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肝细胞癌(HCC)系统治疗的研究热点,ICI是指针对免疫系统中抑制性的信号通路和受体的阻断剂。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和ICI的疗效及适应证有一定差异,部分临床试验发现TACE联合ICI有协同抗肿瘤作用,能提高肿瘤应答率。这些临床试验主要是评估联合治疗的长期生存率和安全性。本文就ICI联合TACE在治疗HCC中的协同抗肿瘤机制和疗效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摘要】 中晚期肝细胞癌(HCC)因失去手术机会常采用多手段联合的综合治疗方式。随着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免疫治疗研究的深入,发现125I粒子对于中晚期HCC的肝内病灶、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病灶等皆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关PD-1、CTLA-4、TIM-3等ICI治疗中晚期HCC的研究也日趋完善。二者联合在调节肿瘤微环境、更大程度激活免疫效应、降低肿瘤耐药性方面发挥了较大优势,尽管目前有关二者协同应用的报道较少,但其前景仍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多种恶性肿瘤重要的治疗药物,可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然而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获益。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抗生素的使用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作者综述肠道微生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相关研究现状,探讨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肿瘤疗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使用检查点抑制剂的生物免疫疗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但免疫抑制剂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而且还普遍存在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分子影像可以从分子和细胞水平识别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检查点(IC)的表达,不仅有助于筛选出适合免疫疗法的患者,还可以监测肿瘤的治疗反应。笔者综述了分子影像在靶向肿瘤IC治疗监测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放射治疗诱导DNA损伤与细胞死亡,并且通过改变肿瘤表型、肿瘤微环境,参与内源性免疫反应的调节。免疫检查点信号途径在抗微生物免疫反应中参与维持自身耐受,限制组织损伤,但其在抗肿瘤免疫中抑制细胞毒T细胞活化与功能,增强免疫抑制细胞作用,导致免疫逃逸。阻断免疫检查点信号能够恢复抗肿瘤免疫,延缓肿瘤进程。近年来,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已成为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在此就放疗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检查点的负性调控机制以及放疗联合阻断免疫检查点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拓展肿瘤综合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肝癌化疗栓塞通过动脉内灌注化疗药和阻断肿瘤血供诱导大量肿瘤细胞死亡,但它对肿瘤免疫的影响尚不明确。免疫检查点抑制疗法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主导方法,对某些特定癌症疗效显著,但并不是对所有癌症普遍有效。早期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阻断与消融或栓塞联合治疗肝癌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本文就肝癌免疫学特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其与化疗栓塞联合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肿瘤治疗手段不同,免疫治疗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对抗肿瘤。近几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疗法已被证明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并在临床上成功地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但确定可能受益于ICI治疗的患者仍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分子成像技术能实现无创实时检测,病灶和体内分布可视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标记ICI作为示踪剂,在肿瘤的分期、疾病的动态监测和ICI治疗受益者的筛选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述评对临床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和新兴的免疫检查点[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TIM3)和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相似文献   

8.
免疫治疗是以自身免疫系统为基石的抗肿瘤反应,已经改变了许多癌症的治疗格局,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作用机制复杂,肿瘤患者常出现延迟应答、假性进展、超进展等现象,甚至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尽管新版的实体瘤免疫疗效评价标准(immune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iRECIST)已经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效果评估,但基于传统影像学技术的RECIST仍存在盲区,具有一定局限性。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评估治疗反应、预测患者预后方面具有潜在作用。新的放射性药物例如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等免疫检查点及CD8+ T细胞成像也为定义肿瘤免疫微环境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以更好地监测患者的免疫疗效。本文回顾了免疫治疗反应评估的当前概念,癌症...  相似文献   

9.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肿瘤治疗的重要进展, 但ICIs的应用会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其中ICIs相关心肌炎(ICI-MC)是严重的不良反应, 其早期检出和合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 影像学方法在ICI-MC的检出和监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ICI-MC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研究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PD-1配体(PD-L1)在维持正常组织免疫耐受和介导肿瘤免疫逃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通过上调PD-L1表达来抑制T细胞对甲状腺组织的损伤作用。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增多, 由ICIs引起的免疫相关性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增加。在ICIs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 应监测甲状腺功能, 及时诊断原发性和(或)继发性甲状腺功能紊乱。PD-1/PD-L1对甲状腺癌细胞发挥直接刺激作用, 对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发挥抑制作用。