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型鼻窦炎(ECRS)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呼吸道黏膜炎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炎症细胞,与Th2型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促进和维持ECRS患者嗜酸性炎症的机制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白介素-5(IL-5)调控嗜酸性粒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嗜酸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免疫调节作用、细胞自噬调节和纤维蛋白异常沉积。ECRS表现出病因复杂、难治愈和易复发等特点,嗜酸性粒细胞在ECRS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国内外最新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ECRS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红霉素对离体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红霉素对离体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鼻息肉组织 +红霉素 (10 -4mol/L)按外植块培养法培养 1、3、5d后作连续切片 ,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 (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mediateddUTPnickendlabeling,TUNEL法 )原位检测凋亡细胞 ,与相邻连续的HE染色片对位对照观察 ,鉴别凋亡细胞中的嗜酸粒细胞 ,并与不加红霉素培养的鼻息肉组织标本对照。结果 红霉素组培养 1、3和 5d的嗜酸粒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 (31 77± 9 5 2 ) %、(32 6 7± 9 4 4 ) %和 (5 0 34± 8 78) % ,不加红霉素对照组嗜酸粒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 (2 9 18± 7 31) %、(2 9 82± 12 0 3) %和 (42 2 5± 8 0 8) % ,培养 5d 2组间嗜酸粒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红霉素对离体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有促进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mRNA、抗凋亡基因Bcl-2 mRNA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其相关性,探讨AQP-1 mRNA在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16例鼻息肉组织标本来源于鼻息肉切除的患者(女11例,男5例,年龄20-65岁);10例下鼻甲黏膜组织来源于有变应性鼻炎病史的鼻整形患者(女7例,男3例,平均年龄16-58岁)。上述标本取组织相邻切片,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AQP-1 mRNA和Bcl-2 mRNA的表达;以麦格-姬姆萨(May-Griunwald-Giemsa,MGG)染色法鉴别嗜酸粒细胞。结果 16例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中均有AQP-1 mRNA和Bcl-2 mRNA表达,其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93.16±13.25)%;(84.74±12.10)%;而10例下鼻甲组织嗜酸粒细胞中均有Bcl-2 mRNA表达,但仅有4例表达AQP-1 mRNA;AQP-1mRNA和Bcl-2 mRNA在下鼻甲组织嗜酸粒细胞中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19.54±4.98)%和(16.45±3.12)%。AQP-1 mRNA与Bcl-2 mRNA在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875,P<0.01)。结论 AQP-1能够平衡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内外液体渗透压,维持其存活,在嗜酸粒细胞抗凋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分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变态反应临床差异性。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接受治疗的150例CR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及外周血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分析其与CRS起病联系情况。 结果 150例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显示45例为中性粒细胞型,105例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高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CRSwNP)分型和免疫病理的分型在两种不同浸润型患者内分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RS病理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与其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有关,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和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呈现为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分布情况以及季节对嗜酸性粒细胞分布情况影响。方法对417例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及98例非变应性鼻炎儿童的鼻腔分泌物薄层涂片,经瑞-姬染色后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程度,417例变应性鼻炎患儿根据4个季节分为4个亚组,比较各季度亚组之间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结果变应性鼻炎患儿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阳性人数显著高于非变应性鼻炎患儿人数(P<0.001),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高于非变应性鼻炎患者(P<0.001),变应性鼻炎患儿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差异明显(P<0.01),其中夏季高于冬季(P<0.01),其他各个季节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在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变应性鼻炎患儿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上升,同时随着季节变化,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也变化明显,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1971年,瑞典学者Olsson和Venge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提取出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后,于1975年明确其来源于嗜酸性粒细胞(EOS)。现在已经证明活化EOS分泌4种强碱性蛋白:主要碱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MBP)、ECP、嗜酸性粒细胞衍  相似文献   

7.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鼻腔黏膜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根据有无鼻息肉可分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和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鼻息肉组织常见有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 浸润增多,根据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可将CRSwNP分为两个亚型: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ECRSwNP)和非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nonesinophil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nonECRSwNP);将慢性鼻窦炎分为: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ECRS)和非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non eosinophilic,NECRS)。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形成、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嗜酸性粒细胞在鼻窦炎鼻息肉炎症趋化、息肉形成、分型和预后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IL4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机制。方法 选取符合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诊断标准的9例患者标本,根据鼻息肉组织病理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程度,分为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ECRSwNP)和非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CRSwNP,NECRSwNP)两组,比较两组样本不同炎症细胞计数差异。