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目的: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在退变椎间盘组织标本髓核与纤维环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椎间盘退变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摘除椎间盘标本30例,分离椎间盘标本髓核与纤维环组织,设为实验组.创伤致腰椎椎体骨折经手术摘除椎间盘组织标本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椎间盘组织标本髓核与纤维环细胞中TIMP-2的表达.结果:TIMP-2在椎间盘组织标本髓核与纤维环细胞的表达中,实验组阳性率多于对照组(P<0.01);在髓核细胞中的表达要强于纤维环,而且不同退变程度的表达也不同,TIMP-2在突出型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增高(P<0.01),TIMP-2在脱出型和游离型组织标本中的的表达较突出型有所增高(P<0.01).结论:实验组椎间盘髓核与纤维环细胞中TIMP-2表达程度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TIMP-2参与了人类腰椎间盘组织的退变过程,TIMP-2可能作为MMPs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与MMPs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椎间盘组织中含有很少量的小血管,但在突出的椎间盘中却出现了明显的血管化,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在人类出生后成人组织血管发生的启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少见报道。目的:检测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腰椎间盘中的表达,进而评估两者在椎间盘的血管化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5/2007-01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48份椎间盘突出标本及14份非椎间盘突出标本。椎间盘突出标本分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实验组48份授椎间盘突出标本及对照组14份非腰椎间盘突出标本进行抗SDF-1a和抗VEGF单克隆抗体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腰椎间盘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标本,实验组标本中游离型及脱出型的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比突出型高,游离型与脱出型之间的表达无差异。结论:腰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与腰椎间盘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椎间盘组织中含有很少量的小血管,但在突出的椎间盘中却出现了明显的血管化,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在人类出生后成人组织血管发生的启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少见报道.目的:检测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腰椎间盘中的表达,进而评估两者在椎间盘的血管化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5/2007-01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48份椎间盘突出标本及14份非椎间盘突出标本.椎间盘突出标本分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实验组48份腰椎间盘突出标本及对照组14份非腰椎间盘突出标本进行抗SDF-1α和抗 VEGF单克隆抗体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腰椎间盘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标本,实验组标本中游离型及脱出型的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比突出型高,游离型与脱出型之间的表达无差异.结论: 腰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与腰椎间盘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11基因在人退变颈、腰椎间盘组织中明显上调。目的:观察人退变颈椎间盘髓核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1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纳入30个经MRI确认的退变颈椎间盘髓核组织和20个因颈椎创伤治疗获得的正常颈椎间盘髓核组织。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退变的颈椎间盘髓核组织中髓核细胞较正常髓核组织明显减少(P〈0.01),而凋亡细胞较正常髓核组织明显增多(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退变的颈椎间盘髓核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髓核组织(P〈0.01),且基质金属蛋白酶11表达与TUNEL染色检测到的细胞凋亡正相关(r=0.44,P〈0.05)。说明高表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1不仅可直接破坏细胞外基质尚可诱导髓核细胞凋亡,在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细胞凋亡在腰椎间盘退变中起重要作用.程序性死亡分子5是一个促细胞凋亡的蛋白,在骨关节炎的软骨细胞中表达增高,但是至今未见在退变椎间盘中表达的报道.目的:观察程序性死亡分子5在正常、突出和脱出腰椎间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规律,分析其在腰椎问盘退变中的作用.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程序性死亡分子5在2例正常、23例突出和17例脱出腰椎间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用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末端标记法和透射电镜检测髓核细胞凋亡情况;用天狼星红染色观察髓核组织细胞外基质Ⅰ,Ⅱ型胶原纤维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脱出组髓核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分子5的阳性率高于突出组(P<0.05),脱出组髓核细胞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末端标记阳性率高于突出组(P<0.05).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程序性死亡分子5表达定位于退变椎间盘的髓核细胞的细胞核;用透射电镜检测到凋亡的髓核细胞: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髓核中Ⅱ型胶原纤维减少,Ⅰ型胶原纤维增多.结果提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分子5上调,细胞凋亡增加,程序性死亡分子5介导的细胞凋亡在椎间盘退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11基因在人退变颈、腰椎间盘组织中明显上调.目的:观察人退变颈椎间盘髓核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1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纳入30个经MRI确认的退变颈椎间盘髓核组织和20个因颈椎创伤治疗获得的正常颈椎间盘髓核组织.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退变的颈椎间盘髓核组织中髓核细胞较正常髓核组织明显减少(P < 0.01),而凋亡细胞较正常髓核组织明显增多(P < 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退变的颈椎间盘髓核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髓核组织(P < 0.01),且基质金属蛋白酶11表达与TUNEL染色检测到的细胞凋亡正相关(r=0.44,P < 0.05).说明高表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1不仅可直接破坏细胞外基质尚可诱导髓核细胞凋亡,在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海平  张烽  姚羽 《中国临床康复》2012,(48):8931-8937
