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藏经》托名汉代华论所作,书中所论“骨痹”与《素问·痹论》所论“骨痹”、“肾痹”不同,其与现代医学骨关节疾病的对应关系也未见系统的论述。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原文:骨痹者,乃食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田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人;邪气妄人,则上冲心舌;上冲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不遂;旁及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儒,虚在中则…  相似文献   

2.
《中藏经》托名汉代华佗所作,书中所论骨痹与《素问·痹论》骨痹、肾痹不同,其与现代医学骨关节疾病的关系亦无系统论述,本文试图作一探讨。原文:骨痹者,乃食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而...  相似文献   

3.
孙光荣教授论《中藏经》并非伪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光荣教授是国家非物质遗产同仁堂20 名中医药大师之一,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著名中医药文献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藏经》虽为一医学典籍,但却汇集了哲学、气候学、天文学等内容,充分体现了道家、《易经》的一些思想。本文论述了其与道家、《易经》的学术的思想渊源和聆听孙光荣教授的授课心得。  相似文献   

5.
华佗《中藏经》校注后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藏经》整理研究,在李聪甫研究员主持与指导下,勘误订讹,注难析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终致版归一式。今将本次校注所需誌之者,列述于后。1《中藏经》作者及成书年代考《中藏经》始载于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医方下,题曰华氏中藏经。陈振孙《直齐书録解题》録为中藏经一卷,汉谯郡华佗元化撰。然而,关于本书及其作者之真伪,代有考辨而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6.
喜得孙老<中藏经>讲义,如获珍宝.孙老详尽地为我们解析了<中藏经>其书及其学术思想.讲义分作者与成书年代考辨、<中藏经>版本源流考释、<中藏经>原文解读示例、<中藏经>学术思想考析、<中藏经>医疗经验撮要等5 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中藏经>,通过孙老的讲解,使我真正体会到本书的学术思想和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藏经>成书时期,也是众说纷纭,后世多遵孙星衍之说认为<中藏经>为六朝后人伪作.现存<中藏经>有六朝后人手笔是不可否认的,但就此肯定该书是六朝后人伪作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华佗<中藏经>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定进行校注、语释的十大经典著作之一,由孙光荣教授执笔的华佗<中藏经校注>、<中藏经语译>使华佗<中藏经>获得了新的生命.近来阅读华佗<中藏经>,对华佗补益养生方有些认识和体会,现略述之,以期有益于中医临床和当代养生.  相似文献   

9.
一、独到精辟论脏腑《中藏经》在论述脏腑辨证时,始终以脏腑生理为指导,在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将脏腑疾病所产生的各种表现,通过四诊、八纲来辨别其虚、实、寒、热等变化,使之形成了生理、病理、四诊、八纲相联系的较完整的系统。《中藏经》在论述脏腑方面十分精确。如,对三焦的论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  相似文献   

10.
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历来重视对中医经典《中藏经》的研究,认为本书是一部结构严谨、行文简约、蕴意深厚的中医经典著作。经过反复研读孙光荣教授关于《中藏经》讲座的课件,本人深有体会,下面谈一谈对《中藏经》的学习心得。通读《中藏经》全文,本人认为其核心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观念,二是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11.
<中藏经>传为汉.华佗所著,凡三卷,为中医学经典名著之一.<中藏经>前两卷中脏腑辨证理论初步系统化,脉学理论则贯穿其中.本文从"判断生理功能,指导脏腑辨证,判断疾病顺逆预后,决断患者生死"四个方面对<中藏经>的脉学理论进行梳理,以促进中医脉诊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藏经》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对水肿病的病因及诊疗做出了全面的分析,以十水论治,从水肿的病因、症状、治法、预后等方面做了精要的论述,其思想对本病的诊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鸣钟 《中医研究》2010,23(8):15-15
《中藏经》托名汉代华佗撰著,亦名《华氏中藏经》,后之学者疑是华氏弟子录辑或六朝入手笔。本书将《灵枢》、《素问》脏腑脉证系统归纳,为中医中药古典著作之一。“中”,有内、里之义;“藏”,有储藏、脏器之义;“经”,有常规、原则之义,又是载一事一艺的专书。  相似文献   

14.
察声是中医闻诊的重要内容,判断病人精气神的重要方法.华佗<中藏经>对察声诊病有许多记叙,研读<中藏经>对其察声诊病有一些认识和感悟,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始载于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医方(下)》。《中藏经》因伪托华佗之名蒙尘千载。而终传于世者,盖其学术思想渊源于《内》、《难》,而又以脉证形气决生死,以脏腑辨证为中心独树一帜,实乃自《内》、《难》以降,理法方药俱备之最  相似文献   

16.
李冀  张绍峰 《中医药信息》2011,28(4):156-157
通过对《中药大辞典》和大量古籍的查阅,梳理了《中藏经》中一些易混药物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中藏经》作了相应的铺垫。  相似文献   

17.
脏腑辨证起源于《内经》、《金匮要略》,形成于《中藏经》,完善于金元时期张元素,形成了理、法、方、药完整的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其中,《中藏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病有災怪論第十四 [原文]病有災怪,何謂也?病者應寒而反熱,應熱而反寒,應吐而不吐,應瀉而不瀉,應汗而不汗,應語而不語,應寐而不寐,應水[1] 而不水,皆屬災怪也.此乃五臟之氣不相隨從[2] 而致之矣.四逆[3] 者不治.四逆[4] 者,謂主客氣俱不得時也.  相似文献   

19.
寒熱論第七 [原文]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發熱[1]於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發熱[2]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也.寒[3]而頰赤多言者,陽中之陰邪也.  相似文献   

20.
上下不寧論 第九 [原文]脾病者,上下不寧.何謂也?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屬陰;肺者,氣也,屬陽.脾病則上母不寧,母不寧則為陰不足也.陰不足,則發熱.又脾病則下子不寧,子不寧則為陽不足也.陽不足則發寒.脾病則血氣俱不寧,血氣不寧,則寒熱往來,無有休息,故脾[1]如虐也.謂[2]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則如斯耳.他臓上下,皆法於此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