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01—01/2005-02选择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后路髓核摘除术,术后常规应用美洛西林6g预防感染,地塞米松10mg和速尿20mg脱水,止血敏3g和止血芳酸400mg止血。术后3d开始直腿抬高锻炼以减轻术后神经根粘连,1周后用五点支撑法锻炼腰背肌,3周后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腰围使用1个月,术后3个月恢复轻工作,半年恢复原工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间盘CT扫描,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腰椎29分评分法(JOA)进行评分,术中记录受压神经根直径。术后10d,1,3,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下肢麻木发生率。 结果 纳入患者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麻木发生率76%,术后10d,1,3,12个月下肢残留麻木率分别为34%,25%,22%,21%。术后12个月旁侧型突出、中央型突出、极外侧型突出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发生率分别为21%.9%,67%。术后12个月椎间盘钙化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发生率为65%。术后下肢残留麻木与手术年龄、受累神经根直径有关,与病程和术前JOA评分无关。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部分患者残留下肢麻木,术后12个月麻木发生率为21%,推测神经组织的潜在恢复能力影响下肢麻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后中长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1999-2004年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一次入院手术的患者100例,调查记录其术前、术中、院内术后、随访时刻的观察项目,按疗效分组,运用logistic回顾筛选风险因子。【结果】大部分椎间盘组织摘除、随访时刻的JOA评分为良好疗效的保护因素。【结论】①术中腰椎间盘组织的摘除范围将影响术后中长期疗效,大部分椎间盘组织摘除是良好疗效最强的保护因素。②当随访时点JOA评分≥25分时,可提示患者术后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指导患者术后卧床时的下肢肌肉锻炼、腰背肌锻炼及床边腰肌锻炼的方法。结果196例患者功能评定优160例,良28例,可8例,随访优良率为95.8%。结论功能锻炼是防止术后发生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抑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抑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预后是否相关。方法:选择2000—06/2003-12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患者107例。①分别记录患者的病程、术前症状和体征总评分、术前疼痛程度评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记录。选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术前心理评估,53分为标准分。按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标准分为正常组,82例;≥标准分为抑郁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及吸烟史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根据北美脊柱协会制定的60项指标结合临床实际制定出疗效评价量表共50分,内容包括4方面:症状(6分):腰或臀疼痛3分,腿痛或麻木3分;症状对功能的影响(19分):行走04分,站、坐、睡、抬物、剧烈活动、性生活各0~2分,排尿0-3分;体征(16分):腰部活动受限和畸形0-2分,腰部扣痛0-1分,健腿抬高试验0~2分,直腿抬高试验04分,肌力0~3分,感觉0-2分,反射0~2分;CT或MR同区域定位(9分):1-3区分别为3~9分。术后随访评分不包括CT或MR检查评分。③107例患者根据术后症状评分计算出症状改善率,即(术前症状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前症状评分&;#215;100%。其中47例患者通过门诊复查得到术后体征评分,计算症状体症改善率,即[(术前症状评分+术前体征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后体征评分)](术前症状评分+术前体征评分)&;#215;100%。同时还调查术后疼痛频率(从不痛到经常疼痛为0~2分)和术后工作能力(从恢复原来工作到未工作为0-4分)。④组间基线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术前疼痛程度评分、症状改善率等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07例患者均成功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8—3.46年,平均2.48年。①术前疼痛程度评分:抑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3.80&;#177;0.73),(3.28&;#177;0.94)分,P〈0.05】。②术后疼痛频率评分:抑郁组高于正常组【(0.96&;#177;0.35),(0.45&;#177;0.57)分,P〈0.01】。⑧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抑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1.20&;#177;0.63),(0.58&;#177;0.65)分,P〈0.01】。④术后症状改善率:抑郁组低于正常组【(67.87&;#177;17.86),(81.44&;#177;21.08)%,P〈0.011。⑤术后工作能力评分:抑郁组术后工作能力较差,明显高于正常组【(1.48&;#177;1.00),(0.78&;#177;1.04)分,P〈0.01】。⑥术后症状体征改善率:抑郁组明显低于正常组【(69.27&;#177;16.51),(84.31&;#177;18.03)%,P〈0.05】。结论:抑郁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和症状体征改善率低,疼痛频率和疼痛程度高,术后工作能力较差。提示抑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预后情况相关,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的不利因素,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抑郁评定。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远期残余腰腿痛的影响。方法:183例术后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成两组,103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训练组),80例术后卧床休息三四周(对照组)。结果:随访4周~12年,早期康复训练组远期疗效满意率为94.17%;对照组远期满意率为81.25%。结论: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康复训练组比对照组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康复训练程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程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0例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个性化、渐进性和全面性的康复训练。结果本组病例经随访结果表明,术后功能恢复良好,至术后6个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康复训练程序具有使患者康复快、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2004-01~2006-12我院利用医院与家庭、家庭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形成的康复区域网,以电话咨询、上门技术服务等方式,对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指导,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本院1997-2003年间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分为椎间孔内型与椎间孔外型,分别采用经椎板间入路与经椎板外缘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L3~4、L4~5间隙的椎间孔内型及L5S1间隙的椎间孔外型病例采用经单侧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28例(2例为再手术),对于L3~4及L4~5间隙的椎间孔外型突出采用经椎板侧方入路摘除髓核6例(1例为再手术)。结果:本组共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8年。临床症状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应针对不同的突出类型分别采用经椎板间入路与经椎板外缘入路,便于操作且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远期残余腰腿痛的影响。方法:183例术后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成两组,103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训练组),80例术后卧床休息三四周(对照组)。结果:随访4周~12年,早期康复训练组远期疗效满意率为94.17%;对照组远期满意率为81.25%。