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区域中心医院输血治疗的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情况,以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方法收集1家省域中心城市三甲医院2017—2018年的3 027例住院输血病历资料,回顾性调查其临床用血情况,包括患者输注各种成分血的比例,以及输血适应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2018年,该三甲医院输血患者共计3 027人次,红细胞用量最多的是消化科[26.03%(2 188 U/8 405.5 U)],血浆用量最多的是肝胆科[33.71%(46 900 U/139 110 U)],血小板用量最多的是血液科[100%(71 U/71 U)],冷沉淀用量最多的是胸外科[6.56%(176 U/378 U4)。按疾病分类,贫血红细胞用量最多[24.32%(2 044 U/8 405.5 U),急性炎症血浆用量最多[32.49%(32 680 mL/139 110 mL),慢性疾病冷沉淀用量最多[46.56%(176 U/378 U)],而血小板用量最多[47.89%(34 U/71 U)则是血小板降低原因待查。本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02%(31/3 027),红细胞、血浆、血小板输注均以过敏反应居多,不良反应者中男性占67.74%(21/31),反应者年龄51—80(62.06±15.43)岁。结论该省域中心医院临床用血中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较大,输血适应症多为贫血,输血不良发生率较低;输血科要强化用血监督力度,降低临床用血不合理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别、频次和血液成分的相关性,为区域内的输血安全预警和临床安全用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市城区内3家三级医院输血病例46 804例,对181例各类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市平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9%,病毒灭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0.78%(占比45.3%)、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0.61%(占比17.68%),冷沉淀不良反应发生率0.27%(占比4.97%)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不良反应发生率0.21%(占比30.39%);其中过敏反应(ATR)占81.2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占14.36%、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2.21%、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和迟发性溶血反应(DHTR)均占1.11%。结论本市3年间、3家医院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主要以病毒灭活血浆引起的过敏反应为主。详细了解区域内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旨在为输血安全预警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临床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为科学、安全用血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于该院输血治疗的患者共44 860例,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血型、输血史、过敏史、科室、输注的血液成分等的关系。结果 44 860例受血者中17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39%,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26%,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0.08%。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58%),冷沉淀最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前3个科室为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不同年龄、有无输血史、有无过敏史、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血型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采取预防措施,个性化输注血制品,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监督,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安全合理用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贾波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8(4):793-795,801
目的探讨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特点及预防策略。方法统计近10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按照反应病例的性别、年龄、血型、输血史、孕产史、科室分布、预防性用药、血液成分种类、输血量、症状、分级、救治用药、好转时间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21%(145/70674),男性为0.21%(74/34979),女性为0.20%(71/356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反应占53.79%(78/145),FNHTR占40%(58/145),46岁以上占71.03%(103/145),输血史占60.69%(88/145),孕产史占98.59%(70/71),以外科、血液科发生率较高。预防性用药占8.28%(12/145),单纯输注红细胞、血浆分别占40.69%(59/145)、26.90%(39/145),红细胞搭配血浆占28.97%(42/145),输血量在200ml以上占60.00%(87/145),具典型症状占69.66%(101/145),严重反应占2.07%(3/145),使用≥3种救治药物占9.66%(14/145),120min内好转占83.45%(121/145)。结论严格输血指征,降低红细胞搭配血浆输注率,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救治药物,对既往反应者再次输血采用"针对性去除反应成分",可进一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294例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和特点提出对应的预防措施,为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疗机构上报的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期研究数据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40%;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占82.31%,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12.93%,急性溶血反应占2.04%,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占1.70%,迟发型溶血反应占1.02%;不同血液成分中,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51.70%,其次为单采血小板占39.80%,去白细胞红细胞占7.82%,冷沉淀占0.68%;输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比较,1级比例最高占82.99%,其次为0级占12.25%,2级占2.72%,3级占1.70%,4级占0.34%。结论随着输血新技术白细胞滤除业务的开展,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远低于过敏反应发生率;随着血型鉴定技术、配血技术的快速发展,溶血性输血反应几乎成为个例;输血不良反应是血液安全预警监控的主要内容之一;输血安全零风险目标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该院近4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患者的输注效果,为临床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该院2015-2018年《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及相关记录,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和特点,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输注效果。结果2015-2018年共输血35363例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1例次,总发生率为0.37%,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龄段人群均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女性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分别占57.25%和38.17%。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血小板最高,为0.78%,悬浮红细胞次之,为0.41%。