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文浩  高颖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18-1919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多发性硬化(MS)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其中医病机的认识尚未形成共识。本文从流行病学、发病部位、家族聚集性和症状探讨MS与肾虚的关系,认为肾虚是MS的发病之本;从性别差异和症状探讨MS与肝的关系,认为肝与MS的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内经》论形神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神关系是《内经》的一个重要理论,形与神相依互用,神生于形,并依附于形;但神又是形的统率,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具体可概括为: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主,形与神俱,尽终天年。这一理论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养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以“五脏皆有气血”,“脏腑同有阴阳”,“气分阴阳”,“肝肾同源”等理论为依据,阐释肝、肾在气、血、阴、阳四方面的密切关系,认为肝肾之气血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4.
肖延龄  杜元灏 《中国针灸》1999,19(8):495-496
本文探讨了四海理论,认为“胃为水谷之海”强调了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为人体后天之本的功能;“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主渗灌气血于全身是与原气分不开的;“膻中为气之海”反映了心肺功能;“脑为髓之海”在理论上突出了脑神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四海理论为临床配穴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海病候及取穴对临床针灸治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临床医学理论有了突破性的深化,中西医的临床理论正进入有机结合阶段,临床治疗用药和药理研究的报道逐年增加,但对其理论的剖析较少,给予中医理论的深化不多,本文试图在此方面作些努力,以求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药性润燥的历史源流、药性润燥的确定、药性润燥的临床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润燥性能理论的渊源流变,各家认识及其对临床应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肝肾综合征为当今难治性疾病,病死率高,且目前西医尚无疗效确切的治法,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从肝肾综合征病因病机着手,分析其与中医关格病的关系,探索治疗方法,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为该病治疗提供新的论证思路。  相似文献   

8.
论肾主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 ,心为汗 ,肺为涕 ,肝为泪 ,脾为涎 ,肾为唾” ,指出人体内的津液可分属五脏 ,化为五液 ,各走其道 ,注之于窍 ,于是有汗、涕、泪、涎、唾之别。而人们习称的唾液包括涎与唾 ,又因“口为脾之官” ,“脾气通于口” ,故有人认为脾对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 ,较为直接的[1]。近代对脾与唾液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亦较为深入[2] ,而对肾与唾的关系尚未有专篇讨论 ,显然 ,对唾液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今据文献资料 ,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及见解 ,与同道探讨。1唾为肾之液体内的一切正常水液 ,包括涕、泪、唾等分泌液…  相似文献   

9.
再论肝肾阳同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愚曾于《黑龙江中医药》(1987年第4期),发表了《简论肝肾阳同源》一文,认识尚肤浅,本文试对“肝肾阳同源”再作探讨。一、从经络学说看肝肾阳同源脏腑的气化有赖于肾阳的濡润温煦;肾所藏精气(肾阴、肾阳)靠脏腑气化所化生  相似文献   

10.
肝肾与眼的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肾与眼的关系浅析张彬刘怀栋(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孙胜军(河北省行唐县医院050600)眼为五官之首,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眼位置高,系联周身,故此,了解肝肾与眼的关系十分必要。《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眼之所...  相似文献   

11.
明代医家吴有性所撰《温疫论》,论汗颇具特色。不仅对患者有无汗出、汗出多少、汗出时间、汗液性状等询察细致,而且对其机理、疾病转归发展关系以及治疗方法等,作了极为精辟的阐述,多发前人所未发,对今天急性热病的辨证和治疗,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肝肾同源"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肾同源应分为病理和生理两层概念。在发病学上中医学肝肾两脏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或同质性,具有相同的疾病易感性,如肝肾易于出现阴液亏虚而成肝肾阴虚证,现代医学中乙型肝炎病毒侵袭后出现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和临床常见的肝肾综合征,可以作为肝肾同源病理学层面的例证,这与现代医学肝肾两脏的生理特性、结构基础相关,其疾病易感性的病理学实质可能与其具有相同的免疫活性物质、共同致病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3.
肝与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与筋的关系特别密切 ,筋的功能活动隶属于肝 ,从筋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可以反映肝脏功能的盛衰。本文从肝与筋之内在联系进行探析 ,以冀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开拓思路 ,提高疗效。1 筋的含义及作用中医学所谈的筋 ,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肌腱、韧带和筋膜等。全身的筋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而划分为十二个系统 ,称为十二经筋。筋有连接和约束骨节 ,主司运动 ,保护内脏等功能。《说文》对筋的解释是 :“内之力也 ,从月从力 ,所以明其义也。从竹者 ,以竹之物多节 ,所以明其形也。”即指肌肉的活动能力在于筋。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 ,在骨与骨的连…  相似文献   

14.
气机下陷,是较为常见的病理变化,多在气虚的基础上出现。表现为气的升举固托无力而出现头晕、耳鸣、目眩、神疲、气短、乏力、久泻、失禁、坠胀、滑脱及多种脏器下垂等证侯。对于气陷的病机认识,从古至今的医家大多从脾立论,认为脾主升清,脾气健旺,气机才能升达而不下陷,故又常把气陷称为“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诚然,气陷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但就此认为气陷仅与脾有关则未免过于狭隘,也与临床实际多有不合。笔者认为,气陷不仅与脾有关,而且与肝肾功能失调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医脏腑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家的观点,以肝、肾两脏的功能与特点为出发点,探寻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仲景方剂药量比例变化规律是其组方用药规律之一。目前,中医药期刊中对此尚无系统阐发者。笔者认为,认真探讨仲景方剂药量比例变化规律,对深入研究仲景组方用药规律,而进一步发展仲景学说,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证实践,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就此谈一管之见。1 药量比例,不可妄改 仲景方剂中诸药的用量比例调配有度、章法严明,是药物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因素。占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之说,意即在此。若变更诸药用量比例,则整个方剂的药效亦将随之而变。盲目改变诸药的用量比例,非但达到预期目的,还将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7.
周震 《河北中医》2014,(4):600-601
膈,广泛出现于中医文献中,那么中医所言“膈”具体位置何在,与脏腑有何关系,以及其功用都值得思考,笔者就此略谈管见,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8.
中医的“七情学说”,始于《内经》时代,是当时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中医病因学说中内伤致病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中,人们对七情的内涵提出了一些异议,尤其对“思”的确认更为集中。探究“思”的实质,对于发展完善中医的情志致病学说,使其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喻昌是我国明末的一位卓越医家,他的秋燥论治尤属耀古烁今的不朽之说,兹略加剖析,绍述如下。论治燥病申明性属在早期中医文献的史料中,对于“燥”的记载资料较少,如《素问》中有“西方生燥……燥甚则干……燥者润之”等内容,王冰注《素问》以阐述四时本气,称:“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等。  相似文献   

20.
“肾为胃关”探源流—论肾胃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明“肾为胃关”理论源流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探讨“肾为胃关”在慢性胃病诊治中的。认为,益肾调理是治疗慢性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不同证型,可采用温肾健胃、滋肾和胃和化气行饮等法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