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斌 《海峡药学》2016,(8):207-208
目的 本文针对坏死性巩膜炎患者采用环孢霉素A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收集本院自2015年1月~ 2015年12月这一期间收治的坏死性巩膜交患者5例(5眼)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采用环孢霉素A进行治疗,并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追踪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环孢霉素A的治疗后,4例坏死性巩膜炎患者均已达到临床治愈标准,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情况.结论 针对坏死性巩膜炎患者采用环孢霉素A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以使治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疤痕疙瘩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疤痕疙瘩是一种超出原伤口界限,以过剩胶原沉积为特征的伤口过度愈合所致的异常疤痕。治疗疤痕疙瘩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使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减少;另一方面增加胶原的降解,从而抑制疤痕疙瘩的过剩胶原沉积,达到治疗目的。这些药物主要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秋水仙碱、分子交联抑制剂、维甲酸、抗组胺药物、钙离子桔抗剂、细胞生长因子和免疫制剂。1皮质类固醇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用于治疗疤痕疙瘩多为局部应用,可单独也可结合其它疗法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中以确炎舒松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3.
吸入性皮质类固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哮喘。本文综述了最新发展的吸入性皮质类固醇:丙酸氟替卡松在欧洲的一些研究结果和临床使用经验,丙酸氟替卡松是一种口服生物利用度为零的最新吸入性皮质类固醇,在成人和儿童的哮喘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现有的吸入性皮质类固醇:丙酸倍氯米松和布地奈德。  相似文献   

4.
吸入性皮质类固醇丙酸氟替卡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入性皮质类固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哮喘。本文综述了最新发展的吸入性皮质类固醇:丙酸氟替卡松在欧洲的一些研究结果和临床使用经验,丙酸氟替卡松是一种口服生物利用度为零的最新吸入性皮质类固醇,在成人和儿童的哮喘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现有的吸入性皮质类固醇;丙酮倍氯米松和布地奈德。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治疗通常包括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这些药物经口服应用后,会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但是吸入性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否会增加类似的风险,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通过对658例COPD患者历经3年的跟踪研究,我们认为:应用吸人性皮质类固醇药物或者不应用该药,对COPD患者骨密度的影响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治疗比较棘手的疾病之一。自1993年以来,我院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过敏性鼻炎700余例,收到较满意效果。本文对皮质类固醇激素不同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作初步探讨。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文700余例为单纯过敏性鼻炎。患者年龄14~...  相似文献   

7.
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当前鼻部炎症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其在治疗急慢性鼻窦炎、急慢性鼻炎、嗅觉障碍和鼻息肉等疾病上具有较好效果。本文主要对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药理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殷明德 《江苏医药》1994,20(1):38-39
鼻腔疾病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时,局部用药更为可取,可使药物集中在病变部位,并可减少全身不良反应的危险。皮质类固醇界内吸入疗法新皮质类固醇气雾剂:Beclomethasonedipropionate(BDP)(Aldecin安得新;Beconase鼻可灵),Flunisolide(Nasallde),Fluocortinbutylester  相似文献   

9.
痛风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用于预防和治疗痛风的药物有: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皮质类固醇,促尿酸排泄药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疗效及不良反应也有差异,需合理选用,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10.
口扁平苔癣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口腔疾病,局部或全身用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可使病情缓解,但需长期治疗,且并非总有效。作者采用随机双盲试验法评价了含漱环  相似文献   

11.
曹菊 《国外药讯》2005,(10):19-20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瘙痒性皮肤炎症,患病率约为18%。AD对成年患者及小儿患者的父母亲或护理者在生理、社会及经济上造成较大负担。传统的AD治疗,包括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加润滑剂;然而,与皮质类固醇相关的潜在不良反应,常常造成患者依从性差以及治疗不足。Pimecrolimus是一种局部应用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已于2002年1月被批准用于治疗AD,并且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可显著改善整体疾病的控制。在第63届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上发布的几项研究评价了该药对患者生活质量、医疗资源应用以及花费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前部非坏死性巩膜炎进行曲安奈德球结膜下注射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6年1~10月眼科接诊的前部非坏死性巩膜炎患者18例(24只眼)列入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病灶范围分为治疗A组和治疗B组,治疗A组病灶范围小于二象限,治疗B组病灶范围大于二象限.18例(24只眼)研究对象中弥漫性巩膜炎5例,结节性巩膜炎13例,采用1mL注射器取4~8mg曲安奈德对巩膜炎病灶处进行球结膜下注射,对治疗A组做1点注射(4~6mg);对治疗B组做2点注射(8mg).观察两组分别于注射后、注射后1周、注射后2周及注射后3周时的效果、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等,分析曲安奈德的临床疗效.结果:病变较轻的患者注射后效果明显,结膜充血明显减轻;A组大多在注射后1周内显效,结膜充血等症状基本消失;B组在注射后2周内均显效;两组注射后均可见结膜下白色药物结晶沉积,均于注射后3周基本吸收.两组均于一次注射后治愈.结论:对前部非坏死性巩膜炎进行曲安奈德球结膜下注射治疗简单方便且安全有效,疗效安全可靠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美国FDA发出警告,在脊柱硬膜外腔注射皮质类固醇会导致罕见且严重的不良事件,包括失眠、中风、麻痹和死亡。硬膜外腔注射皮质类固醇用于治疗脖子和背疼痛,手臂和腿部放射性疼痛。硬膜外注射皮质类固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未被证实,FDA也没有批准过皮质类固醇的这种用法。FDA要求在注射用皮质类固醇的药品标签中加上这个风险警示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THS)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效果,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0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患者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需排除其他可引起头痛及眼肌麻痹的疾病,皮质类固醇激素效果显著。结论 皮质类固醇激素对THS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FDA首次批准治疗红斑狼疮新药比利单抗FDA首次批准治疗全身性红斑狼疮新药比利单抗(belimumab,Benlysta)。这是一种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抑制剂,需与目前治疗红斑狼疮的标准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抗疟药、免疫抑制剂和非甾体抗炎药一起服用.可减少患者体内异常B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6.
螺旋藻提取物乳膏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海洋植物螺旋藻的一种提取物制成外用乳膏,替代临床常用的皮质类固醇制剂,治疗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等,获得了初步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何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临床特点为时好时坏的腹泻,伴有恶心呕吐、腹痛便血等症状。临床上针对此病的治疗一般选择应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者施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加微量激素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刘运甲,陈建敏,班爱荣,马秋盘,杨遂奇(河南省伊川县人人民医院伊川县471300)细菌性角膜炎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由于皮质类固醇对本病的不良作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在角膜溃疡期禁用皮质类固醇[1]。然而在临床上发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部分眼科医生试图用非甾体抗炎药来代替皮质类固醇,以避免应用激素可能引起的诸多副作用。双氯芬酸钠为非甾体类抗炎药,与皮质类固醇作用环节不同,而其效果相同。在白内障手术后应用,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本次观察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一种累及多个系统、多个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皮质类固醇激素在目前仍然是治疗 SLE的一线药.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日本美能发源制药公司生产,深圳健安医药有限公司总经销)具有一定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样作用,笔者以其配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SLE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