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Waveflex弹性固定小开窗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技术对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潍坊市人民医院和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56例青壮年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单一组(单一行髓核摘除治疗) 25例和联合组(腰椎后路Waveflex弹性固定小开窗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技术) 31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18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治疗后18个月)病变节段活动范围和椎间盘高度的改善情况,并随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VAS、ODI、JOA评分与单一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治疗后12个月VAS明显低于单一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两组治疗后12个月ODI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治疗后18个月VAS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单一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直至末次随访时,单一组治疗后18个月病变节段椎间盘高度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后病变节段活动范围比较,并无明显改变(P>0.05);联合组治疗后18个月病变节段椎间盘高度明显高于治疗前,病变节段活动范围低于治疗前(P<0.01);联合组治疗后18个月病变节段椎间盘高度明显高于单一组,病变节段活动范围明显低于单一组(P<0.01)。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或切口感染等不良情况。结论相比单一常规髓核摘除治疗,腰椎后路Waveflex弹性固定小开窗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技术可有效恢复青壮年LDH患者早期腰椎功能,改善病变节段的椎间盘高度和活动范围,提高脊柱稳定性,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微创有限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8月对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采用微创椎板间有限开窗术 ,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84例 ,男 5 3例 ,女 3 1例 ,年龄 2 5~ 63岁 ,平均 3 7 5岁。病程 3个月~ 10年 ,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腰痛及神经根性疼痛。术前均摄腰椎正侧位片及CT扫描 ,其中L3~ 47例 ,L4~ 54 2例 ,L5S13 0例 ,L4~ 5及L5S1双间隙 5例 ,单纯突出者 63例 ,伴椎管狭窄者 2 1例。1 2 手术方法 术前反复阅X线片及CT片 ,X线透视下定位。硬麻下取俯卧位 ,胸腹部悬空于软三角枕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病人用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总结了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病人用手术期的护理。术前主要向患者介手术的有关知识,并进行心理护理、术后预防并发症和指导功能锻炼,详细讲述出院后注意事项。结果: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认为手术前后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护理,有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融合术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后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观察组采用后路开窗髓核摘除联合单侧弹性棒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融合术,非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好,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的以腰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结合征,易发生在20—40岁之间,临床上以腰椎4—5和骶1之间的椎间盘易发病变。因腰骶是承受动静力最大的部分,髓核易向后方、两则突出,它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因:由于椎间盘本身退行性病变、如萎缩、弹性减弱;一个是外因:由于椎间盘本身有发育上的缺陷加之积累劳损、受寒、着凉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局部营养供给使之病变。  相似文献   

6.
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引导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溶解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0年5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ELDH病例88例。穿刺在CT引导下进行,根据CT图像以突出物为“靶”,选择穿刺层面及穿刺路径,用特制的“多功能脊椎穿刺针”实施经皮突出物内穿刺,联合靶内外注射胶原酶。结果:首次穿刺105次,全部一次成功。术后经3~24个月随访,优55例,良24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89.8%有效率95.5%。其中12例于注射胶原酶3~12个月后复查CT,影像显示突出物消失4例,缩小50%~90%7例,无明显变化1例。结论:CT引导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溶解术治疗ELDH,不仅临床疗效好,而且影像学改变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髓核突出(或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本症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前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前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结果63例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至5年。疗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标准评估,优49例,良8例,可6例,优良率达9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前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显微内窥镜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镜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5月-2001年5月采用显微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病人36例。结果:平均随访7.5个月,治疗效果优良。结论: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具有组织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术后病人卧床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常规单纯髓核除手术治疗,手术所致的脊柱结构受损和生物力学改变,从而影响脊柱稳定性;而人工髓核是以机械性稳定装置发挥作用,替代病理性或功能丧失的髓核,以恢复椎间高度和节段稳定性,防止或遏制椎间盘、小关节的退变,避免由此引发的脊柱不稳和发生部分病人术后疼痛等。作自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以常规髓核除加人工髓核植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1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经后路显微镜下与传统的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2003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采用显微镜辅助下髓核摘除术治疗232例(A组),传统后路开窗手术治疗235例(B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间隙定位错误、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采用中华医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临床效果接近,而显微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理想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椎间盘镜治疗者42例(治疗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者3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2个月随访时采用Nakai分级标准评定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96,P=0.486)。两组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及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结论椎间盘镜手术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前者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及出血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周健  刘磊 《中国内镜杂志》2014,20(7):704-707
