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孟买血型个体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液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对唾液标本进行ABH血型物质的检测;利用PCR扩增3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FUT1基因编码区和ABO血型基因第6、7外显子编码区,对PCR产物进行基因分型和FUT1基因直接测序。结果:3例先证者均为类孟买血型。直接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1的FUT1基因为第328位碱基G/A杂合突变、第547位碱基AG缺失突变的杂合型,FUT1基因分型为h1hnew2杂合;其父亲为单链第547位碱基AG缺失,其母亲为单链328位碱基G/A杂合突变,两者均不是类孟买血型;先证者2和3的FUT1基因为第547位碱基AG缺失突变,第880TT缺失突变的杂合型,FUT1基因分型为h1h2杂合;结论: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检测FUT1基因不同位点双碱基的缺失杂合和单链缺失突变杂合,进而探讨类孟买血型的分子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类孟买型孕妇的血型鉴定方法,探讨该类稀有血型患者血液保障策略。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例孕妇血型鉴定困难的标本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进行血型血清学家系调查,采用血清学方法为该先证者筛选适宜输注的悬浮红细胞。结果该先证者红细胞ABO基因型为B101/O01,表型为B,FUT1基因有2处杂合突变:第649位G→T,第880位开始连续2个T缺失;不规则抗体筛查为阳性,先证者体内存在抗-HI。先证者父亲ABO血型为B,母亲ABO血型为O,两者H物质表型正常。通过交叉配血为该患者找到适宜输注的悬浮红细胞。结论 3种微柱卡和单克隆试剂对弱的抗原检出能力不一致;该例类孟买型由先证者基因杂合突变造成,G649T是1个新的引起类孟买型的FUT1基因;类孟买型患者血液输注应采取特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例类孟买型表型的分子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1例类孟买型的分子机理,在血清学方法初步鉴定先证者为A类孟买型的基础上,用PCR扩增先证者ABO基因第6、7外显子、FUT1基因(H)和FUT2基因(Se)的编码区序列,PCR产物经割胶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并应用PCR-SSP和基因扫描方法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FUT1基因突变通过克隆到质粒载体后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直接测序发现先证者ABO血型基因型为A102A102,FUT1基因第682位A→G错义突变、第547-552位两碱基AG缺失(CAGAGAG→CAGAG)突变.克隆证实1条染色体上FUT1基因为A682G突变,导致M228V氨基酸突变;另一条染色体上第547-552位两碱基AG缺失,导致阅读框架发生移码,提前形成终止密码.FUT2基因为分泌基因Se^357和弱分泌基因Se^357,385杂合(第357位为T/T纯合,385位为A/T杂合).结论:FUT1基因A682G和547-552 delAG双杂合突变是引起该例先证者表现为类孟买型的分子机理,A682G是一个新的引起类孟买型的FUT1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由两个罕见位点突变组合致类孟买血型进行分子机制研究及家系调查.方法 使用血清学试验进行ABO、H抗原检测,并用基因检测方法确认其ABO血型;应用PCR技术扩增FUT1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血清学结果显示:先证者为罕见的类孟买型Bhm,Le(a-b+),先证者父母均为B型Le(a-b+);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类孟买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输血策略。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方法对ABO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患者进行ABO、H血型检测,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ɑ-1,2-岩藻糖基转移酶(α-1,2-fucosyl transfer,FUT1)基因并测序。结果 2例均为类孟买血型Bbm。例1 FUT1基因测序显示为第547~552del AG碱基缺失,即CAGAGAG突变为CAGAG;其2个儿子血型为B型、H表型正常。例2 FUT1基因测序显示547~552del AG和814AG复合突变,母亲的FUT1基因为814A/G和547~552del AG杂合,复合突变遗传于母亲。结论 2例FUT1基因纯合和杂合突变致类孟买表型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类孟买血型的鉴定方法、血清学特点和输血策略。方法 对先证者及其四妹采用凝胶微柱法和试管法正反定型,吸收放散试验证实红细胞上弱表达的ABO抗原,测定唾液中的ABH物质,筛查血清中不规则抗体,应用PCR-SSP技术进行ABO基因和FUT1基因分型,并扩增ABO基因的第6、第7外显子和FUT1编码区序列后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采用血清学方法为先证者筛选适宜输注的红细胞。