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种生物瓣衰坏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瓣膜由于其所特有无金属开瓣音 ,无溶血 ,低血栓发生率以及不需终身抗凝等优点 ,其临床应用和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瓣膜衰坏 (failure)而引起的耐久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大量的研究证实 :异种生物瓣衰坏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1] ,其中包括宿主因素 ,瓣膜处理方式及瓣膜设计构造等引起的钙化、机械应力效应以及免疫原性反应等损伤过程。一、生物瓣的生化改变———钙化及其对策钙化是生物瓣膜衰坏的首要因素[2 ] ,也有人认为是唯一因素 ,其钙盐沉积为最显著的病理特征。一般认为与蛋白聚糖和羧基组织中残余的碱…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30例60岁以上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评价生物瓣膜在巨大左心室的心脏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生物瓣膜置换术的30例巨大左心室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1~80(67.3±5.4)岁。置换二尖瓣生物瓣膜15枚,主动脉瓣生物瓣10枚,联合置换生物瓣膜5例10枚。结果:术后无死亡患者。院外随访3个月~3年,随访患者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现瓣周漏、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出血等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示生物瓣膜功能良好,无明显衰败迹象。结论:高龄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手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以及术中注意心肌保护,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患者术后瓣膜无杂音,同时避免抗凝治疗带来的风险,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是目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主要手段,机械瓣置换术后出血、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瓣膜机械故障等一系列相关并发症是影响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后患者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人工生物瓣膜的出现及其技术的不断的进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瓣膜术后相关的并发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广西灵山县人民医院2006年9月~2008年10月期间,运用人工生物瓣膜置换二尖瓣7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前言] 自从1960年Harken在人体上第一次用笼球瓣膜进行替换手术获得成功后,继之1965年由Binet将异种生物瓣膜使用于人体获得成功。前一种瓣膜是用人工材料制成的称为“人工瓣”而后一种是用生物组织(如:猪主动脉瓣、牛心包)制成的称为“生物瓣”。自1965年生物瓣应用于临床到在现只不过有十多年历史,目前国外、国内对瓣膜的研制和临床应用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到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置换术后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55月,无死亡病例。结论生物瓣膜置换术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比机械瓣膜置有效的减低了术后出血、栓塞、瓣膜毁损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瓣膜手术等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到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置换术后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55月,无死亡病例。结论生物瓣膜置换术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比机械瓣膜置有效的减低了术后出血、栓塞、瓣膜毁损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瓣膜手术等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广东 I型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瓣膜 5年及 10年累计生存率及生存规律,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1978年 5月- 1998年 12月期间随访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接受广东 I型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病例 177例(男 85例,女 92例,年龄 7~ 53岁),搜集瓣膜生存时间数据等.[结果] 177例病人广东Ⅰ型心脏生物瓣膜 5年及 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93.2%、 49.0%.男、女瓣膜累计生存率曲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 14岁)、中(15~ 40岁)、高(≥ 41岁) 3个年龄组瓣膜累计生存率曲线比较,其中低与中,低与高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中、高 3个年龄组瓣膜 6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34.3%、 93.0%、 90.6%%;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0、 47.8%、 61.7%. 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 10岁,瓣膜生存概率增加到前一年龄组的 1.415倍(95% CI=1.142,1.753).[结论] 广东Ⅰ 型心脏生物瓣膜效果良好,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年龄组瓣膜效果更好,瓣膜生存时间与年龄关系较为密切.广东Ⅰ型心脏生物瓣膜更适合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8.
