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传统方法采用术中解剖标志定位,定位较模糊,且容易受患者个体差异及术者经验的影响。目的:观察颈后路个体化精确椎管横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01/2009-12共施行颈后路个体化精确椎管横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119例,对单开门术式进行了部分改进,行个体化椎管横径测量法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和随访时的JOA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共1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3个月。JOA评分治疗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末次随访时疗效分级,优57例,良43例,优良率89.3%。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仅有3例患者治疗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为2.67%。提示颈后路个体化精确椎管横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病减压彻底,脊髓后移充分,手术方法简单规范,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和颈肩痛症状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2.
背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近年开展一项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保留颈椎重要结构的基础上对颈椎病实现脊髓减压。目的:对比分析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3—3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轴性症状明显率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明显低于单开门组(P〈0.05),颈曲指数丢失值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显著低于单开门组(P〈0.05)。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末次随访1例患者2枚钛钉轻微松动,患者无异常症状。单开门组治疗中6例开门时出现铰链侧断裂,将断裂椎板切除,脊髓表面覆盖人工硬脊膜加以保护。结果表明,微创颈椎管成形组与单开门组相比在脊髓功能恢复方面疗效无差别,但治疗后并发症远低于单开门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20.5个月,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结果:术前JOA评分为4—11分,平均6.8分;术后随访得出,JOA评分为8—15分,平均12.6分,改善率12%~83%,平均53.7%,优3例,良8例,可7例。结论:采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式简单,疗效比较满意,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肌间隙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选择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经保守治疗无效需行第3~7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患者共30例,均采用经肌间隙入路。从术前MRI检查明确病变范围和手术方案制定,术中病变节段探查和累及周围组织,经肌间隙入路的注意事项及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个体化要求,术后的并发症预防角度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36.7±25.8)min,术后住院时间(7.5±2.3)d,术中出血量(286.4±56.7)ml,术后引流量(356.8±66.5)ml。术后7 d 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9)。JOA评分改善率为(78.6±13.2)%,其中优10例,良12例,中5例,差3例。所有患者均无感染、脑脊液漏、神经和血管损伤。随访1年共出现轴性症状3例(10.0%),第5颈椎神经根麻痹1例(3.3%),经对症处理后明显缓解或治愈。颈椎前凸26例,后凸4例(13.3%),经手法矫正后明显缓解。结论经肌间隙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MCSM安全、有效,术中仔细辨认不同肌群平面,准确分离肌间隙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5.
背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已取得确切疗效.为减少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改良方案,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的:验证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87例,其中改良组41例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保留C7棘突及其附着肌肉韧带组织,开门节段为C3-C6;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C3-C7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时的JOA评分(17分法)、颈椎曲度Cobb角、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8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改良组手术时间(82.46±14.80) min,出血量(196.3±141.4) mL;对照组手术时间(78.41±15.43) min,出血量(220.91±128.21) m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恢复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改良组治疗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7%,对照组为46%,对照组显著高于改良组(P<0.05).改良组治疗后颈椎曲度丢失程度、颈椎活动度丢失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门轴侧均骨性愈合,无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提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维持颈后韧带复合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稳定机制的破坏,从而保留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并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康复训练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46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患者辅以系统康复训练,随访至术后18个月,比较两组间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颈部轴性症状。结果:康复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JOA和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术后18个月时康复组JOA评分、ADL评分和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进一步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可显著促进脊髓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有效降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省肿瘤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西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收治的6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8例(采用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和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JOA)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评估患者轴性症状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在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上测量最狭窄处脊髓面积、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C2~7 Cobb角)、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和脊髓后移距离;统计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取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联合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通瑞慈医院收治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相关指标、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脊髓后移距离大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低于术后1个月和术前,术后1个月的VAS疼痛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与神经根管扩大术联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解除脊髓、神经根压迫,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疼痛症状,安全性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同时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明显颈椎间盘后突压迫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同术式近期疗效及其比较。方法对60例诊断明确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行单纯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8例行一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颈前路颈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神经功能评定,根据JOA评分法,单纯后路减压组平均提高3.4分,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组平均提高5.4分(t=11.375,P<0.05)。脊髓功能改善率,前者为56%,后者为64%。结论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近期疗效明显好于单纯后路减压。摘要:目的研究同时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明显颈椎间盘后突压迫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同术式近期疗效及其比较。方法对60例诊断明确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行单纯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8例行一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颈前路颈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神经功能评定,根据JOA评分法,单纯后路减压组平均提高3.4分,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组平均提高5.4分(t=11.375,P<0.05)。脊髓功能改善率,前者为56%,后者为64%。结论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近期疗效明显好于单纯后路减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例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患者施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 术中操作顺利,无神经及血管损伤,全部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内固定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无螺钉松动、断裂,植骨区全部骨性融合,JOA评分改善率显著.结论 该术式丰富了颈椎病的治疗手段,操作安全,固定可靠,疗效显著,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时,椎管发生再狭窄、颈椎生理曲度的丢失、轴性症状的发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持久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和减少颈椎后部组织结构的干扰在临床治疗中非常有必要。目的:观察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6年4月至2013年4月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共67例,其中微型钛板组27例使用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缝线组40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两组的减压节段均为C3-7。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值、轴性症状及椎板掀开角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曲度变化值,术后6个月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丢失不明显,缝线组颈椎曲度部分丢失(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微型钛板组明显低于缝线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微型钛板组(35.2±6.2)°与缝线组(34.0±4.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使用微钛板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型钛板固定法能减轻术后的轴性症状以及防止颈椎曲度丢失。  相似文献   

12.