结果 先证者和其四妹血清学鉴定为Bm~h和Om~h,血清中有抗-H,ABO基因分型结果为BO2、0102,FUT1基因分型结果均为h1h1型。先证者ABO基因测序结果为B101/002,FUT1基因测序结果为第547-552位AG 2碱基缺失的纯合突变。结论 血型血清学联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准确鉴定类孟买血型;类孟买血型个体输血时应采取特殊输血策略,以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近亲与随机婚配的两个家系成员个体间的类孟买型分布状态,了解类孟买表现型在该两家系中的遗传特点.方法 以血型血清学试验作为检测基础,用PCR-SSP法进行ABO基因分型,扩增FUT1,FUT2基因,对PCR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或分子克隆测序后,分别鉴定两家系成员的类孟买表现型.结果 近亲婚配的家系1中,先证者与其兄、弟均从父母中得到了FUT1基因的547~548位两碱基AG缺失(h1),880~881位两个T碱基缺失的突变点(h2),表现为h1,h2类孟买型;父亲为h2基因携带者;母亲与先证者的女儿均为h1基因携带者.随机婚配的家系2中先证者与兄弟姐妹共4人,只有先证者本人的两条单倍体均遗传了父、母亲的FUT1基因的547~548位两碱基AG缺失(h1),表现为h1h1类孟买型;其他兄弟姐妹与父亲、母亲、先证者的儿子均为h1基因携带者,血型为正常的表现型.两家系成员的FUT2位点均为正常的野生型.近亲婚配家系Ⅰ中hh纯合子遗传发生率为100%;随机婚配家系Ⅱ中hh纯合子遗传发生率为25%.结论 该两个家系调查发现,类孟买表现型的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近亲婚配比随机婚配可大大增加类孟买表现型的遗传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例类孟买血型个体及其家系进行表型鉴定和分子机制研究。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ABO、H抗原;应用PCR技术扩增FUT1、FUT2编码区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发现2名先证者红细胞与抗H血清均不凝集,为血清学分型罕见的类孟买型Ahm和Bhm。直接测序发现2名先证者FUT1基因均存在658位C→T的纯合突变。先证者1父母、姑姑、弟弟和儿子FUT1基因均存在658位C→T杂合突变;先证者2父母、弟弟和2个胞姐FUT1基因也均存在658位C→T杂合突变。另外,所有被研究标本都是分泌型,其FUT2基因都具有357位C→T的同义突变。其中先证者1和2都为Se357等位基因纯合子。结论先证者1为Ahm型,先证者2为Bhm型,2例基因型均为h3/h3且均为分泌型。2名先证者的父母FUT1基因都是658位C→T杂合子,并都把突变的FUT1遗传给先证者,使其携带658位C→T的纯合突变,造成类孟买型的表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攀枝花地区1例类孟买型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对1例类孟买型家系的FUT1基因编码序列进行序列检测。结果该先证者的FUT1基因有1处纯合突变,第547-552位的3个重复连续的AG中缺失1个AG;其父母FUT1基因则含有第547-552位AG缺失的杂合突变。结论 FUT1基因第547-552位AG缺失使阅读框架发生移码,提前在804-806位核苷酸形成终止密码,导致H抗原缺乏,是形成类孟买型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2例类孟买血型表型的分子机理。先证者样本通过血清学方法鉴定为类孟买血型,采用PCR扩增先证者的FUT1和FUT2基因编码区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同时FUT1基因PCR产物经TOPOTA转染克隆到质粒上分离后,对其进行测序分析,以证实突变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直接测序发现2例先证者FUT1基因第547-552位AG两碱基缺失杂合(CAGAGAG→CAGAG)和第658位C→T杂合。克隆后证实一条染色体上FUT1基因第547-552位中的两碱基AG缺失,可导致阅读框架发生移码,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另一条染色体上FUT1基因第658位C→T错义突变,导致第220位精氨酸(Arg)→半胱氨酸(Cys)。2例先证者FUT2基因均为357C→T同义突变。结论:2例先证者FUT1基因突变为不同染色体的复合性突变,均为h1h3。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类孟买血型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个体红细胞H抗原;采用高保真PCR扩增检测个体的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FUT1)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测序、比对分析,以查明个体类孟买血型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凝胶电泳分析证实成功扩增FUT1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克隆后测序、比对发现:个体1的1条染色体上FUT1基因为h1 (547-552delAG),另1条染色体上为h4(35C> T),为h1h4杂合子;个体2,3的2条染色体上FUT1基因均为h1 (547-552delAG),为h1h1纯合子.结论:FUT1基因杂合或纯合突变均可致类孟买血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205亚型个体的分子生物学及家系遗传特征。