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观察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奠定技术基础。方法:实验于2005-12在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材料: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胎牛血清,牛血清白蛋白,α-MEM培养基,胰蛋白酶,FITC标记的CD44和CD90。实验方法:①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采集成人骨髓,密度梯度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和扩增,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②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取生长良好的P1,P5,P10细胞,用胰酶消化,接种于24孔板培养,每天各取3孔消化计数细胞,取平均值,连续培养7d,绘制生长曲线。③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的测定:取生长良好P5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CD44,CD90并设同型对照)。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冻存及复苏:收集生长良好细胞,计数细胞密度及冻前存活率。将细胞加入到细胞冻存液中液氮冷冻保存。30d后复苏细胞,每日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结果: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纤维形,漩涡状生长。②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分析:传代的细胞生长较原代要快,从第10代开始细胞生长开始出现缓慢征象。③细胞表面标记检测结果:免疫荧光染色后细胞膜着色明显,CD44,CD90阳性率均大于90%。④细胞冻存及复苏生长特性分析:椎虫蓝计数细胞存活率90%以上,增殖能力强,和未冻存过的传代细胞具有同样的生长特性。结论:应用密度梯度法分离法能获得较高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体外长期培养,在传代培养5代内生长旺盛且生物学特性稳定。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取材方便、对机体损伤小,是目前最为合适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但其体外培养的具体方法及生物特性仍无定论.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成骨诱导方法,并探讨其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提纯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细胞后,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对照组)和成骨诱导培养基(实验组)中培养10 d,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于培养第4,7,10,13,16天检测两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对细胞爬片行Von kossa染色.结果与结论:采用贴壁法获得了均一性较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实验组细胞.对照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细胞Von kossa染色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说明贴壁筛选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3.
李雪峰  刘亮  王东 《中国临床康复》2011,(23):4185-418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取材方便、对机体损伤小,是目前最为合适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但其体外培养的具体方法及生物特性仍无定论。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成骨诱导方法,并探讨其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提纯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细胞后,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对照组)和成骨诱导培养基(实验组)中培养10d,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于培养第4,7,10,13,16天检测两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对细胞爬片行Vonkossa染色。结果与结论:采用贴壁法获得了均一性较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实验组细胞。对照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细胞Vonkossa染色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说明贴壁筛选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4.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多向诱导分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不仅自身免疫原性弱,还可以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减轻移植物排斥反应,在组织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含量稀少,约占单个核细胞的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目的:建立一种分离、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性,及其潜在的诱导分化能力.方法:采用灌流法获取兔胫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体外纯化扩增,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点,MTT法测定绘制传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经成骨诱导液(L-DMEN/F12,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0.1 μmol/L地塞米松,200 μmol/L抗坏血酸,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成脂诱导液(L-DMEN/F12,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 μmol/L地塞米松,200 μmol/L吲哚美辛,0.5 mmol/L IBMX,10 mg/L胰岛素)、成软骨诱导液(L-DMEN/F12,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0.1 μmol/L地塞米松,50 μmol/L抗坏血酸,6.25 mg/L胰岛素)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及软骨细胞分化,并分别经碱性磷酸酶染色、油红O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法鉴定.结果与结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可在体外大量扩增、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获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原代及传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梭形.经成骨细胞诱导,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经成脂肪细胞诱导,细胞内出现红色脂滴,经成软骨细胞诱导,甲苯胺蓝染色阳性.  相似文献   

5.
