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QQ群健康教育在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例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QQ群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观察比较2组患者服药依从率、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RNA载量<20拷贝/mL的患者例数、 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干预12个月末,观察组服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HIV-RNA载量<20拷贝/mL的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机会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QQ群健康教育可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能有效提高其体内CD4+T淋巴细胞和降低HIV-RNA载量水平,减少机会性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
徐九云 《护理研究》2015,(12):1447-1450
[目的]探讨以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动机性访谈对艾滋病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动机性访谈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方法,比较两组病人在抗病毒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服药依从性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在抗病毒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服药依从性、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动机性访谈可提高艾滋病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入组患者33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70例和对照组164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了护理干预,分析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结果]:护理干预后第1、2、3、6、12个月干预组患者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患者应用顽疣净治疗尖锐湿疣不依从性的原因,观察护理干预对患者服药治疗依从性及尖锐湿疣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8例与对照组36例,设立咨询中心,干预组建立疾病治疗观察档案,针对患者特征评价可能或潜在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为每个患者制订个性化教育方案,并通过双向传呼及电话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对照组只做一般健康教育,未接受护理咨询及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后1、2、3个月服药依从性及治疗6个月后尖锐湿疣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治疗后1、2、3个月后依从性逐渐降低,干预组依从性无明显变化,两组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尖锐湿疣复发率明显高于干预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尖锐湿疣患者应用顽疣净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尖锐湿疣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信随访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出院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电话随访,观察组采用微信随访.评估2组患者对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认知程度、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出院后复诊情况.结果 2组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认知得分及服药依从性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92,P<0.001;F=9.160,P<0.001),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末、6个月末、12个月末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认知得分及服药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漏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微信随访,可提高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认知水平,提高其服药及复诊依从性,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用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进行抗病毒治疗的86例艾滋病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与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抗病毒用药干预,共干预6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抗病毒治疗知识掌握情况及服药依从性。结果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抗病毒用药干预结束后、干预结束后1个月、干预结束后3个月,观察组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知识问卷得分与中文版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用药中应用效果较好,能提高其对抗病毒药物的认识及服药依从性,有利于艾滋病患者病毒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住院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干预组出院后接受协同护理干预,对照组出院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进行回访,分别对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进行测评.结果 干预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服药依从性的提高,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协同护理模式能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减少病情复发,有效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改善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有助于其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8.
【】 目的 探讨智能服药提醒器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减少漏服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将100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根据历史对照研究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0例,对照组50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服药指导,干预组出院时发放智能服药提醒器指导服药。运用CPAT评分表评价服药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前服药依从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3、6月干预组服药依从性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发放服药提醒器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IBM)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用药中得应用效果。方法 将在我院感染科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86名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基于IBM模式的抗病毒用药干预方案,干预时间为6周)与对照组(常规抗病毒用药护理)。结果 基于IBM模式的抗病毒用药干预结束后、干预结束后1个月、干预结束后3个月,观察组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知识问卷得分与中文版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用药中效果显著,能有提高其对抗病毒药物的认识,同时提高服药依从性,利于艾滋病患者病毒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方式。方法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抗病毒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干预措施,分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针对原因,制订干预措施:包括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加强健康教育力度、使用服药管理工具、简化用药方案、建立支持系统及心理干预等方法。结果提高了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及检测CD4+细胞计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个体化干预措施能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过程中血清趋化因子受体5(CXCR5)、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sPD-1)、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IDS患者120例(AIDS组),分别在AIDS患者治疗前1 d及治疗后3、6、12个月检测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载量、CD4+T细胞绝对数及CXCR5、sPD-1、Hcy、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体检健康者45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与CD4+T细胞绝对数、HIV-1载量的相关性。