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由于胃溃疡可能癌变,与早期胃癌的鉴别有时很困难,故胃部的溃疡不管肉眼下为良、恶性,皆应取活检以免漏诊。总结我院20022006年行胃镜检查诊断的胃溃疡病例与其活检病理结果对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术中内镜诊断消化道肿瘤(附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8例术前拟诊为消化道肿瘤而进行手术,结果术中未发现病灶或又发南另有肿主中内镜检查而确诊为说明术中内镜检查对消化道微小肿瘤、早期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减少误诊率及决定手术方式、范围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4.
目前,常规的电子内镜检查对绝大部分消化道疾病都能做出较准确的诊断,但对一些微小早期病变易于遗漏。近年来,放大内镜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对于观察黏膜的细微结构,发现微小病变和早期病变意义重大[1]。本文就放大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做一简要综述。1食管病变1.1非糜烂性反流病目前,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ex disease,NERD)尚无明确内镜诊断标准,国内刘建军等[2]应用放大内镜观察NERD的微小变化,探讨其特征性内镜表现,结果根据齿状线形态诊断NERD,锯齿型、三角型和半岛型的阳性率为100%,宽大锯齿型为83.3%;根据齿状线…  相似文献   

5.
内镜诊断与摘除消化道息肉3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对2002年10月~2009年9月行胶囊内镜检查的55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M2A胶囊内镜对所选患者疾病进行记录和统计。结果:该研究355例有主诉的病例中,胶囊内镜发现消化道各类病变313例,其中检出小肠病变228例(72.8%)。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无痛、安全、有效,无任何并发症,诊断率较高,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马丽 《当代医学》2014,(24):59-60
目的 探讨经胶囊内镜诊断消化道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北华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的89例消化道疾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CT血管造影进行诊断,而观察组患者使用胶囊内镜进行诊断,对2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病变率为77.8%,对照组为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无不良反应的出现,观察组患者经胶囊内镜检查的操作过程中,患者均具有很好的耐受性,无不良反应。结论 经胶囊内镜诊断消化道疾病具有很强的安全性,特别是用于诊断小肠病症,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8.
自 2 0 0 0年 3月以来 ,本院 5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于剖腹探查前在手术室行急诊内镜检查 ,全部明确诊断并抢救成功 ,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5例 ,其中男 4例 ,女 1例 ,年龄分别是 8、4 0、5 0、5 4、72岁。均为消化道大量出血 ,2 4小时出血量约为 2 0 0~ 80 0ml ,保守治疗无效行紧急手术止血者。 5例患者一般情况差 ,贫血貌 ,其中失血性休克 3例。全部病例无肝掌及蜘蛛痣 ,基本上可排除由肝硬化失代偿并发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 2 检查方法  1例因年龄小 ,先全麻 ,后经口入路常规胃镜检查 ,其余 4例均在手…  相似文献   

9.
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剑平  袁珂  王丕龙 《四川医学》2006,27(2):130-132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CE)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应用进展。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有关CE临床应用的国内外文献,并对CE检查的适应证厦诊断效能、禁忌证及安全性进行总结。结果CE对小肠疾病总的检出率为65%-80.6%,诊断率为67.7%;而消化道钡餐检查病变检出率为17.6%,诊断率为13.8%;肠系膜动脉造影检出率和诊断率为13.4%;推进式电子小肠镜(PE)检出率和诊断率为28%-32%;后3种检查联合总的检出率达80%与CE相当。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检出率和诊断率均为83.3%与CE相当。CE检查无严重并发症。个别病人可发生CE在体内长期停留需手术取出。结论CE诊断消化道疾病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安全、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11.
自1983年以来,对45岁以上有上消化道疾病症状者行纤维胃镜检查,并取活检病理检查,或术后病理检查共278例,男210例,女68例。最小年龄45岁,最高年龄78岁,平均年龄57.5岁。经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诊断食管癌7例,胃与球部溃疡20例,胃癌50例,占总病例的27.70%,X线检查后一周内行纤维胃镜检查,其中溃疡病25例,癌肿68例,炎性病变工185例,明显优于X线检查。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报告相附,明显提高了上消化道癌肿的诊断率,并可准确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580例各年龄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了内窥镜检查,并对出血部位、病种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发现出血性胃及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主要见于青年组,其百分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低。食管、胃恶性肿瘤则以老年组多见,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有314人进行了紧急镜检,其活动出血率高于普通镜检组,P<0.01。  相似文献   

