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2881-2882
我院6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半椎体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及矫形率变化等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在手术后即刻、手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冠状面局部侧凸Cobb角、冠状面整体侧弯Cobb角、头侧代偿弯Cobb角、尾侧代偿弯Cobb角、顶椎偏移、躯干偏移、SVA、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手术前明显减少,经治疗后患者后、侧凸均明显好转且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是在青春前期或骨骼成熟前发生的一种脊柱畸形,影响青少年健康发育,发病率约为1%-1.17%,其中女性多于男性,比例约为9:1。有的脊柱侧凸有明确致病原因,如先天性脊柱侧凸,继发于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疾患的侧凸;但更多的是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凸,即特发性(原发性)脊柱侧凸。脊柱侧凸如得不到及时发现与处理,其中部分患者侧凸情况会逐渐加重,形成严重的畸形。严重的脊柱侧凸不仅会造成身体外观异常、脊柱运动功能障碍或因骨盆倾斜而跛行,而且还可因胸廓畸形造成心、肺功能障碍。少数严重的脊柱侧凸可造成脊髓受压而致下肢瘫痪及排便功能障碍。因此,AIS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与康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评价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内固定矫形的初期手术效果。方法:9例胸腰椎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行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及节段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随访7个月~2年(平均1年4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平均侧凸角度由52.3°改善至14.6°,侧凸矫正率72%;平均后凸畸形由29.6°矫正至12.1°,后凸矫正率59.1%;平均躯干侧移从18.3 mm矫正至4 mm。术后6个月侧凸矫正丢失平均3°,后凸矫正丢失平均2°,最大矫正丢失不超过7°。平均手术时间3 h 10 min(2~4.5 h)。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感觉下肢麻木,应用脱水剂4 d后消失。术后2~4个月9例均获坚强融合。结论:由先天性半椎体所引起的胸腰椎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手术适应证为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青少年患者的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胚胎期脊柱发育异常所致,椎体发育畸形分为椎体形成障碍、椎体分节障碍和混合型三种。先天性脊柱畸形中以半椎体最为多见,完全分节型的半椎体大约占半椎体畸形的2/3[1]。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1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胚胎期脊柱椎体发育异常引起的脊柱侧凸,其遗传病因学假说开始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目的:通过候选基因LMX1A上关键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筛查,探索LMX1A与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脊柱侧凸及其不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方法:入选127例中国汉族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另选取外伤、感染、炎症性疾病等患者127例为对照组。根据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提供的基因型数据,应用Haploview 4.1软件选取LMX1A的标签和功能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根据椎体畸形特点、畸形部位、畸形受累程度、有无合并肋骨畸形和椎管内畸形将病例组进一步分为不同临床表型。所有样本应用SNPstream UHT Genotyping系统对所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进一步进行基于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关联分析,并用Haploview 4.1软件分析对照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间是否存在连锁不平衡。结果与结论:共筛选6个位点:SNP1(rs 1819768)、SNP2(rs 12023709)、SNP3(rs 16841013)、SNP4(rs 4656435)和SNP5(rs 4657412)和SNP6(rs 4657411),其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基于基因型的关联分析中发现阳性位点SNP1和SNP2,单位点分析显示两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6和P=0.026),在进一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最符合Ressessive(OR=0.38;95%CI=0.15~0.94,P=0.029,AIC=354.9)遗传模型;SNP1、SNP2、SNP3和SNP6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SNP4和SNP5也处于完全连锁不平衡状态,但单倍体型与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发生风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在进一步与先天性脊柱侧凸临床表型的关联分析中发现SNP1基因型AC型、SNP2基因型AG型、SNP3基因型CT型与有椎体形成障碍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易感性升高有关。结果提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LMX1A基因可能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相关,是一个重要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20年来小鼠的分子胚胎学研究进展获得了大量关于脊椎发育的分子信息,用同线性分析法确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候选基因已成为可能。目的:通过候选基因DVL2上关键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筛查,探索DVL2与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脊柱侧凸及其不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入选127例中国汉族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和127例对照组。根据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提供的基因型数据,应用Haploview 4.1软件选取DVL2的标签和功能单核苷酸多态性。根据椎体畸形特点、畸形部位、畸形受累程度、有无合并肋骨畸形和椎管内畸形将病例组进一步分为不同临床表型。对所有样本应用SNPstream UHT Genotyping系统对所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进一步进行基于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关联分析,并用Haploview4.1软件分析对照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间是否存在连锁不平衡。结果与结论:共筛选5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1(rs2074222)、单核苷酸多态性2(rs222837)、单核苷酸多态性3(rs222835)、单核苷酸多态性4(rs10671352)和单核苷酸多态性5(rs222836),其基因型分布在病例和对照组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5个位点处于完全连锁不平衡状态;5个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单倍体型与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发生风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在进一步与先天性脊柱侧凸临床表型的关联分析中没有发现阳性位点。提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DVL2基因可能不是引起先天性脊柱侧凸及其不同临床表型的主要因素,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胚胎期脊柱椎体发育异常引起的脊柱侧凸,其遗传病因学假说开始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目的:通过候选基因LMX1A上关键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筛查,探索LMX1A与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脊柱侧凸及其不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方法:入选127例中国汉族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另选取外伤、感染、炎症性疾病等患者127例为对照组.