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例次随自体血回输增多而逐年递减。输注同样剂量悬浮红细胞和血小板,病例组输注效果均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降低,自体血回输对减少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有一定作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把握血液成分输注指征,持续开展并扩大自体输血覆盖面,保障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阐述不同成分用血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各类成分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各成分用血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3 850例输血患者中,共发生输血反应65例,总输血反应率为1.69%,悬浮红细胞1.25%,冰冻血浆3.75%,血小板2.50%,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90%,滤白细胞冰冻血浆1.80%,冷沉淀2.50%。血小板与冷沉淀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为1、2、3和大于或等于4次输血反应构成比分别为1.45%、1.61%、2.00%和3.80%,由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占输血反应的53.85%,妊娠史占输血反应的30.77%。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4.80%,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2.60%。结论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用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以减少输血反应。输血次数越多,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和评估本院输注异型成分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输注异型成分血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血液移植中心2021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467次输注异型成分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输血前后临床表现及变化、相关实验室检查等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诊断评估,从反应类型的肯定程度、严重程度、输血相关可能性大小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分级。结果 输注异型成分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19%(141/467)。发生率最高的血制品是悬浮红细胞,占42.86%(15/35),接下来依次是单采血小板,占39.25%(73/186),冰冻血浆,占28.26%(26/92),冷沉淀凝血因子,占19.05%(8/42)和洗涤红细胞,占16.96%(19/112)。洗涤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不良反应的类型以过敏反应为主,占67.37%(95/141),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22.69%(32/141),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输血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相等,均为2.84%(4/141),其它不良反应2...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医疗机构输血科(供血库)的现状,以加强对其建设的指导和临床用血管理。方法通过查资料和现场检查,对本市10家医疗机构输血科的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房屋面积和仪器设备、临床输血管理和科学合理用血等方面进行调研。结果 10家医疗机构中有9家成立了独立的输血科,共有专业技术人员6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6.7%(4/60);中级职称占41.7%(25/60);初级职称占51.7%(31/60);10个输血科(供血库)的房屋面积有7家达标,布局符合卫生学要求者6家;输血科基本设备齐全,均未配置血小板恒温震荡箱;临床输血管理和合理输血合格率80%(8/10)。结论本市医疗机构输血科(供血库)建设和临床输血管理逐步走向正规,但房屋建设相对薄弱,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估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福州地区医院输血科(血库)基本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1](1999年)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2000年)(以下简称<办法>和<规范>)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为了了解本地区临床用血医院输血科(血库)的基本现状,我们于2007年7月-9月对输血科(血库)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该院2010~2013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类型及处置情况。探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方法和措施,并对临床处置方式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查阅输血不良反应汇报单及病历,对反应类型及处置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 235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例,发生率为0.77%,其中过敏反应42例,占66.7%,发热反应18例占28.5%,其他反应3例,占4.8%。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率大于相关资料,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注血液制剂引起的过敏反应。输血科、临床应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不良反应发生后,正确、及时、有效地处置,能加快病情的治愈和好转。  相似文献   

12.
47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天华  张乃丹 《华西医学》2009,(9):2359-2360
目的:分析输血反应类型,分布及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各类输血事件,收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共计8996人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47人次,其中输注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68%,输注红细胞悬液的不良反应率为0.30%,总的输血不良反应率0.98%,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占63%,其次为发热反应。结论:如何提高临床科室科学合理用血水平的方法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其发生原因与特点,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至2015年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对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后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内共有17 592人次输注血液制品,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8例次,发生率为0.33%。输注单采血小板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02%;其次是输注血浆制品,为0.49%;输注悬浮红细胞则相对较低,为0.18%。输注不同血液成分间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P<0.01)。输血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构成比较高,为63.8%,主要以输注血浆制品、单采血小板者多见;而发热反应构成比为36.2%,以输注悬浮红细胞者常见。我院输血不良反应逐年有所下降。结论: 加强输血管理,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特别要避免血浆与红细胞配套使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分析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时不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特点。方法 收集来自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开展血液安全监测的哨点单位报告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985例,分析其报告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的特征。结果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血小板类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6.60‰)远高于输注红细胞类(1.64‰)和血浆类(1.25‰),所有血液成分的过敏反应报告发生率(1.24‰)高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0.63‰)和其他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呈现偏态分布、前高后低的特点,输注红细胞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散分布在前140min,占79.56%,输注180min后仍有较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血浆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集中在前60min,占56.92%;而输注血小板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20 min~100 min,占80.33%,在不同时段发生反应的例数波动较大。过敏反应发生比较急骤,输注30min~60min其发生数量相对最高;FNHTR发生相对较缓,输注部分血液成分时发生反应的数量有在不同时间段出现高峰的现象。结论 输注不同血液成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  相似文献   