13.
中晚期消化道肿瘤与植泵化疗有关的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晚期消化道肿瘤与植泵化疗有关的并发症,方法 对50例中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使用全植入式药泵(TIDP)行肝动脉,门静脉系或腹腔内灌注化疗过程中所发生的植入系统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植入系统的并发症13例,发生率26.0%,其中导管阻塞3例(6.0%)药液外漏,导管内感染,泵周感染,泵周皮下积液或沉积血各2例(4.0%),导管异位,泵管分离各1例,结论 植泵化疗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胆道疾病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2例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2例老年胆道疾病患者中有并存病82例(53.9%)。并存病中以心血管疾病较常见,其次为糖尿病。152例老年胆道疾病患者中术后并发症为21.7%,病死率为2.6%。结论:本组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文献报道的结果,但仍较非老年的胆道疾病患者术后并发症(9.7%)和病死率(2.3%)高,提示加强对老年胆道疾病围手术期处理问题的探讨尚需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5.
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治疗26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来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末次出血24小时以内进行紧急胃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264例,镜下对出血病灶局部采用8mg%去甲肾上腺素,5%孟氏液,10%孟氏液喷洒,止血有效率分别为66.3%、82.2%,91.2%;局部注射无水酒精、肾上腺素高渗盐水,有效率分别为100%,95.2%,局部微波烧灼止血后喷洒10%孟氏液15例,全部有效。  相似文献   

16.
1997年以来我科诊治颅脑损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46例,作者认为颅脑损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早期用药、合理用药能降低其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余慧青  李伟道 《重庆医学》1996,25(4):200-201
本文报告61例消化道癌、30例消化道非肿瘤疾病和50例正常人三组血清TNFα测定结果:分别为14.59±3.01ng/ml、2.31±0.56ng/ml和0.05±0.04ng/ml,消化道癌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均〈0.01)。42例未切除肿瘤的血清TNFα水平为15.94±4.01ng/ml,显著高于19例手术切除者8.31±3.91ng/ml(P〈0.01);4ng/ml为切割值,诊断消化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童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3例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病因分析。结果:33例消化道出血患儿中,由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有21例(636%),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浅表性胃炎2例(60%),糜烂性胃炎1例(30%),胃溃疡1例(30%),空肠息肉1例(30%),消化道多发性息肉综合症1例(30%),血小板减少性紫瘢1例(30%),过敏性紫瘢1例(30%),肝硬化食道下段静脉曲张1例(30%),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1例(30%),不明原因者2例(60%)。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炎、胃溃疡是儿童时期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243例电视胃镜检查的一般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发现:临床诊断的常见上消化道疾病,与电视胃镜改变、胃粘膜活检结果存在较大的差距,龙其消化性溃疡的诊断符合率最低(<25%)。电视胃镜诊断与胃粘膜活检之间也存在不一致,致使部分病人误诊误治。本文讨论了临床、胃镜改变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40例慢阻肺者五肽胃泌素泌酸试验,胃粘膜屏障功能、空腹胃液胆酸及空腹血清胃泌素的测定,发现无论在低氧血症或高二氧化碳血症状态,胃酸分泌均增高,胃粘膜屏障功能亦受损,与血P_aCO_2值呈一定的正相关,胃粘膜屏障损害比胃粘膜形态学改变更早出现。慢阻肺者空腹胃液胆酸与正常人比较并未增高,空腹血清胃泌素在慢阻肺及正常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血清胃泌素在呼衰胃损害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