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老年髋部骨折后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数目在逐年增加。目的:阐述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再次对侧髋部骨折的认识。方法:于2001-01/2011-07对老年单侧髋部骨折患者567例和老年再发对侧髋部骨折患者30例,分析再发对侧骨折病例的发生率、骨折类型、年龄、性别、骨密度、骨质疏松、再骨折时间间隔和合并症。结果与结论:单侧髋部骨折与再发对侧髋部骨折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和骨密度值接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为5.0%。转子间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率高于股骨颈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率(P=0.018)。再发对侧骨折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单侧骨折组(P=0.032)。初次骨折后发生对侧骨折的间隔时间平均2.4年,其中1年发生的最多,占40.1%。提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较高,对于伴有骨质疏松和合并症的转子间骨折患者在术后1年内应加强预防,防止对侧髋部骨折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利塞膦酸钠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并得到完整随访的216例老年单侧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分为两组。利塞膦酸钠组81例,术后1周予以利塞膦酸钠口服。其中男31例,女50例;年龄70~85岁,平均78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3例,股骨颈骨折28例。对照组135例,术后予以碳酸钙D3片进行基础治疗。男52例,女83例;年龄68~84岁,平均77岁;股骨粗隆间骨折86例,股骨颈骨折49例。所有患者获得2年的完整随访,记录服用药物情况,有无再次骨折,骨折部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骨密度值。结果利塞膦酸钠组共发生骨折3例,发生率为3.7%,其中髋部骨折2例,腰椎骨折1例。对照组共发生骨折20例,发生率为14.8%,其中髋部骨折15例,腰椎骨折4例,肱骨近端骨折1例。两组患者总再发骨折及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骨密度值利塞膦酸钠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初次髋部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率较高,利塞膦酸钠可有效预防髋部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2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手术治疗组(151例)和保守治疗组(55例)两组,比较两组出院后1年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情况,并对老年髋部骨折151例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出院后1年,手术治疗组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15.89%(24/151)低于保守治疗组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29.09%(1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质疏松程度、手术时机、合并基础疾病、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功能锻炼及锻炼依从性是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因素(P0.05或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重度骨质疏松、合并基础疾病、未术后功能锻炼及锻炼依从性差是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老年髋部骨折经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的概率低。年龄≥70岁、重度骨质疏松、合并基础疾病、未术后功能锻炼及锻炼依从性差是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在我国老年人髋部骨折具有发生率高(约为37%),住院率和死亡率也高的特点。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一侧髋部骨折后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概率也升高,据不同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6%~16%不等。第一次髋关节骨折后,1年内的死亡率是15.9%,对侧再发髋关节骨折后,1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4.1%。如何早期预防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早期负重锻炼对骨质疏松进展的影响。方法 63例行手术治疗的单侧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术后开始负重锻炼时间分为观察组(n=34)与对照组(n=29)。观察组术后1周内开始每日定量的负重行走锻炼及单腿站立训练,对照组术后第3周开始逐步负重锻炼。运用双能X线检查仪检测患者健侧髋关节骨密度。对2组术前、术后(6周、3个月、6个月)的健侧髋关节股骨颈、转子间、Ward’s三角以及髋关节总和的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第6周、第3个月、第6个月观察组健侧股骨颈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3、6个月观察组健侧转子间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6个月观察组健侧Ward’s三角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6个月观察组健侧髋关节骨密度总和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6个月健侧髋部骨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负重锻炼能延缓健侧髋部骨密度的降低,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有利于二次骨折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刘凯  王红川  王永才  闫冰  蒋俊威 《华西医学》2014,(10):1838-1840
目的了解乐山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基本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3年1月3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骨折类型、外伤因素、伤前活动情况、治疗情况等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08例患者平均年龄76.5岁,男126例,女182例,男女性别比为1︰1.44。股骨颈骨折154例(50.0%),股骨转子间骨折138例(44.8%),股骨转子下骨折16例(5.2%)。小学及以下学历238例(77.3%),68.2%为基本医疗保险,摔伤257例(83.4%),伤后距住院时间0.1~217.0 d,平均3 d,仅2例患者在2次受伤间隔期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结论乐山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摔伤是骨折的常见原因,且存在就诊延迟、文化程度较低、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对抗骨质疏松治疗重视不够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有更深刻的了解,对11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认识到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加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预防骨折发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存质量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60例老年髋部初次骨折术后康复患者为非骨折组,同期60例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患者为骨折组。对比两组年龄、骨质疏松、术后功能锻炼、医疗依从性与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骨质疏松、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合并内科疾病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性别、固定方式、骨折类型及卧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高龄、骨质疏松、合并内科疾病、康复功能锻炼、依从性及Harris评分是导致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骨质疏松症、合并其它内科疾病、康复性锻炼、依从性及Harris评分是导致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髋部再骨折的高危因素,临床应加以重视,并及时干预,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9.
