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荚膜组织胞浆菌的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并检出引起组织胞浆菌病的病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HC)。方法骨髓直接涂片镜检;骨髓组织接种于梅里埃双相培养基等培养基上,分别于25℃及35℃孵育,观察HC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做涂片染色置显微镜下检查。结果HC为双相型真菌,25℃条件下为霉菌相,霉菌相镜检找到特征性齿轮状大分生孢子;35℃及动物体内为酵母相,涂片镜检可见酵母样孢子。结论组织胞浆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以患者体内分离出H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败血症的病原体,马尔尼菲菏霉菌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取患者外周血、骨髓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同时做真菌培养,分别置25℃和37℃孵育,观察菌落形态和特征性的菌丝,并对血涂片及培养物涂片进行PAS染色。结果外周血和骨髓的血细胞内、外均可发现圆形、椭圆形或腊肠状且大小不一的孢子,约3~6μm。25℃培养为青霉相,沙保罗培养48h后产生特征性的红色可溶性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扫帚状菌丝;37℃培养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形似腊肠的酵母样孢子。PAS染色可见菌体胞壁染红色,清晰连续,内容物不埸着色,呈腊肠状菌体内可见一明显的横隔。结论本致病菌为双相菌,根据分离出细菌典型的扫帚状菌丝、红色可溶性色素,PAS染色特点,可以排除夹膜组织胞浆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相似文献   

3.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致败血症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5月从高热病人血液及骨髓中分离出一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一、病例 患者男,13岁。因高热三天入院。WBC:194×109/L,N:085。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Ⅱ,粒细胞增多,伴中毒性改变。B超:肝脾轻度肿大。住院后经2次血培养及一次骨髓培养均分离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经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治疗后,血培养转阴,痊愈出院。二、细菌鉴定 在肉汤增菌液内,37℃48h呈混浊生长,转种于血琼脂平板37℃24h后,可见无色菌落,直径约10~15mm、光滑、湿润、边缘较整齐。菌体形…  相似文献   

4.
荚膜组织胞浆菌的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明确并检出引起组织胞浆菌病的病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HC)。方法 骨髓直接涂片镜检;骨髓组织接种于梅里埃双相培养基等培养基上,分别于25℃及35℃孵育,观察HC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做涂片染色置显微镜上检查。结果 HC为双相型真菌。25℃条件下为雾菌相,霉菌相镜检找到特征性齿轮状大分生孢子;35℃及动物体内为酵母相,涂片镜检可见酵母样孢子。结论 组织胞浆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以患者体内分离出HC。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艾滋病患者体内所感染的病原菌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方法取患者骨髓涂片、染色、镜检及血液真菌培养,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骨髓涂片中可见巨噬细胞内有大量有横隔的病原体,血液培养为双相真菌,25℃青霉相生长并产玫瑰红色素,显微镜下可见帚状枝。结论由患者体内分离的病原菌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相似文献   

6.
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重要的病原菌,我室从1例高热病人血培养中检出S.moscow(莫斯科沙门菌),报道如下。1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66岁,因无诱因持续发热,乏力,纳差,疑为伤寒转入我院传染科。入院后查血常规: Hb 98g/L;WBC6.1×109/L; PLTll0×109/L;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肥达反应均为阴性。于发热39.7℃时做血培养。2细菌学鉴定2. 1血液培养无菌抽取新鲜血液注入肉汤中。 37℃ 72 h肉汤才出现混浊,后转种 SS琼脂平板, 37℃ 24 h后生长出直径2-3mm,表面光…  相似文献   

