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白内障手术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视功能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为对照组(n=50),合并AMD未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 B组为观察组(n=78),合并AMD同时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分别记录患者的基线和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近视力、远视力和VF-14视功能指数量表评分。结果 A组患者6个月复诊时最佳矫正远视力、近视力(Log MAR)和VF-14视功能指数量表评分与基线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后最佳矫正近视力(0. 81 vs. 0. 39)、远视力(0. 59分vs. 0. 30分)和VF-14视功能指数量表总评分(56. 73分vs. 71. 07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B组患者VF-14视功能指数量表项目中反映近距离工作能力(阅读中小字体、做手工)、中距离工作能力(看电视)、远距离工作能力(识别路标)等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填表格、烹饪、打牌等技能性项目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及B组患者AMD分期进展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可有效改善合并白内障的AMD患者视功能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白内障手术未造成AMD进展率升高,白内障术后AMD进展倾向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190-1192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在行人工晶体置入术后对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共223患眼,对比两组在术后、术后1w、术后3个月时的视力分布情况、视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在经过白内障手术后,对比患者的视力分布情况,发现200例患者在术后1w、术后3个月中视力达0.3以上的比例分别是85.65%(191/223)、93.72%(209/223),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明显优于手术前的视力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患者术后1w、术后3个月的视功能均要明显优于术前(P0.05),同时术后3个月的视功能恢复程度要优于术前1w(P0.05);在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发现,术后1w、术后3个月均要明显优于术前(P0.05),同时术后3个月患者的QOL评分优于术后1w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轮白内障患者选择白内障手术治疗后,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视力和视功能,有效提升生活质量,并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生活质量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帮助患者恢复回归社会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老年患者视功能与术前视力、年龄及术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3-03/2004-03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住院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280例342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261只眼)或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81只眼),比较不同年龄、不同术前视力、不同术式的术后视力。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80例(342只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前视力水平与术后视力恢复的关系:术前视力>4.0的163只眼术后视力≥4.7的为147只眼,视力提高水平为90.2%(147/163);术前视力≤4.0的167只眼术后视力≥4.7的为87只眼,视力提高水平为52.1%(87/16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7.87,P<0.001)。②术后视力恢复与年龄的关系:<70岁的白内障患者210只眼,术后视力≥4.7的为175只眼,视力提高水平为83.3%(175/210);≥70岁的白内障患者132只眼,术后视力≥4.7的为59只眼,视力提高水平为44.7%(59/1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2.02,P<0.001)。③两种术式与术后视力恢复的关系: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组261只眼术后视力≥4.7的为218只眼,视力提高水平为83.5%(218/261),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组81只眼术后视力≥4.7的为16只眼视力提高水平为19.8%(16/8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16.37,P<0.001)。结论:术前矫正视力好,手术年龄在50~70岁之间,术中实施超生乳化效果好的,可使术后视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治疗效果及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50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采取常规超声乳化吸除术,观察组采取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内皮细胞数目与眼压水平。并将观察组的100例患者依照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进行分组,分为<0.05组(n=17),0.05~0.2组(n=56),>0.2组(n=27),分析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单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多因素。结果 手术后,两组视力<0.05患者比例均较手术前减少,视力>0.20患者比例均较手术前增加,且观察组视力<0.05患者比例为17.00%,低于对照组(34.00%),视力>0.20患者比例为54.00%,高于对照组(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经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经眼科确诊为白内障的患者68例(89眼)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非球面IOL植入,围手术期对患者实行系统针对性管理。通过血糖监测和宣教,减少血糖波动;采用LogMAR视力记录方法分析手术前后视力,采用VF-12(visualfunction index-12,VF-12)量表进行视觉效果评价。结果:89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糖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且更趋于稳定;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提升(P0.001);术前、术后VF-12量表评价得分分别为(22.04±6.31)分、(5.34±2.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系统针对性的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控制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IOL术围术期血糖,有利于术后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衍射型Tecnis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青年白内障患者视功能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5例青年白内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其中观察组运用衍射型Tecnis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对照组运用非球面Tecnis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比较两组患者的裸眼近视力(UCNVA)、裸眼中视力(UCIVA)、裸眼远视力(U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采用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的客观视觉质量;采用视功能问卷(VFQ)评估患者主观视觉质量;采用视功能指数(VF-14)评估患者的视功能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UCNVA、UCIVA、UCDVA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的UCNVA、UCIVA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BCNVA、BCD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UCNVA、UCIVA、UCDVA的水平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客观散射指数、斯特列尔比值、MTF截止空间频率、不同对比度视力(9%、20%、1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阅读脱镜率、近距离视物满意度、中距离视物满意度、VF-14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衍射型Tecnis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显著提高青年白内障患者的视功能及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背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部分患者晶状体植入后依然存在不同程度屈光不正现象,可以采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矫正屈光不正。