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浊毒理论探析消渴病的发病机制与治法。浊毒既是消渴病进展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参与消渴病的各个阶段,由浊酿毒是消渴病发病的基础,浊毒伤络是消渴病并发症的核心病机,临证宜运用化浊解毒、清热解毒、化瘀解毒、扶正解毒等方法因势利导,使浊邪得化,邪去正安。  相似文献   

2.
介绍牛春兰教授从浊毒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牛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水湿、湿浊、湿热、瘀血、溺毒等为标,虚实互为因果,夹杂致病。水湿、湿热、瘀血等标实之邪均属"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内毒,基本病机是脾肾气阴亏虚、浊毒内蕴。临床治疗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依疾病分期论治,采用芳香化浊解毒及升清降浊法、通腑泄浊解毒法、淡渗利湿解毒法、通络化瘀解毒法、发汗散浊排毒法、清热化湿解毒法等,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患,标实之邪即为浊毒之邪,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浊毒之邪密不可分。通过阐述浊毒理论的发展、浊毒产生原因以及致病特点,试析浊毒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治疗以化浊解毒为原则,采取发表透浊、芳香化浊、渗湿利浊、清澡去浊、通络散浊、通腑泄浊等方法因势利导,驱邪扶正,为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首次提出“消渴肾病”“消渴肾衰”中医新病名,认为消渴肾衰的核心病机是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病机关键一是毒邪,二为内生风邪,临证当审毒治风,以解毒通络,护肝益肾为治疗大法。依据南征教授基于风毒治疗消渴肾衰长期的临床实践,其治疗法则及用药经验,可总结为“凉肝息风解毒法”“镇肝息风解毒法”“养血息风解毒法”“搜风通络解毒法”“破血祛风解毒法”“益肾息风解毒法”“泄浊息风解毒法”“活血祛风解毒法”“滋阴息风解毒法”“导邪搜风解毒法”等十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浊毒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PAG)发生、发展及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其病机总属虚实夹杂,邪实为主,浊毒相干为致病的关键,化浊解毒、健脾和胃、理气活血为其基本治则,从浊毒论治是治疗HPAG的关键环节,创制验方"化浊解毒清幽方"成为HP相关性胃炎治疗之专病专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陈国丰教授基于中医思维,认为口腔扁平苔藓的中医病因病机为浊邪内盛、上犯肌膜.浊邪可分为湿浊、浊瘀与浊毒.治疗时以祛湿化浊、破血消瘀、泻火解毒为法,中医辨证论治口腔扁平苔藓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从浊毒认识代谢综合征,阐明浊邪是代谢综合征形成的始动因素,由浊致毒则是其发展的关键环节。代谢综合征经过浊、毒、虚三个阶段,其临床特点是虚实夹杂。化浊解毒应贯穿于代谢综合征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功能衰竭毒邪产生的根源在于升降失司,毒邪、瘀血相互转化,胶结成瘀毒,并贯穿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始终。临床治疗根据毒邪、瘀血的轻重,分别以温阳益肾、通络活血、通腑泄浊、化瘀解毒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9.
“化浊解毒”法则是在国医大师李佃贵创立的“浊毒理论”大前提下,根据浊毒的致病特点及遵循疾病产生发展规律得出的重要治疗原则。其核心是分离浊毒、孤立邪势,从而使人体达到浊化毒除的理想状态。即所谓徒解其毒则浊难祛,徒化其浊则毒愈甚,因此同时祛除“浊”“毒”对疾病发展过程的阻断及预后十分重要。“化浊解毒”法则为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了新的辨治思路,重视肺与肝两者的关系在此法则中尤为关键。肺与肝生理相依、病理相从的特性导致气郁、湿郁、诸郁并存的病理现象,致使浊毒内生,从而对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造成严重损害,产生或进一步加重支气管哮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国医大师李佃贵“化浊解毒”法的指导下,从肺肝辨治支气管哮喘可为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原发性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排在前列。痰浊毒邪是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该文从"痰浊毒邪"致原发性肺癌理论,探讨化痰排浊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肺癌,为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肺癌提供一个思路和中医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钱玉良 《陕西中医》2011,32(8):1042-1043
目的:介绍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抄方,总结老师治疗经验。结论:湿浊、毒热、瘀血为CAG的主要病机,浊毒瘀邪的致病特点,治疗宜病证结合,化浊解毒祛瘀。  相似文献   