方法选择2020年8月因术前血型筛查正反定型不符拟行进一步血型鉴定的1例先证者及其父母、弟弟为研究对象。先证者为男性, 17岁。采用标准血型血清学方法对受试者进行ABO亚型鉴定, 并且应用Sanger测序法确定ABO基因突变情况。并且根据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分析先证者血型在家系中的遗传特征。本研究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泉一伦[2021]124号), 受试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① ABO血型鉴定结果显示, 先证者及其母亲的血清学分型为Ax亚型, ABO基因分型为A205/O01, 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存在c.28+5859T>G、c.261delG、c.467C>T、c.1009A>G。先证者父亲及弟弟的血清学分型为均O型。②家系调查结果显示, 先证者与其母亲ABO血型分型、ABO基因分型及测序结果一致, 先证者的ABO基因突变遗传自母亲。结论 ABO基因c.28+5859T>G单核苷酸突变可抑制A基因的转录, 而同时存在c.467C>T、c.1009...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由ABO*BEL.11 等位基因导致的ABO 正反定型不符样本及家系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其遗传方式。方法 常规血型血清学方法和吸收放散试验鉴定样本的ABO 血型表型;PCR 方法扩增ABO 基因7 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分析,并对先证者的亲属进行家系调查。结果 先证者血型血清学结果为B弱;测序显示:存在ABO*B.01/O.01.01 杂合且伴c.586C/T 突变;克隆测序:c.261delG,297A>G,c.526C>G,c.586T>C,c.657C>T,c.703G>A,c.796C>A,c.803G>C 和c.930G>A 共9 个突变,基因型结果为ABO*BEL.11/O.01.01。家系调查显示先证者父亲、母亲、妻子和女儿血型血清学结果分别为B 型、O 型、A 型及B 弱,其中先证者父亲及女儿的ABO 基因存在ABO*BEL.11 等位基因。结论 ABO*B.01 等位基因上c.586T>C 的突变产生ABO*BEL.11 等位基因,从而导致红细胞上B 抗原的弱表达,且能够稳定遗传突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例BX血型个体及其家系成员血型进行分析,以阐明其血型遗传特征、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和试管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ABO血型、吸收放散试验确认亚型抗原物质、中和抑制实验检测唾液血型物质;扩增ABO基因6、7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先证者及其儿子为BX型;先证者父亲和弟弟为B型;先证者母亲及其配偶为O型;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儿子、父亲的ABO等位基因第7外显子在B101基础上发生695TC突变,比对人类血型抗原基因突变数据库,该等位基因为Bw11。结论鉴定了1例BX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血型和等位基因型,血清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于准确鉴定ABO血型和降低亚型患者输血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Aw亚型的血清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标准血型血清学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父亲、母亲、女儿、儿子)ABO血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特异性序列引物对先证者及其父亲进行ABO基因初步分型,再使用PCR方法扩增ABO基因7个外显子的全部编码序列并进行测序。结果 该家系成员中有2例为Aw亚型,其红细胞含有弱A抗原,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基因型为Aw.new/O01;2例为B亚型;1例为O亚型。ABO血型基因直接测序分析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存在c.467C>T、c.543G>C杂合变异和c.261delG缺失。第7外显子发生543位碱基G>C突变,导致第181位氨基酸由色氨酸被半胱氨酸替换,该突变极其罕见。结论 α-1,3-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基因第543位G>C突变可能引起酶活性下降,从而导致A抗原表达减弱,该研究进一步证实该突变具备遗传基础,在家系中能够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家系(母亲、父亲、女儿)3例ABO血型不符合遗传规律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及基因检测研究,探究其原因,为临床类似案例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试验检测ABO血型,研究其血清型表现特点。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ABO基因的第6、7外显子测定序列,探究其不符合遗传规律的原因。