目的:观察应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矫治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残留屈光不正的效果。方法:纳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残留屈光不正38例(45眼),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4-74岁;角膜中央厚度490-590μm,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前裸眼视力为0.1-0.3,矫正视力为0.6-1.0。均应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进行矫治,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等情况。结果与结论:大部分患者于术后3-6 h后有异物感、疼痛等眼部刺激症状,术后2 d内有不同程度的眼痛、畏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术后7 d左右角膜上皮基本愈合,20 d左右视力基本恢复到最佳。术后12个月时裸眼视力均≥0.6,其中26眼视力达到或超过1.0(58%),35眼(78%)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为0.6-1.2。球镜度数从术前平均-2.5 m-1降至术后-0.5 m-1,柱镜度数从术前平均-3.85 m-1降至术后-0.53 m-1。12眼发生眼压偏高,5眼有0.5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形成。结果说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治疗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王景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220-3220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对三门峡第三人民医院2005-08-2009-12收治的外伤性白内障35例(35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判断选择手术时机,进行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矫正情况。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0.5者14眼(40.00%),视力在0.2~0.4者11眼(31.43%),视力≤0.1者10眼(28.57%),其中3眼中央性角膜瘢痕,4眼重度后囊混浊,2眼玻璃体积血,l眼黄斑出血。结论外伤性白内障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方式,积极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可有效提高术后视力,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在正常眼压下和高眼压下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对6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在眼压控制正常的情况下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术前正常眼压组),对2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在眼压不能控制正常的情况下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术前高眼压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术后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术前正常眼压组,术后视力提高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前高眼压组,术后视力提高不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结论:与术前正常眼压组患者相比,术前高眼压组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的视力更差,并发症更多,术后眼压两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晶状体囊袋张力环预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后囊膜混浊的效果。方法:14例(28眼)双眼白内障患者,一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 张力环 人工晶体植入术;另一眼则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 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14例(28眼)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年,其中张力环植入组,后囊膜无明显皱缩,中央区无明显混浊,患者视力下降均≤0.3,有2例(2眼)行了YAG激光后囊膜切开;而未植入张力环组,后囊膜均明显皱缩,且术后视力下降明显,0.25~0.2有2例(2眼),0.4~0.3有4例(4眼),>0.4者有3例(3眼)。其中有7例(7眼)行了YAG激光后囊膜切开。结论:对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能有效防止囊袋皱缩,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膜增殖,减少后囊膜中央区混浊及需行YAG切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共98眼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按眼轴长度分为3组,I组眼轴长度(27.00~29.59)mm 35只眼,Ⅱ组眼轴长度(29.60~32.19)mm 30只眼,Ⅲ组眼轴长度(32.20~34.70)mm 33只眼,均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结果术后3个月最佳校正视力≤0.1者7眼(7.14%),0.2~0.4者19眼(19.39%),≥0.5者72眼(73.47%)。其中≥0.5者I组34眼(97.14%),Ⅱ组23眼(76.67%),Ⅲ组15眼(45.4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可以充分矫正屈光不正,解除光传导通路障碍,提高视力,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使无晶体眼得到合理的屈光矫正 ,视力迅速恢复 ,并使物像放大减少到最低水平 ,为双眼单视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现对我院 30例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选择 30例患者均为老年性白内障 ,其中双眼6例 ,单眼 2 4例 ,男性 1 9例 ,女性 1 1例 ,年龄 52~ 78岁 ,平均 64岁 ,既往视力正常 ,无眼部其他疾患。本组 30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I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后半年复查 :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分别检查左、右眼手术前、后视力 ;用剪影法检查屈光状态 ;用国产同视…  相似文献   

13.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85例 ( 92只眼 )白内障行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术 ,与同期大切口白内障手术 6 2例 ( 6 5只眼 )作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对比。结果 :小切口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大切口组 ,而视力高于大切口组。结论 :非超声乳化巩膜隧道小切口摘除白内障能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 ,术后视力恢复快、手术成本低 ,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如何掌握手术时机和选择手术方式,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恢复视功能的关键。本文对80例患者的88只眼做了白内障摘除术,使视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治疗及评估方法如下。1资料采集80例88只眼中,视力为光感者48只眼(54.5%),视力为0.01者30只眼(34.1%),视力为0.05者10只眼(11.3%)。男性56眼,女性32眼。开石工人48例(60%),农民25例(31.2%),学生及其他7例(8.8%)。9~50岁70例(87.5%),55岁以上和9岁以下10例占(12.5%)。2治疗与术后视功能评估手术方式为针吸术8眼,囊外…  相似文献   

15.