生物瓣膜钙化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小明  任长裕 《上海医学》1989,12(9):550-552
生物瓣耐久性较差,限制了生物瓣的广泛应用。生物瓣的钙化是生物瓣衰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外在降低生物瓣膜钙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实验研究的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三尖瓣生物瓣置换例数较少,其耐久性和失功能原因尚不明确。本研究报道了一例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三年因自身三尖瓣瓣叶与生物瓣粘连导致瓣膜早期失功能的罕见病例。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三尖瓣生物瓣耐久性满意,早期失功能与左心系统不同,主要与血管翳增生、自身瓣膜粘连及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1996年 8月~ 2 0 0 0年 7月 ,对 4例二尖瓣生物瓣衰败患者施行了再次瓣膜替换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例 ,男 3例 ,女 1例 ,年龄 30~ 6 2岁 ,第 1次手术均为二尖瓣替换 ,所换瓣膜均为生物瓣 ,手术时间 1983~ 1988年 ,距第 2次手术 9~ 15a(平均 13a)。第 1次手术距再次出现症状时间 6~ 13a。再手术前心功能Ⅱ级 1例 ,Ⅲ级 2例 ,Ⅳ级 1例。1.2 手术方法 全组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用普通胸骨锯分段锯开胸骨。本组均有严重的纵隔心包粘连 ,小心分离粘连 ,直至左侧分离至肺动脉根部 ,右侧显露右心。…  相似文献   

11.
赵世雄 《广东医学》1990,11(1):41-42
机械瓣及生物瓣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这常从非同期单瓣置换结果推断,因手术程序、随访方案与完整性、并发症的评定及统计分析方法等都不相同,致互相比较的问题较多。因此,本文重点评述比较国外常用的Saint Jude机械瓣(SJV)、Bjork-  相似文献   

12.
生物瓣败坏再换瓣术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物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败坏的23例病人行再次瓣膜置换术,生物瓣置入体内平均时间为8.77年,术后死亡7例,死亡率30.4%,本文就再次瓣膜置换围术期的某些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瓣膜病人应用生物瓣置换的价值。方法:观察1997年10月至2005年4月应用Ed-wards Lifesciences牛心包瓣为60岁~74岁患者行瓣膜置换术52例,并随诊观察5个月~5a,平均3.2a。结果:心功能由术前Ⅲ级~Ⅳ级恢复至Ⅰ级~Ⅱ级,心影缩小,无抗凝有关并发症。结论:老年患者应用生物瓣可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并可避免因抗凝治疗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进行手术的236例瓣膜性心脏病进行临床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提高对本病的手术疗效。方法:机械瓣置换265瓣(进口双叶瓣171瓣,进口单叶瓣84瓣,国产瓣10瓣),生物瓣置换17瓣。结果:术中死亡2例,均为左室后壁破裂占0.8%。住院死亡11例(占4.7%)。随访205例,91%患者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结论:对瓣膜性心脏病手术方式和时机应认真选择,并重视围手术期监测,术后合并症的早期有效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心脏人工生物瓣膜与机械瓣膜在育龄期妇女(18~40岁)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围术期、围产期和术后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纳入2005年9月至2014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心脏人工生物瓣膜置换术并完成随访的33例育龄期〔(25.2±7.1岁)〕女性患者,按照1∶4比例纳入132例人工机械瓣膜植入患者匹配。随访其围术期、围产期和术后近中期(3~5年)临床结局。 结果平均随访(5.8±3.6)年,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围术期和术后近中期临床结局无明显差异。17例生物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有孕产经历(pregnancy and birth experiences ,PBE),术后(3.8±1.1)年共经历PBE 21次;60例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有PBE,术后(3.6±1.4)年共经历PBE 69次,两组患者孕产期和胎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此外,有PBE的17例生物瓣膜置换患者术后3年和5年心瓣膜置换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9%和11.8%,而无PBE的16例生物瓣患者上述发生率分别为0%和5.9%,两组总体无病生存率(未发生心瓣膜相关不良事件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结论育龄期女性选用人工生物瓣膜或机械瓣膜植入均能取得理想的近中期疗效,而选用生物瓣膜并未较植入机械瓣膜获得更佳的围产期结局。