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中进行胞浆糖皮质激素受体(GR)检测及其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探讨GR能否作为判断儿童ALL预后的因素。方法利用GR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48例初治ALL患儿的骨髓液(起病时和疾病获缓解时)和15例随机长期持续缓解(CCR)状态下ALL患儿骨髓液及3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液单个核细胞胞浆GR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疾病疗效的关系。并对前期实验组进行临床追踪,分析前期实验数据与CCR或复发的关系。结果初发ALL患儿起病时GR与治疗后是否获得缓解(CR)无相关性(P=0.56);起病时GR表达水平与CR时GR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10);与疾病缓解时的骨髓微小残留病(MRD)指标无相关性(P=0.54)。患儿CR时其GR与正常对照组GR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21)。对前期实验组追踪结果显示,起病时GR表达水平与CCR或疾病复发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45);15例CCR患儿GR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28)。结论ALL患儿起病时其基础水平胞浆GR表达与治疗后缓解率、缓解时MRD水平、疾病长期持续缓解或复发无相关性,不能作为独立判断疾病的预后因素。而ALL患儿缓解及长期持续缓解时其胞浆GR与正常儿童GR表达水平无差异,故动态监测胞浆GR表达水平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了30例ALL骨髓细胞GCR为7873±3002位点/细胞;17例ANLL为6113±1622位点/细胞(P〈0.05)。形态学分型L1型17例,GCR为7267±3178位点/细胞;L2型13例,GCR为7650±3362位点/细胞(P〉0.05)。临床分型标危型ALL14例,GCR为8998±1963位点/细胞;高危型9例为5847±3885位点/细胞(P〈0.05) 相似文献
3.
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皮质激素(GC)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重要药物,GC治疗的敏感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密切相关。该文就近期国外对GC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GC应用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数量自动上调、GRαmRNA高水平表达及GRβ/GRα比值的显著降低以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Rb-1的低磷酸化等与GC耐药性呈负相关;GR基因的一些突变与多态性等与GC耐药性呈正相关;GR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膜受体以及各种分子伴侣等与GC耐药无相关性;而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bcl-2变阻器等与GC耐药性的关系目前尚不明了。 相似文献
4.
李强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3):136-139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小儿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性疾患。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是第一个治疗小儿ALL的有效药物,用于ALL的治疗已有50余年历史,至今仍然是最基本的药物之一[1]。研究表明,小儿ALL白血病细胞对GC敏感性与其治疗效果和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ALL患儿LGCR数量与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以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检测50例ALL患儿及41例正常小儿静脉血淋巴细胞GCR水平,并观察其与化疗效果与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正常小儿静脉血淋巴细胞GCR值为4651±1617结合位点/细胞,其95%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482~7800结合位点/细胞。ALL患儿淋巴细胞GCR值(6695±5256结合位点/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小儿(t=2.50,P<0.05)。小儿ALL预后好组GCR值明显高于预后差组(t=4.39,P<0.001)。结论ALL患儿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GCR值可以作为一项生化指标而应用于判断预后及指导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了30例ALL骨髓细胞GCR为7873±3002位点/细胞;17例ANLL为6113±1622位点/细胞(P<0.05)。形态学分型L1型17例,GCR为7267±3178位点/细胞;L2型13例,GCR为7650±3362位点/细胞(P>0.05)。临床分型标危型ALL14例,GCR为8998±1963位点/细胞;高危型9例为5847±3885位点/细胞(P<0.05)。对18例ALL经联合化疗完全缓解前后比较发现,GCR分别为8115±3258位/细胞和4669±2106位点/细胞(P<0.01)。本实验同时测定了ALL和ANLL患儿血浆皮质醇浓度,平均分别为112.20±41.14ng/mi和104.65±43.49ng/ml,相关系数分别为r=0.15和0.11,说明GCR表达水平不受皮质醇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锁勤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5)
目前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将儿童白血病分为标危B细胞ALL、高危B细胞ALL、T细胞ALL和婴儿ALL。标危B细胞ALL又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非常高危ALL。现就临床常见的标危、高危和婴儿白血病治疗方案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9.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胡镛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3):167-169
我国每年有15000例新发白血病儿童。其中70%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白血病危险因素分组指导多药联合化疗、改进治疗方案,使白血病化疗更合理并向个性化治疗迈进;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重视青少年白血病研究,有助于提高这种特殊类型儿童白血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随着心理和社会医学的积极支持和干预,使白血病患儿逐步获得与正常儿童相似的生存质量,最终达到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院儿科6年来收治的97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进行临床总结和分析,初治57例,复治40例。初治组中43例采用VDLP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完全缓解(CR)率为100%,复发率为6.9%(3/42),2例为骨髓复发,1例为睾丸白血病复发,无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本采用VDLP方案诱导缓解的另14例初治病人CR率为75%。复治组中VDLP再诱导缓解的CR率为69.2%。非VDLP丙诱导缓解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儿童高危ALL的危险因素及疗效,改善ALL患儿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0月-2007年12月初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按2004年全国小儿血液病会议通过的儿童ALL诊疗建议,具有危险因素的41例患儿进入研究.发病年龄8~12个月或10~14岁者共21例,白细胞≥50×109 L-1者20例(48.78%),初发时伴髓外浸润15例(36.59%),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0例(24.39%),有不利的细胞遗传学改变5例(12.20%),窗口治疗不敏感12例(29.27%),2个疗程未获缓解1例(2.44%).