根据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提供的基因型数据,应用Haploview 4.1软件选取LMX1A的标签和功能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根据椎体畸形特点、畸形部位、畸形受累程度、有无合并肋骨畸形和椎管内畸形将病例组进一步分为不同临床表型.所有样本应用SNPstream UHT Genotyping系统对所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进一步进行基于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关联分析,并用Haploview 4.1软件分析对照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间是否存在连锁不平衡.结果与结论:共筛选6个位点:SNP1(rs1819768)、SNP2(rs12023709)、SNP3(rs16841013)、SNP4(rs4656435)和SNP5(rs4657412)和SNP6(rs4657411),其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基于基因型的关联分析中发现阳性位点SNP1和SNP2,单位点分析显示两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6和P=0.026),在进一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最符合Ressessive(OR=0.38;95%CI=0.15~0.94,P=0.029,AIC=354.9)遗传模型;SNP1、SNP2、SNP3和SNP6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SNP4和SNP5也处于完全连锁不平衡状态,但单倍体型与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发生风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在进一步与先天性脊柱侧凸临床表型的关联分析中发现SNP1基因型AC型、SNP2基因型AG型、SNP3基因型CT型与有椎体形成障碍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易感性升高有关.结果提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LMX1A基因可能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相关,是一个重要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20年来小鼠的分子胚胎学研究进展获得了大量关于脊椎发育的分子信息,用同线性分析法确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候选基因已成为可能.目的:通过候选基因DVL2上关键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筛查,探索DVL2与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脊柱侧凸及其不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入选127例中国汉族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和127例对照组.根据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提供的基因型数据,应用Haploview 4.1软件选取DVL2的标签和功能单核苷酸多态性.根据椎体畸形特点、畸形部位、畸形受累程度、有无合并肋骨畸形和椎管内畸形将病例组进一步分为不同临床表型.对所有样本应用SNPstream UHT Genotyping系统对所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进一步进行基于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关联分析,并用Haploview 4.1软件分析对照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间是否存在连锁不平衡.结果与结论:共筛选5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1(rs2074222)、单核苷酸多态性2(rs222837)、单核苷酸多态性3(rs222835)、单核苷酸多态性4(rs10671352)和单核苷酸多态性5(rs222836),其基因型分布在病例和对照组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5个位点处于完全连锁不平衡状态;5个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单倍体型与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发生风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在进一步与先天性脊柱侧凸临床表型的关联分析中没有发现阳性位点.提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DVL2基因可能不是引起先天性脊柱侧凸及其不同临床表型的主要因素,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骨质疏松相关性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佛保  郑召民  邝冠明 《新医学》2006,37(12):774-777
1引言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逐年增多.骨质疏松易引起脊椎椎体压缩、脊柱成角畸形等疾患,如疼痛性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后凸畸形等相当常见.另外,一些老年脊柱疾病,如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和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等,也因患者并存骨质疏松症而使治疗变得相当棘手.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指无任何先天性脊柱异常或伴有神经肌肉或骨骼疾病出现的脊柱侧凸及旋转畸形。畸形严重时,导致躯干失去平衡,躯干塌陷,可影响心肺及其他重要胸腹腔脏器的功能。2004年4月,我院骨科收治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半椎体切除前后路松解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惠儿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均行一期半椎体切除+前后路松解+前路或后路器械矫形固定术,术前、术后予以精心护理.结果:本组患儿住院时间7~10 d,平均8 d,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术后1用X线复查,Cobb角0°~32°,平均16°,平均矫正率68.7%.随访1年以上21例,Cobb角0°~30°(平均15°).结论:一期半椎体切除前后路松解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疗效满意,加强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先天性脊柱畸形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52例先天性脊柱畸形病例进行X线平片、CT扫描、MRI等检查.结果:X线平片、CT检出的52例中:(1)椎体异常:包括多节颈椎体融合7例;半椎体25例;蝴蝶椎14例;椎体序列旋转畸形14例;(2)椎体附件椎弓、棘突缺如2例;(3)椎管内异常:脊髓纵裂畸形21例;(4)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MPR及脊椎畸形处脊髓受压、变细、成角.(5)MRI检出脊髓纵裂畸形7例、脊髓栓系6例、脊髓空洞症3例、脊髓脊膜膨出症2例、伴脂肪瘤6例.11例进行手术矫治.结论:影像学检查在先天性脊柱畸形的诊断中很有价值,X线平片作为初查;CT作为椎体、椎管内畸形检出首选;MRI检出脊髓原发性、继发性各种合并症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手术中留取的37例脊柱侧凸患者(先天性12例、特发性25例)椎旁肌进行冰冻切片、肌肉组织病理染色,分析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光镜下可见普遍存在椎旁肌肌源性改变(包括肌肉组织纤维化、肌纤维变性坏死等),但肌纤维再生现象极为少见。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纤维化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改变,同时伴有明显肌纤维走行紊乱;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主要以局灶性且不伴有坏死的纤维化为主。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及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显示神经源性改变,其中4例曾经历侧凸矫正术。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梭囊壁增厚,肌梭内有结缔组织浸润。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的病理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1980年10月~1991年12月为脊柱侧凸、后凸畸形等手术后的患者采用石膏外固定21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213例中,男104例,女109例,年龄3岁~45岁,平均16.6岁。脊柱侧凸173例,其中手术治疗组130例,非手术治疗组43例;脊柱后凸畸形术  相似文献   

15.