12.
通过阐述浊毒致病、致痫的理论基础,认为浊毒具有难治性、顽固性的特点,治疗上应辨明浊、毒之孰轻孰重,分浊离毒,使得病邪相对孤立,故以化浊解毒为治痫之纲,兼以疏肝理气,通窍定痫,兼顾整体.从浊毒理论入手,寻找其指导癫痫治疗的可行性,既是对现有浊毒理论的继承与完善,也是对癫痫治疗方法的补充和扩展.  相似文献   

13.
方剂学中的“毒”是指外感邪气,或无形之邪热,或浊毒邪气.治疗宜扶正解毒、清热解毒、化浊解毒.“糖毒”指消渴为病时人体之湿热邪气,其致病特点为缠绵难愈,易夹瘀夹痰.治疗“糖毒”应以健脾升阳化湿为基础,兼顾他邪,以阻消渴病变之源.  相似文献   

14.
南征教授将糖尿病肾脏疾病归纳为中医的“消渴肾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南征教授总结消渴肾病的长期诊疗经验,结合中医理论,提出“玄府-毒邪-肾络”理论。认为其基本病机在于“玄府郁闭-浊毒内生-肾络损伤”,制定了开玄解毒,通络益肾法,治疗上自拟消渴肾安汤加减,结合外用灌肠,增强解毒祛瘀、泄浊导邪之功,疗效确切。文章将其多年临证经验梳理总结并佐以验案说明,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作为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病理机制复杂,为糖尿病并发症防治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中医认识本病从“毒损”理论角度切入,正虚邪盛,痰、瘀、湿、浊蕴结不解而成毒,损伤脉管,致使结构和组织功能失常。朴春丽教授根据“态靶结合”辨证组方思想,以正虚毒损为态,痰瘀湿浊、糖脂之毒、动脉粥样硬化为靶,补虚、解毒、通络,开创解毒通络开痹方,态靶同调,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硬化(MS)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也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提出先天禀赋不足或五劳七伤所致的肾精不足是本病的主要内因,内外湿热毒邪是主要致病因素,毒损督络、戕害肾阳及脑髓、败坏形体为MS的主要病机和主要病理基础,益肾化浊、解毒通络是主要治则,即益肾、解毒化浊、通畅督络,并初步构建运用益肾化浊、解毒通络法辨治MS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任继学重用土茯苓消尿蛋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茯苓首见于《滇南本草》,归肝、肾、脾、胃经,甘平扶正,淡渗湿毒,临床可用于湿热邪毒所致痹证、淋浊带下、疮疡肿毒等。任继学常重用土茯苓解毒除湿,治疗肾风蛋白尿。正虚外感是肾风病成之因,湿浊毒邪则是肾风病成之机。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严健教授基于“浊毒瘀滞”理论指导全程管理肛肠疾病的经验。严教授认为浊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浊毒瘀滞是肛肠疾病的关键病机。浊毒瘀滞贯穿肛肠疾病全病程,全程疾病管理应严于术前、慎于术中、善于术后。提出肛肠疾病手术前后的病机演变规律为:术前以浊毒为主,术中以浊瘀为主,术后虚实并存,实以湿浊为多见,虚者兼气阴亏虚。倡导通和治则,临床以益气化浊解毒为主线,根据原发疾病、手术情况、实验室检查等加减用药。创立的经验方,主张以平衡脏腑、升降气机、燥脾润胃、运化三焦、通顺魄门,使浊毒之邪从气化而出。  相似文献   

19.
姚乃礼重视从邪毒理论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提出邪毒致病,邪毒包括邪气与毒邪。毒邪分为湿毒、痰毒、热毒、火毒、瘀毒。毒邪为患表现为病情顽固缠绵、损伤脏腑组织、舌脉、胃镜下的变化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制定解毒祛邪的治则,采用清热解毒、化湿解毒、化瘀解毒、抗癌解毒等治法,在用药时予以解毒攻邪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浊毒理论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浊毒之邪的认识及其致病特点。慢性肾衰竭标实之邪可归结为浊毒之邪,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与内毒,以及浊毒之邪在慢性肾衰竭中的致病特点和常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浊毒之邪的认识。进而在慢性肾衰竭中提出浊毒致病的理论和相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