夏冰  王捷  郭立达  詹纯列  肖育华  杨传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7):138-140,i0006
背景:骨髓间充质于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可分化成多种非造血细胞系及寻踪损伤组织并进行修复,BMSC潜在的临床应用已被广泛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有待进一步探讨。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几种不同种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 材料:实验于2004-06/2005—07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选择30只体质量为(16.0&;#177;2.0)g,出生35~40d的昆明小鼠;30只体质量为(160&;#177;20)g,出生约40d的SD大鼠;8只体质量(2.0&;#177;0.2)kg,出生80-90d的新西兰白兔。所有动物为清洁级,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动物中心;10名健康志愿者的骨髓,所有健康志愿者年龄25—32岁,男女各半。 方法:采用Caplan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制备小鼠和大鼠BMSC,通过髂骨穿刺取得骨髓液分离免和人的BMSC。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种属BMSC形态,MTT法测各种属BMSC定生长曲线,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种属BMSC表面分子Stro-1的表达,并通过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免疫组化检测骨钙素表达以及Von Kossa法显示钙盐沉积等手段评价BMSC对成骨诱导液(10nmol/L地塞米松,10mmol/L磷酸甘油和50mg/L抗坏血酸)反应性。成脂分化程度以含Oil Red-O-染色油滴的细胞百分数评估。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种属BMSC的生长形态和生长曲线。②各种属BMSC标志物Stro-1的表达。③对成骨诱导液的反应。 结果:①光镜下观察的各种属BMSC生长形态明显不同,在成熟或老化阶段,小鼠细胞变扁平,呈不规则多角形,破碎时成点状沉积在瓶底;大鼠、家兔和人的细胞老化后体积明显增大。呈多边形,胞浆中出现空泡,呈棉絮状漂起、自瓶壁脱落。各种属BMSC多层重叠生长方式相同。均无接触抑制并分别含有两群细胞(一群可从单细胞长成克隆,迅速扩增;另一群零星散在分布,不进行增殖)。电镜显示所有原代细胞均有微绒毛,根据超微结构可分为2个亚群:一群细胞富有细胞器,以常染色体为主;另一群细胞器少,且以异染色体为主。各种属BMSC生长曲线基本一致。②人原代贴壁细胞BMSC标志物Stro-1的阳性率为(91.4&;#177;8.3)%,小鼠为(83.5&;#177;6.2)%。③在成骨诱导液中,小鼠BMsc向脂肪细胞分化,家免细胞死亡,大鼠和人细胞可被成功诱导为成骨细胞。BMSC在培养中有自发分化现象。 结论:小鼠、大鼠、家兔和人BMSC可在体外被大量扩增,得到以低/未分化细胞为主的、不同分化程度细胞的混合物;不同种属BMsc在形态学和对同一诱导液的反应性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体外培养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目前关于鼠、兔等小动物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较多,但涉及大动物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报道甚少.目的:体外培养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健康10月龄中国山羊1只,麻醉后于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5mL,采用全骨髓培养法接种于无菌塑料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待细胞达80%-90%融合后,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取P3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予以冻存,然后进行复苏.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Yon Kossa's染色检测成骨诱导分化潜能.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呈梭形;P3代后细胞形态基本一致,均为长梭状;冻存复苏后细胞贴壁较传代细胞稍慢,细胞形念和活性与传代细胞没有明显差别.P3-P5代细胞生长周期基本一致,接种后两三天为生长迟滞期,3 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六七天为生长平台期,其后牛长速度减缓.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3周后,Von Kossa's矿化结节染色呈阳性.证实所培养的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和增殖能力,可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7.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雪晶  曲德伟  肖烨 《临床医学》2010,30(12):102-103,F0004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一些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BMSCs。经体外培养扩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分离获得了高纯度贴壁生长的BM-SCs,BMSCs原代培养呈均匀分布的集落样生长,呈梭形,细胞传代稳定;在体外培养条件下B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并能被诱导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结论建立了B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体系,探讨了BMSCs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BMSCs进行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获取及培养鉴定一直以来仍无统一标准和定论.目的:体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化、扩增,同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多向诱导分化,分别采用钙结节茜素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荆豆凝集素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经贴壁筛选法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性状稳定,为纺锤状,呈克隆样生长,碱性磷酸酶染色弱阳性;经成骨、成软骨、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相应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提示,全骨髓培养法取材方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多向分化.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用于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主要有全骨髓贴壁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免疫磁珠法,后两种方法可获得较为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但对细胞活性影响较大,甚至导致细胞完全失去活性.目的:观察不同分离方法、培养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及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于2006-01/2007-06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病实验室完成.材料:日本雄性大耳白兔3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Mesen Cult干细胞培养基为Vancouver BC公司产品,DMEM/F12(1∶1)培养基、LG-DMEM培养基均为Hyclone公司产品.