7.
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分离鉴定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宁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4):1777-1778
目的 为了解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培养特征和在显微镜下菌体特征,并检出患者体内的马尔尼菲青霉菌及在不同种类标本和临床各科的分布.方法 取患者血液、痰液、粪便、胸腔积液、脓液及咽拭子等标本做真菌培养,分别置25 ℃和35 ℃孵育,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培养出双相性真菌,于25 ℃为青霉相,产生具有特征性的红色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于35 ℃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酵母样细胞,形似腊肠.结论 从标本中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的金标准,血液标本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检出率高于其他标本,临床医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尽早做血培养检查,以减少漏诊的发生.了解马尔尼菲青霉菌在临床各科的分布特点,有利于医生对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真菌(1-3)-β-D葡聚糖及血液培养在非HIV感染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例非HIV感染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静脉血进行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及真菌(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同时对患儿静脉血进行血液培养,血培养仪阳性报警后对培养液进行真菌双相培养,肉眼观察菌落形态,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结果14.45 μg/L; 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77.14 pg/ml; 血液培养检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液25℃菌落为菌丝相,沙保氏培养基上有水溶性酒红色色素产生,35℃为酵母相,菌落可见脑回样皱褶,显微镜下菌体见典型的扫帚状分枝和分隔菌丝。结论 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真菌(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联合血液培养,有助于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1991年11月,我科从一例8天的新生儿肠炎、败血症患儿的血培养和粪便培养中,同时分离出布鲁克利沙门氏菌.现报告如下.细菌分离鉴定血液经增菌肉汤35℃培养24h 后呈均匀浑浊生长;转种血平扳,菌落为圆形,直径3~5mm,灰白色,光滑、湿润;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设计马内菲青霉菌特异性引物,探讨马内菲青霉菌病早期诊断的方法及抗生素治疗的药物选择.方法 马内菲青霉菌按常规方法放在25℃和37℃进行真菌培养;参照NCCLS M27-A,M38-P对3株马内菲青霉菌的酵母相和菌丝相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PCR的鉴定采用马内菲青霉菌18S rRNA的特征序列,设计内引物Pm1,Pm2和外引物FSF,FSR进行巢式-PCR扩增,并对产物进行产物鉴定.结果 马内菲青霉菌为双相性真菌,25℃为青霉相,在沙保弱琼脂平板上产生具有特征性的红色色素,37℃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微量稀释法比较马内菲青霉菌在25℃菌丝相和37℃酵母相时的MIC值,结果显示伊曲康唑敏感性最强,其次是酮康唑、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最弱的为二性霉素B;3株马内菲青霉菌经巢式-PCR扩增后大约有400 bp片段,其他真菌如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则没有.结论 巢式-PCR可以快速鉴定马内菲青霉菌,48 h培养的单个菌落、10 h可以鉴定出结果,而培养则需4~7 d,巢式-PCR对马内菲青霉菌病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医生应结合临床症状及早应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医用超声藕合剂以其图像清晰,容易展开,润滑性持久,无副作用等优点被医院广泛使用。医用超声藕合剂被杂菌污染后,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或(和)绿色絮状物,严重影响感观与使用。将其在生理盐水中作适当稀释后,涂布LB培养基和土豆培养基平板,分别置37℃培养1d和30℃培养3d。镜检发现,土豆培养基上生长1~2种霉菌(初步鉴定为木霉),LB培养基上生长细菌初步鉴定为杆菌。将污染的霉菌接种0.7%软琼脂土豆培养基,于30℃培养3d。取混匀的培养物均匀涂铺于土豆培养基平板上,再将加有30μl戊二醛溶液、直径8mm…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例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患儿进行普通血液培养、真菌血培养,将阳性培养液转种沙氏平板及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25、35℃培养后进行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同时进行血涂片、骨髓涂片染色镜检。结果经上述培养及染色镜检,检出马尔尼菲青霉。结论联合使用多种检测方法有助于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3.
马尔尼菲青霉病真菌学检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明确并检出引起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原菌马尔尼菲青霉。方法取病损,分泌物等接种于沙保等培养基上,分别于25℃及37℃孵育,在显微镜及电镜下观察PM特征。病损组织做苏木素,伊红等染色法,观察PM在组织内特征。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于含糖培养中产生红色色素,于37℃及人体内酵母相,无色素产生。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9岁.腹泻,粪便镜检脓细胞满视野,T38.5℃,口服头孢力新5天后症状消失.一周后又发热但无腹泻,T37.8℃.口服头孢力新4天无效,改用头孢环乙烯仍无效.血L型培养为甲型到伤寒沙门菌L型,以四环素治疗痊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细菌学鉴定血和粪便常规培养均阴性,血L到培养4天见颗粒状物生长.转种L型平板,置35℃CO2箱48h后,G型、F型和L型3种菌落形态均有.染色见革兰阴性长丝状菌和多形态菌,细胞壁缺壁.本菌在L型平板上培养2次,再转种血平板置35℃24h,有回复菌落,直径2mm,灰白色、扁平、光滑湿润、不溶血,染色…  相似文献   

