证实恢复程度。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低于对照组(P〈0.05)。2周后脑梗死周围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mRNA的表达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切片中的神经元数量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高压氧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效果优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