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RhD阴性献血者RHD和RHCE基因,分析RhD阴性献血者的遗传背景。方法 对2021年3月~2022年5月雅安市中心血站经RhD初筛及确证试验为RhD阴性的无偿献血者标本,首先鉴定RHD等位基因是否完全缺失,随后检测非RHD等位基因完全缺失型标本10个外显子是否存在缺失,最后对无RHD等位基因及外显子缺失的剩余标本进一步进行DNA测序分析;采用SSP-PCR法检测RHCE基因。结果 104份RhD阴性标本的RHD基因检测结果中,完全缺失65份(d/d),RHD基因部分缺失(1条等位基因缺失)33份,RHD基因无缺失6份;对上述33份RHD基因部分缺失标本的RHD等位基因进行10个外显子检测发现13份部分外显子缺失,其基因型均为RHD*D-CE(3-9)-D/d,表型为RhD阴性,余20份未见外显子缺失;其余无缺失标本的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6份标本的基因型为RHD*1227A/RHD*1227A型,19份标本的基因型为RHD*1227A/d型,1份标本的基因型为RHD*  相似文献   

2.
目的准确鉴定携带D变异型合并亚洲型DEL个体的血型。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1名临床常规血型检测为RhD阴性、其父母皆为RhD阳性的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做RhD血型鉴定,使用D-Screen试剂盒检测该例D变异型标本的RhD抗原表位;提取基因组DNA,采用MLPA基因分型方法和Sanger测序法对该例D变异型标本做RHD基因型分型。结果先证者血清学鉴定:D变异型,基因分型:RHD*960A/RHD*1227A(RHD*960A/01EL.01);其父亲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其母亲携带RHD*960A等位基因。结论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亚洲型DEL)个体不会在免疫刺激下产生同种抗-D,表现为D变异型;基因型鉴定及分析可为这种患者输血安全及这种孕妇产前检测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血清学弱D表型献血者RhCcEe表型与RHD基因型特点。方法收集38例献血者血液样本,抗-D抗体(IgM/IgG)检测RhD抗原。采用IgM抗-C、抗-c、抗-E、抗-e抗体检测RhCcEe抗原。利用PCR-SSP方法分析RHD基因10个外显子,必要时对RHD基因的所有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统计学方法分析RhCcEe表型与RHD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8例血清学弱D表型献血者中发现8种已报道的等位基因,RHD*weak partial 15(15/38)、RHD*DEL1(11/38)、RHD*DVI.3(5/38)、RHD*weak D type 61(1/38)、RHD*weak D type 95(1/38)、RHD*DCC(1/38)、RHD*DFR1(1/38)、RHD*weak D type 50(1/38)、RHD*weak partial 15 / RHD*DEL1杂合(1/38)。其中RHD*weak D type 50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首次报道。另外,发现了1例新的RHD等位基因RHD*IVS9-1C(c.1228-1GC)。该等位基因的序列数据已提交GenBank,登记号为MT755965。经相关性分析,RHD*weak partial 15与RhE抗原相关系数为0.727(P0.01),RHD*DEL1与RhC抗原相关系数为0.645(P0.01)。结论深圳地区血清学弱D表型献血者的RHD基因结构呈现多态性,主要为RHD*weak partial 15、RHD*DEL1、RHD*DVI.3,并存在其他稀有的基因型;RHD*weak partial 15与RhE抗原、RHD*DEL1与RhC抗原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人群中弱D72血型的血清学特征及分子遗传背景。方法从广州血液中心献血者人群中收集了62人份D变异型标本,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做RHD及RHCE基因分型;对于MLPA检测不到的RHD突变型等位基因,对其10个外显子做直接测序分析,并采用D抗原表位分析试剂盒(DScreen)及其他7种单克隆抗-D做D抗原表位血清学检测。结果在62例D变异型标本中,共发现26例弱D表型,其中弱D72突变型等位基因5例[占8.1%(5/62)],4例为RHD*weak D type 72/RHD*01N.01(RHD基因缺失)和Ccee,1例为RHD*weak D type 72/RHD*DVI.3和CCeee。取1例RHD*weak D type 72/RHD*01N.01的红细胞标本做D抗原表位血清学检测:其与D-Screen试剂盒的9种单克隆抗-D均呈阳性反应,反应强度为1+~2+,与其余7种单克隆抗-D也均呈阳性反应,反应强度为w+~1+。结论血型血清学分析初步提示弱D72血型D抗原表位完整,但该血型个体在免疫刺激下是否不会产生抗-D仍需进一步临床证据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云南1例Del表型献血者的RHD基因型。方法:鉴定标本Rh血清学表型,对RHD基因进行PCR-SSP分型检测及10个外显子测序分析,扩增第9外显子进行克隆测序并分析序列,检测RHD基因合子型。结果:本研究病例标本Rh表型为CcDelee;RHD基因第9外显子包含第8内含子和第9内含子缺失共1 003 bp,缺失发生在两个7 bp的短串联重复序列之间;其余外显子序列无变异;Rh杂交盒检测表明存在1条RHD阴性等位基因。结论:本研究病例标本为RHD基因第9外显子缺失导致的Del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1例血清学RHD弱阳性的患者进行RHD基因型检测。方法 采用盐水法以及抗人球蛋白法鉴定RHD血型,应用抗球蛋白微柱凝胶卡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采用RH血型分型卡检测RHCE表型;对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及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该个体血清学结果显示RHD抗原弱阳性表达,为D变异型,RHCE表型为CcEE,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为阳性。