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造影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影像改变.结果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腹部X线立位平片或透视,多数有"双泡征".钡灌肠检查能显示盲肠、阑尾、升结肠位置异常.消化道碘剂或钡餐造影既能显示空肠上端固定性屈曲或螺旋状下降或空肠上端位置异常,其与十二指肠球在同一平面高度.同时还可以显示空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位置异常.结论 钡灌肠或/和钡餐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X线表现,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摄有腹部平片和上消化道钡剂造影X线检查,其中5例做钡灌肠X线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有12例显示胃及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小肠充气明显减少,7例未见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可见十二指肠降段或水平段外压性狭窄,狭窄以上肠管及胃扩张9例;十二指肠空肠位置异常7例;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2例;空肠位于右侧腹,回肠、回盲部位于左侧腹4例。结论:腹部平片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异性诊断不大;上消化道造影和钡灌肠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可作为首选方法,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医生拟定手术方案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45例病理分型及X线诊断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45例病理分型、X线平片、X线钡餐造影和钡剂灌肠诊断选择进行分析。结果平片异常37例,无异常8例。胃肠钡餐造影37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置异常18例;十二指肠、空肠上段沿中腹部呈螺旋形下降10例;空肠、小肠分布异常8例;随访至盲升结肠21例均发现盲升结肠异位。钡剂灌肠造影30例,盲肠异位29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可分成两大病理类型:(1)单纯型肠旋转不良9例,无索带肘迫或中肠扭转;(2)复合型肠旋转不良36例,伴有索带压迫或(和)中肠扭转。腹部X线平片异常均为非特异性表现。钡餐造影适合于非完全梗阻病例。钡剂灌肠对十二指肠完全梗阻病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叶桓  黄河  刘翔  左伟  张振强 《安徽医学》2008,29(1):26-28
目的分析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35例行Ladd术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患儿,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腹部平片检查,16例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12例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33例患儿合并中肠扭转,33例患儿存活,无严重术后并发症,2例放弃治疗。结论肠旋转不良易并发急性肠扭转,肠梗阻,口服和灌肠的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的最可靠依据。Ladd式手术是本病手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郑爱萍 《当代医学》2014,(12):60-61
目的: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者采用X线进行检查,观察该病X线检查的表现。方法对74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分别采用X线平片和钡剂灌肠造影进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例患者通过平片确诊;71例患者通过造影确诊,其中69例稀钡灌肠确诊,2例全消化道造影确诊。结论对患者通过钡剂灌肠检查,能够将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比较典型的X线表现清晰地显示出来,诊断结果可靠,是临床影像学检查中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表现,以提高本病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资料。结果消化道造影可见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位置异常11例,其中十二指肠呈螺旋型下降5例,十二指肠水平段梗阻4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脊椎右侧2例,钡剂灌肠回盲部位置异常12例。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静脉关系异常11例,呈漩涡征改变8例。结论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回盲部位置异常及漩涡征是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可作为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叶素贞  李汉文  余林  郭艺  梁燕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57-3858
目的:对比X线造影与彩超在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两院经手术证实的41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在X线造影与彩超上的不同表现。结果:41例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11例显示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完全性梗阻;30例显示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不完全性梗阻,梗阻末端呈螺旋形或锥形改变。27例再行钡剂灌肠检查,盲肠位于中腹及左腹15例;右上腹6例;右下腹6例。41例同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异常31例。二维超声于上腹部探及中低回声光团,呈螺旋状或靶环状改变,彩色多普勒显示红蓝相间的螺旋状或环状血流信号,呈动静脉频谱。结论:消化道造影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重要诊断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筛查本病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x线影像与彩超影像在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我院经手术证实的42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在X线影像与彩超影像上的不同表现。结果 42例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1例显示十二脂肠及空肠起始部完全性梗阻,31例显示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不完全性梗阻,梗阻末端呈螺旋形或锥形改变。21例进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盲肠位于中腹及左腹12例;右上腹5例;右下腹4例。42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异常31例,二维超声于上腹部探及中低回声光团,呈螺旋状或靶环状改变。彩色多普勒显示红蓝相间的螺旋状或环状血流信号,呈动脉或静脉频谱。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重要诊断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筛查本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在肠旋转不良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18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合手术结果,对比分析各种影像方法的优缺点和价值。10例行上消化道造影和超声检查,5例行钡剂灌肠检查,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和CT检查。结果13例上消化道造影均发现十二指肠走行异常,空回肠走行于右侧腹腔,回盲部位于盆腔或左侧腹腔,5例钡剂灌肠发现结肠分布于脊柱左侧,盲肠位于左下腹,3例CT表现为肠系膜根部螺旋状改变,3例超声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团块状肿块影,呈螺旋状改变。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对肠旋转不良诊断价值最大,钡剂灌肠可以发现回盲部位置,伴有中肠扭转时,CT和超声影像均具有特异性螺旋状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误诊原因。方法 经食管插管碘油造影、消化道钡剂、X线造影等检查确诊。结果 确诊食管闭锁 2例 ,肥厚性幽门梗阻 4例 ,肠旋转不良 4例 ,肠狭窄 4例 ,肠闭锁 2例 ,巨结肠 3例。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早期易误诊 ,应仔细分析临床资料和及时作必要的辅助检查 ,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1.