背景:引起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发病机制很多,在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T,B淋巴细胞的表达与突出类型、病程等是否具有相关性还未完全清楚。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间盘组织中T,B淋巴细胞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分析其与患者症状、体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间盘标本作为实验组,包括游离脱出型、突出型及膨出型;以腰椎骨折患者的正常椎间盘作为对照。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椎间盘标本中血管形成及周边淋巴细胞聚集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CD4,CD8,IgG,IgM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布。结果与结论:①在突出髓核组织中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并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在其周围可见明显的淋巴细胞聚集。②实验组均有活化的CD4,CD8阳性T细胞、IgG,IgM阳性B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其中脱出游离组和突出组的阳性细胞率高于膨出组(P〈0.05),而对照组均无阳性表达。提示髓核组织暴露于自身免疫系统中可以激活T、B细胞,引起自身免疫反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与了退变椎间盘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可能与T,B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对椎间盘突出腰腿痛机制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于椎间盘退变的原因一直是围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趋化因子、炎症递质、蛋白质酶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比较正常腰椎间盘组织及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核因子KB、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唐山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手术切除退变椎间盘组织68例(病变组),腰椎爆裂骨折正常椎间盘组织10例(对照组),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ELISA方法检测核因子KB、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并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呵见纤维环和髓核结构,腰椎间盘髓核的软骨细胞表现为不规则的软骨陷窝,病变组细胞增殖明显,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髓核细胞胞质呈空泡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病变组核因子kB、基质金属蛋白酶3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LISA检测病变组核因子kB、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具有正相关性(r=0.6430,P〈0.01)。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椎间盘退变的原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趋化因子、炎症递质、蛋白质酶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比较正常腰椎间盘组织及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唐山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手术切除退变椎间盘组织68例(病变组),腰椎爆裂骨折正常椎间盘组织10例(对照组),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ELISA方法检测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并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可见纤维环和髓核结构,腰椎间盘髓核的软骨细胞表现为不规则的软骨陷窝,病变组细胞增殖明显,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髓核细胞胞质呈空泡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病变组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3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ELISA检测病变组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 < 0.05).两者具有正相关性(r=0.643 0,P < 0.01).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Sox9参与软骨细胞凋亡,但在颈椎间盘软骨终板、纤维环及髓核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文通过对人颈椎间盘软骨终板、纤维环及髓核中Sox9表达的研究,阐明Sox9在颈椎间盘软骨细胞凋亡中作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11/2007-11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取住院行颈椎病手术所取出的新鲜椎间盘标本30例作为实验组,经病理证实为退变椎间盘;正常对照组标本30例取自颈椎外伤行椎管减压术患者,所取椎间盘组织经病理学证实为正常椎间盘组织,所有标本均为C4-5间盘。方法:将全部颈椎间盘在解剖显微镜下分出软骨终板、纤维环、髓核,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行形态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计算机显像系统图像分析Sox9在每100个视野中强阳性、弱强阳及阴性表达所占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ox9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①Sox9在正常软骨终板、正常纤维环、正常髓核中阳性表达所占比例高于阴性表达;在异常软骨终板、异常纤维环、异常髓核中阳性表达所占比例低于阴性表达。②Sox9在正常颈椎间盘的软骨终板、纤维环、髓核中的表达均高于实验组(P〈0.01);在异常颈椎间盘的软骨终板中Sox9的表达低于其在纤维环和髓核中的表达(P〈0.01);两组标本Sox9在纤维环和髓核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ox9基因参与了细胞凋亡所导致的椎间盘退变过程,随着退变发生在软骨终板内表达最低,提示椎间盘细胞凋亡可能始于软骨终板。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目的:全面综述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蛋白质组学相关的研究。方法:检索万方、清华同方等中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2001-01/2010-12的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中医证型、蛋白质组学、腰椎间盘突出症",英文检索词为"syndrome typ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rotcomics,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protrusion"。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及蛋白质组学、中医分型与中医药3者关联的研究,排除重复研究及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与结论:计算机检索得到361篇文献,中文79篇,英文282篇,阅读标题与摘要进行筛选,排除与此文无关的文献。对29个符合要求的研究进行综述。研究认为,部分疾病的中医分型与血清蛋白质组学有关,机体某些特异性标志蛋白表达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相关。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中医血瘀证、湿热证、寒湿证等证型的关联性得到了部分实验及临床的验证,但缺乏蛋白质组学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退变椎间盘中NF—κB、MMP-13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为研究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退变椎间盘组织(退变椎间盘组)中NF-κB、MMP-13表达,并与8例(创伤椎间盘组)正常椎间盘组织比较。结果病变椎间盘组椎间盘组织NF—κB、MMP-1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创伤椎间盘组(均P〈0.01);MMP-13与NF-κB表达呈正相关(r=0.7330,P〈0.01)。结论NF-κB、MMP-13可能在椎间盘组织退变中起重要作用。MMP-13产生与NF-κB的活化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br〉 目的: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模型。〈br〉 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遵循组间民族、性别及年龄等相匹配原则筛选180例研究对象,其中120例分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组及腰椎间盘突出症非血瘀证组,每组60例;健康对照组60例。抽取受试者外周血的血清样本,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及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并绘制蛋白质质谱图,随后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识别蛋白峰信息,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血清诊断模型,并通过双盲验证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及通过ExPASy数据库对相关差异蛋白进行蛋白检索。结果与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腰椎间盘突出症非血瘀证及健康者各组之间找到11个蛋白质峰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个蛋白质呈高表达、9个蛋白质呈低表达;用Biomarker Patterns Software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血清学诊断模型并验证,其敏感性为86.667%,特异性为94.167%,阳性预测值为88.136%。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种异常表达的蛋白质;由11个差异蛋白组成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模型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血清标志物诊断模型。  相似文献   

14.