双功彩色超声多普勒的问世,使对眼眶内微细血管的探测成为现实.本文检测了91例屈光不正儿童眼动脉(OA)及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参数,并与34例正常视力儿童进行对照,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25例中,91例屈光不正者全部经眼科扩瞳检查证实,182只眼按其屈光不正类型分为近视组(74只眼)及远视组(108只眼);34例(68只眼)正常视力儿童亦经专科检查确认.屈光不正组年龄为3~14岁,正常组年龄与患病组相匹配.学龄前儿童(<6岁)占53.6%(67/125),学龄儿童为46.4%(58/125);男女比例为61/64.所用仪器为Acuson 128XP/10m彩色双功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7Mhz,取样容积2mm,探查深度50m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单眼部分遮盖与双眼交替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疗效,及对其立体视锐度(stereoa cuity, SA)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 2例(168只患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按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8 6只患眼)与对照组(82只患眼)。研究组采用单眼部分遮盖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双眼交替遮盖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患儿的视力水平、SA、弱视眼的调节幅度(amplitudeof accommodation,AMP)和调节灵敏度(accommodatingfacility,AF)。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9.53%,显著高于对照组(75.61%,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1周、4周、3个月、6个月视力较治疗前依次提升(P<0.05),研究组患儿的视力水平恢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SA显著降低(P<0.05),AMP和AF均显著上升(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弱视眼中立体视正常率为74.42%,显著高于对照组(54.88%,P<0.05),研究组患儿恢复到SA正常水平的眼数显著高于对照组(44眼vs 23眼;P<0.05)。结论:应用单眼部分遮盖方式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疗效更佳,可利于提升患儿的视力水平,提升患儿的SA,有效改善患儿的AMP和A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后黄斑水肿状况。方法择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的100例(102眼)和同期非糖尿病眼底病变的100例患者(104眼)作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手术及术后护理。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6周和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视力和眼底检查,于术前和术后6周进行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记录两组的黄斑水肿和视力恢复情况。结果糖尿病组黄斑中心凹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术后6周的FFA糖尿病黄斑水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对照组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糖尿病组。结论糖尿病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后患黄斑水肿的人数多于对照组,术后患者视力的恢复也不及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白内障巩膜隧道小切口与常规角膜缘切口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术38例40只眼,常规角膜缘切口手术27例30只眼。术后1周及1月分别观察术眼视力及散光度数。结果小切口术眼视力恢复优于常规术眼,散光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术式愈合快,视力恢复好,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经济易行,便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合牢固。且反眉形切口的两端能有效减轻角膜散光。因此,小切口组术后散光明显小于同期所进行的常规组,术眼早期恢复正常屈光状态,术后视力恢复快,术后炎症反应轻,如操作得当,无严重并发症。此术式无需昂贵的医疗设备投资,可减少病员的手术费用,适应我国国情,易于在广大基层医院应用,在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长度与角膜屈光不正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发翼状胬肉患者60例(72眼),按照胬肉侵入角膜的程度分为≤3.0mm组、3.0~4.5mm组及4.5mm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比较手术前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与屈光状态的相关性及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前患者的平均视力为0.52±0.05,平均散光度为(2.03±0.34)D,平均屈光度为(2.22±0.42)D。三组间的平均视力、平均散光度及平均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的平均视力、散光度、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胬肉侵入角膜部分越多,对其屈光状态的影响越大,手术治疗显著改善角膜散光,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1.8 mm微切口的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效果,并与传统3.2 mm普通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进行比较,探讨微切口超乳手术的效果和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白内障手术患者51例(51眼),其中21例(21眼)行1.8 mm微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微切口组),30例(30眼)行3.2 mm普通切口的超乳手术(普通组)。同时,在各组内分别按照晶体核硬度的不同,再划分为中低硬核组(Ⅱ~Ⅲ级核)及高硬核组(Ⅳ~Ⅴ级核)。记录各组中患者术中超声乳化能量及其时间,术后第1天、第1周、第1月进行观察随访,随访检查内容包括裸眼视力、主客观验光、非接触眼压、裂隙灯、眼底镜、角膜地形图。结果 (1)在不考虑手术方式的情况下,中低硬核组术中所使用超声乳化能量及时间明显小于高硬核组(P<0.05);但相同核硬度情况下,微切口组与普通组的超声乳化能量及时间无明显差别(P均>0.05);(2)视力恢复情况:术后第1天,中低硬核组视力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高硬核组(P<0.05),但术后第1周及第1月,视力恢复良好率无明显差别(P>0.05);在相同核硬度的情况下,术后第1天、第1周及术后第1月,微切口组与普通组视力恢复良好率无明显差别(P均>0.05)。(3)术后散光变化:术后第1天及第1周,微切口组明显小于普通组(P<0.05),但术后第1月,两组的散光变化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与普通切口手术相比,1.8 mm微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早期散光更小,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