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9外显子上的第1227号碱基发生了G>A的杂合突变。同时,第3外显子上的第341号碱基发生了G>A的杂合突变,导致D抗原表达减弱。综上,该样本属RHD*weakDtype25/RHD*DEL1杂合型。结论 此D变异型个体为弱D25与DEL型杂合的病例,其血清学表现为D变异型,且未检索到中国人群相关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 鉴定并确认在中国人中发现的2种新的弱D型.方法 对2份从上海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样中筛查出的RhD抗原减弱的标本,采用常规Rh分型试剂对其作血清学分型,使用D-screen试剂盒分析其RhD抗原表位;对RHD基因全部外显子测序并分析杂合性,使用PCR-SSP方法对新的弱D型作基因分型.结果 在2名弱D型献血者中分别发现2种新RHD等位基因:RHD(R10P)和RHD(A414V);D抗原表位分析结果与弱D表型相一致.建立了测定新等位基因的PCR-SSP检测方法.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发现了2种新的弱D型,初步阐明了这2种弱D表型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
1例弱D24型的血清学表型与分子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鉴定1名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方法对1名常规RhD血型初筛为阴性的无偿献血者,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检测D抗原,并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其RhC、c、E、e抗原表型;采用特异性PCR技术测定其RHD合子型,并作RHD基因全长编码区10个外显子序列测序。结果血型血清学鉴定该个体存在有弱的D抗原,其他Rh血型抗原为ccEe;RHD合子型为D/d;对RHD基因10个外显子的测序结果显示编码区存在1 013 T>C的突变,证实该个体为弱D24型。结论中国人群中的弱D型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1例Rh血型弱D12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鉴定1名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 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并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RHD合子型或RHD基因数目。结果血型血清学试验证实该标本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与相应Rh抗血清反应为C-c+E+e+;SSP-PCR检测显示RhCcEe基因定型结果与血型血清学完全一致,且有完整的RHD基因;但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该标本的RHD第6外显子存在1处碱基突变:830G>A,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为RHD+/RHD-杂合型,推测该个体基因型可能为DcE/dce。结论对照国内外文献报道和GenBank记录的基因序列,该个例为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的弱D12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人群中RHD*960A突变型等位基因个体的血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RhD变异型标本,采用2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鉴定RhD血型,抗球蛋白凝胶卡法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并用RhD抗原表位检测试剂盒(D-Screen)检测RhD抗原表位;此外,采用Rh血型分型卡检测Rh CE抗原;采用多重连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检测RHD及RHCE基因型;对MLPA方法无法给出检测结论的标本,进行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的PCR扩增及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发现3例RhD变异型标本,直抗阴性,初步血清学结果显示RhD抗原弱阳性表达,RhD抗原表位检测结果显示其红细胞与RhD抗原epD6.6、epD8.2和epD9.1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无凝集反应,与其余表位抗体呈弱阳性凝集反应;RHCE抗原分型1例为CCee,其余2例为Ccee;RHD基因的MLPA基因分型显示其基因型为正常的RHD/d(即未鉴定出其携带的突变型RHD等位基因),后续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7外显子携带c.960GA(p.Leu302Leu)同义突变,RHCE基因MLPA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表型一致。结论首次在广州地区人群中发现了RHD*960A突变型等位基因个体,并进行血清学抗原表位和基因型检测,其血清学表现为部分D。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石家庄地区 RhD变异型的分布及基因分型。方法 RhD变异型标本经血清学方法确认后,应用PCR-SSP方法检测,对于检出的Rh弱D和部分D基因型,采用高分测序法(SBT)对RHD基因10个外显子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血清学实验检出D变异型(弱D或部分D)标本107例,PCR-SSP方法检测出部分D基因型14例,以D cat.VI type3*型居多,弱D基因型93例,以弱D15型为主,经测序发现3例Rh弱D表型均为第1外显子第22碱基T突变成C,且NCBI上未查到对应基因型。结论在石家庄地区,人群中 RhD变异型个体的分子基础差异较大,呈多样性分布。  相似文献   

12.