背景: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隙狭窄的主要变化是髓核细胞表达软骨特异性基因产物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减少。 目的:对成人的正常与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及番红O染色进行定量观察比较。 方法:取成人脊柱侧弯患者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愿者术中取出的废弃髓核组织各3例,经培养后每个患者各测量26个细胞,正常组和退变组分别测量78个细胞。对正常与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进行番红“O”染色并行灰度及测定细胞内Ⅱ型胶原蛋白行免疫荧光染色定量测定。 结果与结论: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仅轻度染色,染色模糊,其呈类圆形,纺锤形,梭形及不规则形,其内仅有极少量荧光颗粒;Ⅱ型胶原表达较正常髓核细胞降低显著(P〈0.05)。番红O染色显示:退变的髓核细胞肿胀,细胞核肿胀染色略淡,细胞突起延长,胞浆染色不匀伴有空泡,部分细胞崩解,细胞分布零散,混乱,可见成片坏死区。与正常髓核细胞图像灰度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退变的椎间盘髓核细胞减少、部分凋亡,其细胞内Ⅱ型胶原蛋白含量较正常髓核细胞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5.
背景:体外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促进蛋白多糖合成,延缓椎间盘退变,但体内实验鲜见报道。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转化生长凶子β1对兔退变腰卡傩间盘髓核蛋白多糖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0只新西兰人白兔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12周,经x射线证实退变后,随机选择6只模型兔及6只未造模正常兔,处死取材。分刖向剩余24只模型兔L4.5椎间隙注射转化生子因子β1和生理盐水。末次给药2,4周取材,间苯三酚法测定兔椎间盘髓核内蛋白多糖的水平。结果与结论:造模12周,兔退变椎间盘髓核中蛋白多糖水甲明显降低(P〈0.01)。绎局部注射转化生子因子β1后,兔退变椎间盘髓核中蛋白多精表达明显增多(P〈0.01)。说明在兔椎间注射转化生子因子β1可以促进髓核蛋白多糖的合成,延缓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6.
孙海涛  关家文 《华西医学》2009,(11):2960-296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激光汽化减压(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iscompression,PLDD)、射频热凝靶点消融、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的个体化选择。方法:自2006年6月,在CT引导下选择性联合应用PLDD、射频和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7例,突出椎间盘的特点个体化选择穿刺路径和治疗方法;其中PLDD联合臭氧治疗92例(A组),射频联合臭氧治疗67例(B组),PLDD、射频和臭氧三者联合治疗108例(C组)。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随访记录VAS评分和Macanab优良率。三组患者VAS评分经方差分析,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至6个月的VAS评分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三组间VAS评分、Macanab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选择性联合应用微创技术进行个体化的立体治疗,具有扩大微创手术适应症、提高手术疗效的优势,值得推广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由多种因素引起,水通道蛋白变化规律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研究较少。目的:比较正常腰椎间盘组织及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水通道蛋白3的表达。方法:收集大理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手术切除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腰椎间盘组织15份,退变椎间盘组织15份,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水通道蛋白1、水通道蛋白3的表达,测量平均吸光度值。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椎间盘组织结构清晰,胶原纤维走形清楚,组织轻微水肿无黏液样变,病例组组织结构模糊紊乱,胶原纤维增生粗大、走行紊乱,组织炎性水肿严重、坏死黏液样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病例组水通道蛋白1、水通道蛋白3平均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水通道蛋白1、水通道蛋白3减少可能是腰椎间盘退变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对于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采用内固定还是单纯手术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内固定与单纯开窗治疗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4-12/2009-12 珠江医院收治的有根性症状的 152 例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5 例行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治疗(单纯组),97 例行髓核纤维环摘除,椎间撑开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组)。治疗后定期进行随访。结果与结论:影像学检查显示,治疗后 6 个月和 6 年时,单纯组椎间隙相对高度明显下降,而融合组椎间隙高度比术前增高(P 〈 0.05)。治疗前及治疗后 6 个月,两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 6 年,融合组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均优于单纯组(P 〈 0.01)。提示,对于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及突出纤维环摘除,椎间撑开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纯髓核摘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