结论: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康复训练组比对照组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尤其发生在多个节段,以往常采用多个半椎板切除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方法,这样虽然可以对椎管进行充分减压,但它对脊柱后方稳定性结构破坏较大,由此可导致脊柱失稳及晚期严重退行性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抑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预后是否相关。方法:选择2000-06/2003-12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患者107例。①分别记录患者的病程、术前症状和体征总评分、术前疼痛程度评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记录。选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术前心理评估,53分为标准分。按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标准分为正常组,82例;≥标准分为抑郁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及吸烟史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根据北美脊柱协会制定的60项指标结合临床实际制定出疗效评价量表共50分,内容包括4方面:症状(6分):腰或臀疼痛3分,腿痛或麻木3分;症状对功能的影响(19分):行走0~4分,站、坐、睡、抬物、剧烈活动、性生活各0~2分,排尿0~3分;体征(16分):腰部活动受限和畸形0~2分,腰部扣痛0~1分,健腿抬高试验0~2分,直腿抬高试验0~4分,肌力0~3分,感觉0~2分,反射0~2分;CT或MR同区域定位(9分):1~3区分别为3~9分。术后随访评分不包括CT或MR检查评分。③107例患者根据术后症状评分计算出症状改善率,即(术前症状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前症状评分×100%。其中47例患者通过门诊复查得到术后体征评分,计算症状体症改善率,即犤(术前症状评分+术前体征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后体征评分)犦(术前症状评分+术前体征评分)×100%。同时还调查术后疼痛频率(从不痛到经常疼痛为0~2分)和术后工作能力(从恢复原来工作到未工作为0~4分)。④组间基线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术前疼痛程度评分、症状改善率等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07例患者均成功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8~3.46年,平均2.48年。①术前疼痛程度评分:抑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犤(3.80±0.73),(3.28±0.94)分,P<0.05犦。②术后疼痛频率评分:抑郁组高于正常组犤(0.96±0.35),(0.45±0.57)分,P<0.01犦。③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抑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犤(1.20±0.63),(0.58±0.65)分,P<0.01犦。④术后症状改善率:抑郁组低于正常组犤(67.87±17.86),(81.44±21.08)%,P<0.01犦。⑤术后工作能力评分:抑郁组术后工作能力较差,明显高于正常组犤(1.48±1.00),(0.78±1.04)分,P<0.01犦。⑥术后症状体征改善率:抑郁组明显低于正常组犤(69.27±16.51),(84.31±18.03)%,P<0.05犦。结论:抑郁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和症状体征改善率低,疼痛频率和疼痛程度高,术后工作能力较差。提示抑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预后情况相关,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的不利因素,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抑郁评定。  相似文献   

13.
三维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明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3942-3943
目的:观察三维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学的影响,分析治疗机制。方法:123例患者按随机数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59例。治疗组采用三维牵引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疗法,20d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分析其椎间盘影像学韵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2.1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达83.05%,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0131,P&;lt;0.05),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01,P&;lt;0.05)。结论: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性间隙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训练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进行康复治疗是保持手术效果,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腰间盘突出症术后进功能训练和未进行功能训练的两组患者疗效分析,强调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早期运动康复李西城孟祥光贾子善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我院自1992年7月~1996年4月,对非手术疗法无效的5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训练组300例,其中男195例,女105例,平均年龄4...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疗效不佳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个重要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不佳需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通过19例需再次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合文献找出再次手术的原因。结果再次手术的原因主要是术前诊断及定位错误、术后血肿压迫、椎间盘再次突出、对侧隐窝狭窄认识不足、椎管内瘢痕增生粘连、感染等。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操作规范,术后针对不同情况积极预防是避免再次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对1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予休息及护腰治疗,治疗组予适当的休息及护腰治疗外,术后予长期的运动治疗。结果:3年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79%,对照组复发率为13.2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43,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坚持运动治疗可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腰椎间盘病变的检出率,推动了椎间盘摘除术的广泛开展。但随之发现相当数量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几年来再手术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现对可能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加深理论认识,提高临床诊疗质量。  相似文献   

19.
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中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中期疗效。方法采用电话随访结合门诊复查的形式,随访患者74例。分为椎板间开窗组、半椎板切除组、全椎板切除组、植骨内固定组。结果开窗组、半椎板组、植骨内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7.8%、75.0%和85.7%,全椎板组优良率50.0%。开窗组和半椎板组术后恢复工作时间较短,大部能从事原先工作。全椎板切除组和植骨内固定组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且大部分改变工作,从事较轻工作。结论椎板间开窗术、半椎板切除术、椎板切除减压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术后中期疗效良好,全椎板切除术后中期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和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s,LDH)患者的社会功能,对61例LDH患者的社会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并与65例健康人比较。结果表明前者大部分条目得分明显高于后者(t=2.118~4.154,P<0.01~0.05)。提示LDH患者存在明显的社会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