1名RhD弱表现型个体携带D~(el)等位基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 1名RhD弱表现型个体的RH基因型及RHD基因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RhD、C、c、E和e抗原表型 ,间接抗球蛋白试验确认D抗原 ,用序列特异性引物 聚合酶链反应 (PCR SSP)测定RHD/RHCE基因 ,然后分析RHD编码区全长序列 ,并用PCR检测RhD杂合型。结果 血清学结果显示该个例为D抗原弱表现型 ,Rh因子为D +C +c +E e +,PCR SSP检测RHD/RHCE基因与之相符 ;RHD编码区序列析发现第 9外显子存在 1 2 2 7G→A碱基突变 ,其余外显子序列则与正常RHD基因一致 ,表明该个体携带RHD1 2 2 7A等位基因。RhD合子型鉴定结果为RHD +/RHD -杂合型 ,拟定RHCE和RHD为cis遗传 ,提示该个体基因型为CDe/cde。结论 该RhD弱表现型个体携带RHD 1 2 2 7A等位基因 ,而这一等位基因是Del表型的主要等位基因 ,提示该等位基因在不同个体RhD分子的表达效率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群中发现的主要弱D型——弱D15个体的分子背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弱D15型个体的Rh血型系统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D抗原弱阳性个体Rh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标本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RHD合子型或RHD基因数目。结果表明,血型血清学试验证实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的人群中,有18例为弱D15型(占D抗原弱阳性表型56%),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其第6外显子有一处碱基突变:845G〉A,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检测Rh小因子有3种表型CcEe(2例)、CcEe(2例)、ccEe(14例),分别占弱D15型的11%、11%、78%,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一致。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仅表型为CcEe的2例标本为纯合型RHD^+/RHD^+,提示基因型为DCe/DcE;其余为杂合型RHD^+/RHD^-,提示基因型分别是DCe/dce和DcE/dce。结论:弱D15型是中国人群中最主要的弱D型,其中大部分为杂合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番禺地区RHD变异体基因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微量板法对2010年11月~2011年8月到本站参加献血的26 172名次献血者进行RhD阴性筛查;采用抗球蛋白法对初筛RhD阴性的标本进行确认,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对经抗球蛋白法确认为RhD阴性的标本进行Del表型筛选;采用RH基因变异体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PCR-SSP法)对献血者模板DNA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根据电泳图谱判断RHD基因分型。对血清学与基因分型结果不符的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初筛检出60名RhD阴性,经抗球蛋白法确认59例为RhD阴性,阴性频率为0.23%;吸收放散试验检出10例Del表型。60例初筛阴性的基因分型检测发现40例RHDEXON1~10全缺失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67.8%;10例RHD 1227A DEL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16.9%;7例部分D,发生频率约为11.9%;1例RHD弱D15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1.2%;2例RHD基因分型阳性需作进一步碱基测序分析。结论本地区血清学RhD阴性献血者中,存在RHD 1227A DEL、RHD-CE(2-9)-D,RHD-CE(5)-D、RHD-CE(6-9)-D和RHD弱D15等基因型,血清学结合基因分型能更准确鉴定RhD血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非血缘关系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清学表型及分子遗传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从非血缘关系随机献血者中筛检Rh(D)抗原弱阳性个体(包括弱D型、部分D型),对其进行Rh D、C、c、E、e抗原表型的检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同时检测其RHD基因和RHCE基因;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其RHD合子型。结果血清学试验证实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的有32例个体,占无关供者人群比率为0.015%,其中18例个体为弱D15型(845G>A),1例为弱D12型(830G>A),1例为携带DEL等位基因(1227G>A)的弱D型,8例为部分D表型中的DⅥⅢ型(RHD-CE(3-6)-D),1例为部分D表型中的DⅤa(Hus)(RHD-CE(5)-D),3例标本10个外显子检测均未见异常。