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建国  杨友刚 《西部医学》2011,23(11):2276-2276
临床一部分陈旧性寰枢脱位患者,由于长期处于脱位状态,其寰枢侧块关节已变形,寰枢椎前方的肌肉、韧带、关节囊行等软组织也已挛缩,对这一类患者,其脱位比较固定,虽经牵引或颈部极度后伸时能复位,但寰椎始终存在着向前下滑的势能,当去除牵引后很易再脱位。同时为了保持头颅的中立位,下颈椎必然出现代偿性前凸以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2.
刘卫华  李鑫 《四川医学》2009,30(6):821-823
目的为经皮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15例灌注红色乳胶防腐固定成人尸体标本,行头颈段沿经皮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入路,进行逐层解剖至咽后间隙,测量甲状软骨后上缘与其毗邻的重要血管和神经之间的距离;将30例无畸形、无破损寰枢椎干骨标本编号后按要求逐项测量相关解剖指标,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皮肤切口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中点、甲状软骨中外侧,在C4-C5水平处食管气管活动度最大,容易推拉,且距离舌下神经、舌动脉、舌咽神经较远;襄椎上下关节突关节面的轴截面由前内至后外方向并逐渐外向扭转,寰椎侧块表现为外高内低底边向外的不规则四边形,上下关节轴截面中下1/3分位线纵长为(18.32±1.71)m,枢椎上下外侧关节之间的峡部是枢椎最薄弱的部位,有椎动脉穿越,椎动脉进入枢椎侧块后向内上走行,然后呈圆弧形弯曲向外出枢椎横突孔。枢椎侧块外侧因椎动脉压迫,使枢椎上关节面下方骨质由前内向后外逐渐变薄,最薄处仅为(1.48±0.61)mm。结论经皮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时,在C4-C5水平,从甲状腺上动脉下方到达咽后间隙施行经皮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较为合适;同时应将直径为3.5mm的松质骨螺钉安置在枢椎上关节面的前内1/3,方可避免损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3.
经后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一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和枢椎介块螺钉治疗6例寰枢椎前脱位,结果:随访6 ̄24月,4例肌力完全恢复正常,2侧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无断钉脱打现象。结论:经后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可使寰枢椎达到稳定的状态,该方法有效且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效果。方法:检索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文献,收集相关术式对照研究,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项研究,508例患者。椎弓根钉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植骨融合率(均P<0.01),但术后VAS评分不及其他术式(P<0.01),JOA评分效果相当(P=0.20)。结论:寰椎椎弓根钉技术在术中指标评价上优于其他术式,术后疼痛评价不及其他术式,术后功能恢复效果相当。该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的效果。方法对14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患者施行了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在齿状突与寰椎前结节间或寰枢关节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结果1例颈脊髓完全损伤患者术后1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余13例病例获得随访,时间5个月~3年,平均17个月,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所有病例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操作简便,损伤脊髓或椎动脉的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同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入我院的寰枢椎不稳定43例患者采用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同定治疗,术后进行系统随访,复查影像学及进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颈椎功能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及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共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43枚,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示寰枢椎获解剖复位39例,旋转脱位大部分矫正4例,所有内同定位置良好.脊髓受压者复查MRI显示脊髓形态恢复正常.术后2~3个月获得寰枢椎骨性融合.术后6月时,患者的颈椎功能(t=14.099,P=0.000)和疼痛情况(t=19.335,P=0.000)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平均改善率为86.1%±5.2%.结论: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可作为其有效的常规术式.  相似文献   

7.