设计DNA甲基化引物,MassARRAY法进行IL4基因CpG位点DNA甲基化检测。运用线性拟合回归探究Eos计数和IL4基因CpG位点甲基化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 ECRSwNP组Eos计数高于NECRSwNP组(P=0.0043),其他炎症细胞数目相比无统计学差异。DNA甲基化检测显示,ECRSwNP组CpG位点5(CpG-5)的甲基化率显著低于NECRSwNP组(P=0.0311)。我们还发现IL4基因CpG-5甲基化率和组织Eos浸润有着较强的负相关关系(R2=0.53,P=0.0261)。通过回归模型拟合得到Eos=496.25-5.13×CpG-5(DNA甲基化率),结果表明随着IL4基因CpG-5甲基化水平的降低,鼻息肉中Eos浸润增加。结论 IL4基因异常甲基化状态与Eos浸润程度相关,为CRSwNP发病机制提供表观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RANTES(regulated and normal T cells expressedand secreted)和 IL - 5等嗜酸性粒细胞因子在变应性炎症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体外研究表明 ,RANTES可诱导嗜酸性粒细胞趋化作用和释放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而对其在体内的作用尚存在争议。另外 ,体内外研究结果均表明 IL- 5对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和活性化发挥作用。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是鼻科学常见的以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分别取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下鼻甲粘膜 (9例 )、正常下鼻甲粘膜 (12例 )、合并变态反应的鼻息肉(6例 )和无变态反应的鼻息肉 (9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实验探讨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以及红霉素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4 0例离体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 ,及15例经红霉素干预后 (外植块培养 )的离体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鼻息肉组织Bcl 2表达 5 % (2 / 4 0 ) ,Bax表达 6 5 % (2 6 / 4 0 ) ,Bcl xL 表达 4 0 % (16 / 4 0 ) ,Fas表达90 % (36 / 4 0 )。与下鼻甲黏膜相比 ,Bax和Fas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经红霉素干预后 ,鼻息肉组织Bax表达明显上调 (93 3% ,14 / 15 ) ,与单纯用RPMI16 4 0培养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Bcl xL和Fas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ax可能是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凋亡抑制机制中最有意义的调控基因 ,红霉素可增强Bax的表达 ,是促进嗜酸粒细胞凋亡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固生蛋白C (tenascin C,TNC)在鼻息肉组织中异常表达的原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NC和转化生长因子β 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1)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和关系。进一步采用细胞培养、实时定量RT-PCR和原位ELISA技术研究TGF- β1及嗜酸粒细胞对人呼吸道上皮细胞系BEAS-2B细胞TNC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①TNC和TGF- β 1蛋白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TNC表达强度与TGF-β 1 阳性细胞总数(r=-0.58,P<0.01)和TGF-β 1阳性的嗜酸粒细胞数显著相关(r=-0.61,P<0.01);②浓度为1ng/ml和10ng/ml的 TGF-β 1刺激4h后BEAS-2B细胞TNC mRNA的表达分别为未刺激状态下的(7.20±3.43,x±s,下同)倍和(22.48±5.35)倍, 与未刺激状态下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 与刺激24h后的TNC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BEAS-2B细胞和嗜酸粒细胞以2.1、1:1和1:2的数量比例进行共培养,4h后BEAS-2B细胞TNC mRNA的表达与未刺激状态下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4h后 TNC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与未刺激状态下的荧光强度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嗜酸粒细胞的这种诱导作用可以被抗 TGF-β 1的中和抗体显著抑制(P<0.05)。结论:TGF-β 1和嗜酸粒细胞可以诱导呼吸道上皮细胞对TNC的表达,嗜酸粒细胞的作用部分通过TGF-β 1介导,鼻息肉组织中TNC表达的增高同嗜酸粒细胞来源的TGF-β 1有关。图9参16  相似文献   

12.
鼻息肉组织中固生蛋白C的表达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成分固生蛋白C(tenascinC,TNC)在鼻息肉组织中异常表达的原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NC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和关系。进一步采用细胞培养、实时定量RTPCR和原位ELISA技术研究TGFβ1及嗜酸粒细胞对人呼吸道上皮细胞系BEAS2B细胞TNC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①TNC和TGF-β1蛋白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TNC表达强度与TGFβ1阳性细胞总数(r=-0.58,P<0.01)和TGFβ1阳性的嗜酸粒细胞数显著相关(r=-0.61,P<0.01);②浓度为1ng/ml和10ng/ml的TGFβ1刺激4h后BEAS2B细胞TNCmRNA的表达分别为未刺激状态下的(7.20±3.43,x±s,下同)倍和(22.48±5.35)倍,与未刺激状态下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与刺激24h后TNC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EAS2B细胞和嗜酸粒细胞以2∶1、1∶1和1∶2的数量比例进行共培养,4h后BEAS2B细胞TNCmRNA的表达与未刺激状态下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4h后TNC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与未刺激状态下的荧光强度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嗜酸粒细胞的这种诱导作用可以被抗TGFβ1的中和抗体显著抑制(P<0.05)。结论TGF-β1和嗜酸粒细胞可以诱导呼吸道上皮细胞对TNC的表达,嗜酸粒细胞的作用部分通过TGFβ1介导,鼻息肉组织中TNC表达的增高同嗜酸粒细胞来源的TGF-β1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测及其对变应性鼻炎诊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变应性鼻炎、正常人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各100例行薄层涂片和瑞-姬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分布程度和阳性率。结果 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及非变应性鼻炎患者(P<0.01),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P<0.0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鼻腔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对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CCL-19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其病理意义。方法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36例,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5例,健康对照者12例,分别取鼻腔黏膜或息肉组织标本,Western blot法检测CCL-19蛋白表达活性,比较其在病变鼻黏膜、息肉组织和正常鼻黏膜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病理意义。结果鼻息肉组织和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鼻黏膜组织CCL-19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鼻黏膜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型病变黏膜组织尤为显著(P0.05);嗜酸性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CCL-19蛋白表达水平又明显高于非嗜酸性粒细胞性者(P0.05)。结论水肿型慢性鼻窦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病变黏膜CCL-19表达明显上调,提示CCL-19表达活性可能与慢性鼻-鼻窦炎病变组织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组织水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病理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否与CRS病情程度的相互关系,探讨根据嗜酸性粒细胞指导分型有无可行性。