方法:无菌抽取兔髂前上棘骨髓,采取两种方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全骨髓贴壁分离法是将骨髓液注入等体积的Hanks液中,4 ℃ 1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用Hanks液重复洗涤.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是将相当于2倍骨髓液体积的1.073 g/mL Percoll分离液加入15 mL无菌离心管内,再将抗凝的骨髓沿管壁缓慢加至分离液面上,4 ℃ 800 r/min离心 30 min,吸取分离液面上的白色云雾状单个核细胞层,用无血清L-DMEM培养液冲洗.将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浓度调整为1×106,设立3组,分别加入Mesen Cult干细胞培养基、DMEM/F12培养基、L-DMEM培养基,各组培养基中均含有20%的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分离方法、培养条件对细胞形态、生长特征、增殖的影响,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传代后冻存复苏情况.结果:全骨髓贴壁分离法1周后可见少许贴壁细胞伸出伪足,10~12 d形成散在细胞集落,16~18 d融合成单层;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培养1~2 d后可见部分细胞贴壁,5~7 d形成散在细胞集落,2周后融合成单层并铺满平底.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 Cult组细胞增殖能力、贴壁率、BrdU标记指数均略优于DMEM/F12组、LG-DMEM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179,P > 0.05;F=0.098,P > 0.05;χ2=0.39,P > 0.05).透射电镜下可见核仁,细胞器少,为低分化的幼稚细胞.复苏第9代冻存的细胞,4 h后贴壁率约60%,细胞增长活跃.结论:Percoll密度梯度法和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前者可获得较均匀一致的单核细胞,在细胞增殖、清除造血细胞干扰等方面明显优于后者;Mesen Cult、DMEM/F12、LG-DMEM培养液均适用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细胞冻存复苏后生长增殖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0.
黄栋  李巍  刘羽  朱希山 《中国临床康复》2011,(45):8376-8380
背景:课题组从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中鉴定出一类贴壁细胞,已证实此类细胞在单细胞水平可以向造血及内皮细胞分化。目的: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提供相关的依据。方法: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并扩增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免疫学特性和生长曲线,使用RT-PCR和FISH的方法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大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用RT-PCR和FISH的方法能够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基因转化可能发生在比造血干细胞更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水平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疾病起源及干细胞移植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组织工程修复大块组织缺损需要高浓度、大量的细胞接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种子细胞的主要来源,但存在数量上的局限性及长期传代后细胞功能老化的问题.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8-09/2009-02在东直门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胎盘由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妇产科提供,骨髓来源于健康成人献髓者.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胎盘中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骨髓肝素抗凝后,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入骨髓基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种细胞形态及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第5代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Von Kossa染色及油红O染色检测分化能力.结果:镜下两种细胞均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一成纤维细胞样,传5代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体外培养10代后细胞生长速度减慢,但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倍数较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平均高出两三个数量级.两种细胞具有均一的细胞衷型,均表达CD29,CD44,CD166,不表达CD34,CD45,HLA-DR.两种细胞都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但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更强.结论: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与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且前者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背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性,体外可多次传代培养,在特定的情况下,多种因子参与调控其到达损伤的组织器官进行修复重建.目的: 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01/2008-12 SCI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homing,clinical,therap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66篇.结果与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以外的另一类具有"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这类细胞可归巢到特定的组织并分化为相应组织细胞,发挥修复重建作用,此外,它还具有易提取、扩增能力强、不存在伦理问题和排斥反应等优点,由于这些优点,其将成为当今社会医学领域中很多难治之症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常被用作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和基因治疗的载体细胞,如何获得纯度较高活性较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很多研究者关心的问题.目的:观察不同分离方法及培养条件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全骨髓培养法和红细胞裂解液法提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 h后观察各组获得的细胞量,记录各组首次传代时间,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其CD44抗原表达.分别用DMEM-LG、MEM-HG和DMEM/F12 3种培养基培养第3代细胞和第7代老化细胞,MTT法和计数板计数法比较不同时间点3种培养基培养细胞的生长情况,相差显微镜观察老化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与结论:3种分离方法均能得到较均一的梭形或者多角形贴壁细胞,胞核大胞浆丰富,CD44抗原表达阳性.其中红细胞裂解液法获得的贴壁细胞的量较其他方法多,首次传代时间短(P<0.05).用DMEM/F12培养的细胞活力更好,细胞生长更迅速,并且经过DMEM/F12培养一段时间后,部分静止期细胞开始分裂增殖.