韦文  陆文忠  麦荫文  黄承夸  华树良 《广西医学》2012,34(8):1012-1013,1016
目的 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的疗效.方法 对4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复位、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通过症状改善率及神经功能评定、并发症、植骨融合率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42例均获15~4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8个月,有持续、严重颈部疼痛的17例和交感神经症状的3例均完全缓解.42例均完全复位,13例植骨骨性融合.未发生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按Frankel评分,18例神经功能损伤者均有Ⅰ~Ⅱ恢复.结论 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即刻恢复稳定,融合率高、并发症较少的特点,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李坤 《河北医学》2014,(7):1167-1169
目的:观察采用Magerl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住院治疗的20例寰枢椎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8例,观察组采用Magerl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治疗(经后路),对照组采用经口齿状突磨除术(经前路)。对两组的手术时间、JOA评分的比较,评价Magerl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71.24±42.62)min 比对照组手术时间(529.42±117.86) min显著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出血量(151.70±69.51)mL显著少于对照组(338.52±203.76)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JOA评分(16.89±4.0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3.45±3.49)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C1和C2经关节螺钉( Magerl技术)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比采用经口齿状突磨除术(经前路),手术操作更加简便,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值得骨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的整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疗效和适应证。方法2003年3月~2007年6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一例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经口咽人路寰枢、寰齿关节松解后复位,后路内固定融合)。男2例,女2例;年龄9.45岁。均为寰枢椎脱位,其中伴有先天性齿状突不连2例,陈旧齿状突骨折并颈2、3棘突骨折1例,齿状突发育不全并颅底凹陷1例。结果4例手术时间2.1~4.5h,平均3.1h;出血量150~800ml,平均490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1例因1月后出现一侧连接杆松动滑出,再次手术固定连接杆,但未影响寰枢关节稳定及植骨愈合,余位置满意。患者全部获2~53个月定期随访,JOA17分法评分分别上升2、3、3、5分。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3~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脊髓功能明显的改善。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具有可行性,若术中操作得当,其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3例,其中3例均为男性,年龄2856岁,车祸伤2例,砸伤1例,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关节脱位2例。按Dickman等根据横韧带及骨性结构的损伤程度及范围分型:ⅠA型2例,ⅡB型1例。观察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力学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植骨均得到骨性愈合,与术前X线相比,侧块椎弓根螺钉及固定钛缆无断裂、松动及脱落征象。结论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即提供了坚强的内固定,减少了钛缆断裂等并发症,又给了植骨块一个很好的固定,更好的促进了植骨融合,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中X线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可行性、疗效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2005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寰枢椎不稳定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在术中X线三维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术前复位良好且不需要减压的患者行经皮微创手术.术中观察寰枢椎复位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神经血管并发症情况.术后CT将螺钉分为3类,判断螺钉置入精确性.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对患者颈部局部症状(VAS评分)及神经状况改善情况(Nurick脊髓功能分级)进行评估,X线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51例患者行开放手术,7例患者行经皮微创手术.共置入经寰枢关节螺钉111枚,其中5例患者仅单侧置入螺钉.平均手术时间(202.2±54.2)min、平均出血量(412.6±281.2)ml.术中X线三维导航手术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上同传统透视徒手手术相似.微创手术同开放手术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上无显著性差异.所有螺钉置入位置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未完全复位的患者其手术效果与完全复位患者无差异.术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颈部局部症状均有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4.5±1.3)分降低至(0.7±0.8)分;Nurick脊髓功能分级由术前(2.4±1.1)级改善至(0.6±1.0)级;植骨已融合.结论 术中X线三维导航辅助经寰枢关节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定安全可行,结合微创手术能够在保证螺钉精确性的同时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方法:2005年2月至2009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24例,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7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9例(Anderson Ⅱ C型),寰椎横韧带损伤4例.术前CT及三维重建评估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等参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中点,探及椎弓根上内侧缘,钉道内侧倾约25°,头侧倾约25°.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外侧1mm纵垂线与其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内侧倾约5°,头侧倾约5°.螺钉直径3.5mm/4.0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8mm.术后摄X线、CT及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95枚,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困难,改用椎板钩.术后CT扫描发现1枚螺钉穿入寰椎椎管,1枚螺钉穿入枢椎横突孔,患者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新鲜齿突骨折均骨性愈合,植骨于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有效方法,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寰枢椎椎弓根的影像学特点及植入椎弓根螺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用于上颈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2005年2月~2009年5月,23例上颈椎不稳患者,年龄17~64岁,平均43.6岁,男15例,女8例。