曹虹  赵岳 《护理研究》2013,27(19):1929-1932
老年髋部骨折在临床上是指年龄≥65岁的老年人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近年来世界各国髋部骨折发病率都呈显著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世界范围内髋部骨折发生率将从1997年的170万人增加至630万人[1]。在亚洲,髋部及其他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将超过世界患病人群的一半[2]。髋部骨折已成为重大的医疗保健问题,老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有更深刻的了解,对11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认识到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加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预防骨折发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存质量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研究认为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有严重疏松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患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一次较大手术者可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而对骨折稳定、骨质疏松不严重、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可选用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人工髋关节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4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40例,人工髋关节组3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治疗优良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和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背景: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和其他慢性疾病,保守治疗极易导致卧床并发症。目的:评价经皮加压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 2007-06/2009-06收治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植入治疗的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32例和2007/2011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方法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Harris评价术后疗效。结果与结论: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治疗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而2组Harris 评分优良率接近。说明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也可有效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且手术操作简单,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高延明  张路 《中国临床康复》2013,(13):2455-2462
背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已被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置入内固定治疗。目的:评估与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关节功能评分综合分析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两种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置入内固定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和其他慢性疾病,保守治疗极易导致卧床并发症.目的:评价经皮加压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2007-06/2009-06收治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植入治疗的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32例和2007/2011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方法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Harris评价术后疗效.结果与结论: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治疗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而2组Harris评分优良率接近.说明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也可有效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且手术操作简单,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应用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6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DHS内固定,术前、术后给予精心护理,积极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良59例,差3例。术后有9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分别为髋内翻畸形4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4例伴有肢体短缩1.5~2.5 cm。除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外,其余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髋部疼痛。结论:对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正确的、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减少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严重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其抗旋转能力差,单单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容易失败.如内固定后出现股骨头塌陷、股骨颈短缩、小转子内侧失稳髋内翻、头颈旋转、头颈切割穿钉、钢板拨钉及钢板断裂等现象.故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有一定的局限性.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置入内固定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96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内固定治疗,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组48例,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内固定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估.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随访时间为18-36个月.动力髋螺钉组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内固定后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高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动力髋螺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14%)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P< 0.05).提示单纯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较多,失败率较高;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能重建股骨后内侧结构,弥补动力髋螺钉的缺点和不足,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传统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2007-06/2010-03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6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情况匹配。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采用00Cr18Ni14Mo3不锈钢、Ti6Al4V钛合金或纯钛,部分钛合金或纯钛产品表面经阳极化处理,非灭菌包装。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弹性模量接近人体骨,耐体液电解,耐腐蚀强,性质稳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锁定加压接骨板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组(94.6%,87.9%,P〈0.01)。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更合理,操作简便、微创、固定稳固、骨折易愈合,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或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8.
背景: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间骨折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被广泛采用,但对于严重粉碎的骨质疏松骨折可能会加重骨折或无法固定所有骨折块。目的:对比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中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4例骨质疏松性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中,采用钢丝捆绑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9例,采用爱惜邦聚丁酯带针缝线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5例。结果与结论:所有大转子骨折均愈合,无骨折移位、关节脱位、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Hari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爱惜帮捆绑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钢丝捆绑组少(P〈0.01)。表明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伴大转子粉碎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过程中,采用爱惜帮缝合线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9.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方法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角钢板、股骨近段锁定钢板等,其中以动力髋螺钉应用最为广泛,但其失败率也逐渐增加.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病例特征.方法:于2004/2007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病例4例,患者为自行跌倒,按Evans分型,Ⅱ型1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后6个月-1年出现内固定物移位,股骨头切割,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髋部疼痛,不能行走.继之采用骨水泥髋臼假体,按45°外展角,10°~15°前倾角置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4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2 0 h,术中出血量400~600mL,未出现骨水泥过敏反应.置换后无切口感染,无脱位,无坠积性肺炎,无压疮.经3~12个月随访,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髋关节功能满意,摄片人工关节在位,假体匹配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1分.结果提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后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