PBE可能不会增加生物瓣膜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我院近年来应用新型防钙化生物心脏瓣膜行二尖瓣替换30例,临床 经过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换瓣病例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5~64岁,平均病程15年,术前心功能Ⅲ级15例 ,Ⅳ级15例。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切除病变二尖瓣以生物瓣代替。并行手术:三尖瓣成形10 例,主动脉瓣替换及冠脉搭桥各4例。 2 结果   对12例病人于手术前后进行了血液动力学检测。结果:换瓣后72h内平均动脉压较术前(1 1.76±0.24)kPa略有下降(10.22±0.19)kPa;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入压由 术前的(1.97±0.02)kPa,(6.41±0.28)kPa,(4.28±0.13)kPa下降至术后的(1.28±0.02)kP a,(2.81±0.24)kPa,(1.55±0.17)kPa,接近正常范围。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 瓣口面积明 显改善,短轴缩短率明显上升(25%→62%)。生物瓣性能及活动度均好。患者术后心功能均较 术前有Ⅰ~Ⅱ级改善。 3 讨论   防钙化生物瓣是我院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瓣,是对戊二醛处理的猪瓣进行了有效的抗钙化处 理,缩短了热缺血时间,采用无张力固定,设计了弹性支架,减少应力增加了耐疲劳性 [1]。临床证实,应用新型生物瓣患者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8年以上随访无瓣膜衰竭或 与瓣膜相关的并发症。   防钙化生物二尖瓣有25mm,27mm和29mm三种型号,并有配套的瓣环测试器。使用前须用生理 盐水充分漂洗最小5次,特别要注意挤压生物瓣缝合环部位,防残留保存液戊二醛对机体造 成危害。  相似文献   

17.
生物心脏瓣替换后瓣膜功能失调标本分析李冠周,马宝珠附属二院心外科(050000)关键词生物瓣;瓣膜替换术;猪;牛;分析我科自制猪主动脉瓣和牛心包瓣,1979年3月~1987年7月应用临床共9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56例,单纯M尖瓣病变应用生物瓣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166例异种心脏生物瓣膜的临床应用及远期结果与随访。方法自1987年3月 ̄2003年5月,用自制心脏生物瓣膜223枚,为166例患者行瓣膜置换术。采用猪主动脉瓣94枚,牛心包瓣129枚;其中163枚采用复合方法鞣制,60枚采用单纯戊二醛方法鞣制。男70例,女96例;年龄12 ̄62岁平均(42.23±8.12)岁。二尖瓣病变89例,三尖瓣病变39例,主动脉瓣病变10例,多瓣膜病变28例。生物材料选用单纯戊二醛鞣制和三氧化二铬复合鞣制两种方法处理。结果术后早期(30d内)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4例,左心室破裂2例,肾功能衰竭死亡2例。生存者随访,术后5a效果良好,晚期死亡2例,均死于10a后因生物瓣衰败未及时再次换瓣。失访16例。随访10 ̄15a89例,8 ̄9a27例,8a以下34例。再次瓣膜置换41例,猪瓣20例,牛心包瓣21例。结论复合方法鞣制异种生物瓣膜的各项理化性能指标已达到《人工心脏瓣膜通用技术条件》GB—12279—90的标准要求,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可靠、有效手段,尤其近年手术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9.
报告二尖瓣替换术后生物瓣衰败再手术6例,其中生存5例恢复良好,死亡1例。本组病例在生物瓣置入后9年左右出现瓣膜衰败,以钙化、穿孔关闭不全为主,同时伴有瓣支架蠕变、血栓形成和狭窄、生物瓣衰败,宜早期治疗。二次手术效果显著,着急在于分离粘连,防止意外大出血和保护心肌,并提出相应处理措施,建议慎用生物瓣。  相似文献   

20.
<正>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 VHD)是多种原因引起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所致的心脏病,二尖瓣疾病是最常见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我国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4%,每年约有7万人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术[1]。由于机械瓣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出血和血栓风险大,越来越多的患者更倾向于生物瓣。而生物瓣的使用寿命不如机械瓣,存在钙化、退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