Rh小因子检测有3种表型CcEe(4例)、Ccee(10例)、ccEe(18例),其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一致。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仅4例标本为纯合型RHD+/RHD+,其余为杂合型RHD+/RHD-。结论汉族人群D抗原弱阳性比率明显少于高加索人,汉族人群D弱表现型中,弱D15型频率最高;部分D的弱表现型中,DⅥⅢ型占主要比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1例新的弱D型个体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盐水法鉴定Rh D/C/c/E/e抗原,并采用间接抗球蛋白法(IAT)进一步鉴定Rh D抗原,采用盐水法和抗人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筛查;采用商用基因检测试剂盒对标本进行CDE基因检测;对其RHD基因10个外显子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比对。结果血清学检测显示该标本为D变异型,RHCE血型为C+c+E-e+,抗体筛查为阴性。CDE基因试剂盒检测为DCcee,RHD外显子序列测序分析发现第10外显子存在1 252 TG碱基突变,其余外显子序列则与正常RHD基因一致。结论该标本存在RHD1 252 TG碱基突变,为新的弱D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例输注阳性血液的D变异型患者进行Rh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探讨该D变异型的输血策略。方法采集患者标本,用2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鉴定D抗原,并用试剂盒检测D变异体抗原表位,Rh CE抗原分型,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采用多重链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检测RHD及RHCE基因型,对于MLPA检测不到的RHD突变型等位基因,对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及产物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患者初步D抗原鉴定结果显示为D抗原弱表达,且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D抗原表位检测结果显示其红细胞与D抗原ep D5.4、ep D2.1和ep D3.1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产生弱凝集反应,与其余表位抗体均无凝集反应,大量输注D阳性血液后的168 d及232 d抗体筛查结果均为阴性;Rh CE抗原分型为cc Ee,MLPA结果显示其基因型为RHD/d,RHCE基因MLPA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表型一致;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3外显子携带纯合的c.341GA(p.Arg114Gln)错义突变。结论患者为弱D25变异型,对弱D25型的D抗原进行表位分析的显示其部分抗原表位缺失。该患者大量输注阳性血液后未产生抗-D,为制定该血型患者的临床输血策略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8.
背景:弱D表型包括一种定量的D变异型。然而,弱D表型的遗传学基础存在争议。研究设计与方法:对248名白人和98名日本人供血者用5序列-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SSP-PCRs)检测RHD基因外显子2、5和7,并与内含子4扩增和血清学结果比较。检测RHD基因3′-非编码区的SSP-PCR方法和其他方法用于94名弱D表型个体DNA标本的基因型检测。结果:在201名D-阳性和145名D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3例患者Rh(D)变异体的基因型。方法 Rh血型血清学试验采用标准血清学实验方法;采用PCR-SSP法扩增RHD基因的启动子、外显子、内含子及RHCE基因;采用PCR-RFLP法鉴定RHD基因的杂合性。结果这3例患者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Rh(D)变异体。PCR-SSP结果表明3例均具有融合等位基因RHD*D-CE(3-6)-D,为RHD*DVI.3;RHD基因合子型为RHD+/RHD-杂合型;RHCE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为RHCE*Ccee。3例患者RH基因型为CDVI IIIe/cde。结论基因分型对于Rh(D)变异体的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4种抗-D试剂(分别用D1、D2、D3和D4指代)通过吸收放散试验法检测Del的结果。方法选择2019年9—10月本血站RhD阴性献血者EDTA抗凝标本,通过Rh其他抗原鉴定、4种抗-D试剂吸收放散法检测Del表型;以PCR-SSP法检测RHD基因型结果为对照,比较4种抗-D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此4种抗-D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D1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25.00%;D2灵敏度为0.00%,特异度为100%,D3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79.17%,D4灵敏度为25.00%,特异度为91.67%。结论在吸收放散检测Del表型中,D3试剂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