提示红细胞裂解液法能够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效率,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提取方法;DMEM/F12更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较适合于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碎补能在促进骨生长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主要成分柚皮甙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目的:用柚皮甙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并观察柚皮甙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的能力。方法:用贴壁筛选法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对生长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50μg/L的柚皮甙和经典成骨诱导剂向成骨方向进行诱导,分别进行成骨鉴定。结果与结论:经典成骨诱导液、柚皮甙诱导液都能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基质分泌增多,形成钙结节。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柚皮甙诱导组和经典成骨诱导组细胞吸光度值未见明显的差异。同时检测柚皮甙诱导液和L—DMEN细胞培养液的吸光度值发现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证实柚皮甙可成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无明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和免疫磁珠分离法对细胞活性影响较大,密度梯度离心法虽然能够获得纯度高的单核细胞,但由于多次离心可造成细胞的大量流失且对细胞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使其应用值得商榷。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在成骨诱导剂作用下,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试剂盒行碱性磷酸酶染色,I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VonKossa法及茜素红进行矿化结节染色以及电镜下检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的形态结构。结果与结论:经诱导后细胞出现与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学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I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Von-Kossa法及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阳性。表明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增殖。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筛选分离法。目的:联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分离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的细胞学实验,于2007-10/2008-03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2月龄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6只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与原代培养,1.073kg/L的Percoll分离液。方法:实验采用Percol分离液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结合贴壁分离筛选法来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经贴壁培养及反复换液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取第3,5,7,9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生长情况。采用CD44及CD34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鉴定培养的干细胞。CD44染色呈阳性,CD34染色呈阴性,说明所提取、纯化的细胞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增殖传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均匀分布生长,形态比原代培养的细胞更均匀,细胞生长旺盛、增殖迅速,胞核明显,核仁清晰,核浆比例大,细胞形态均匀,平行排列呈螺旋状或漩涡状,传代至第5代时无明显变化。随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增殖能力逐渐下降,第3~5代细胞增殖能力强。所分离培养的细胞均表达CD44,不表达CD34。结论:在体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培养法可获得高纯度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身增殖能力强、分化范围广,能够修复损伤的功能组织及免疫调节等功能特点,具有广阔的治疗前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众多,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和不同的生长条件下具宵较大的表达差异,但目前尚无统一的鉴定方法.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并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有或无血清,分裂增殖前后,分化和诱导前后的表达差异.方法:应用计算机榆索2003-01/2009-0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dlib.cnki.net/kns50/)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分化,表犁,特点",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榆索2003-01/2009-06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isolation,culture,induce,marker,characteriz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237篇.结果与结论:用全骨髓培养法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相比,CD44的阳性表达率和CD34的阴性表达率都要低一些.然而,全骨髓培养法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密度梯度离心法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细胞活性更高,细胞增殖速度更快,细胞汇合时间更早和传代时间更短等优势,至于其他的分离方法存在耗资多、实验设备要求高等缺点.目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晌定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条件:贴壁性,细胞表面分子阳性和阴性选择标记,自身增殖能力强,具有多向分化能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有或无血清,分裂增殖前后,分化和诱导前后具有较大的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培养的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细胞的成骨特性。方法:比较骨髓间充质细胞在普通培养基培养、诱导培养基培养和新鲜兔骨碎粒的共培养3种条件下的成骨分化特性,观察3种条件下细胞的形态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Ⅰ型胶原、骨钙素。结果:共培养及诱导培养的间充质细胞同期ALP活性及细胞内骨钙素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0.01),诱导培养最高;经过诱导培养及共培养的间充质细胞,其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化阳性;对照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弱阳性、骨钙素免疫组化阴性。结论:诱导培养及共培养条件呈现促间充质细胞向成骨方向转化的特点,诱导培养短期能使ALP、骨钙素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