背景:单开门和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是目前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但它们均存在棘突韧带复合体等结构破坏大甚至完全切除、可能影响疗效的问题。目的:观察微创颈椎管成形后椎管容积的扩大情况,分析减压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①12个C5椎骨干燥标本模拟微创颈椎管成形,后移1,2,3mm组双侧椎板“长条状”开槽、棘突及椎板均匀后移1,2,3mm,以退让前为对照组。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并利用CT工作站的测量工具分别测量各组骨性椎管容积。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微创颈椎管成形治疗。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自身对照评价治疗前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骨性椎管容积平均为(1592±331)mm2,后移1,2,3mm组的骨性椎管容积分别平均为(1727±357)mm3、(1861±386)mm3、(2001±416)mm2;后移1,2,3mm组的椎管容积改善率分别为(8.53±1.05)%、(16.93±1.78)%、(25.75±2.97)%,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36例患者治疗前JOA评分为7.97±1.73,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14±1.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8.55±13.71)%,疗效评估优良率为83.3%(优9例,良21例,一般6例)。结果提示,标本模拟可较好反映微创颈椎管成形后的椎管容积变化,为其临床实现有效减压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7例脊髓夹持型颈椎病患者.男11例、女6例;所有患者均行前路椎间盘摘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果:15例患者获得随访,所有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恢复的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根据JOA评分标准,术后功能改善优良率达87%。结论: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减压彻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不但使治疗周期大大缩短,复发率明显减少,而且可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症状得到彻底缓解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建立稳定且同人类体内疾病演变过程相似的疾病模型对于研究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至关重要。目的:构建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观察该模型病理生理变化特点,进一步明确脊髓型颈椎病受压脊髓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轻度压迫组、重度压迫组。将不同大小吸水性压迫材料聚乙烯醇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植入C5-C7椎板下,制作慢性颈脊髓压迫动物模型,对照组不植入压迫材料。结果与结论:MRI检查显示两压迫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而对照组椎管宽度正常无脊髓压迫。电生理检测显示两压迫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且振幅明显降低(P〈0.05)。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脊髓有大量形态规则的神经元,而两压迫组大鼠神经元计数明显减少且神经元胞体形态明显皱缩,脱髓鞘现象明显,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压迫组大鼠脊髓压迫节段发现较多凋亡细胞,而对照组未发现。说明构建的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且手术操作简便,不易感染死亡率低;神经元损伤、脱髓鞘改变和凋亡机制参与了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高龄颈椎手术同时合并脑梗死风险较高,保守治疗又往往无法解决严重的颈椎病变。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脑梗死患者后路锚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收治的21例颈椎管狭窄症合并脑梗死的患者,经过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均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侧块带线锚钉固定并按JOA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得6个月至2年(平均15个月)的随访,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无急性严重脑梗死病例的出现。治疗前JOA评分为(7.6±2.0)分,内固定后1年JOA评分为(13.3±1.8)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其中优11例,良7例,有效率为95%(20/21),优良率为86%(18/21)。结果说明此手术对合并脑梗死患者风险较大,但不是绝对禁忌证,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以带线锚钉固定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对脑循环影响较小,可降低脑血管意外的风险,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DR)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22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单节段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随访13.5个月,均摄颈椎磁共振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ROM),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NDI评分及VAs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病例末次随访MobiC人工椎间盘假体无松动、塌陷。置换间隙术前活动度为9.74°±2.12°,术后1年时为9.96°±2.01°,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为(7.56±2.21)分,术后1年为(15.10±1.29)分,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DI评分为(38.90±3.92)分,术后1年为(27.30±3.14)分,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评分为(5.20±1.31)分,术后1年为(3.10±1.24)分,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背景:钛网是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于脊柱尤其是颈椎疾患的一种常用新型植骨支撑物,目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前路手术中如何更好地改善颈椎前凸弧度仍是治疗的难点。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过程中,直形钛网与个体化设计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对颈椎曲度恢复及治疗后JOA评分的影响。 方法:纳入43例有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指征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治疗内固定方案分为2组,个体化设计梯形钛网组15例,直形钛网组28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作为空白对照。回顾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后JOA评分、颈椎弧度、椎间角度及椎间高度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颈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椎间角度方面,个性化钛网组较直形钛网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直形钛网组亦较空白对照组有改善(P 〈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方面,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较空白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69 mm和3.22 mm,而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方面,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患者各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椎体次全切时,修剪钛网以模拟正常椎间盘前高后低的形状,可以更有效地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和手术节段椎间角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固定"三明治"植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效果。方法对58例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固定后应用"三明治"植骨法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所有患者做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并术前、术后行X线摄片、三维CT,MRI检查观察颈椎管容积、脊髓信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的患者行3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临床评分:手术前平均JOA评分6.85分,手术后平均9.6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3.50分,术后三维CT提示植骨成活,椎管管径扩大;MRI检查显示:脊髓后移3~6mm,脊髓受压解除。结论应用"三明治"植骨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满意,是一种新的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