新鲜骨折12例,陈旧性骨折7例,寰椎横韧带断裂4例;齿状突骨折按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1例,Ⅲ型8例;7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所有患者术前给予颅骨牵引,根据术前三维CT成像的指导确定寰枢椎进针角度以及长度。一般为椎弓根螺钉3.5mm,寰椎14~16mm,枢椎24~28mm。对术前三维CT提示寰椎有异常的病例在开口点打开皮质后给予刮齿行进钉通道松质骨刮出,直接显露出约8~10mm通道,避开椎管后顺势植入螺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10~170min,术中出血量210~600ml,平均350ml。术前7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者术后均完全恢复。1例术后摄片提示为寰椎椎弓根钉偏离,耳周疼痛,6月后三维CT复查,植骨融合,拔除内固定。术后复查全部患者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头部活动受限均不明显。结论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固定阶段短,三维固定,融合率高,对头颈部活动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比较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寰枢关节螺钉置钉方法(导航组)与传统C臂透视指导下寰枢关节螺钉置钉方法(传统组)的临床疗效,评估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在经关节突寰枢关节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经关节突寰枢关节螺钉后路寰枢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导航组13例,传统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影像学检查评估两组患者螺钉植入的准确性。结果 28例患者共放置寰枢关节螺钉55枚。平均手术时间导航组154.9min,传统组182.2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透视时间导航组(41.3s)显著少于传统组(64.3s)(P<0.01)。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导航组螺钉位置均满意,传统组中6枚螺钉位置不满意。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置入寰枢关节螺钉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减少患者和术者射线暴露,缩短手术时间,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us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FE) models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and the biomechanics of two upper cervical fixation methods:the C2 intralaminar screw method and the C2 pedicle screw method.Methods From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s,a nonlinear three-dimensional FE model from C0 (occiput) to C3 was developed with anatomic detail.The C2 intralaminar screw and the C2 pedicle screw systems were added to the model,in parallel to establish the interlaminar model and the pedicle model.The two models were operated with all possible states of motion and physiological loads to simulate normal movement.Results Both the C2 intralaminar screw method and the C2 pedicle screw method significantly reduced motion compared with the intact model.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The Von Mises stresse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aminar wall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methods.Stability was also similar.Conclusions The C2 intralaminar screw method can complement but cannot completely replace the C2 pedicle screw method.Clinicians would need to assess and decide which approach to adopt for the best therapeutic effect.  相似文献   

16.
枕颈部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an WJ  Cai B  Chen Y  Yuan W  Li JS  Jia LS  Yang GB  Zeng W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3):872-875
目的评价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重建枕寰枢复合体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择12例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在标本完整状态(intact组)、枕寰枢失稳模型(destab lized组)、枕颈部植骨块附加钛缆捆绑固定(cab le+graf组)、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固定(CTS组)、SUMM IT枕颈部内固定系统固定(SUMM IT组)、经关节螺钉附加植骨块(CTS+graft组)以及SUMM IT附加植骨块(SUMM IT+graft组),共7种状态下,依次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试其Oc-C1、C1-C2节段的运动参数,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S组各方向运动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均明显小于cab le+graf组(6.64°±0.59°、2.49°±0.26°、0.50°±0.03°、0.21°±0.01°、0.27°±0.07°、0.13°±0.01°vs 10.01°±1.26°、3.80°±0.79°、7.93°±1.34°、3.18°±0.95°、9.54°±0.87°、5.93°±0.74,°P<0.05),CTS组在C1-C2节段旋转运动的ROM和NZ均显著小于SUMM IT组(1.64°±0.39°、0.61°±0.15°、0.14°±0.05°、0.02°±0.01°、0.32°±0.04°、0.08°±0.01°、vs 0.21°±0.04°、0.07°±0.03°、0.21°±0.12°、0.10°±0.02°、2.92°±0.28°、1.27°±0.11°,P<0.05)。结论枕颈部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在重建枕寰枢力学稳定性有其独特的优点,尤其在控制旋转和侧屈的稳定性上,可有力地促进局部的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7.
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新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这一新的内固定技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估。方法成年国人甲醛固定的枕颈(C0~C4)标本10具,对寰枢椎不稳模型分别行Gallie法内固定、双侧Magerl法内固定、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进行寰枢关节的强度、刚度测量,分析寰枢椎的载荷-位移、应力-应变、扭矩-扭角关系和扭转刚度指标。结果Gallie法内固定明显增强了寰枢椎不稳模型的稳定性,但其固定强度明显小于Magerl法和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P〈0.05),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强度大于双侧Magerl法,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能为失稳的寰枢关节提供坚强的生物力学环境,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赵则雪  费昊东  王守国  季峰  谢跃 《重庆医学》2016,(10):1350-1352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19例,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脱位矫正和后路植骨融合。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 A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结果患者植骨全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无断钉、断棒发生,JO A评分由术前(7.35±2.39)分改善至术后(13.21±2.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