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红梅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1):951-952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个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年4~12月本站采集的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单采献血者发生不良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结果 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44例,总反应率8.5%,其中轻度10(1.9%),中度3例(0.6%),重度未见;枸盐酸盐中毒占31例(6.0%),不同个体因素的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同。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结论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可能是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造成的低血容量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低体重、初次献血、年龄偏小的女性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次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PL T )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献血次数15次以上的无偿献血者57例,比较其首次献血前与末次献血前献血者外周血7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PLT、PLT平均体积(MPV)、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末次采集前与首次采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末次采集前与首次采集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捐献单采PLT 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缺乏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血站工作人员预测缺铁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8年12月在福建省血液中心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618名献血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血清铁蛋白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铁缺乏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血清铁蛋白与年度单采次数、身高负相关(P0.05),与体重、血红蛋白水平正相关(P0.05);女性血清铁蛋白与年度单采次数负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水平、体重、年龄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铁缺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年度单采次数(OR=9.719,P0.05);其次分别是BMI(OR=0.362,P0.05)、性别(OR=0.124,P0.05)和血红蛋白(OR=0.055,P0.05)。结论年度单采次数越多、BMI越低、女性、低血红蛋白,可能预测缺铁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4.
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机器单采血小板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单采血小板以浓度高、纯度好的持性,受到临床的普遍欢迎。笔者回顾分析了50例长期献血小板献血者的外周血象变化,探讨长期献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影响献血者无偿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因素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和研究影响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心理和环境等因素。方法 设计了《单采血小板无偿供者问卷调查表》 ,对单采血小板的无偿供者进行随机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单采血小板捐献的整个过程中 ,献血者在不同程度上受各种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在无偿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各个阶段 ,要重视相关的心理、环境和专业因素对供者的影响 ,以便通过提供优异的服务 ,保留和发展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6.
单采血小板是很安全的献血方式,但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偶尔会出现不良反应,通过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献血者的相关血液指标信息,寻找应对措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更好地保留献血者,稳定献血队伍。对象与方法1对象2012年1月-2014年5月采集血小板9 225例(男性7359例,女性1866例;初次献血者4 168例,重复献血者5 057例),其中86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男性46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分布特征,为加强重点献血者招募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个人资料,对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别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重庆市参加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计9213人次,男女性别比为3.08∶1;18~<25岁无偿献血者占20.9%,25~<35岁占42.8%,35~<45岁占22.3%, 45~<55岁占13.2%,55~<60岁占0.8%;学历普遍不高,大专及以上仅占32.8%。结论应加强高校学生的宣传和招募以及固定献血者保留。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情况,分析流失原因,巩固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方法对571名流失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从捐献血小板次数、年龄、不再捐献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盐城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达45.72%,原因主要有:无法联系、检验不合格、身体不佳、在外地、超龄等。结论提高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召回和保留率,减少献血者流失,建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固定队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快速推广应用以及各类医疗保险的完善与普及,近年来医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呈普遍增加趋势,使临床血液需求量快速上升。同时从疾病谱的变化分析,需化疗的肿瘤患者、血液患者、复合重症创伤患者以及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下简称献血者)的铁储存状况,为制定科学献血策略及服务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3 44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血浆铁蛋白检测结果 分析,分别从性别、年龄、献血状态和近1年献血次数评估献血者铁蛋白状况.结果 3 44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蛋白低值率为26.63%,其中男性为...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12个月内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部分血常规指标及血小板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2个月内捐献单采血小板≥20次的献血者60例作为研究组,以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献血者献血前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 累计献血次数等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利用酶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次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28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5次的献血者,统计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分别从献血量,献血频次(总次数/总月数),献血次数3方面分组分析数据.结果 1)WBC在累计血小板献血量>18治疗量,献血次数>10次开始WBC计数减少差...  相似文献   

14.
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站自2005年起改变单采血小板工作模式,以献血者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缩短献血者献单采血小板前的等待时间,HBsAg、抗-TP、ALT采用快速检测法筛查.尽管所用快检试剂都经过质量管理科检测,但最终还是有部分单采血小板初复检后不合格而淘汰.2005-2008年我们对单采血小板的报废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单采血小板献血服务质量,扩大建立1支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分析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固定队伍的因素,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改善了单采献血服务环境,优化了服务流程,提高了单采血小板服务质量和水平。结论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提高了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固定队伍人次和献血者服务满意度,确保了临床血小板的供应。  相似文献   

1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献血者血液检测指标之一,《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要求ALT采用两种方法(速率法、干化学法)进行2次检测,分别在采血前和采血后进行。由于ALT的非特异性及假阳性等原因,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是造成血站血液检测不合格报废的主要原因之一[1-2]。由于单采血小板耗材昂贵,且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源队伍较少,有必要制订适宜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血前ALT筛查策略,防止血液采集后造成的浪费,降低血液成本。作者对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ALT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对24家血液中心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有关数据,了解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方法借助国内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工作平台,收集24家血液中心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频率、平均年龄、延迟献血率、献血者流失率等数据,计算算数平均数、同比,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规模与变化趋势、年龄构成特点和献血者招募与保留情况。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平均献血频率从1.16次到5.49次不等,献血者平均年龄从25.2岁到40.6岁不等;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占比5.70%—63.33%;18—24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参与率0.02%—1.42%,延迟献血率6.02%—56.99%,献血者流失率在21.34%—83.79%。结论 24家血液中心相关指标存在较大差距,说明各家血液中心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结构具有差异性,建议各血液中心针对性地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宣教、招募、保留和召回等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进才  叶洁 《中国输血杂志》2022,(11):1155-1157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2020年在本血站1 302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随访1年,记录其再次献血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4~2020年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记录1 302例,其中男性1 070例,女性232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28.69±12.9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39例、高中或中专435例、大专及以上328例);16例首次捐献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捐献1个治疗量455例、2个治疗量847例;公职或固定工作506例、待业796例;汉族1 267例、少数民族35例;1年内再次献血284例;再次捐献率为21.81%(284/1 3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捐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捐献治疗量、民族和职业均是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小、文化程度低、待业、少数民族、首次捐献未出现不良反应、首次捐献2个治疗量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捐献20次且间隔14~16天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和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2例,均为男性,年龄25~54岁,捐献间隔时间为14~16天。分为三组:第1次捐献前留取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第10次和第20次作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生化检测项目包括:ALT、Alb、TP、Ca、P、Fe和SF。结果观察组1与观察组2样本ALT、Alb、TP、Ca、P和Fe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1和观察组2样本S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20次且间隔14~16天单采血小板的男性献血者外周血ALT、ALB、TP、Ca、P和Fe无明显变化,但捐献10次以上存在铁存储下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细菌污染是导致输血传播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可导致受血者出现败血症等严重的输血反应.污染的细菌主要来源于献血者穿刺部位皮肤携带的细菌.多次献血者的穿刺部位可能会形成疤痕,疤痕部位的皮肤凹凸不平使有效的清洁消毒更为困难,导致皮肤携带的细菌污染采集的血液.由于血小板的贮存条件有利于细菌增殖,引起输血传播性细菌感染.因此对浙江省血液中心质控实验室9000余份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阳性结果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已献血次数明显高于整个献血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