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由朗格汉斯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多核细胞组成。朗格汉斯细胞胞核稍偏位,呈卵圆形、肾形或因核沟而凹陷,核仁不明显,呈"咖啡豆"样(图1);胞质丰富,呈淡染或嗜酸性,可见丰富的胶原  相似文献   

2.
氯氮平致粒细胞减少的骨髓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氯氮平致粒细胞减少者12例的骨髓象,以氯氮平治疗未引起粒细胞改变者12例作对照。结果粒细胞减少音骨髓象有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明显减少等改变(P<0.01);红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则不受影响(P>0.05)。就氯氮平致粒细胞减少的可能机理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3.
黄华生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26(1):112-113,115
正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朗格汉斯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LCH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发病率为0.1~1.0/10万。本病可表现为单一系统受累及良性病灶,或多个系统病变,并构成生命威胁。下丘脑—垂体区域是LHC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部位,常因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的白细胞类型,为本疾病的病理机制及其诊疗提供依据和线索。方法 将117例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16年5月~2020年5月)纳入研究组,并将同期117例正常人纳入对照组。检测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首发精神疾病患者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嗜碱性粒细胞存在升高的趋势(P=0.078)。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嗜碱性粒细胞有升高的趋势,炎症标志物在未来有可能帮助我们理解精神分裂症复杂的发病机制,亦可成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单核-巨噬系统的一种罕见疾病,可侵犯所有器官,造成局限性或广泛性脏器损害,而中枢神经系统(CNS)-LCH较为少见,以精神障碍为首发表现的CNS-LCH在临床上更为罕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伽玛刀治疗科收治了1例以精神障碍为首发表现的CNS-LCH患者,笔者现将其诊治经过报道如下,以增强临床同道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背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后导致急性肺损伤仅有零星报道,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富集导致肺损伤的临床表现、机制。 方法:报告1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导致咯血和影像学肺部结节状、片状阴影,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与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能会导致肺损伤,机制可能和中性粒细胞在肺部聚集、黏附、释放炎症递质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性粒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成员,广泛分布于循环系统中,而脑实质内的中性粒细胞可能更多地来源于颅骨和邻近的脊椎骨髓。最近的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在与胶质瘤细胞接触后发生表型改变,并表现出多种功能,包括参与胶质瘤的恶性进展、免疫抑制和抗肿瘤作用。在早期阶段,中性粒细胞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机制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中性粒细胞抗肿瘤作用逐渐减弱,而促肿瘤作用逐渐增强。此外,中性粒细胞还通过各种因子和受体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胶质瘤增殖、侵袭、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因此,针对中性粒细胞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新一代免疫疗法,并提高癌症治疗的疗效,这些策略主要涉及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招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重编程和耗竭。该综述总结了中性粒细胞的起源、功能状态、免疫作用等研究,以及它对胶质瘤的影响及靶向治疗的前景。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 51(2): 76-84]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脑出血血肿大小、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测定10 4例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 ,根据头部CT扫描计算血肿大小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断预后 ,将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呈显著相关性 ,死亡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存活组有明显升高。结论 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及临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表现。方法对115例神经系统疾病中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比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在脑寄生虫病感染中增高明显,其次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和脊髓病变。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对脑寄生虫、结脑和脊髓病变的识别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反应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脑出血血肿大小、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测定104例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根据头部CT扫描计算血肿大小,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断预后,将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呈显著相关性,死亡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存活组有明显升高。结论 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及临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免疫保护位点。由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存在造血微环境异常和免疫异常,所以推测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来源的肿瘤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比较其与正常人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 方法:分离正常人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 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正常志愿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和表型没有差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抑制T细胞周期及活化的能力减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缺陷,如果使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体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最好是选用异基因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2.