方法收集13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是否增多,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组,观察两组患者主观病情评估和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是否有差别。结果两组患者主观病情评估和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慢性鼻-鼻窦炎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作用引起的炎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在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机制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参与其发病。单独依据嗜酸性粒细胞行慢性鼻-鼻窦炎的分型是不充分的,必须结合病理组织学特点与临床特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5及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在鼻息肉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鼻息肉患者、11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及6例正常人组织匀浆中IL-5含量;对15例鼻息肉、11例慢性鼻窦炎及6例正常人进行HE切片染色,以观察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结果①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IL-5含量(pg/mg)分别为23.44±6.68,16.41±3.09,12.86±4.17,鼻息肉组织IL-5含量高于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P<0.01)。②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酸性粒细胞数分别为7.42±2.33,1.30±0.59,1.07±0.70,鼻息肉组嗜酸性粒细胞数高于慢性鼻窦炎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鼻息肉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过程,对嗜酸性粒细胞有活化作用的IL-5对鼻息肉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过敏性鼻炎患者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前后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 43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行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4周及8周采集鼻分泌物涂片,计数鼻分泌物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的数值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免疫治疗后第4周与第8周时,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周与第8周比较,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数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的第4周开始,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局部免疫状态开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核因子кB(nuclerfactorкB ,NF кB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s ,iNOS)和白细胞介素 6 (interleukin 6 ,IL 6 )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取鼻息肉组织 5 9例并以 2 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下鼻甲 (inferiorturbinate ,IT)黏膜组织作对照 ,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F кBmRNA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iNOS、IL 6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①NF кBmRNA、iNOS和IL 6主要定位于NP上皮细胞、间质中的炎性细胞、部分腺体和血管内皮细胞 ;②三者的阳性表达率 (5 4 2 4 %、6 2 71%和 6 4 4 1% )和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10 %、2 0 %和 15 % )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 ;③NP组织中存在着多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明显高于IT组织 (P <0 0 1)。结论 ①NF кB、iNOS、IL 6可能参与了NP局部微环境的炎症反应 ;②嗜酸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参与鼻息肉中炎症的发生与发展 ,以NF кB作为药物作用靶点 ,深入研究NF кB调控机制 ,可能有助于开拓新的炎症反应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不同炎症类型(嗜酸粒细胞炎症型与非嗜酸粒细胞炎症型)对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方法 选择近3个月内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42例,根据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组(A组,嗜酸粒细胞数≥0.03,23例)与非嗜酸粒细胞组(B组,嗜酸粒细胞数<0.03,19例)进行AR症状、体征评分和鼻分泌物细胞分类计数.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测定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糖皮质激素治疗2、4、6个月时进行随访,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A组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数[中位数M(25分位数;75分位数),下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x±s,下同)基线值分别为0.086[0.065;0.176]、(326±145)μg/L,B组分别为0.016[0.005;0.022]、(154±58)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0、3.33,P值均<0.01).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6个月后,A组嗜酸粒细胞数,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分别为0.038[0.006;0.070]、0.019[0.010;0.060]、(175±122)μg/L、(175±153)μg/L,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73、7.38,P值均<0.05);B组分别为0.014[0.004;0.032]、0.015[0.000;0.026]、(118±60)μg/L、(112±60)μg/L,与基线值比较,嗜酸粒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P>0.05),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P<0.05).A组平均症状、体征评分与B组在基线及2,4、6个月时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鼻用糖皮质激素用量,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数增高的AR患者,鼻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嗜酸粒细胞性炎症,改善AR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非嗜酸粒细胞数增高的AR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鼻息肉的组织细胞学特征,探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及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观察134例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浸润情况,并进行计数、分组及统计学处理。结果:134例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型有69例,占51.49%,淋巴细胞聚集型有52例,占38.81%,混合型有10例,占7.46%;中性粒细胞聚集型有3例,占2.24%。4组间嗜酸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肥大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和浆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嗜酸性粒细胞数与肥大细胞数呈负相关(r=-0.534,P<0.01),淋巴细胞数与肥大细胞数呈正相关(r=0.601,P<0.01),浆细胞数与肥大细胞数呈正相关(r=0.202,P<0.05)。结论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似乎与肥大细胞及Ⅰ型变态反应无关, 各种炎性细胞的浸润及相互作用是导致鼻息肉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对探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