15.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收集至该科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43 874例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6例,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1%。输注冷沉淀的不良反应率发生最高,为1.27%,全血次之,为0.56%,悬浮红细胞为0.44%,冰冻血浆为0.32%,血小板为0.27%,滤白红细胞和洗涤红细胞均为0.00%。输血次数1、2、3、≥4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9%、0.27%、0.66%、1.24%,不同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者占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60.29%。输血不良反应中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2.50%,其次为过敏反应,占33.09%。结论输注去除白细胞血制品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需要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RhCcEe配型输血预防同种抗体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7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15 436例孕产妇同种抗体的筛选及鉴定结果,分析孕产妇同种抗体阳性率及其特异性分布、ABO血型以外新生儿溶血病的抗体特征,对比分析孕产妇RhCcEe配型输血与随机输血同种抗体阳性率、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结果孕产妇血型同种抗体阳性率0.66%(102例),其中Rh血型占72.5%(74/102),MNSs血型占11.8%(12/102),Kidd血型占4.9%(5/102),Duffy血型占1.96%(2/102),Lewis血型占1.96%(2/102),Diego血型占0.98%(1/102),其他占5.88%(6/102)。在抗体阳性孕产妇中:2胎及以上孕产妇占75.5%,高于初胎孕产妇(25.4%);有输血史者占57.8%,高于无输血史者(42.2%);有妊娠史者占68.6%,高于无妊娠史者(31.4%)。ABO血型以外的新生儿溶血病25例,Rh血型占72%(18/25),MNSs 12%(3/25),Kidd 8%(2/25),其他8%(2/25);RhCcEe配型输血组同种抗体及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均低于随机输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产妇血型同种抗体发生率与生育史(或妊娠史)、输血史密切相关,Rh抗体阳性率占比最高;Rh血型抗原C、c、E、e同型输注可有效降低HDN发生,对预防孕产妇同种免疫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国内大量输血中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悬液(RBC)应用比例的现状,探讨大量输血时输注FFP与RBC的适宜比例。方法采用统一的《调研表》及调查项目指标,在统一的时间内分别收集全国不同地区20家三级综合医院大量输血病历(例)的数据资料,并在统一回收《调研表》后作数据处理和多中心回顾性分析。结果用于处理和分析的大量输血合格病例占全部回收《调研表》的91.33(1 601/1 753),从中显示:大量输血患者≤24 h输注FFP∶RBC=1∶(1~2)时,死亡率最低[9.31%(55/591)],而FFP∶RBC2∶1或1∶(2.5~4)时,死亡率分别上升至11.44%(31/271)和11.83%(22/186)(P0.05);≤72 h输注FFP∶RBC=1∶(1~2)时,死亡率最低[7.25%(34/469)],而FFP∶RBC2∶1或1∶(2.5~4)时,死亡率分别上升至13.65%(58/425)和10.39%(16/154)(P0.01)。结论大量输血时,≤24 h或≤72 h的RBC输注量与患者的死亡率有一定的关联;大量输血患者≤72 h输注FFP∶RBC的适宜比例为1∶(1~2),而比例过高或过低均是增加患者死亡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阜宁地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现状与规律,为合理储发血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阜宁县2009~2011年临床输血总量、全血和成分用血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成分输血率、红细胞输血率、血浆输注率分别为99.57%、51.82%和45.05%;县级医院临床用血(红细胞)占总用血量的89.2%,乡镇医院、民营医院分别占5.26%、5.50%;急救、手术用血为本县临床用血的大部分,占58.46%;临床用血O∶A∶B∶AB为3.2∶2.8∶2.7∶1,每年3季度用量多于其它季度,但各季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县医院在全县临床用血中占主导地位,由其输血科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储供任务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本市临床输血申请单中输血目的情况,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对2010年本市24家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开出的临床输血申请单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调查的5 862份临床输血申请单中输血情况为红细胞类3 693例,血浆类2 169例,其中合并输血1074例,占18.32%;按临床输血申请单中输血目的情况分类:红细胞类用血不合理1 295例,占35.07%,血浆类不合理1 132例,占52.19%;外科系统、内科系统红细胞申请输注目的不合理率分别为52.7%、9.04%;血浆输注目的不合理率分别为55.92%、46.61%。结论血浆类不合理使用较多,内科系统对除血浆外的血液成分输注适应症掌握较好,而外科系统对输血指征掌握欠佳。应加强对临床医生对科学合理用血知识的培训,制定本市临床用血规程,严格临床输血指征,严格审批,提高血液保护技术,对临床输血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探讨其在输血不良反应质量管理与输血安全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对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施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2)对智能路径应用以来本院2013年-2015年6月21 284名出院输血患者做输血不良反应质量持续改进分析。结果 1)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优化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现了临床输血过程监测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了工作依从性、规范性,提高了临床用血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2)本组出院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2%(132/21 284),其中红细胞、血浆输注的发生率(33.33%、45.45%)明显高于血小板、冷沉淀(18.94%、2.27%)(P0.05);过敏反应发生率(81.82%)较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高(17.42%)(P0.05);≥18岁病例的发生率(81.06%)高于18岁病例(18.94%)(P0.05),有输血史病例的发生率(62.12%)高于无输血史病例(37.88%)(P0.05),而有、无妊娠史病例间差异甚小(P0.05);输血不良反应绝大多数(90.15%)发生在输血过程1 h,其中以输注30 min-1 h最多见(P0.05)),占68.18%。结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与应用实现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路径化,有效提高了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能为临床用血质量持续改进和输血安全预警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