结果AIDS组治疗前sPD-1和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XCR5、CD4+T细胞绝对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随着ART时间的延长,AIDS患者CD4+T细胞绝对数、CXCR5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在治疗6个月时达到峰值;Hcy、TC、TG、LDL-C在治疗12个月时显著升高(P<0.05);HDL-C无变化;治疗3个月时HIV-1载量开始降低(P<0.05),治疗6个月时降低更为显著(P<0.05);治疗12个月时血清sPD-1水平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4+T细胞绝对数与CXCR5、Hcy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2、0.401,P<0.05),与sPD-1呈负相关(r=-0.708,P<0.05);HIV-1载量与CXCR5、Hcy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82、-0.318,P<0.05),与sPD-1呈正相关(r=0.368,P<0.05)。结论动态监测AIDS患者ART过程中CD4+T细胞绝对数、HIV-1载量、CXCR5、sPD-1、Hcy和血脂的变化,有助于及时了解HIV感染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免疫调节剂对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新发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8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予注射用胸腺肽α1、格列美脲联合抗结核治疗,对照组予格列美脲联合抗结核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6个月时的临床疗效、病灶吸收情况,记录痰涂片抗酸杆菌转阴率,检测治疗前、治疗2个月及治疗6个月时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比较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血清CD3+、CD4+、CD8+水平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痰涂片抗酸杆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2个月、治疗6个月时sIL-2R水平降低,IFN-γ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个月、治疗6个月时sIL-2R水平降低,IFN-γ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6个月CD3+、CD4+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6个月CD3+、CD4+水平升高及CD8+水平降低,且两组治疗6个月FBG、2hPG及HbA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免疫调节剂联合治疗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降低sIL-2R水平,提高IFN-γ水平,有利于恢复患者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无症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不适宜抗病毒治疗,中医药早期干预对无症状带毒期HIV感染者会产生一定的治疗意义。目的:观察扶正排毒片早期干预HIV感染者CD4 T淋巴细胞水平及血浆病毒载体量变化。设计:观察对比试验。单位:河南中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对象:于2005-11随机抽取HIV感染者较多的某乡69例有偿献血感染的无症状HIV感染者,男39例,女30例,年龄30~61岁,平均(43±8)岁,平均病程(13±3)年。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诊断标准(2005年修订版)。②年龄18~65岁。③200/mm3≤CD4 T淋巴细胞计数<600/mm3。④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及其它药物治疗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合并心脑血管、肺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②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激素、化疗等引起的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血液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随机抽取的某个县的25例无症状HIV感染者为空白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与治疗组相同。方法:治疗方案:治疗组感染者给予扶正排毒片(黄芪、生白术、防风、白花蛇舌草、甘草等11味,河南省中医研究院奥林特制药厂生产,产品批号:050601),每次5片,相当于生药6.6g,3次/d,温开水冲服。3个月为1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空白组不服药。主要观察指标:①检测治疗组感染者治疗前和每疗程结束后CD4 、CD8 及CD4 /CD8 值,空白组只检测6个月前后CD4 T淋巴细胞计数。②采用RT-PCR检测方法进行治疗组患者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治疗组感染者69例及空白组感染者2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空白组感染者6个月前后CD4 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机抽取23例治疗组感染者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与疗前对比,疗后6个月有9例血浆病毒载量下降较多,疗后1年12例血浆病毒载量下降较多。疗前和疗后6个月及1年对比有效率均达91.30%。结论:扶正排毒片早期干预HIV感染者可提高其免疫功能,对部分病例具有降低病毒载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在AIDS免费治疗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2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遵循自愿参加的原则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干预组采用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干预1年后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7项依从性指标.结果 干预组从HIV确认到首次CD4细胞检测的间隔时间为20d,首次发现CD4细胞≤350个/μl到抗病毒治疗的时间间隔为30 d,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0,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3.42,3.13;P<0.01);服药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构成比分别为82.4%,14.7%,优于对照组(52.6%,3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93,P<0.01);规范随访构成比为82.4%,优于对照组5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6.057,P<0.05);每3个月接受CD4细胞检测的比例97.1%,抗病毒治疗6~12个月CD4细胞增长≥100个/μl的比例为79.4%,治疗6~12个月病毒抑制的比例为82.4%,明显优于对照组(81.6%,44.7%,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354,5.678,4.138;P <0.05).结论 全程护理管理模式能督促AIDS患者CD4细胞检测及规范随访,促进尽早治疗,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降低AIDS相关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心理行为干预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4 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给予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分别于入院时、术晨、术后 1d、4 d、7d抽取外周血测定 NK细胞活性、T辅助细胞 (CD4 + )、T抑制细胞 (CD8+ )、CD4 + / CD8+、免疫球蛋白。结果 :本组术后 1dNK细胞活性、CD4 + 、CD4 + / CD8+ 、Ig G、Ig M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 (P<0 .0 5 ) ,其中实验组降低较对照组明显 (P<0 .0 5 )。实验组术后 NK细胞活性、CD4 +、CD4 + / CD8+、Ig G、Ig M水平术后恢复较对照组快 ,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能减轻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制剂干预对单纯性肥胖学龄前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及脂肪因子(网膜素-1、趋化素、内脂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诊治的单纯性肥胖学龄前儿童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饮食及运动干预基础上于每日早餐后口服维生素D制剂,连续服用6个月.观察干预前后体重指数(BMI)及B...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化疗期间肠外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胃癌术后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化疗(FAM方案),观察组在化疗同时接受肠外营养。观察2组化疗后的临床疗效、外周血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B)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结果与化疗前比较,2组化疗后血清ALB、PAB、TRF水平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化疗后血清ALB、PAB、TR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与化疗前比较,观察组化疗后CD3+、CD4+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CD4+/CD8+比值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化疗后CD3+、CD4+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给予肠外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不同干预时点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分析时间因素与干预的交互作用。结果:实验组干预6个月、12个月餐后2 h血糖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同干预时点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P<0.05),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间有交互作用(P<0.01),干预6个月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明显,随着观察时点推移,下降幅度逐渐减缓。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糖代谢情况,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