儿章肠旋转不良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肠旋转不良的X线征象,评价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腹部平片及上消化道钡餐40例,钡灌肠20例。结果:腹部平片发现上消化道梗阻34例,其中4例见空肠异佐征;上消化道钡餐发现十二指肠梗阻37例,屈氏韧带位置异常21例,螺纹征16例;钡灌肠发现盲肠位置异常15例(15/20)。结论:屈氏韧带位置异常、螺纹征及盲肠异性是肠旋转不良的特异性征象;三种X线检查方法结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肠旋转不良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X线诊断不典型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各种X线征象的认识,以求早期诊断.方法:对60例不典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腹平片、钡灌肠结肠造影、临床资料、手术及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60例典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资料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患儿日龄越小,其钡灌肠结肠造影的X线征象越不典型,但在对比分析中找出几种有诊断意义的X线征象.结论:可将几种有诊断标准意义的X线征象进行综合,提出诊断标准供参考,并提出几点钡灌肠结肠造影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十二指肠狭窄伴小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评价X线检查在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十二指肠狭窄伴小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6例均拍立卧位腹部平片,行上消化道碘水造影和结肠钡灌肠造影。结果6例均行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在上腹部均可见“双泡征”或“三泡征”,口服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示胃扩张、胃内残留物多、狭窄段以上十二指肠高度扩张伴有逆蠕动,管型狭窄段碘水呈细线状缓慢通过,膜型狭窄可见“风袋征”和“筛孔征”,隔膜呈半月形脱垂,造影剂到达其余小肠和结肠的量少且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十二指肠狭窄是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中较常见的原因,且多合并小肠旋转不良及其他先天畸形,X线平片和造影检查能提供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5例经X线或手术证实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了肠旋转不良的发生、分类,X线检查方法及X线表现。强调了钡灌肠的检查在该病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X线、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X线、CT扫描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VIM16例.10例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行钡灌肠;6例行Cr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CT扫描.结果 腹部立卧位平片2例见"双泡征",小肠内不含气或含气较少;2例表现中上腹管状充气伴狭细短跨度肠段.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完全梗阻5例;十二指肠不完全梗阻8例,见"飘带征".钡灌肠回盲部位于右上腹3例,中上腹2例,左上腹2例.4例非新生儿病例CT显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见典型"漩涡征",毗邻肠袢扩张,肠系膜静脉不同程度淤积扩张.结论 上消化道造影、CT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1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8例与手术结果对照,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11例患者其中7例可见“双泡征”,全部病例表现十二指肠空肠连接处不过脊柱左侧,十二指肠水平段狭窄;2例十二指肠位于右腹部呈鸟嘴样狭窄,3例中肠螺旋状排列;10例表现为盲肠不在右下腹;1例表现为盲肠位置在右下腹,回盲瓣开口于盲肠右侧。结论十二指肠空肠连接处位置异常、盲肠不在右下腹部者,高度提示本病。钡灌肠或/和钡餐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阑尾黏液囊肿临床及病理表现与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Pan WD  Xue HD  Qin MW  Zhao RG  Liang J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3):2354-2357
目的通过对阑尾黏液囊肿临床表现、病理基础及影像学检查的分析总结,提高对本病诊断水平。方法总结北京协和医院1985年1月至2004年9月间收治经病理证实的阑尾黏液囊肿患者18例,其中男4例,女14例,男女比率1:3.5,年龄31—78岁,平均59.8岁,患者中11例行钡灌肠造影检查,其中9例行腹部CT扫描,有1例同时行CT结肠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检查。结果(1)临床表现:8例(44.4%)有右下腹疼痛症状,12例(66.7%)可触及包块。(2)影像学检查:10例钡灌肠显示盲肠末端充盈缺损,呈外压性改变,黏膜无破坏;8例CT显示右下腹囊性包块,75%可见囊壁钙化,1例结肠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可清晰显示病变在盲肠腔内外改变;1例腹膜假性黏液瘤显示腹膜腔大量分隔状黏液腹水。(3)术后病理检查:4例为单纯性黏液囊肿(22.2%),12例为黏液性囊腺瘤(66.7%),2例为黏液性囊腺癌(11.1%)。结论阑尾黏液囊肿具有4种不同的病理学基础,影像学表现有明显特异性,对临床的正确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