摘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种糖基化的多肽链细胞生长因子,能特异地调节粒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能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效应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随着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手段。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白细胞减少性疾病。近年来在化疗基础上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预激方案也取得良好疗效,为难治、复发、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创造了机会。目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临床上应用最成功的几种造血调控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对氯氮平治疗的132例病人进行调查,并就有粒细胞改变的85例加以分析。结果提示:氯氮平治疗所致粒细胞改变与服药剂量、单一或合并用药无关,性别差异显著,随着用药时间增长,粒细胞改变发生率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脑桥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1 病例男,43岁.因"头昏2年,言语不清6个月,双下肢乏力4个月"于2010年4月23日人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患者200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尤以行走时明显,且伴身体不稳感,并渐出现视物模糊,喜单眼视物;2009年10月出现言语不清、饮水呛咳,2010年1月出现双下肢乏力.既往史:2002年出现上颌前庭区溃疡,长期不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非细菌感染患者粒细胞CD64指数阳性的原因。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神经外科295例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后粒细胞CD64指数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共24例患者术后粒细胞CD64指数阳性,其中细菌感染患者13例,非细菌感染但粒细胞CD64指数阳性患者11例。11例患者粒细胞CD64指数均为轻度升高,结果为3.18-7.00。分析这11例结果发现,非感染阳性的原因主要为手术应激(6例,55.0%)、病毒感染(3例,27.0%)、真菌感染(2例,18.0%)。结论粒细胞CD64指数作为提示外科术后细菌感染的指标时,当检测结果位于3.18-7.00之间时需要结合临床其它指标如影像学资料、C-反应蛋白、白介素-6、降钙素原等综合评价,以免造成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16.
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是当前健康志愿供者采用的主要方法。据国内外文献报告: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已发生少数严重不良反应,这引起了国人对中国非血缘健康供者安全的忧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动员剂对健康志愿供者有何影响?是否安全?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正常供者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3-01/2008-12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动员剂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赠者16例,观察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CD3、CD19、CD3+4、CD3+8细胞比值在动员前后变化,并随访所有供者。 结果与结论:10例供者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过程中无任何不适,有3例出现低热,头痛、肌肉及骨骼疼痛、腰痛等,3例供者出现发热,其严重程度均在Ⅰ级,但无需终止动员。白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数量较动员前升高,停止动员后3 d全部供者的白细胞恢复至动员前水平。血红蛋白、血小板、CD3、CD19、CD3+4、CD3+8细胞比值在动员前、动员后72,96 h无明显变化。提示健康供者可耐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动员和采集过程;且对T细胞亚群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帕金森病(PD)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7例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其中38例合并周围神经病的帕金森病患者为病例组; 59例不合并周围神经病的帕金森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常规,记录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Hoehr-Yahr(H-Y)分级,比较各因素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病例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病例组及对照组性别、年龄、帕金森病程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可能是帕金森周围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出血急性期血常规参数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03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纳入研究,30例健康检查者为正常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分组:按出血情况不同分为血肿扩大组、并发脑室出血组、出血量30mL组、出血量≥30mL组,对比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按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分为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对比急性期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按预后分为死亡、不良和良好组,对比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与脑出血急性期预后的关系及预测预后有效率。结果出血量30mL组淋巴细胞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脑室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出血量30 mL患者(P0.05),但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入院后3d、7d,轻、中、重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d这种差异消失。死亡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最高(P0.05)。脑积血患者白细胞计数上升77.14%,中性粒细胞上升71.43%。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不仅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还与出血量、治疗时间相关,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脑脊液中出现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在临床上一般怀疑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 ,但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的脑膜炎临床上少见。现将 1998至今我院先后发现的 15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的脑膜炎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其中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9~ 63岁。1 2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 :白细胞数增高 5例 ,蛋白增高 9例 ,其余各项均正常。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15例均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10 %~ 2 0 % 5例 ,2 1%~ 3 0 % 8例 ,40 %以上 2例。其它检查 :脑脊液囊虫抗体、弓形虫抗体、旋毛虫抗体、…  相似文献   

20.
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分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和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前者好发于淋巴造血系统,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后者包括累及淋巴造血系统和(或)中枢神经系统的Rosai.Dorfman病、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欧迪海姆.奇斯特病、幼年性黄色肉芽肿和播散性黄色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脉络丛黄色瘤。本文简要介绍上述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与鉴别要点。由于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病率低,未能引起神经外科和病理科医师的足够重视,易造成误诊和误治。因此,了解此类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与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