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背景:对于仅有一侧腰腿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腰椎椎板开窗减压和全椎板切除加压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但其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单枚腰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出现一侧腰腿痛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新疆石河子人民医院对40例一侧腰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枚腰椎椎间融合器置入+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前后按日本骨科学会(JOA)1984年制定的腰腿痛疗效标准分别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随访评分,计算治疗后的改善率和优良率;并按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60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治疗后6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优良率为88%。按Suk标准评定,38例患者影像学资料符合确认植骨融合或可能融合,椎间融合率为95%。剩余2例患者在治疗后9个月随访时达到上述标准。提示单枚椎间融合器置入加单侧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仅有一侧腰腿痛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问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重要方法是椎间盘切除,但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现象。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cage植入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的脊柱稳定性。 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应用后路减压cage植入椎间融合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再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缓解情况以及腰椎稳定性。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法分析后路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体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后腰腿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椎间融合良好,优良率96.2%。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椎间不融合现象。后路减压cage椎间融合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症状缓解快、内固定坚强、椎间融合确切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优点在于可有效减少置钉操作对椎旁肌的过度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腰背肌功能恢复,其微创技术操作可避免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等缺陷。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为中空设计,撑开效果良好,内固定后应力强度、压缩时间、弯曲刚度和扭转力学性能均得到临床验证。目的:观察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结合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至12月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结合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的患者30例。术后随访12个月,通过患者腰腿疼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及影像学指标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患者术前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7.3±0.7)分和71.4±7.1;术后第3天分别为(2.9±0.7)分和29.8±3.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至术后12个月时,低水平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未发生显著改变。术后短时间随访发现,病例术后1年椎间融合良好,无内固定失败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提示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结合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椎间融合率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采用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治疗4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中双侧椎弓根内固定26例(A组),单侧椎弓根固定22例(B组)。比较2种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融合率、手术前后JOA评分的情况,分析其手术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的功能参数均优于术前,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优于A组患者,2种手术患者术前J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和手术费用,与同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取得相同的手术效果,适宜于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108例DD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36~78岁,平均48.4岁。退变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腰椎管狭窄症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22例,退变性腰椎侧凸8例。病变间隙:1个间隙76例,2个间隙28例,3个间隙4例。采用NaKai评定标准判定术后疗效,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观察术后椎体间有无移位,椎弓根螺钉和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3.5h,平均2h;术中出血量180~760ml,平均400ml;并发硬膜囊撕裂6例,神经根损伤2例,随访1年~5年8个月,平均2年。按NaKai评定标准判定术后疗效,优72例,良23例,可13例,优良率为88.0%。;术后1年时,按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为97.2%;末次随访时无椎间不稳,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均无松动、移位、断裂等。结论 DDD在行后路椎板减压、解除神经根压迫的基础上,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很好地恢复腰椎生理曲度,维持椎间高度和节段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脊柱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战立  常山  刘月明  唐曦  张弘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7):1437-1438,1441
目的评价椎间脊柱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7年2月,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单枚Cage植骨的脊柱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平均1.5年),术前和随访时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和疼痛功能指数评分法(Oswestry)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VAS评分术前7.50±2.78,随访时2.04±1.12,比较有显著下降(t=8.23,P〈0.01)。Oswestry评分术前66.8±11.3,随访时下降为26.0±9.8(t=12.54,P〈0.01)。症状改善明显,优9例,良2例,可1例;综合评价标准优良率93.7%。随访时椎间融合11例,未见影像学融合1例,植入物无移位,未发现断钉现象。结论对合并有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椎间单枚Cage置入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脊柱融合术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且多数患者同时出现邻近节段的退变,再次手术较初次手术难度增加。目的:观察后路椎间植骨融合与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6个月以上随访结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二次手术均行后路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椎体间融合及椎弓根钉内固定。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评分系统和腰痛及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及自觉症状进行评价,进行治疗后疗效评定并计算改善率。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随访时间6-36个月。治疗后2个月、末次随访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首次手术破坏脊柱稳定性,可加速邻近节段退变,后路椎体间融合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在解决彻底减压、稳定融合、瘢痕粘连压迫等问题后,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采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cage植入、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症患者39例,对比治疗前后JOA29分评分,随访观察椎间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3~5 d常规下地活动,随访8~20个月,JOA29分评分达到23.89±1.98,病变椎间隙高度与L1~2间隙比值增加为1.15±0.07,椎间孔上下直径与L1~2椎间孔比值增加为1.22±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滑脱完全复位,全部随访病例未出现椎间高度的再丢失,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植骨融合良好.结论: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螺钉设计理念独特,应用简便,提拉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同时行神经周围充分减压,椎间cage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坚强内固定和良好融合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目前还未见临床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的相关报道。