靶向PD-1/PD-L1的ICIs与放化疗、靶向治疗联合策略在难治性甲状腺癌治疗中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摘要】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方兴未艾,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是肺部最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CIP影像学对临床诊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重点就CIP的常见影像表现、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影像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TACE治疗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HCC患者经TACE治疗后外周血中Treg占CD4+T细胞比例与生存时间(OS)的关联.结果 HCC患者TACE后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显著升高(分别为6.109和6.834,P=0.000);低Treg组(<6.7)HCC患者中位生存期19.3个月,高Treg组(≥6.7)中位生存期12个月,两组间OS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HCC患者TACE治疗后外周血Treg水平是判断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临床应用中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及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12月共194例/473次接受PD-1治疗恶性肿瘤的患者,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发生的irAE,包括不良反应的类别、分级、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处理方案、预后等指标.结果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跨膜和螺旋结构域1(TMCO1)在泛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与其预后、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 使用GEPIA数据库、TIMER2.0数据库分析泛癌TMCO1基因表达量,使用GEPIA、UCSC数据库分析TMCO1与预后指标相关性,sangerbox数据库及TIMER2.0分析TMCO1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及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相关性,最后使用String和GEPIA数据库获取肿瘤中与TMCO1结合或共表达的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织相比,TMCO1在多数肿瘤中表达水平上调,少数肿瘤中下调。TMCO1高表达与6种肿瘤较差预后相关,与1种肿瘤预后较好有关。TMCO1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有正相关性。富集分析显示TMCO1可能与内质网应激有关。结论 TMCO1是一种与多种肿瘤预后相关的蛋白,其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和内质网应激过程相关,可能成为未来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细胞焦亡相关基因(PRG)在肝细胞癌(HCC)免疫靶向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HCC中的重要PRG基因,并对其进行预后价值分析、富集分析和免疫特征分析等。基于这些重要PRG基因,使用非负矩阵分解(NMF)将HCC患者分为两个亚型(C1/C2),并分别对两个亚型的预后、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和突变进行分析,建立药物-基因相互作用网络,识别靶向HCC相关PRG的潜在化合物。结果 16个关键PRG在HCC和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其中5个基因的表达与HCC的预后显著相关。免疫微环境分析发现,16个关键PRG的表达与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基于关键PRG亚型分类显示,两类之间的富集通路、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检查点明显不同,预后也有显著差异。结论 细胞焦亡可能为理解HCC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PRG的表达与HCC的免疫微环境和预后密切相关,其中IL-6和IL-1β可能有望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放疗主要是通过诱导DNA损伤直接杀死肿瘤细胞,还可通过激活宿主免疫成分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从而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导致免疫抑制。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发展在多种肿瘤中显示出巨大的治疗潜力,其中又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最具代表性,但其在一些免疫“冷”肿瘤中并不起作用。基于放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组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发现PD-1/PD-L1抑制剂可以解除放疗导致的免疫抑制,而放疗可以使免疫“冷”肿瘤转换为免疫“热”肿瘤从而受益于免疫治疗,因此,二者的联合应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笔者将主要介绍放疗与PD-1/PD-L1抑制剂联合应用的作用机制,总结其最新的研究进展,这对临床选择合适的获益人群、评估疗效与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阻断免疫细胞表达的抑制性受体与肿瘤细胞表达的抑制性配体的相互作用,刺激宿主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反应能力来增强抗肿瘤活性。这种肿瘤靶向疗法又称免疫检查点靶向治疗[1]。该疗法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传统的影像技术主要从宏观层面对肿瘤进行监测,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需求。影像组学能从分子层面挖掘肿瘤生物学特性,为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及预后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笔者围绕影像学预测NSCLC免疫检查点标志物及疗效和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检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毁损(RFA)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F2000型射频治疗仪,在B超引导下经皮RFA治疗30例HCC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RFA治疗前后血清sTNFRⅠ,sTNFRⅡ水平的改变,并检测25例HCC血清sTNFRⅠ,sTNFRⅡ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HCC患者RFA治疗后血清sTNFRⅠ,sTNFRⅡ水平较治疗前水平显著降低(P<0.05);HCC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HCC患者血清sTNFRⅠ,sTNFRⅡ的水平,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免疫状况,RFA治疗能有效减轻瘤负荷,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放射治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s,ICI)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这种作用涉及与免疫系统间的复杂效应机制,并可能改善肿瘤患者的临床结果。然而,放疗联合ICI协同调节免疫应答的同时也可能引发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鉴于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与实践日益增加,需要关注放疗和ICI联合研究中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风险,进而评估联合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