15.
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皮下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schencki)系双相形态的酵母样真菌,在体内或37℃培养呈酵母样真菌,若培养物孵育于25℃时,则呈丝状真菌,是该属中唯一致病菌种。本例患者因未获得微生物检验诊断而延误5年,现介绍如下。1病例摘要患者,女性,36岁...  相似文献   

16.
1996年6月30日,从一妇女血液中检出一株蜡样芽胞杆菌,报告如下:病冽摘要患者女,38岁,因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微感风寒,全身酸痛,伴轻度咳嗽来院门诊。体温40℃白细胞计数7.O×109/L,中性粒细胞占0.76,淋巴细胞0.24。入院后血液培养检出蜡样芽胞杆菌。经丁胶卡那霉素、洁霉素治疗,一周后痊愈出院,随访无复发。细菌学鉴定取血样接种营养肉汤(1:10)。35℃24h呈均匀混浊生长,管底有散在沉淀,血球部分溶解,有茵膜形成。转种血平板35℃培养24h,菌落呈灰白色,表面粗糙,似毛玻璃状,有错样光泽,呈扩散生长,初为α溶血…  相似文献   

17.
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真菌进行鉴别诊断。明确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的主要区别。方法:取患者血液、骨髓、皮损分泌物等接种于沙保罗培养基,分别置25℃和37℃孵育,观察菌体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从患者体内分离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霉菌相,在含糖培养基中产生特殊的红色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于37℃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并可见腊肠状细胞和横壁。可排除荚膜组织胞浆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诊断的金标准是从体内分离出病原菌,而菌体的形态检查对两病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98 - 1 999年间我们对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体检 ,自 2 3438份粪便标本中检出了诺威奇 (编号 :98- 2 892 )、胥莱士亥姆 (编号 :99- 32 1 8)、南班克 (编号 :99- 4533)三株沙门氏菌。现将分离鉴定结果报告如下。1 分离方法 :用棉拭子采集粪便置于肠道增菌肉汤中 37℃增菌过夜 ,转种SS平板 37℃分离培养 ,2 4小时后将可疑菌落接种于克氏双糖铁培养基上。2 菌落形态与镜检 :上述菌株在SS平板上均呈园形、光滑、湿润、半透明、中心带黑色的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3 生化反应结果 :见附表。 肠杆菌科噬菌体裂解试验 :使用珠海东大生…  相似文献   

19.
住院病人床单细菌污染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院加强管理前后住院病人床单进行了细菌污染调查。加强管理的措施为:①入院病人去除脏污衣物,条件许可时沐浴更衣后再进入病房;②每周更换一次床单,潮湿、脏污的床单与被褥立即更换;③病人出院,床单、被褥全部撤换。换下的床单均经清洗、消毒处理。检测时,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25cm2)压印10s采样。每条床单采4份样。采样后,置37℃培养48h,进行菌落计数,计算平均值。污染细菌总数,以普通病房床单≤10cfu/cm2,母婴同室与烧伤病房床单≤5cfu/cm2,备用床单≤2cfu/cm2为合格。结果,检…  相似文献   

20.
1997年4月,对本院产科23名哺乳期产妇的乳头及其周围皮肤和手,于消毒前、后,分别用普通营养琼脂(对经氯己定消毒纸巾擦拭消毒者琼脂中加05%吐温80与10%卵磷脂)平板压印10s采样。样本置37℃培养24h,计数菌落。取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