目的:回顾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后对固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6-03/2009-12对收治的部分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失稳及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22例,进行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中不显露对侧。在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及取出内固定钉棒后3,6个月,随访X射线片及MRI。针对X射线片运用角平分线法测量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隙高度变化,MRI测量椎间盘髓核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患者椎管狭窄症状及神经根性症状消失,并且在随访期间内没有新的临床症状出现。固定融合前、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邻近节段上位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420±0.0354),(7.4266±0.0369),(7.4533±0.0369),(7.5166±0.0369),(7.4308±0.0369)mm,结果表明,腰椎单侧固定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MRI测量结果显示,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盘髓核信号在T2加权像无明显退变。提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能有效预防崮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马尾综合征,疼痛难忍而影响:[作和生活的情况,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来治疗。 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植入物置入内咧定治疗效果,深入了解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检食方法,吲顾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的相关文献。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9日至2011年1月27日在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治疗的腰椎滑脱合并相邻节段和,或跳跃性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23例,存全麻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周定,采用VAS、JOA和ODI评分对患者术前和术后进行评定,加用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作为手术疗效的判定标准。并检索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文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背景: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类型,目前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治疗效果和复发率报道不一。 目的:探讨应用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1月行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治疗的19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目测类比评分标准及Macnab评价标准进行疗效判定,观察治疗后腰椎稳定性,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方法评估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3年。所有患者治疗后即有下肢及腰部疼痛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为(7.3±1.3)分,治疗后为(2.1±0.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Macnab评价标准,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所有椎间融合器均达到融合,未发生继发性腰椎管狭窄。提示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缓解快,内固定牢固,可获得良好的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Quadrant微创通道单侧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全层切开法实施经Quadrant微创通道单侧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定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末次随访采用正、侧位X线片判定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高度,并按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2~180 min,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90~200 mL,平均120 mL;切口长度3~6 cm,平均4.5 cm;住院时间5~14 d,平均7 d;术后未出现切口区明显皮缘坏死,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3~16个月)。随访期间未见椎弓根钉棒松动、断裂;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1±1.3)分降至(2.3±1.6)分,椎间融合率93.3%,椎间隙高度前缘由术前(1.31±0.33)cm升高到术后(1.54±0.21)cm,后缘由术前(0.55±0.11)cm升高到术后(0.65±0.10)cm。临床疗效:优15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3.87%。结论经微创通道单侧椎弓根置钉联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对人体正常组织结构破坏小、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全层切开法对于预防皮缘坏死,脂肪液化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资料完整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固定方式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0~56岁,平均48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4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6例,腰椎退行性不稳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例.B组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2~67岁,平均52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5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腰椎退行性不稳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8例.使用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评分及术后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融合率、医疗费用、手术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 05),两组融合率分别为92%、94%.结论 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均满意,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创伤小,经济简便,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较好选择;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背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腰椎生理前凸、提供腰椎的即刻稳定性及取得较高的椎间骨性融合率。目的:验证运用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微创系统行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适应证及有效性。方法:在3.0cm的微创切口内放置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应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结果与结论:患者置入内固过程中未发生硬膜囊撕裂、神经根和大血管等副损伤。随访3个月以上。置入3个月后JOA评分明显高于置入前(P〈0.01),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置入前(P〈0.01)。X射线片显示椎间隙骨密度均逐渐增加,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假关节、内固定松脱或折断等并发症,亦无炎症、过敏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L4、5单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5例行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1例出现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移位但无相应症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住院天数、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植入治疗时间及植入治疗中出血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方式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相当,但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09年3月33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35~52岁,平均年龄40.5岁),采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植骨融合率进行观察分析,并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及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110±16.8) min,术中出血量为(206±40.1) mL.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26.7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为(8.1±0.9)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2±0.5)分,术后平均改善率为88.4%,其中优级改善率(75%~100%)31例(93.9%),良级改善率(50%~74%)1例(3.0%),可级改善率为(25%~49%)1例(3.0%).优良率为96.9%.VAS评分术前为(7.9±0.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9±0.5)分,下降了75.9%.所有患者随访期间X线检查提示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及沉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为100%.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