结果血清学试验结果显示:母亲血型为O型,有高凝集强度H抗原;父亲血型为AB型;女儿正定型为AB型。测序结果显示:母亲符合等位基因O02/O02;父亲为存在467CT纯合突变和796CA杂合突变,符合等位基因CisAB04/A102;女儿存在467CT杂合突变和796CA杂合突变,符合等位基因CisAB04/O02。父亲和女儿携带罕见CisAB04基因,符合等位基因遗传规律。结论 CisAB基因与另一不同等位基因(A或B或O基因)杂合,在血清学表现上存在差异。家系调查对于CisAB血型的发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1 例RhD 血型鉴定部分凝集结果个体及其家系血清学表现和RHD 基因。方法 通过血型微柱凝胶卡检测先证者ABO 及RhD 血型;盐水试管法检测先证者及其父母RhCcEe 抗原;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ndirect antihumanglobulin test,IAT) 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先证者RhD 抗原。PCR 序列特异性引物(PCR 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PCRSSP)检测RHD 基因以及RhD 杂合型分析,基因测序方法分析RHD 基因编码区序列。结果 血清学检测发现先证者血型为A 型RhCcee,血型微柱凝胶卡、盐水试管法以及IAT 法检测RhD 抗原,结果呈部分凝集现象。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先证者RhD 抗原性减弱。经RHD 基因编码序列分析发现,RHD 基因第9 外显子上的第1212 位碱基发生C >A 纯合突变,为RHD*weak D type 72 的特征性突变点。家系调查显示,先证者父亲为O 型RhCCDee,母亲为A 型RhCcDee。父亲携带RHD*weak D type 72 等位基因,基因型为RHD*weak D type 72 / RHD+;母亲一条染色体缺失了全部的RHD 基因,基因型为RHD+/ RHD-。证明先证者分别从父亲和母亲遗传RHD*weak D type 72 和RHD-等位基因,基因型为RHD*weak D type 72 / RHD-。结论 发现了1 例RHD*weak D type 72/RHD-基因型个体,丰富了RHD*weakD type 72 变异型的研究数据。根据家系调查证明,RHD*weak D type 72 等位基因由遗传获得,而非由个体基因变异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福建地区类孟买血型血清学特点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10例疑似类孟买血型样品进行红细胞表型鉴定,用吸收放散试验确证红细胞上弱表达的ABO抗原,PCR扩增ABO基因第6、7外显子及FUT1、FUT2基因编码区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10例样品皆为罕见的类孟买血型,其中Am~h 5例,Bm~h 2例,Om~h 3例。10例样品ABO表型均与ABO基因型一致。检测到4种已知的FUT1无效基因:h1(547-552delAG)、h2(880-882delTT)、h3(658CT)和h9(424CT);FUT1基因型分别为h1/h1(3例)、h3/h1(3例)、h1/h2(2例)、h2/h2和h1/h9(各1例)。检出2种FUT2等位基因:Se~(357)和Se~(357,716);10例样品都检出Se~(357)基因,而Se~(357,716)基因仅与h2等位基因同时出现。结论血清学技术在类孟买血型早期发现中发挥重要作用。FUT1位点的无效等位基因具有较广泛的多样性,h1和h2为福建地区类孟买血型的主要流行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广西地区8例类孟买血型个体进行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背景分析。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研究标本进行血型鉴定,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基因型分析,包括以PCR-SSP方法进行ABO基因分型和测序,对决定H抗原表达的FUT1基因进行分析。结果:8例类孟买血型中,4例为Bmh,4例为Amh。FUT1基因测序结果显示,6例为h3h3突变[c.658CT(p.Arg220Cys)突变纯合子],1例为h832h832突变[c.832GA(p.Asp278Asn)突变纯合子],1例为h328h3突变[c.328GA(p.Ala110Thr)突变杂合子合并c.658CT(p.Arg220Cys)突变杂合子]。结论:类孟买血型存在多种分子遗传机制,在本研究中,广西地区类孟买血型个体中发现导致类孟买血型的FUT1基因突变主要包括h3、h328和h832 3种,其中以h3突变最多见。  相似文献   

20.
类孟买型是红细胞上缺乏H抗原的一种罕见表型,目前研究证实a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FUT1)的突变导致类孟买型[1,2]。国内已发现多例类孟买型,我们在无偿献血人群中发现1例Bhm类孟买型。一、材料和方法1.样本先证者为无偿献血员,男,汉族,32岁,因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而进一步试验。先证者家系见图1。图1献血者家系2.血型血清学检查(1)试剂:单克隆抗A、抗B(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抗AB、抗H、抗Lea、抗Leb(加拿大TITUS公司);(2)红细胞吸收释放试验:2管1 m l洗涤3次的献血者压积红细胞,分别与1 m l混合的人源标准血清抗A、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