目的 观察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和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3年12月于该院收治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2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镜组和开窗组。内镜组给予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开窗组给予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炎抗感染等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内镜组的治疗效果53例为优,3例为良,治疗优良率为91.80%,开窗组的治疗效果44例为优,5例为良,治疗优良率为80.33%,内镜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窗组(χ2=9.304,P <0.05)。内镜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窗组(t =34.781,P <0.05),且内镜组患者的平均术中时间、卧床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窗组(t =16.934,41.719,6.076,均P <0.05);两组患者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以及术后腰痛等无显著性(χ2=0.052,0.000,0.105,均P >0.05)。两组患者的平均髓核质量无显著性(t =0.382,P <0.05)。结论 采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于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和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和中国知网5个数据库,由两位作者独立筛选出相关文章。运用Cochrane风险因素来评估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章质量,运用修改的Newcastle-Ottawa量表进行回顾性文献的质量评估。文章中的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提取。结果最后有19篇相关研究被纳入此次Meta分析。椎间孔镜术后短期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改善明显优于椎间盘镜组(P=0.010),而手术后远期VAS评分变化(P=0.120)、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变化(P=0.260)、并发症(P=0.100)和残留或复发率(P=0.100)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间孔镜组出血量更少(P=0.000),切口长度更短(P=0.000),住院天数更少(P=0.000),但是椎间孔镜的手术时间较椎间盘镜组长(P=0.001)。结论在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方面,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无疑是一种更加微创且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单切口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与传统开放椎间盘切除术(OD)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科接受椎间盘切除手术的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5例,入院时随机分为MED组(n=12)和OD组(n=13),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摘除椎间盘重量、手术切口长度、Oswestry评分的改善情况以及临床效果满意率.结果 MED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明显高于OD组(P<0.05),MED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明显小于OD组(P<0.05).两组术中摘除髓核组织重量无明显差别(P>0.05).和术前相比,术后MED组和OD组的Oswestry评分具有明显改善,但术前和术后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间临床效果满意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OD和单切口MED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单切口MED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小、术后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更加符合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脊柱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MED)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并对其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平均随访37月,按Nakai等的标准行功能评级:优227例,良36例,优良率91.64%。结论脊柱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与传统开放椎板间开窗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两种单节段手术患者30例,其中16例患者行PTED术,14例行椎板间开窗术,记录两组术前、术后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卧床时间等,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大于6个月的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ODI),并按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手术临床疗效,所得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4个月,对两种手术疗效进行比较,比较两组的出血量、卧床时间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VAS及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PTED组优良率为87.50%,传统开窗组优良率为71.42%,两组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是传统手术的微创化,其结合传统术式与经皮穿刺技术的优势能直接到达突出椎间盘位置,摘除病变髓核,直接解除椎管内压迫,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达到与传统术式相似的疗效,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可靠术式。  相似文献   

18.
背景:显微内窥镜手术系统将传统开放手术和显微内镜技术相结合,将传统的髓核摘除内镜化、微创化.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摘除可放大手术野、有良好的照明系统,术者视野更清晰,操作更为精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也较小.目的:对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10-03)、Embase(1990-01/2010-D3)、Cochrane图书馆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1990-01/2010-03),并采用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会议文献.文献检索无语种限制.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以获衔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是否有差异的相关证据.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2个研究,包括1 7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显微内窥镜手术的操作时间与传统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上优于传统开放手术.提示显微内窥镜手术是-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内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均给予经皮椎间孔内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术后半年、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的腰痛、腿痛进行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对患者腰部功能进行评价,采用Macnab标准来评估患者临床总优良率,并且统计并发症(局部麻木感、脑脊液漏、硬脑膜微小撕裂、神经受损)的发生情况,并通过X线、MRI观察患者术后腰椎间盘情况。结果手术用时42~116 min,平均74 min;术中出血量25~55 mL,平均40 mL。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半年、末次随访,患者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半年总优良率为88.2%,术后1年总优良率为92.5%。术后半年椎体间隙较前变窄2例、成角10°1例,术后1年椎体间隙变窄1例,所有患者在术后半年和末次随访均无椎间盘再次移位者。术后无局部麻木感、脑脊液漏、硬脑膜微小撕裂、神经受损等并发症出现。结论经皮椎间孔内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导航辅助微创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可以实时精确引导微创套筒下各种操作,安全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等各种内置物,并可以确定减压部位。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是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成功应用的典型代表,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组织损伤轻和恢复快等显著优点。目的:评价即时三维导航下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与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40例患者分别采用即时三维导航下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20例)和开放后路椎间融合(20例)术式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融合时间、融合过程中出血量、融合后引流量、治疗后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治疗后伤口疼痛及功能情况。结果与结论:40例均获得平均7.7个月随访,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总的住院时间、治疗后住院时间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缩明显缩短,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过程中出血量明显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引流量也明显少于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后路椎间融合组比较,内固定后3 d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腰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两组腰、腿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即时三维导航下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治疗后引流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