以2006年1月为界,此前应用新华-99方案化疗,此后用上海儿童白血病协作组2005方案(ALL-2005方案)进行化疗.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至2010年6月,中位随访时间32.08个月(2~68个月).40例经1个疗程诱导后缓解,缓解率97.56%;10例(24.39%)复发,3例(7.32%)在治疗过程中死于感染.预期30个月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69.60%和73.30%.窗口治疗不敏感和诱导6周未获缓解2个危险因素作为单变量对EFS和OS影响有明显差异.结论 评判ALL的危险因素对选择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均非常重要.强烈的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补充手段治疗儿童高危白血病,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急性白血病(AL)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发现细胞遗传学改变在白血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约1/3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表达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TEL-AML1融合基因是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占儿童ALL20%-25%。本文对TEL-AML1融合基因结构、致白血病作用及其与儿童ALL的预后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染色体变化的意义.方法 ALL患儿67例均于治疗前抽取骨髓标本1~2 mL,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经短期培养法,收获有丝分裂期细胞,常规制片,应用G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显带,分析20~30个中期细胞,根据人类染色体国际命名法描述核型.结果 1.初诊.ALL患儿67例中,克隆性核型异常37例,其中结构异常核型18例,数目异常核型16例,同时有数目和结构异常核型3例.2.t(9;22)易位的发生率为4%,且有1例t(9;22)易位中伴附加异常患儿死亡,说明t(9;22)易位核型也是小儿ALL预后不良的标志.3.t(12;21)易位是儿童ALL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其预后良好,本组3例全部缓解.4.超二倍体和多倍体核型是预后良好的标志,而具有其他数目和结构异常核型的白血病,则预后不良.5.染色体核型正常组3例未能缓解,可能与染色体核型中微小片段改变而肉眼无法分析、临床治疗方案和病例的选择有关.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小儿ALL的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高二倍体核型和t(12;21)易位的ALL预后良好;而其他数目异常,t(9;22)易位和结构异常核型的ALL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效果。方法ALL患儿153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甲组诱导采用VP、CVP、DVP或CDVP方案,预防髓外白血病主要是三联(MTX、Ara-C、DEX)鞘注。乙组诱导采用VDLP或CDVLP方案,预防髓外白血病采用HD-MTX和三联鞘注。结果坚持治疗的乙组人数较甲组明显增多(P<0.01),骨髓复发率甲组显著高于乙组(P<0.01),髓外白血病发生率甲组高于乙组(P<0.05),长期缓解率乙组明显高于甲组(P<0.01)。结论多药联合诱导治疗,尤其加入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使骨髓复发率明显下降,长期存活率提高;HD-MTX能有效预防髓外白血病。 相似文献
16.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卢新天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91-92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特点为造血细胞的某一系列在骨髓中恶性增生 ,并进入血流浸润各组织器官 ,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小儿白血病是小儿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最常见的类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占所有小儿急性白血病的 8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白血病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TEL-AML1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MIC分型(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基础上,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LL患儿90例TEL-AML1融合基因。结果TEL-AML1融合基因在初发ALL儿童中的阳性率为22.2%(20/90),在B系ALL中的阳性率为23.7%(19/80)。1例T系ALL患儿融合基因阳性。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和阴性患儿化疗d15完全缓解率、复发率和早期死亡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的近期治疗效果未优于该融合基因阴性患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kit受体(c-kit R,CD117)在急性白血病(AL)患儿中的表达,了解c-kit R表达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ANLL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37例AN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跨膜蛋白c-kit R 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儿童AL中c kit R mRNA水平,并与非恶性血液病患儿36例BMMNC比较.结果 ALL患儿BMMNC中c-kit R表达率及其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而ANLL患儿的c-kit R表达率及其mRNA表达水平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LL患儿(x2=40.75,44.20 Pa<0.01).ANLL患儿c-kit R表达率及其mRNA表达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肝脾大均无关(x2=0.011,0.084Pa>0.05),与其血清LDH水平增高有关(x2=6.257 P<0.05).结论 c-kit R可作为AL患儿MIC分型诊断的髓系免疫表型依据,可用于鉴别髓系白血病. 相似文献
19.
During the period July 1986 through December 1991, 67 children were treated for non-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t The Juliane Marie Centre, GGK,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Rigshospitalet, Copenhagen. Twenty-five children were susceptible to varicella zoster (VZ) virus at diagnosis. For these patients the cumulated risk of VZ exposure was 90% after 32 months. Five patients developed varicella (two of whom had pneumonitis)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leukemic treatment. Two of these had received prophylactic treatment with acyclovir. The 2 year cumulated risk of having chickenpox or herpes zoster in children with previous VZ infection was 24% and 34%, respectively. VZ vaccination ought to be considered for this group of children in order to diminish transmission and morbid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