正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异常椎体的形成而引起,椎体缺失,半椎体或椎体间联合可以引起不对称生长,从而引起继发性畸形,该畸形包括楔形椎体、半椎体椎体融合和椎体缺失以及肋骨融合[1]。后路腰椎体后凸截骨矫形、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常用手术方法之一。但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并不常见,至今尚无相关报道。多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Isola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畸形患者的术后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科2001-03/2003-06应用Isola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者22例。特发性侧凸18例,先天性侧凸4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5°~83°,平均62°,矢状面Cobb角12°~54°,平均34°,椎体旋转按Nash-Moe分型I度6例,II度13例,III度3例。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20°~31°,矫正率为62%~85%,平均69%,矢状位矫正为21°~32°,平均26°。椎体旋转矫正I度。随访9个月~3年,平均2.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丢失率<4.4%。结论:应用Isola钉棒内固定系统校正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获得冠状面良好矫正率的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保持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Isola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畸形患者的术后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科2001-03/2003-06应用Isola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者22例.特发性侧凸18例,先天性侧凸4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5&;#176;~83&;#176;,平均62&;#176;,矢状面Cobb角12&;#176;~54&;#176;,平均34&;#176;,椎体旋转按Nash-Moe分型Ⅰ度6例,Ⅱ度13例,Ⅲ度3例.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20&;#176;~31 &;#176;,矫正率为62%~85%,平均69%,矢状位矫正为21&;#176;~32&;#176;,平均26&;#176;.椎体旋转矫正Ⅰ度.随访9个月~3年,平均2.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丢失率<4.4%.结论:应用Isola钉棒内固定系统校正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获得冠状面良好矫正率的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保持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适合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44例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手术方法采用凸侧顶椎经椎弓根截骨、悬臂梁压棒技术实施矫形。术前进行日递增肺功能训练、脊柱弹性训练及床上排尿训练等术前适应手术训练,术中、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结果本组44例患者术中脊髓诱发电位监测异常2例;后路胸廓成形时胸膜破裂4例,术中进行修补;3例脑积液漏,术中修补;1例硬膜外血肿;2例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存在、无运动;4例发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未出现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经过围术期有效的护理,矫形效果满意,并发症得到了有效控制,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经椎弓根截骨、凸侧悬臂梁技术矫形,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围术期护理至关重要,也是保证手术成功、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胸腔镜辅助前路脊柱畸形外科治疗统计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胸腔镜辅助前路脊柱畸形外科手术治疗的技术、结果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研究 ,用以判断该项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 9篇胸腔镜辅助前路脊柱畸形外科手术治疗的文献 ,其中 8篇为国外研究 ,1篇为本专科研究 ,研究病例多数为青少年 ,脊柱畸形包括 :特发性脊柱侧弯、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先天性半椎体和胸椎后突畸形。手术技术多数采用单肺通气 ,凸侧入路 ,前路脊柱松解、骨骺阻滞或半椎体切除 ,同时再行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术。对手术后的结果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 :胸腔镜辅助前路脊柱畸形外科手术时间从 90~ 2 4 0min ,住院天数平均为 9d左右 ,椎间盘切除水平 4~ 7个 ,术后Cobb角矫正率为5 5 %~ 6 3% ,平均后凸矫正达 4 4°。总并发症为 12 % ,多为呼吸系统并发症 ,无矫正度的丢失和血管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胸腔镜辅助是一种微创技术 ,它能够在减少创伤的基础上完成前路脊柱畸形的松解、骨骺阻滞和半椎体切除 ,联合后路矫形能够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需要在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 ,以及对侧弯的平衡、融合率、剃刀背畸形矫正 ,减轻疼痛等方面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三维畸形,目前对其外观表现与畸变的内在规律所知甚少.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多变量旋转畸形之间的内在规律.设计采用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地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研究对象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9~32岁.方法行脊柱正位X线摄片测量侧凸的Cobb's角及顶椎CT扫描测量顶椎的旋转角度(Aaro法)和双侧椎根轴心线与椎体轴心线夹角.主要观察指标正位X线摄片Cobb's角,CT片顶椎旋转角度及双侧椎弓根与椎体轴心角度.结果在38°~124°内,侧凸Cobb's角每增加1°,顶椎旋转增加0.39°.凸凹侧顶椎椎弓根轴心线与椎体轴心线夹角分别为(4.72±6.02)°,(14.22±6.52)°.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旋转之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和线性关系,双侧顶椎椎弓根与椎体轴心角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